土木在线论坛 \ 暖通空调 \ 热泵工程 \ 地源热泵:1/3成功、1/3凑合、1/3失败,这是事实吗?

地源热泵:1/3成功、1/3凑合、1/3失败,这是事实吗?

发布于:2014-10-28 16:34:28 来自:暖通空调/热泵工程 [复制转发]
地源热泵:1/3成功、1/3凑合、1/3失败,这是事实吗?


从业数年,做销售一度顺风顺水的王凯(化名),现在却愈发困惑了。

这种困惑来自与客户沟通的细微转变。他似乎感到,周围知道地源热泵的人越来越多,偶尔对方提出问题的专业程度甚至让他冒汗。但同时,谈成的生意却没有上升,这让他有些沮丧。

王凯的境遇可通过一组数据加以佐证。根据业内媒体的统计,刚刚过去的2014年上半年,地源热泵产品竟以 22.4%的增长率位列中央空调九大品类倒数第一。历经了去年的下滑,今年市场不但未能刹车,反而迎来更严酷的现状。

“反正没以前好做。”交谈中的王凯语气绵软。他是行业极普通的一个点,宏观来看,却也是地源热泵业界当前的真实写照。



直面现实

冰冷数据下的地源热泵行业,提前经历着一场寒冬。有人委婉地归结于市场回归理性,夹杂些房地产市场不景气的论调。

也有人不屑和调侃,或干脆不留情面地怒斥:“自己把牌子做烂了。”

山东建筑大学教授方肇洪对市场现状给出粗略的判断是“1/3项目成功、1/3凑合、1/3失败”。虽然可能有点夸张,却很大程度上反映出人们对地源热泵前景的担忧。他认为,技术和管理缺失是项目失败的最浅显、最易理解的缘由。虽然地源热泵技术进入中国已有多年历史,但大面积应用时间并不长,最直接的问题就是技术特别是实际操作环节,各方面仍缺乏经验。



天津市建筑设计院暖通专业总工程师伍小亭曾经手的项目,可视为方肇洪观点的典型证明。“我们曾上马一个水源热泵项目,结果没想到的是,系统除沙器每天会留下几百公斤沙子。”他说,“如果我这个项目运行了20年,有多少沙子会从地下抽出来?会是什么效率,会对地质构造产生什么影响,实际上我们很难做出非常准确的预估。这里是有很大潜在风险的。”“对地源热泵行业而言,数据下滑是最危险的信号,绝非危言耸听。”伍小亭快速分析了地源热泵处境,到结论处却一字一顿。尽管地源热泵至今仍被许多人划为“最富前景的”、“最新兴的”朝阳产业范畴,但它却如同已在国内浸淫多年的传统行业一样,沾染上不少通病,令人担忧。

放眼全国,地源热泵工程屡屡出丑早已是公开的秘密。就是在缺乏强大技术支持和实施手段的情况下,不少项目依旧硬着头皮上马,给后续运营埋下无限隐患。和方肇洪一样,多数人积极地反思着自我作为,也有人追责政府。后者抱怨,地源热泵市场混乱不堪,表面是市场和企业不当逐利,深层则是监管缺失,政府难辞其咎。

比如资质问题,始终为行业所诟病。虽然在国内应用已超过20年,但地源热泵项目招投标过程一直存在着尴尬的局面:没有恰当的资质评价体系,惟机电安装资质算是“沾边儿”。“河南省机电安装资质涵盖32个行业,相互都可投标。地源热泵九成的项目都被外行拿走,然后转包给毫无资质可言的施工队,自己落个旱涝保收。最后的价格比成本价还低得多,项目能做好才怪!”河南省空调冷冻节能协会地源热泵专业委员会吴刚分析道,“从材料、工序上‘想办法’,这就出现了质量问题。无序竞争,导致正规企业都没法做,只有退出。恶性循环下场就是,好多客户干脆不做了。”

坦诚讲,政府多年来在宏观层面并不薄于地源热泵发展的支持,无论从政策倾斜还是资金方面都可圈可点。2006 2008年,财政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原建设部)先后4批征集可再生能源示范项目,共审批地源热泵项目291个。随后3年,两部门转而对“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城市示范”进行补贴。93个城市、198个县和鲁、苏两省获得殊荣和资金。

