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在线论坛 \ 电气工程 \ 供配电技术 \ 金属氧化物避雷器的正确使用

金属氧化物避雷器的正确使用

发布于:2007-05-07 23:51:07 来自:电气工程/供配电技术 [复制转发]
1. 应安装在靠近配电变压器侧

金属氧化物避雷器(MOA)在正常工作时与配变并联,上端接线路,下端接地。当线路出现过电压时,此时的配变将承受过电压通过避雷器、引线和接地装置时产生的三部分压降,称作残压。在这三部分过电压中,避雷器上的残压与其自身性能有关,其残压值是一定的。接
地装置上的残压可以通过使接地引下线接至配变外壳,然后再和接地装置相连的方式加以消除。对与如何减小引线上的残压就成为保护配变的关键所在。引线的阻抗与通过的电流频率有关,频率越高,导线的电感越强,阻抗越大。从U=IR可知,要减小引线上的残压,就得缩小引线阻抗,而减小引线阻抗的可行方法是缩短MOA距配变的距离,以减小引线阻抗,降低引线压降,所以避雷器应安装在距离配电变压器近点更合适。

2. 配变低压侧也应安装

如果配变低压侧没有安装MOA, 当高压侧避雷器向大地泄放雷电流时,在接地装置上就产生压降,该压降通过配变外壳同时作用在低压侧绕组的中性点处。因此低压侧绕组中流过的雷电流将使高压侧绕组按变比感应出很高的电势(可达1000 kV),该电势将与高压侧绕组的雷电压叠加,造成高压侧绕组中性点电位升高,击穿中性点附近的绝缘。如果低压侧安装了MOA,当高压侧MOA放电使接地装置的电位升高到一定值时,低压侧MOA开始放电,使低压侧绕组出线端与其中性点及外壳的电位差减小,这样就能消除或减小“反变换”电势的影响。

3. MOA接地线应接至配变外壳

MOA的接地线应直接与配电变压器外壳连接,然后外壳再与大地连接。那种将避雷器的接地线直接与大地连接,然后再从接地桩子上另引一根接地线至变压器外壳的作法是错误的。另外,避雷器的接地线要尽可能缩短,以降低残压。

4. 严格按照规程要求定期检修试验

定期对MOA进行绝缘电阻测量和泄露电流测试,一旦发现MOA绝缘电阻明显降低或被击穿,应立即更换以保证配变安全健康运行。




这个家伙什么也没有留下。。。

供配电技术

返回版块

97.9 万条内容 · 2166 人订阅

猜你喜欢

阅读下一篇

自动准同期操作回路之改进

有同行的朋友讲,前一段时间他们电站已将传统自动准同期装置改换成微机自动准同期装置。投运伊始,感觉不错。并网速度快了,并网冲击电流变小了。只是近一段时间,偶尔出现一次非同期并网的情况产生的冲击电流很大。故此,每次启用总是小心翼翼。于是,对微机自动准同期装置的稳定性、可靠性及技术性能开始怀疑,甚至想弃而不用。最后,对装置稍作改进,运行效果良好,现介绍给同行。 微机自动准同期装置较之传统自动准同期装置在技术性能层面上而言是一个飞跃!它以单片机系统为核心,将发电机及系统电压信号,经整流、滤波、A/D转换,测量其电压值,同时将正弦信号变换成方波,测量频率及相位差,然后,一同送入单片机系统进行比较、运算。由于微处理器具有高速运算和逻辑判断能力,指令周期以微秒计,对于发电机频率为50HZ,每周期20ms的信号来说,具有足够充裕时间进行相角差和滑差角频率运算,根据频差和压差值确定相应的调节量近乎瞬时值,同时,还从根本上解决了传统的自动准同期装置和手动准同期装置无法解决的相角差加速运动等问题,按相角差当时的变化规律,选择最佳的导前时间发出合闸信号。因而,具有良好的频率和电压控制品质,和快速捕捉并网时机和并网精度能力。关于可靠性问题的考虑,由于开发厂家不同,因而考虑有所不同,比较成熟的微机自动准同期装置在结构上采用全封闭式磁屏蔽结构,输入信号采用光电隔离和滤波[含数字滤波],输出经光电隔离和多重闭锁,独立硬件的双机相与输出,高抗干扰能力和良好的稳压性能的供电电源设计等等,因而,这一类的微机自动准同期装置较之传统自动准同期装置可靠性更高。只是市场上确有这样的微机自动准同期装置,只强调频率、电压控制品质以及快速捕捉并网时机、并网精度能力,在可靠性上过分依赖软件来实现,抗干扰以及输出闭锁等问题考虑不够成熟、完善,结构和配置相对简单,价格比较便宜,那位朋友所在电站使用的正是这种装置。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