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在线论坛 \ 水利工程 \ 农田土整 \ 井渠结合——北方灌区建设的基本方向

井渠结合——北方灌区建设的基本方向

发布于:2007-10-01 17:27:01 来自:水利工程/农田土整 [复制转发]
井渠结合——北方灌区建设的基本方向
  田园 国家节水灌溉北京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建国50年来,我国的灌溉事业有巨大发展,灌溉面积由建国初期的2.4亿亩,增加到目前的8亿亩,解决了12亿人口的衣食问题,成绩举世公认。然而由于建设资金不足,已建的灌溉工程多数配套不全,难以发挥设计效益,再加水费收入低微,不能满足管理维修需要,工程设施长期带病运行,多数已濒临难以支撑的程度。近年来各级政府增加农田水利建设的投资,用于灌溉工程的续建配套和节水技术改造,是十分必要的。
北方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技术改造,要把灌区建设成什么样的工程模式?对此尚未形成统一认识。多数技术人员认为应当建成井渠结合、地表水与地下水联合运用的灌区。然而这种主张在有些地方遭到抵制,难以实施。即使在技术人员中,对井渠结合的工程形式,理解也并非一致,因此有专门讨论的必要。

一、井渠结合在北方灌区中实施的必要性
井渠结合的灌溉工程结构,其特点为在农田灌溉和排水上用渠也用井,二者结合,相辅相成。用渠引地表水灌溉和排除地表径流防涝;用井抽取地下水灌溉、控制地下水位,防治渍涝和盐碱灾害,排除部分矿化度高的地下水,保持灌区盐分平衡。
采取井渠结合灌溉工程形式的必要性概述如下:
1.提高灌区水资源利用率。开采地下水灌溉,第一可以把引地表水灌溉渠道和田间渗漏水量重复利用,提高灌溉水的利用率;第二,井灌降低地下水位,可增加降雨的入渗量,减少径流流失,提高降雨的利用率;第三,井灌降低地下水位,减少潜水蒸发,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所以,开展井灌是节水灌溉不可替代的技术措施。
2.提高灌溉用水保证率。北方地区降水量年际变率大,地表径流年际变率更大。采取井渠结合的灌溉方式,利用地下水的巨大储量,干旱年多取地下水补地表水之不足;丰水年多用地表水、且回灌地下水;二者结合,使灌溉保证率提高。
3.防治灌区渍涝和盐碱化。北方河流冲积平原,土壤和地下水含可溶盐分较多,引地表水灌溉,抬高地下水位,容易引起土壤盐渍化和加重渍涝灾害。而河流冲积平原的土壤多粉砂,挖沟排水,控制地下水位,由于沟坡坍塌,难以达到设计效果。打井开采地下水灌溉和采取竖井排水降低地下水位则容易办到。故井渠结合是控制地下水位,防治灌区渍涝和盐碱灾害的可靠措施。
4.提高作物产量。大型灌区实行轮灌,灌水周期长,难以满足作物适时灌溉的要求;而井灌则机动灵活,可以适时灌溉,保证作物丰产用水。
5.抽咸换淡、改造利用浅层地下咸水。地下水矿化度高是灌区次生盐渍化的根源,又是地下水开发利用的障碍。采取竖井排水,抽排高矿化度的地下水,利用雨水和引入低矿化度的地表水,入渗补给地下水,可逐渐使一定深度内的浅层地下水淡化,变为可利用的水源。这种措施称为“抽咸换淡”。抽咸换淡是保持灌区盐分平衡和改善灌区生态环境的基本措施。

全部回复(3 )

只看楼主 我来说两句
  • yanhua88
    yanhua88 沙发
    非常好,谢谢楼主,非常好,谢谢楼,主非常好,谢谢楼主,非常好,谢谢楼主,非常好,谢谢楼主,非常好,谢谢楼主,非常好,谢谢楼主,非常好,谢谢楼主,非常好,谢谢楼主,非常好,谢谢楼主,非常好,谢谢楼主,非常好,谢谢楼主非常好,谢谢楼主,非常好,谢谢楼主,非常好,谢谢楼主,非常好,谢谢楼主,非常好,谢谢楼主
    2008-08-13 17:44:13