用心良苦,换来了并非相得益彰的结果。不尽完善的评定和奖励程序,反而造就出不少“草草收尾”的结局,进而在一定情形中,为某些操作者乃至地方政府提供了充足的牟利空间。利益蛊惑下,不少人为了争取资金铤而走险,地源热泵项目一哄而上,其结果可想而知。“瑕不掩瑜,补贴政策对于推动地源热泵行业前期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很多拿补贴的项目就是噱头,运行效果根本不是那么回事。”王凯所在企业的领导刘毅(化名)称,政府看得准,但路却没有走实,“只是未来补贴不能只注重形式,一定得盯住长远才行。”

政策引航

地源热泵行业出现惨绿,引发了蝴蝶效应——圈内外质疑论逐渐蔓延:“地源热泵怎么了?造成这一局面,是无法回避的技术缺陷,还是另有隐情?”

如今,这种质疑不但广泛地出现在房地产界和建设单位,甚至还波及了政府。山东某地级市建筑节能行政管理部门负责人就对记者表示,地源热泵在当地仍处于零星应用状态,并坦言“政府不大懂,也不敢推”,成为这种消极场面的最好托辞。

这里需要提及的是,王凯所在企业的口碑其实相当不错,项目常得到业主褒奖。但此刻,他们和地源热泵行业一同成为牺牲品,客户面前吃闭门羹已为常态。“究竟还能不能搞?”客观看,这是必须最先证实、也是王凯最狐疑的命题。就技术角度而言,学界各方对于地源热泵的地位和作用始终保持高度共识,即便实践过程仍常在理论指导下“摸石头过河”,但终究让“王凯们”找回了起码的自信。“我可以理直气壮地告诉大家,地源热泵有四大优点,资源量巨大、能源利用率高、竞争性强、二氧化碳减排明显,另外至少不比太阳能光伏费钱。”中国科学院院士汪集旸说,“地源热泵开发利用要跟节能减排结合起来,为城市用能作出贡献,这是个大方向,而不仅仅是为单独一栋楼,或是一个小区供暖。”

“我甚至认为,像北京、天津等北方特大城市,(节能减排)管理的改善还得靠地源热泵。”比较起来,来自“雾霾重灾区”的天津大学教授马一太,口号更加响亮。

方向明确,想要行业对地源热泵重燃热情,还需“对症下药”。首当其冲的,是通过权威打消业内外疑虑。与学者不同,政府官员更愿通过传递来自上层的关怀,唤起行业热情,提振并激活上下游产业。

自然资源部地质环境司地质环境保护处处长李继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国务院明确提出要发展地源热泵,加快可再生能源使用力度,用于城市供暖等用途是下了很大决心的。他说:“地热能利用规模到2020年要达到5000万吨标准煤,目前只有1500万吨上下。这样看,每年要增加500吨,给地源热泵提供了巨大的发展空间。”

同样能够接触到“上层人物”的还有国务院原参事、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建设环境工程技术中心主任王秉忱。这位长期活跃在地源热泵行业与几部委甚至国务院之间的耄耋长者,每每向自然资源部、住建部领导递上地源热泵报告,总能得到“呼应”。

“最近我还与另一位国务院参事联名给刚刚履职的住建部领导写信。他此前在沈阳当政时曾力推地源热泵,现在来住建部了,我相信肯定还会非常重视这事。”王秉忱说,“信发出不久便得到领导批示,责令部科技司与我们座谈。”

他透露,财政部、住建部对于地源热泵行业的支持和补贴,“不因为个别失败而停止”,还会继续搞下去。“什么时候、以什么样形式再启动还有待决策。我们要充分发挥企业作用,住建部会加大政策引导作用。”王秉忱表态时会特意加大声调,“住建部支持力度会很大,请业内同行放心。”

汪集旸也肯定政府在地源热泵发展方面的中坚作用。他认为,虽然地源热泵有优势、有看点,但对尚处于成长期的行业来说,想要发展并步入正轨,没有政府支持是不可能的。

阻力尚存


如若将上述专家和政府人士的表态视作利好消息,那么它将直接与市场的负面情绪对冲——地源热泵市场能否就此触底反弹,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正负两种能量博弈的结果。其间,行业技术能否进一步实现合理应用,政策制定、监督管理等方面能否最大程度落实,两者将合力影响最终走势。



