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2013-01-11 11:08:11
来自:工程造价/土建工程造价
[复制转发]
难以施工的困难;采用“浮运法”,利用江潮的涨落巧妙地架设了钢梁。在建桥
过程中,克服了80多个重大难题,仅用两年半时间,就在激流汹涌的钱塘江上建
起了长1453米、高71米的铁路公路两用双层大桥。钱塘江桥是近代以来我国
土木工程建设史上的一座里程碑,它显示了中国人民有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
能力。为此,1941年当时的中国工程师学会授予茅以升教授荣誉奖章,中央研
究院选举他为院士。
由于茅以升在科学技术特别是土木工程方面的成就,他在1955年当选为中
国科学院第一批学部委员(院士),并先后被选为美国国家工程科学院外籍院
士、加拿大土木工程学会荣誉会员,并是国际桥梁及结构工程协会高级会员。
茅以升教授在科技教育方面的杰出成就和对祖国对人民的巨大贡献,使他赢得
了广泛的社会荣誉。他曾担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六届全国委员会副主
席、九三学社中央名誉主席、中国科协副主席和名誉主席、欧美同学会会长、上
海市科联主席、北京市科协主席等职务。
茅以升先生是我国早期工程师学会和土木工程师学会的创建人之一。
1941年和1948年曾先后担任中国工程师学会副会长和会长。新中国成立后,
茅以升全力组织和领导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的恢复与重建工作;1953年9月在北
京召开的第一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上当选为第一任理事长,此时正值我国由经
济恢复转入经济建设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时期,学会的建立为促进我国社会
主义建设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开创了学术团体活动的新局面。
茅以升先生曾担任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第一、第二、第三届理事长(1953~
1984)和第四、第五届名誉理事长(1984~1989),直接领导学会工作长达30多
年。他以满腔的热忱和积极负责的精神领导学会开展工作,即使在“文革”的困
难期间,他仍尽其可能以学会民间组织的名义积极组织参加国际学术团体的活
动和国际学术会议以及国家间的学术交流与合作。促成了中日土木工程交流
合作意向书的签订(1973年),一直延续至今。他曾率团出访欧美等十余个国
家。改革开放以后,学会工作进入新的发展时期。茅以升先生虽已愈八十高
龄,仍念念不忘指导学会工作。并积极参加一些学会的重大学术、表彰和外事
活动,以他长期从事土木工程实践和科研教育的光辉业绩,影响和团结广大土
木工程界人士,为学会的建设与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茅以升先生是中国土力学的开拓者。20世纪30年代,国际上对土力学的
研究还刚刚开始。他通过钱塘江大桥施工实践,开始研究土力学问题。1940年他还捐款设立中国工程师学会“石渠奖金”,专奖研究土力学的优秀会员。1948
年他还曾在上海发起“中国土力学及基础工程学会”。新中国建立后,基本建设
全面铺开,面临许多复杂的地基基础问题,急需土力学及基础工程方面的人才
与技术。他于1952年组织土力学小组到各地开展技术交流与普及讲座。1957
年在中国土木工程学会主持成立全国土力学及基础工程学术委员会,并加入国
际土力学及基础工程协会组织,他代表我国出席国际土协第四届学术大会,为
我国在世界土力学界取得了应有的地位。
茅以升教授对我国土木工程建设事业的贡献是多方面的。解放后,他曾担
任武汉长江大桥技术顾问委员会主任委员,为武汉长江大桥的建造倾注了心
血;他曾担任人民大会堂结构审查小组组长,就大会堂大跨度钢结构的安全问
题向周恩来总理提出了技术保证;他长期担任铁道部科学研究院院长,为中国
铁道科学技术的进步做出了贡献。
茅以升先生不仅是卓越的桥梁工程师,而且是杰出的工程教育家,他曾先
后担任过交通大学唐山学校校长、教授,天津北洋大学教授、校长,南京东南大
学工科主任、教授,河海工科大学校长、教授,北方交通大学校长等职务,为祖国
培养了一大批工程技术人才,桃李满天下。
茅以升先生不仅是中外闻名的科技专家,而且非常重视科普工作,曾担任
中华全国科学技术普及协会主席。他认为“科学属于人民”,“科普是一座通向
四化的桥梁”。为此,他不遗余力地从事科普工作,写下了大量科普著作。在他
发表的200多篇论著中科普文章约占三分之一。他曾撰写了《钱塘江桥》、《武汉
长江大桥》、《茅以升科普创作选集》等科普书籍和数百篇科普文章。他写的《桥
话》受到毛主席的称赞,《没有不能造的桥》一文荣获1981年新长征优秀科普作
品一等奖。他经常到群众和青少年中去作科普演讲,深受欢迎。茅以升先生不
仅在祖国江河上架桥,而且在科技与人民之间架设了一座座知识之桥。
我们要继承和发扬茅以升一生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奋斗不息的爱国主义
精神,实事求是开拓创新的科学精神,全心致力于学会建设与发展的无私奉献
精神,为把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做出新的贡献。
李国豪(1913~2005) 土木工程学家、桥梁结构力学专家和工程教育家。