    回复 举报
    赞同0
  • mazhangjin
    mazhangjin 板凳
    三、井渠结合灌溉方式与气候类型的关系
    气象工作者将一年内农田可能蒸散发量与降水量的比值,定义为干燥度(γ)。很据干燥度的大小将各地气候划分为四大类,γ<1.0为湿润地区,γ=1.0-1.49为半湿润地区,γ=1.5-3.49为半干旱地区,γ3.5%为干旱地区。
    农田可能蒸散发量指完全覆盖农田的绿色矮草,在土壤水分充分供应时,在当地气候条件下的植物蒸腾和棵间土壤蒸发的最大可 能水分总量。其数值可用彭曼公式计算。用彭曼公式计算的农田可能蒸散发量(E0),与实际观测的各种旱作物(小麦、玉米、棉花等)的田间耗水量(需水量)(Ei)之比,称谓该种作物的作物系数(K=Ei/E0)。主要旱作物的作物系数变化范围约为0.8-1.2,接近于1.0。因此可以认为,干燥度表征各地降水量满足种植旱作物时的盈缺程度。
      我国的气候状况以淮河-秦岭为界,此线以南为南方,以北为北方。南方(青藏高原除外)属于亚热带、热带湿润气候。北方地区的气候多种多样,但多数地方降水量较少,水资源不足,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
    1.南方地区灌排方式
    南方地区雨水多,以种植水稻为主,降雨间隔时间较长即会出现旱情,需要灌溉。丘陵山区修建塘坝,拦蓄当地径流灌溉。平原地区,汛期江湖水位高,需通过机械扬水,排除涝水;非汛期江湖水位降低,需从江湖提水灌溉;故多建机械排灌站解决排水和灌溉问题。平原区多利用洼地调节暴雨径流,减少排灌站装机数量;洼地蓄水可作为干旱时的灌溉水源。平原区土质粘重,渗透性差,很少采用井灌或竖井排水方式。
    2.北方湿润地区一黑龙江省三江平原的灌排方式
    黑龙江省的三江平原地区年平均降水量600mm,气温低,蒸发量小,地势低平,排水不畅,多沼泽湿地。种植旱作物,收成低而不稳。近年来打井种稻,推广旱育稀植技术,取得成功,并且有较大发展。今后进一步扩大水稻种植面积,单靠井灌可能遇到的问题有二:一是遇到特大干早年和连续干旱年,井水位下降比较深,井水供不应求。二是稻田面积大,插秧阶段用水多,井水难以保证。针对这两项问题,须研究是否必要引江河水灌溉。但必须说明,三江平原种稻应当以井灌为主,引江河水灌溉作为应急措施,不应当作为长年灌溉措施。因为该地区降水量超过农田最大可能蒸散发量,存在排水困难,灌溉引江河水越多,越增加排水的负担,处理不好会导致灾害。
      3.半湿润地区的灌排方式
      半湿润地区包括东北的松嫩平原、辽河中下游平原、华北的海河平原、黄淮平原,以及晋陕两省的汾渭盆地。该地区受东亚季风气候影响, 6—8月多暴雨,引发洪涝灾害;其他月份则干旱少雨,常发生旱灾。河流受中上游水土流失影响,水流含沙量高,河床淤垫。水位抬高,洪水常泛滥成灾。平原区受河流多次泛滥改道影响,地形岗洼交措,排水困难,致使土壤和地下水中盐分积累增多,产生盐碱化及大面积的地下咸水层。所以在这些地区洪涝、干旱、盐碱以及风沙等多种灾害并存,只不过因地貌部位不同,灾害程度有差异而已。这些地区灌溉排水工程建设,必须全面考虑这些因素,采取综合治理措施; 不应当旱了引水灌溉、涝了挖沟排水,头疼医头,脚疼医脚,那样必然顾此失彼,难以取得圆满结果。
    半湿润地区各地的多年平均降水量与种植旱作物的需水量较接近,而且平原地区松散覆盖层深厚,具有打井开发地下水灌溉的有利条件。所以,这类平原应当以打井开采地下水作为基础措施,配合地表水排灌工程和农业技术,达到旱、涝、盐碱综合治理的目的。这里有几种情况应区别对待。
    在松嫩平原与辽河中下游平原的河谷滩地、低阶地和易涝洼地,以及黄淮平原年均降水量大于750mm的地方,这些地方种植旱作物易受涝,可考虑采取井渠结合的灌溉排水方式,实行水稻与旱作物轮作的种植制度;稻田与旱作的比例,根据水源保证条件决定。
      松嫩平原西部及西辽河平原,年均降水量不足400mm,种植旱作物水分有些欠缺;然而这些地方有自大兴安岭和内蒙古丘陵区发源的多条河流来水,在平原区形成多处泡沼湿地和盐碱地;这些泡沼湿地和盐碱地的存在,说明地下水的潜力。开发利用地下水灌溉,是解决干旱和改良沼泽湿地和盐碱地的根本措施;在此基础上如水源不足,再考虑修筑引用地表水灌溉工程和“北水南调”工程,应循序渐进。
