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在线论坛 \ 站务休闲 \ 闲聊茶吧 \ 思想是行动的先决条件

思想是行动的先决条件

发布于:2007-01-11 22:06:11 来自:站务休闲/闲聊茶吧 [复制转发]
人们常说,想得太多有啥用,行动才是关键。是啊,生活拼搏在这个危机四伏的世界里,好像不容我们凡事瞻前顾后、左思右想。
  不过,我要是说,“要行动,思想是关键”,毕竟还有“行成于思毁于随”的说法嘛,你是否也觉得有几分道理?其实,哲学家对行动与思想的关系有过很多思考,我在这里只是把前人思考过的东西以比较粗浅的方式介绍给大家。
  那么,我们先问:“什么叫行动”?
  
  1、 意图在先才有行动
  
  老王趁老李不备把老李从窗口推下去,老王是在行动,而老李没有行动。如果老李自己故意跳下去,老李就是在行动。但是如果老李不小心从窗口掉下去,老李也不是在行动。
  这里,行动与一般的身体运动的区别在哪里呢?行动就是在一个人的身体有所动作以前先形成了意图,然后这个人按照自己意图中所要达到的效果做出动作,以期在这个世界里造成某种符合自己意图的变化。
  所以老李从窗口到地下的下落的运动,到底是否属于老李行动的一部分,就是取决于老李在这个下落运动之前是否形成了意图,也就是说,看他是否故意往楼下跳。如果是老王在老李不知情的情况下把他推下去的,或者是老李不小心自己掉下去的,这往下“掉”的运动就与老李的意图无关,不是“跳”,也就不属于老李的行动。
  你的脑袋在晃来晃去,有可能是摇头丸的药性所致,所以未必属于你的行动;但如果你念起古诗词来故意摇头晃脑,这摇头晃脑就是你的行动的一部分,尽管这种行动并一定导致什么了不起的后果。
  如果撞向美国纽约世贸大厦的飞机是拉登蓄意安排的,虽然拉登本人没有驾驶飞机,9.11事件也就属于拉登的行动;另一方面,如果当时驾驶飞机的人已进入被催眠的状态,尽管飞机是在他手里撞向目标的,也很难说世贸大厦是他撞的。
  行动可以有大有小,行动的大小以什么来衡量呢?当然我们首先要看此行动的后果的影响力,其次要看行动者的动作的大小。但是,我们也不能排除这样的可能:事情的后果极其严重,但并没有谁采取了多大的行动。比如说,小鲁把导弹发射的按钮错当成照明灯的开关按了一下,后果当然可以极其严重,但我们并不能说小鲁或任何人采取了发射导弹的行动。这里的关键,是发射导弹的目的并没有在小鲁或其他什么人的意图中形成。同样,一个人的动作可以很小,毫不费力,他却可以是正在采取重大的行动。如果小鲁知道那是发射导弹的按钮,他仅仅做了一个小小的动作,毫不费劲地把按钮按下,他的行动也是重大的。就是假如由于故障,他的动作没有导致导弹的发射,也没有人知道他按过按钮,他这个动作也可以是他重大行动的主要部分。相反,如果小鲁得了肾结石正在发作,疼得在地上翻滚,动作很大,这也不能算是他的行动,因为他的动作不为他的意识所左右。
  所有这些例子中做出的各种区别,都说明了一个道理:先有意图才有行动。
  
  2、没有思想何来意图
  
  我们知道,意图只在思想中发生,所以,没有思想的东西不能产生意图,也就没有行动的能力。有思想能力的人,如果在他的动作之前没有在思想中形成意图,他也不是在行动。由此看来,我说“要行动,思想是关键”这句话,并不是故意抬杠哟。
  当然,我们说没有思想就没有意图,不单是说意图只能在思想之中发生。在形成意图采取行动之前,我们面临的是抉择。何谓抉择呢?抉择就是在不只一种的可能前景里挑出一种,让这种可能成为现实,而让其他可能的前景成为不可能。
  比如说,由于矿主为了节省开支忽视矿工的生命安全,矿难终于发生,矿工困在井下出不来。这时,作为矿主,你就面临各种可能的选择。你可以组织抢救并勇于承担责任,你也可以卷起铺盖和存款逃之夭夭,你还可以制造假象推卸责任,等等。面对这种种可能,你做出了抉择,马上组织抢救并勇敢承担责任,而没做出其他可能的让人不齿的选择。很明显,你如果没有思想的能力,你就不会在自己面前展现各种可能性择其一而弃其余,你就不会行动。
  既然所有行动都是为了实现意图中设定的目标,你必然要依靠思想来断定,你应该做些什么事情,才最有可能导致目标的实现。作为矿主,一旦你决定要实施抢救工作,你就对如何才能有效地抢救有个基本的估计,也就是说,你必须把你的知识中有关事情的因果关系的部分调动出来,用自己身体的能力或语言的能力把事情导向使受困的矿工脱离险境的结果。因为这一系列你想做的事情在你行动之前都还没发生,你必须在思想中粗略地运演这个过程,才有望最后获得成功。
  当然,我们的行动会造成我们的社会和自然环境的变化,这种变化也会倒过来影响我们的思想。但这个方向的影响只有历史的或然性,哪个社会历史的事件到底引起了哪些人的哪些思想发生了怎么样的变化,并没有逻辑的必然性。相反,思想引导行动,是毫无例外的逻辑必然,因为,我们根本不可能理解什么是不以思想为前导的行动。
  因为没有思想就不会有意图,所以我们进一步的结论是,没有思想就不会有行动,思想先于行动。
  