他毕生致力于教学和科研工作,培育了几代科学技术人才。他创造性地解决了大跨桥梁结构中的空间和非线性分析方法以及稳定和振动中的许多难题,对桥
梁理论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他曾较长期间担任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的领导工
作,为学会的改革与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李国豪,1913年4月13日生于广东省梅县。1936年毕业于上海同济大学,
1938年留学德国达姆施塔特大学。1940年以论文《悬索桥按二阶理论的实用
计算》获工学博士学位。1943年又以论文《求刚架影响线的几何方法》获德国教
授资格、博士学位。回国后,从1946年起历任同济大学教授、土木系主任、工学
院院长、教务长、副校长和校长。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学部委
员(院士)。
他因在悬索桥静力和动力分析方法方面的研究,而以“悬索桥李”闻名,并
以论文《弹性平衡分支的充分判别式》著称。20世纪50年代发表了《斜交异性
板的弯曲理论及其对于斜桥的应用》论文,被称为“李氏理论”。
20世纪50年代中期起,李国豪先生担任武汉长江大桥、南京长江大桥的技
术顾问和技术顾问委员会主任委员,从事武汉长江大桥晃动机理的研究,1975
年出版专著《桁架扭转理论———桁梁桥的扭转、稳定和振动》,后发展为系统的
桥梁实用空间分析理论。60年代和80年代,他先后主编了《防护工程论文集》
和《抗爆结构动力学》专著,70年代发表了《公路桥梁荷载横向分布计算》专著以
及关于拱桥和斜张桥空间静力与动力分析的多篇论文;唐山地震后,他主编了
《工程结构抗震动力学》专著。1980年,他在担任上海市宝山钢铁总厂工程首席
技术顾问期间,为解决工程中桩基水平位移问题发表了《关于桩的水平位移、内
力和承载力的分析》的论文。1983年出版了他的论文选集《桥梁与结构理论研
究》,1986年在国外出版了英文版的《箱梁和桁梁桥分析》专著。五六十年代,他
还编著有《钢结构设计原理》、《钢桥设计》和《桥梁结构稳定与振动》等教材和
专著。
从50年代起,李国豪就积极参加国内外的学术活动。1978年担任中国土
木工程学会副理事长,1984~1993年当选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第四、第五届理事
长。他领导学会克服了“文革”中学会活动长达10年的停滞状态,使学会工作焕
发了活力,走向了改革发展的道路。他首先提出恢复两年一届由学会主办的全
国性学术年会制度,每次一个主题,密切结合国家建设中的难点、热点问题进行
研讨,如大城市的交通工程建设问题等,成为土木工程界极具影响力的盛事。
在此期间,学会组织建设也得到了扩充和发展,由恢复初期的6个专业分会发展
全部回复(1 )
只看楼主 我来说两句 抢板凳间学术组织的交流活动。在他主持下,1982年在北京召开了中美桥梁及结构学
术讨论会,这也是“文革”后土木工程领域第一次在国内召开的国际性学术会
议。李国豪作为国际桥梁及结构工程协会的常委和中国组组长,1981年被该协
会推选为世界十大著名结构工程专家之一,1987年又荣获该协会授予的“国际
结构工程功绩奖”。
李国豪教授还先后担任了中国科协常委、上海市科协主席、中国科协工程
学会联合会主席、中国土木工程学会桥梁及结构学会理事长、中国力学学会副
理事长和中国高等教育研究会副会长等。
李国豪教授对学会工作十分热心,有着浓厚的感情。在1993年以后担任中
国土木工程学会名誉理事长期间仍然关心学会的建设与发展,亲自出席学会的
代表大会和颁奖活动。2002年,年届90岁高龄的李国豪教授精神饱满地出席
了在北京召开的中国土木工程学会成立90周年庆典暨会员代表大会,并发表了
热情洋溢的讲话,对学会的作用与前途寄予厚望。他在演讲中说:我作为半个
世纪的土木学会会员、10年的学会工作者和学会的同龄人出席今天这次大会,
感到由衷的欣慰与鼓舞。我们土木工程学会今后的发展方向应该扩大,走向综
合性,在组织上、学术活动和学报内容上,都应加强综合性,从现在的建设、铁
道、交通三个部门扩大到更多的部门和领域。另外,我们学会还有个责任,就是
在国内外广泛地宣传我国土木工程方面的重大成就和经验。我们不但要成为
世界经济大国,还应成为世界土木工程的大国。我预祝学会在新世纪取得更大
成绩。如果可能,土木工程学会在纪念100周年的时候我会再来参加。
同时他还向国务院领导写信,真诚提出建议。他说:“过去一段时期,土木工
程在我国失去了它的综合性、统一性和分学科的相互联系,不利于土木工程科技、
教育和建设事业及其学科的发展。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加入WTO,我国
现代化建设在更大范围融入了经济全球化之中,亟待改变土木工程这种条块分割
的局面。为此建议,国务院有一个部门,综合管理全国建设事业;在土木工程学科
的国内外学术交流方面,要加强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的职能,特别是它的综合性作
用,推进土木工程领域科技进步与生产力的发展。”建设部汪光焘部长在出席中
国土木工程学会八届二次理事会暨詹天佑大奖颁奖大会的讲话时特别提出:李
国豪院士的信,国务院领导十分重视,批转给我和其他同志研究。李老90高龄
时仍关怀着土木工程的发展,对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如何改革与发
回复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