    位于海河平原中东部的河北省黑龙港地区,浅层地下水普遍有咸水层。咸水层的存在障碍地下水开发利用,又是产生盐碱化的根源,成为该地区工农业发展滞后的重要原因。从1970年代开始,该地区工农业大量开采深层地下淡水,局部地区开采悬浮于咸水层上的浅层淡水,暂时缓解了水源紧缺状况,然而当地年均降水量只有500mm左右,本不敷工农业发展的需要,开采深层淡水使深层水压力迅速下降,导致地面沉降,环境恶化;开采浅层淡水导浅层淡水储量减缩,矿化度升高;水资源危机已成定局。解决该地区的水源危机和消除旱、涝、盐碱灾害的综合治理措施,概括起来有几方面:
    (1)采取农业综合节水措施。除采取减少农田蒸散发量的诸多措施外,还必须根据水源状况,采取非充分灌溉,减少复种指数以及降低耕地灌溉率等措施,以减少地下水开采量。
    (2)利用当地河道汛期来水和经过净化处理的污水进行地下水田灌。
    (3)引黄和引江从外流域调水补充当地水源之不足。
    (4)抽咸换淡,改造利用一定深度范围的地下咸水,逐步减少深层淡水的开采量。
      黄淮海平原的引黄灌区,灌溉面积3000多万亩,年引黄水量70—120亿m3,平均每亩毛灌溉定额达300m3以上。若采取井渠结合的灌溉方式,则每亩供水量50—100m3,即可满足正常灌溉的需要。这样作既可消除灌区渍涝盐碱灾害,也可减轻泥沙处理负担,节省下来的水量可调往缺水地区利用。为鼓励引黄灌区的节水行动,调入水量地区应当在经济上给引黄灌区适当补贴。
    4.半干旱地区的灌排方式
    半干旱地区包括内蒙古自治区中东部、河北省北部坝上地区和黄土高原大部分地方。这些地方年降水量200—400mm,不足种植一季旱作物的需水量,没有灌溉收成极不稳定;而义没有灌溉开垦土地从事农业生产,土地极易风蚀沙化。开发地下水灌溉地下水必需有来自河流和地下径流的补给条件,否则将引起地下水位持续下降,导致生态环境恶化。这类地区属草原气候,单靠当地降水,成片树木难以生长。在灌溉情况下营造农田防护林,须安排林业用水。这类地区受季风影响虽不及湿润、半湿润地区强烈,但雨季暴雨产生的水土流失和高含沙洪水危害极大;而干旱季节河川基流则很少。应当结合水土保持及小流域治理,拦蓄地表径流,发展小面积灌溉。在开阔谷地,发展引洪淤灌。补给地下水,使旱季开发地下水灌溉,水源得到保证。这是化害为利、一举多得的有效力办法。
    5.干旱地区的灌排方式
    干旱地区包括内蒙古西部、宁夏北部、甘肃河西走廊,以及新疆、青海等的内陆盆地;年降水量200mm以下,没有灌溉就没有农业。水源主要来自高山降雨和融雪。河水由山口进入盆地平原,一切社会经济活动和动植物生命活动,均依赖于河水的供给。故干旱地区水资源的开发利用,首先要考虑的是生态用水。水资源的分配要照顾原有的生态系统用水, 不致由于经济发展占用部分水资源,而使自然生态遭受重大损害。农田灌溉是耗水大户,目前的灌区工程设施不完善,管理粗放,水的浪费很多。把现有的自流灌区改造成井渠结合的工程形式,是灌区节水的基本途径。该地区实行井渠结合的灌排方式和东部平原区有所不同。第一,这里不受季风气候影响,没有雨多成涝之患;第二,由于降水少,不但耕地农作物要灌溉,而且非耕地上的自然植被也依赖灌溉的水分供给生长发育。有资料说明,非耕地区自然植被繁育水分不能少于300mm。灌区内非耕地水分供给,主要靠灌溉渠道和田决渗漏,地下水位抬高而向周围的扩散。然而地下水位埋深小于临界深度(沙壤土地临界埋深一般为2-2.5m),则会引起土壤盐渍化。所以,干旱地区实施井灌井排,地下水埋深的控制指标有三:
    (1)在植物生长季节,地下水埋深不小于1.0—1.5m;
    (2)无植物覆盖的地块地下水埋深不小于临界深度;
    (3)为保证非灌溉地区自然植物被繁育,地下水埋深不能大于5m。这几项指标应当在生产实践中验证。
    总之,在北方各类气候区推广井渠结合的灌排方式,要达到节水、防灾和维护生态环境良性循环,须从控制地下水埋深入手,进行地表水资源的优化配置。这是一项全新的课题,须通过科研和总结保地生产实践经验,使各项措施达到完善。
    2007-10-01 17:28:01

