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地建筑设计是一个综合性的研究课题,它涉及建筑学、规划学、地理学、生态学、环境学及工程技术等学科的内容,致力于在两个方向的拓展:一是探索山地建筑研究的宏观原则,建立较为合理、可靠的山地建筑观念;二是结合前人的山地建筑实践,创造性地归纳山地建筑的各项特征、模式,提出对建筑设计实践有指导意义的各项原则。
1、山地建筑的现实意义
我国是山地多、人多、耕地少的农业大国,增加住房需要大面积的土地,发展农业同样需要耕地面积。因此,“合理地开发利用土地,保护好每一寸耕地”是我国国策。同时,资源开采、旅游业以及房地产业的发展,也需要进行山地建设。为此,我国建筑业的发展中,山地建筑的建设将会成为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项目类型。因此,探讨山地建筑设计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2、树立正确的山地建筑设计观念
2.1 维护山地生态平衡(即生态观)
相对于一般的建筑环境,山地建筑在地质、地形、地貌、土壤、植被和气候等方面均有较大的特殊性,其生态敏感性更强,其对生态系统的变化做出反应的可能性要比平地环境大得多。 而过去,沿袭平原地区的城镇规划理论与方法布局结构模式、经济指标体系等,使山地建设难以因地制宜,适应于千姿百态的山地生态环境条件的变化,屡屡出现“建设性的破坏”——有的盲目追求平坦开阔的效果,依赖现代化的机械设备,削平整个山头,既增加造价,又破坏原有的地貌,丧失了山地建筑的特殊韵味。还有的建筑为了争取用地,竟然不惜开山填沟、改变水道、破坏原有生态系统。因此,欲做好山地建筑设计,就必须改变原有的设计观念,树立起保护山地生态系统、维护山地生态平街的观念,做到“保护植被、保持水土、谨慎动土”。
2.2 技术与艺术相结合(即技艺观)
山地建筑技术与艺术结合是建筑师在山地建筑设计中的职业追求。对于山地建筑而言,一方面由于地形的特殊性,它对建筑技术的依赖性要比平地建筑更加明显。比如在山地建筑的交通组织方面,为了适应山地地形的起伏多变 ,人们常需要采取特殊的交通技术(设置爬坡或采取架桥、挖隧道、缆车、倾斜电梯等),而这些道路系统既是交通设施又是建筑群体的有机组成部分,它构成了群体空间的骨架;另一方面,由于地形的特殊,山地地表成了山地建筑的背景或组成部分,山地绿化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山地建筑的景观效果。另外,山地建筑涉及的很多技术问题,也远超出一般平地建筑的技术问题。招标信息以往的建筑设计中,这些问题通常都由相关专业人员分项独立完成,建筑师关心得甚少,导致设计的整体性欠佳。例如挡土墙既是边坡稳定技术的具体体现,又是建筑立面的必要组成部分,并能在一定情况下充当空间围合物的角色,对于山地建筑的立面造型与空间形态具有重要的意义,需要建筑师在设计初期就参与,使项目从宏观的构思到细部的艺术融为一体一气呵成,更可能从多方面探索山水园林建筑在山地的各种表现形式。当然这对建筑师也提出更高的要求, 需要建筑师熟悉各种专业知识,并将其融于建筑设计之中 山地建筑的技艺观,既要提倡对建筑技术的尊重 又要表现出山地建筑及其环境、对艺术的追求。
2.3 建筑不是凌驾于环境之上,而是融于环境之中(即环境观)
建筑脱离不开环境,建筑必须依附于环境而存在。从某种意义上讲,建筑师的创作活动实际上就是一种适应环境、改造环境创造环境的过程。直接地说,就是要在建筑所处的总体环境中去为建筑寻求到一个恰当的“坐标点”。因此,也可以说是环境创造了建筑。当然,“环境” 的涵义如果是广义的话,就还应该包含社会、文化甚至心理等方面的环境要素,建筑就应当看作是这些环境要素综合作用下的最终体现和生成物。但无论如何自然环境却是建筑创作所面临的最为直接、最为具体也可能是最具影响力的环境要素。建筑所处的环境,事实上已经向建筑师提示了各自特有的创作空间,中国招标环境则孕育着无穷的创造力,一个建筑作品的成败如何,往往取决于建筑师的环境意识和对环境特征的理解和把握程度。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一方面固然为人们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但另一方面也给大自然造成了极大的伤害,“保护大自然、保护环境”已成为当今人类共同的呼声。因此,因地制宜巧妙地利用建筑所处的山形地貌,与其密切的相契合以尽量不破坏原有地形、地貌和自然景观。建筑总是要落脚于某个特定环境之中,受到这一环境定势的包容和制约,在某种程度上就决定了建筑的形体、空间和风格。因而环境是建筑创作的起点和源泉。反过来,建筑创作的成果又应表现为环境、建筑与其所处环境共生共融,和谐共处,成为新的环境中不可分割的部分。因此环境又是建筑创作的终点、归宿 .
