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在线论坛 \ 站务休闲 \ 闲聊茶吧 \ 孜孜以求 在挑战中前进

孜孜以求 在挑战中前进

发布于:2007-07-28 16:06:28 来自:站务休闲/闲聊茶吧 [复制转发]
“软考”,在中国已经走过了十多个年头,到如今,累计参加“软考”的考生已有百万之众,是含金量颇高的资格考试。它有初级、中级、高级之分,其中的系统分析师———软考的2个最高级别之一,是国家人事部、信息产业部及各省、直辖市和自治区所颁发和承认的计算机软件、计算机网络、计算机应用技术、信息系统、信息服务等5个专业的专业技术高级资格。手握此资格证一旦经聘用,便可成为高级工程师或副教授,而在IT业,可直接聘为系统分析师。又由于系统分析师考试技术规格之高、通过人数之稀,一直以来都是众多考生望而生畏却又苦苦追求的目标。今年,整个江西省也就100多人报名参加了这个考试。在通过的10余人中,我校软件学院03级软件工程4班的申震和2班的范汉青便是其中的佼佼者。
初见申震和范汉青,都是身着休闲服,一副清爽明朗的样子,说话语速舒缓而清晰,范汉青还挺瘦小的,从外表上看,并没有特殊之处,很难想象,就是这样两位温文尔雅、满面书生气的大四学生,却能够不断挑战自我,一路拼搏,最终脱颖而出。不过,只要与他们交谈就不难发现他们的成功是有存在必然的。
两人的学习成绩都很好,在过去的三年中,两人都是1次获得二等奖学金,2次获得三等奖学金。申震还获过“三好学生”称号,他还曾在日新网担任记者,在院学生会担任过通讯社部长。
大二上学期,范汉青就同时报考了中级软件设计师和英语四级并顺利通过了考试。申震则在大三上学期同时报考了软件中级考试和英语六级,为了有更多的复习时间,申震不得不放弃了在院学生会的工作,全身心地投入复习,通过自己的努力终于以优秀的成绩通过了中级软考和英语六级。
在许多人看来,有了中级和四、六级证书就已经够了,但他们却偏偏又“自找麻烦”,决意向高难度的系统分析师进军。申震说,报名时,他们的主管老师曾暗示过他们高级软考的难度和极低的通过率,多年来交大也就一人通过了这个考试。但他们并不灰心,他们觉得既然过了中级,不考高级有点可惜。不管过不过,试试也好。再者,用现在流行的一句话说就是“以考促学”,也希望通过考试学到更多的知识。考过了,是对自己学识能力的认可,有助于提高自己就业时的竞争实力;而没过也无所谓,就当与试题见了一次面,毕竟通过率低。在说这些话时他们都笑了,从中也透露出了他们的从容、睿智和幽默,正是这一份平淡从容及暗藏的自信成就了他们的辉煌。
目标确立后,他们便着手复习。系统分析师考试分上午卷、下午卷Ⅰ和下午卷Ⅱ,每卷的分值各占75分,45分为通过线,而且,这个考试不像考计算机二级那样可以保留成绩,三部分只要有一部分没通过下次都要重新考过,这无形中又增加了难度。据说,为了应对考试,他们准备了一个多月,每天除了上课,一有时间就去自习室复习或在宿舍上网获取相关信息。希赛网是申震常去的一个网站,他觉得里面的论坛对他帮助很大,从中他可以借鉴别人的成功经验,一些没有通过考试的考生也会告诉他一些需要注意的问题。上午卷是75道单选题,这些题的难度或许不太大,但涉及范围很宽,容纳了英语、数学、经济管理、计算机基础科学知识在内的十几门课程的内容,要想通过,就必须有扎实的专业功底和广泛的知识。自大一到大三,申震和范汉青都十分重视专业课的学习,专业知识学得很扎实,同时也注意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使之更趋合理。考前,通过作适量的题目温习了以往的知识,同时找到自己相对薄弱的环节,各个击破,最终他们都以50多分的优异成绩轻松考过。而为了下午卷Ⅰ中的论述题他们也着实花了大力气。由于试卷中有许多联系实际项目管理的论述题,作为在校学生,他们相对于那些在职的考生来说缺乏实践经验,为了弥补不足,他们找来了大量的项目文档,逐篇研究。案例分析很复杂,他们不得不花大量的时间反复地看,直到把里面的常见问题和解决方案彻底吃透。申震还找来了一本厚厚的项目开发资料,反复研读,直至烂熟于心。此外,大二暑假时他俩跟随老师作项目的经历也对通过考试起了很大作用。通过实践,他们学会了不再拘泥于某一边角,而是从更宏观的角度看待整个项目工程,培养出了一种战略眼光和全局观念。在系统分析师考试中技术论文往往被认为是一大难点。的确,要在120分钟写出一篇合格的文章确是一件难事。对付论文,他们采取的方式依然是多读多背,考前申震精读的论文就有三、四十篇,还背了其中有代表性的一部分。通过研习别人的论文,他们掌握了分析思路,对于同一个问题,先参考别人是如何系统地解决的,然后想想自己还可以怎么解决。了解了问题的解决办法,熟悉了该怎样写一篇好的论文,有了这方面的经验,在考试中他们自然也就得心应手了。
系统分析师考试需要考整整一天,可以说是对考生耐力和体力的一次双重考验。回忆起考试的那天,申震和范汉青感慨万分。考试早上九点开始,由于江西省唯一的考点离我校很远,在江西师范大学,他们和我校另外3名考生不得不六点钟起床,早早地赶了过去,很是疲惫。最令他们痛苦的是,上午考完后找不到休息的地方,五月份南昌的天气很是燥热,他们原本想到师大的图书馆去吹吹空调休息一下,可因为没有师大的学生证和借书证而被拦在了外面,结果他们在外面找到一张石板凳,本来只坐两个人的椅子,现在挤了4个大男生,后来实在受不了,几个人只好坐在地上休息。下午一点,当他们个个还是一脸困意的时候就又开考了,一直考到晚上五点才结束,中间只有半个小时的休息时间。由此可见,体力差的考生是难以支撑下来的。
申震说,在复习疲劳时也曾有过放弃的念头,但每当他想到高级软考的高难度和低通过率时又会重新振作起来,他觉得希望越小动力越大,他把软考比作一座高耸的山峰,山越高越想爬,在爬的过程中不断提升自己,即便只剩一天的时间,他也会坚持攀登,决不放弃。范汉青则表示他从没想过要放弃,他觉得那次考试就像平时期末考试一样,只要坚持一段时间就好了,考系统分析师是他对自己的挑战,只有尝试了才不会留下遗憾,他相信坚持就是胜利。就是凭借这样的一份坚持和不懈努力,他们俩终于领略到了巅峰的无限风光。
当问及他们目前的打算时,申震笑着说:“我又‘没事找事’了,我已经报考了复旦大学的研究生。现在正忙着复习考研,每天都差不多学到寝室熄灯,比复习高级软考还累些。”范汉青也告诉笔者他要考研,但当问及要考的是哪所大学时,他一开始不愿意说,后来才羞涩地告诉笔者报的是厦门大学。
“没事找事”,其实这正是一种永不停息的追求,而就是这种孜孜不倦的追求与不断挑战自我的勇气,在一路走来从不轻言放弃的申震和范汉青身上绽放出了光芒,照亮了他俩前进的道路。(梁韵 滕彦菊)

