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2007-10-13 23:14:13
来自:施工技术/建筑施工
[复制转发]
从"汤臣一品"查处案看政府管理思维
朱咏敏:
房地产永远有说不完的故事,娱乐界主要谈绯闻,地产圈老是侃房价。“汤臣一品”最近又成了丛矢之的,自从该楼盘推出之日,舆论的争议几乎没有停过,摇摇晃晃走到现在,又遭上海市房地产资源管理局查处,罪名是捂盘惜盘,虚拟交易。这反而令我看不懂了,“汤臣一品”要捂什么盘呢?他是饱受卖不掉之苦,实属无奈之举,由于对产品的定位错误,每平方米11万的天价,使其楼盘变成名副其实的“精品展览”,而虚拟交易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抬高楼价,难到它还要卖每平方米21万?上海市的这次大检查,背景是建设部,国土资源部八部委联合下达的文件《关于开展房地产市场次序整治的通知》,从大道理讲都没有错,希望房地产市场平稳而健康发展,但从其实质内容看,政府职能部门的宏观思维与调控措施是短期的,肤浅的,是暂时治表的手段,非长期治本之策略。
一、房价上涨过快的根本原因是供需失衡
近期的蔬菜由于气候原因,供给量减少,价格小幅上扬,但蔬菜的生产周期很短,一二周后供应量正常,蔬菜价格也就平稳了。房地产就大不一样了,我们至今没有仔细研究过每年有多少住房需求,即使做的市场调研也很机械把住房需求分为:自住型、投资型、投机型。所以有关部门肯定不会料到山西的煤老板们,把大捆的钱运到北京去买房;也不可能想到在如此严厉的调控手段下,各地房价仍然上升。《通知》中的方法仍然是对流通领域的梳理,没有对造成这个结果追根溯源,就是房价压下去了,也是暂时的,二年前的土地供给不足,其滞后效应现在得到反应。就象无锡太湖的蓝藻爆发,其根源是太湖边的众多化工厂所为,迁移化工厂才是治本之策。有关部门对住房需求掌握是混沌的,而未来的用地规划是带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与随意性,加上我们的调控手段还停留在行政方法为主(主要是下发通知、行政处罚、追究领导责任等),房地产的宏观调控难以走出“一调控就死,不调控就乱”的尴尬局面。今天“汤臣一品”卖每平方米11万,你查虚拟交易,明天“汤臣一品”卖每平方米5000元,你又要查它的不正当竞争交易。一个完全市场化的产品,政府没有必要花很大的公共成本去对付,老百姓对它的心理失衡问题,交给舆论来解决,政府要调节的是用地平衡机制。
二、应以经济手段调节与引领房地产市场
《通知》中提到的诸多问题,并非今天才出现,也不是什么新问题。对住房的捂盘与惜售,从原则上看,企业并没有违反法律。你说是企业借机惜售,他讲楼盘的销售时机未到,你说他囤积待售,只要企业的资金不出问题,对未来市场看好,从企业追求最大经济效益角度看,也并非犯了欺君之罪。如果企业运气不错,卖了好价,政府还有土地增值税可以调节,象“汤臣一品”的土地增值税我估计每平方米有3—4万元,企业自己会决策利益的均衡点。政府使企业不敢囤积的最好办法是增加产品供给。上海市市长陈毅在上海解放初期也遇到不法商人囤粮待贾事情,陈毅在当时粮食奇缺的情况下,没有把这些商人扣起来,而是从全国各地源源不断调粮入市,“涨”得这些商人马上打开粮仓。如果上海今年下半年对住房土地供给量象上半年一样紧缺的话,一个周期(上海为二年半)后,住房供给更加短缺,房价普涨是难免的。对虚拟交易的控制方法是增加交易成本,在预售住房登记同时,交50%的契税,今后可以退房,但契税不退,消费者除了特殊情况,一般无理由这么做,企业也因成本增加,其行为变得慎重而理性。近期媒体报道温州炒房团在重庆全军覆没,其根本原因不是媒体所归纳的:地段因素、房型大小,而是重庆房价整体增长平稳,交易进出成本门槛较高,炒房自然无利可图。这就是经济规律,谁也不能熟视无睹,我们对房产的未来预测为何老是“脱靶”,恐怕还是思维定势在作怪,总认为宏观调控房价会下降,把土地的供给、通涨的因素、利息的上调、人力成本的增加等元素都排外了,这样的预测能准吗?
房地产既然永远有故事,也就不断有问题出现,关键是我们处理问题的思维不能出问题。
全部回复(1 )
只看楼主 我来说两句 抢板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