3、结合实例分析
3.1 根据山地建筑的不同接地方式,我们可将山地建筑形态分为地下、地表、架空3种类型 而这3种类型都能产生与生态紧密结合的成功建筑。
基地形状的产物(地表形):一个体现基地形状的建筑形态追求是建筑与地形的“契合”,它有几方面的要求:建筑平面力求与基地形状尽量吻合,不以生硬的“方块”形状去占据自由变化的山地平面,建筑剖面符合基地现状,采取跌落、台阶或错层的形态。由此, 我们可以知道,表现“基地形状”的山地建筑形态是极具生态合理性的,它贴近地形,期刊导航网对山体环境的改变极少。
掩土建筑(地下形):在生态学上的优势主要在于保持了山体的原有地形、地貌,为保留各地区的自然植被或增加山地绿化面积提供了可能性。此外,建于土层中的掩土建筑还能躲避外界的剧烈变化,营造舒适的小气候。如陕北窑洞,与传统的窑洞式掩土建筑相比,在现代结构技术支持下的现代山地建筑在平面形态上可以更自由。
从生态观念出发的另一种山地建筑形态就是把建筑底面抬高,形成架空(架空形)。这种形态的雏形即是我国传统山地建筑中常见的干栏式、吊脚楼式建筑。
3.2 借景手法的使用
大理三塔是中国南方最古老最雄伟的建筑之一,也是最能代表大理形象的重要人文景观。该组建筑群位于大理以北苍山应乐峰下,背靠苍山,面临洱海,三塔由一大二小3座佛塔组成 呈鼎立之态。远山近水、绿树倒影与三塔互为添辉,相与增色,成为建筑空间景观的有机组成部分。这就是“建筑融于景色,景色融于建筑”的一种人与自然亲和关系的体现,是建筑与环境的一次和谐的对话。
3.3 山地建筑群的设计探索
对建筑群而言,科学地进行竖向设计并创作出既充分利用地形环境又具有地域文脉特色的现代建筑,应该是立意构思的重点。竖向设计在山地建筑群的布置中尤为重要。进行竖向设计的任务是利用建设用地的自然地形,选择合理的设计标高,使之满足使用功能要求,同时达到土方工程量少、投资省、建设速度快、综合效益佳的效果,尽可能减少对原来自然环境的损坏,建造出合乎人群居住的优美环境。这就要确定建筑物室外场地和道路等的设计标高,相互协调,确定地面排水的方式和相应的排水构筑物位置,确定土石方平衡方案。
为了反映山地建筑群的特色,城市景观设计时应注意:
整体性。起伏变化的地势,提供了登高俯瞰的特殊条件,展现出城市群体的全貌和总体轮廓 给人以整体的印象。因此应从宏观的角度,着重考虑城市、群体的总体布局,获取山地城市的特殊空间效果。
适应性。山地城市总体布局及高低错落、参差起伏的建筑群体,反映出对山地城市自然地理条件的适应性以及为适应地形采取灵活的布置形式,并产生多变的空间效果。
层次性。空间层次包括水平的纵横层次和垂直方向的竖向层次,尤以竖向层次为其主要特征。 它构成具有立体感的高低层迭的层次,应充分利用这一特性。
有机性。山地建筑遵照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的原则进行设计,尽可能保持自然地形、地貌,建筑与山石绿化密切结合,并利用地形,结合环境,成为有机整体,反映出建筑的地方性特征。
0人已收藏
0人已打赏
免费0人已点赞
分享
居住建筑设计
返回版块28.71 万条内容 · 409 人订阅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
全部回复(13 )
只看楼主 我来说两句回复 举报
回复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