全部回复(5 )

只看楼主 我来说两句
  • lixiuyun_97_77
    累累累累累累累累累累累累累累累累累累累累累累累累累累累累累累累累累
    2008-04-03 20:03:03

    回复 举报
    赞同0
  • ooooj
    ooooj 板凳
    回回回回回回回回回回回回回回回回回回回回回回回回回
    2008-04-03 16:07:03

    回复 举报
    赞同0
加载更多
这个家伙什么也没有留下。。。

闲聊茶吧

返回版块

114.53 万条内容 · 187 人订阅

猜你喜欢

阅读下一篇

富于激情 勇于尝试

在近日揭晓的2006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请项目评审结果中,我校黄志超博士主持申报的项目《自冲铆接理论及关键技术研究》获得资助。黄志超博士长期致力于模具CAD、CAE、CAM,金属塑性成型理论,振动与噪声控制方面的研究。年仅35岁的他此次申请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并不是偶然的,除了平时注重知识积累、积极探索学术问题外,更重要的是勇于挑战自我和坚持不懈的努力。  至今,黄志超博士先后主持和参与国家、省、部级课题共10余项,陆续获得了铁道部科技基金项目、江西省科技攻关项目、江西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资助。2004年他积极参与江西省科技重大招标项目的投标,并获成功。目前,他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参编教材1本。2002年破格评为副教授,2004年被评为江西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2006年破格评为教授,同年被批准为江西省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他还是中国机械工程学会会员,美国制造工程师协会成员。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