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2007-07-28 16:05:28
来自:站务休闲/闲聊茶吧
[复制转发]
在近日揭晓的2006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请项目评审结果中,我校黄志超博士主持申报的项目《自冲铆接理论及关键技术研究》获得资助。黄志超博士长期致力于模具CAD、CAE、CAM,金属塑性成型理论,振动与噪声控制方面的研究。年仅35岁的他此次申请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并不是偶然的,除了平时注重知识积累、积极探索学术问题外,更重要的是勇于挑战自我和坚持不懈的努力。
至今,黄志超博士先后主持和参与国家、省、部级课题共10余项,陆续获得了铁道部科技基金项目、江西省科技攻关项目、江西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资助。2004年他积极参与江西省科技重大招标项目的投标,并获成功。目前,他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参编教材1本。2002年破格评为副教授,2004年被评为江西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2006年破格评为教授,同年被批准为江西省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他还是中国机械工程学会会员,美国制造工程师协会成员。
每一个成功者都有一个开始。勇于开始,才能找到成功的路。“如果你不去尝试就永远不可能有成功的机会,不管成功与否,都可以增加自己的见识与经验。”对于很多年轻的教师不敢申报国家级或省部级课题,黄志超认为这是一个很大的遗憾,其实很多项目并没有自己想象中的那样高不可攀,通过努力也许能拿到。黄志超说:“年轻,虽然没有丰富的知识积累,但是富于激情、勇于尝试,不怕失败。”他从2004年开始申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第三次才申报成功。前两次的申请虽然没有成功,但为他这次的成功铺好了基石。每次失败后,他想到的不是气馁与放弃,而是在一大堆专家反馈意见中寻找新的起点。“尽力了就问心无愧,当作为下次做准备,从失败中得到教训。只要有一线希望也要用100%的努力去争取。”这就是黄志超之所以能够从失败中走出来,走向成功的动力。
当然,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要拿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除了对自己的选题有充分的理解、创新,对学科的发展或国家经济的发展有贡献外,还要有一定的学术水平,专家才信任你,才会把课题给你做。
2004-2005年,黄志超在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做访问学者,此次出国留学对他的科研方向定位有很大的帮助。美国是世界强国,有着世界一流的技术和科研成果。美国的科研气氛很浓,企业很重视科研。黄志超在美国的最大感触就是接触了世界最前沿的科技,拓宽了自己的知识面,对科研动态及研究发展方向有了进一步了解。
申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选题是很关键的一步。为了了解世界的最新信息和避免撞车,在确定选题前黄志超进行了为期半年左右的文献阅读。黄志超说,对于申报的项目一般有几种情况:新内容+新方法、新内容+旧方法、旧内容+新方法或者旧内容+旧方法,很明显新内容+新方法的概率会比较大。在申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时,他当时有三个题目可选,哪个更好、更有创新,为此他花了三个小时与他的博导讨论,最后确定《自冲铆接理论及关键技术研究》为申报项目。
在申报材料时,黄志超特别注意实事求是、客观评价一些同行的学术成果和贡献,对已有的成绩给予公正合理的评价,突出创新点,申报材料首先要让自己满意,同时向同行专家咨询,有哪些不合理的地方及时修正。他平时注意跟多方面的专家交流,特别是以前拿到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人,他认为不管是不是同行,都有很多值得学习的地方。
在采访的过程中,黄志超博士一直都是微笑着的。他说,科研虽然是辛苦的,但我们要学会自我调节。为了申报这个国家自然基金项目,三个月来他没有一天是在十二点之前睡觉的,几乎所有的双休日都用来工作。跟一些知名度较高的学校相比较,我校的通过率相对要低,他主张在挫折面前要换个思考方式,失败并不可怕,关键是要学会如何站起来。
学术是永无止境的,并不是说你拿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就可以停止不前了。黄志超博士很坦然地对记者说:“拿到了项目并不代表什么,关键是要把项目做好。不管做什么事情,都要一步一步来,踏踏实实地走,做好是最重要的。”
全部回复(1 )
只看楼主 我来说两句 抢板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