合力背后,是扛在政府肩膀上的重压。可见的是,无论是组织科研院所和有关机构就地源热泵应用适宜性展开全国范围普查调研,还是上海、南京等地不断出台新规、曝光反面典型,政府正积极地从各角度进行填补。

但瑜亦不掩瑕,无论是机制创新还是“亡羊补牢”,专家认为,规范地源热泵市场再不能像以往走过场,而应扎扎实实、把每个环节都落实到极致。

再说资质。对企业资质审批的转型与下放是政府试水地源热泵改革的重要尝试。在河南,这一行业即将迎来真正属于自己的资质体系和评定标准。吴刚说,河南省住建厅等政府部门已将审批工作交予他们,“我高度拥护党中央提出的‘行业管理要靠行业组织’,这很重要。市场不规范,做得再好也没优势。”

有企业负责人随即找到吴刚,咨询新的地源热泵资质申报流程和难度。后者表示,“会比以前反而更好办一些,因为都是圈内人掌控”。不过,面对记者提出的“如何加强对新的地源热泵资质审批展开约束和监督,如何公开、公示相关操作程序和规则,让所有流程和审批标准更科学、更透明?”的问题,吴刚只是微笑,讳莫如深。“行政审批下放对于地源热泵行业资质体系建立是好事。但怎样同时避免新型权力寻租,或形成‘小利益团体’,能否建立健全法律问责和责任追究制度,需要地源热泵乃至建设行业尽快摸索。”刘毅说,“政府要有相应的约束和监督机制到位,让两者如影随形。”


与资质问题相似,“填补政策空白”同样是政府、专家双双关注的焦点。“我们平常用的空调用电享受民用电价,加上地源热泵反而成了工业用电,这就不合理。”中国能源研究会地热专业委员会主任田延山极力提出,国家应尽快执行对地源热泵电价的优惠政策,解决价差问题。王秉忱更是列出中外差异:“我考察后发现,土耳其对于地源热泵应用免土地费和水资源费。这些年来,不少省市出台过地方政策。但我国一直没能像他们那样出台全国性政策,要尽快落实。”“谁不希望多些好政策?”作为观察人士,刘毅提出不同观点——政府推进地源热泵行业要有魄力,但任何举措特别是政策激励在今天看来当慎之又慎,任何纰漏都可能被投机者利用,“我认为真真正正落实‘全国性规定’更迫切、更根本。那些拿到政策补贴、相对规范的示范项目尚且如此,何况大量地源热泵项目连基本设计、施工和材料水平都保证不了。地源热泵名声就是被这样搞坏的。”



这种顾虑并非杞人忧天。虽然刘毅称,其企业为保求声誉、避开日后扯不清的麻烦,与不符合施用条件的地源热泵项目基本划清界限,但时至今日,对此置若罔闻者仍不乏其人。河北恒利达制冷设备工程有限公司工程师曹国华告诉记者,近期他们放弃了省内一些被判定无操作性的项目,却很快被临近的山东企业接了单。“比如有项目要用地下水源热泵。我们做过勘测,抽上来的地下水要么直排,要么回灌不下去,用不了多长时间绝对出问题。”他说,环境和行业声誉的代价,远非金钱和利好政策所能掩盖。




全部回复(7 )

只看楼主 我来说两句
  • d_jobs
    d_jobs 沙发
    是的,老鼠屎太多了。低价竞标,用差的材料,又进一步压低核心设备价格,做出来的项目能有好吗?
    2016-10-20 11:22:20

    回复 举报
    赞同0
  • 蓝正予
    蓝正予 板凳
    回复好像变少了?
    2015-05-21 16:36:21

    回复 举报
    赞同0
加载更多
这个家伙什么也没有留下。。。

热泵工程

返回版块

4.66 万条内容 · 360 人订阅

猜你喜欢

阅读下一篇

风冷热泵可以兼作地暖热源吗?

工程简况:建筑面积约4W平的3+19层综合办公楼,含3+5层裙房,常年年平均最低4°C,设置中央空调系统及局部(重要办公室、会议室等)地暖系统。1、风冷热泵可以兼作冷源和热源吗?2、如果可以,相比风冷热泵冷水机组+燃气锅炉,初期造价和使用维护费用上的对比如何?技术难度或施工难度又如何?3、如果可以,必须采用四管制吗?4、其他问题。烦请前辈指点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