    回复 举报
    赞同0
加载更多
这个家伙什么也没有留下。。。

农田土整

返回版块

5.03 万条内容 · 118 人订阅

猜你喜欢

阅读下一篇

灌水施肥技术

近年来,结合灌溉进行施肥在保护地中应用十分广泛。随水施肥具有水肥同步、减少肥力的无效挥发、提高肥料利用率和省工等优点。我们将主要介绍保护地作物的需肥特点、施肥量和灌水施肥方式。 (-)保护地灌水施肥方式 1.保护地的施肥方式概述保护地中作物的施肥方法通常有土壤施肥、追肥和根外追肥等多种方法。现就各种方法及要求简述如下: (1)土壤施肥土壤施肥是根据根系分布特点,将肥料施在根系分布层内的施肥方式,该法便于作物根系吸收,发挥肥料最大效用。就果树而言,其水平根一般集中分布于树冠外围稍远处。而根系又有趋肥特性,其生长方向常以施肥部位为转移。因此,一般将有机肥料施在距根系集中分布层稍深、稍远处,诱导根系向深广生长,形成强大根系,扩大吸收面积,提高根系吸收效能和树体营养水平,增强果树的抗逆性。施肥的深度和广度与树种、品种、树龄、砧木、土壤和肥料种类等有关。果树的施肥方式一般包括环状施肥。放射沟施肥、条为施肥和全园施肥等方式。蔬菜的施肥方式一般有基肥和追肥两种方式。基肥是蔬菜播种前或定植前结合翻地培土施入土壤肥料的方法,它是蔬菜优质高产的营养基础,基肥应以有机肥为主。有机肥的施用法,通常要看有机肥的腐熟程度和数量而定,腐熟不好而又量大的有机肥,不宜集中沟施,应撤施于地表,结合耕地翻入土壤中;而腐熟较好、数量又少的有机肥,则应集中沟施,如量多也可以一半用于沟施,一半用于撒施,既满足蔬菜养分需求,又达到培肥土壤的目的。穴施时,必须用腐熟好的有机肥,并且不能施得太多,避免引起烧苗,穴施时还要把肥与土混合均匀。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