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挥霍昦、青春 于 2013-11-30 13:37 编辑
又是一场考验中国城市排水系统的大暴雨,脆弱的排水系统最终不堪一击,又出现了城市看海的局面。但不是所有的城市都如此,为什么荷兰可以用雨水倒灌成就鹿特丹排水系统,而中国一而再的出现城市洪涝的场面,下面小编带大家一起一探究竟!
“
市交通大面积瘫痪,市民开车如行船,多处低洼地带成为天然“游泳池”……一场场暴雨,让余姚一夜间如同汪洋泽国。
”
看着电视里的新闻,我们为那些免费接送滞留机场乘客的志愿私家车主而鼓掌,为那些用身体当警告标志守在井口旁的环卫工人而感动,为人们在天灾面前的那份守望相助而倍感温暖。但是,面对逝去的鲜活生命、近百亿元的经济损失,我们不得不感叹,城市的排水系统竟是如此的脆弱。
中国为何频频“城市看海”?
余姚内涝原因为:雨量超排水网设计标准
同济用它的排水系统诠释了校徽的涵义,什么是同舟共济
城市为何屡屡被淹,责任在设计吗?
我们的城市究竟与发达国家的城市有多大的距离?在这里,我们搜集了日本东京、英国伦敦、法国巴黎等一些国外大城市的排水系统建设和维护的经验,或许能为总是暴雨积水成灾的中国大城市带来一些启示。
荷兰:雨水倒灌成就鹿特丹排水系统
欧洲最大的海港城、荷兰第二大城市鹿特丹素有“水城”之称,其海拔低于海平面,经常面临海水倒灌的威胁,同时城区洼地众多,排涝压力颇大。但是,这座已经和洪水斗了上千年的城市,虽然常常遭遇暴雨,却鲜有水漫金山式的泽国景象,这得益于其完善的排水系统。
1953年,荷兰成立了专门防洪的水务委员会,并不断提出“水广场”、浮动住宅等富有创意的方案来应对洪涝、海平面上升等“水问题”。
在鹿特丹市中心,“水广场”顺地势而建,由形状、大小和高度各不相同的水池组成,水池间有渠相连。平时是市民娱乐休闲的广场,人们可以在广场上尽情地踢球、溜冰;而当暴雨来临时,“水广场”则可瞬间变身,成为一个防止积水的排水系统。由于雨水流向地势更低洼的水广场,街道上就不会有积水。所有的水池就像一张循环往复的网,雨量大时,从大水池中分流到沟渠;雨量小时,水又回流入大水池。雨水不仅可在水池间循环流动,还能被抽取储存为淡水资源。
据悉,在随后的几年里,鹿特丹城将建造超过25个“水广场”。
同时,为了从源头上对降雨进行分流和吸收,该城铺设了透水性能好的砖块,并根据一定坡度向周围绿地透水。实施多年的屋顶绿化方案更让屋顶发挥了吸水海绵的作用,减缓了雨水进入。
英国:泰晤士河下方建排水隧道
英国首都伦敦的排水系统建于19世纪中期维多利亚时代,距今超过150年历史。有趣的是,当初建造这条下水道的原因竟然是为了防止霍乱传播。
150多年前,伦敦是一个垃圾遍地、臭气冲天、霍乱横行的城市。后来,医学专家经过研究得出结论:霍乱是由水源造成的。由于伦敦没有普及自来水,饮用水多是靠水泵抽取的地下水,而那时地下水已经被严重污染,于是改造伦敦地下排水系统的任务迫在眉睫。
伦敦下水道成了城市探险者拍摄的经典地点
1856年,一个名叫巴瑟杰的人承担了设计伦敦新排水系统的任务。他计划将所有污水直接引到泰晤士河口,排入大海。1859年,伦敦地下排水系统改造工程正式动工。1865年工程完工时,实际长度超过设计方案,达到2000公里。下水道在伦敦地下纵横交错,将伦敦的全部污水都排往大海。当时,不少人担心地下被挖空的伦敦会不会坍塌。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工程部门特地研制了新型高强度水泥,用这种水泥制造了3.8亿块混凝土砖,构成了坚固的下水道。
由于将污水与地下水隔开,伦敦下水道改造意外地解决了导致霍乱的水源问题。从此以后,伦敦再也没有发生过霍乱,泰晤士河造成的内涝也解决了。现在,市政部门会随时根据街区改建、道路改线等调整这些古老的下水道。
2007年,伦敦政府投入17亿英镑实施泰晤士隧道方案,即在泰晤士河下方建设一条长35公里、最深处达75米的深层排水隧道。隧道连接34条位于“污染最严重”地带的下水道,有效地阻止了未经处理的污水在降雨的时候流入泰晤士河。
2011年,伦敦泰晤士河水务公司又投资36亿英镑修建了一条近40公里长的超级污水排水沟,据称能有效吸纳污水,解决泰晤士河的污染问题。
见识了荷兰的水广场和英国强大的排水隧道,回想北京、余姚的“城市看海
”
现象,给排水的网友们你们又作何感想呢?
中国什么时候才能摆脱逢雨必涝,遇
涝则瘫的现象呢?
全部回复(213 )
只看楼主 我来说两句回复 举报
回复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