  
  • wanxing_lila
    wanxing_lila 沙发
    3、 经济改革与观念先行
      
      经常有人认为,中国的经济改革首先迫使中国人的思想观念发生变化,思想观念的更新总是被动的。当然,每一个人的思想的直接影响一般只是自己的行动,如果你没处在某个重要的公共位置上,你一个人的行动,就很难直接影响到很多人的生活。但就国家层面的行动而言,也必然是由某些在这个层面的领袖人物的思想引导的。如果当时没有某些关键的政治领导人在思想中先酝酿出经济改革的意图,经济改革就不可能发生。毕竟,经济活动主要是由人的有意识的行动构成的,那么,根据我们这里的分析可知,经济改革一定是观念先行的。
      问题是,我们改革开始的时候,似乎只清楚知道当时的状况非常糟糕,非改不可,但是对于到底什么样的社会状况是好的,有什么可选择的现实可能性,并不是很清楚。如果说“摸着石头过河”的说法比较客观地反映了我们改革过程的实际情况的话,那么,这个说法就暗示了两个方面的问题。其一,我们并不清楚河的底下有什么障碍物;其二,我们更不清楚河的对岸到底有什么在等待着我们。这样,我们就可以把我们的改革看成是“形势所迫”,既然是“迫”,就不是完全主动的,也就可以看成是不太完全的行动。并且,这样大规模的改革面对的是众多的活人以及在这些活人之间已经建立起来的体制,问题就难上加难了。这些活人各人有各人的意图,而人本身就是目的,他们按照自己的意图去行动,是无需辩护的,是他们的基本权利,不能随便加以压制。
      有了这样的理解,我们也就明白,我们的改革进程总是出现原先意想不到的事情。单单从技术方面来说,我们就面临巨大的不确定性。我们的不完全的行动,从一开始就是意图不明的,对前景的思考也是未经充分展开的。这也不奇怪,人要在国家层面施展行动计划,不管在哪个历史时期的哪个国度,都会面临类似的困境,因为人的意志所面对的需要掌控的未知事件之间的因果关联系统太过庞大复杂,就算意图明确,也未必就能顺利地实施行动计划。
      但是,问题的关键,还不在这里。下面的论述,才触及要害。
      
      4、 行动的逻辑:“应该”了才“是”
      
      常常听见有人这样自以为老到地振振有词:“说那么多‘应该’有何用,还是面对现实才能成事儿”。这样的说法,其实是错误地把对“应该”的考量与面对现实的态度对立起来了。稍加分析我们就会知道,如果对什么应该什么不应该毫无概念的话,我们根本就不可能面对任何现实采取行动。这样的话,“成事儿”从何谈起?
      既然采取行动都是为了把不合意图的现状改变成合意图的未来状态,行动的意向中必然包括了“现状中的某方面应该被改变成另外一个样子”的判断。比如说,我头疼得厉害,我采取行动,吃了几片止痛药。在这个小小的行动之前,我就是先对“头疼”这个现实状况不满,做了“我不应该头疼,我应该不头疼”的判断,然后我才吃了药试图使“我头疼”在现实中消失、“我头不疼”这个意图中的未来状态变为现实。很明显,你如果没有先做出一个有关“应该”与“不应该”的判断,无论你如何面对“头疼”的现实,你也不会采取吃止痛药的行动的。
      上面我们涉及到了社会变革过程中的可控性问题,担由于社会变革过程中面对的是人不是物,在原则上,我们是不应该把可控性作为中心问题来考虑的。我曾经在《开放时代》发表过一篇文章,题为“社会变革涉及的价值底线”。在文中我论证过,如果我们不在发动重大的改革进程之前搞清楚这个“应该”层面的问题,我们就有可能误入歧途。
      因为每个人都是一个有思想的主体,每个人都有独立行动的能力。而维护我们自己这种在不损害他人的条件下按照自己的思想意图、亦即按照自己的意志采取行动的权利,是我们不丧失做人的基本尊严的前提条件。因此,衡量社会文明程度的一个至关重要的标准,就是在能够维持基本的社会稳定的条件下,每个社会成员在多大程度上能够按照自己的意志去自由地安排管理自己的生活、创造和保持与他人的和谐关系。
      总结起来,我们要阐明的基本命题是这样的:在社会整体层面,我们的行动之“应该”还是“不应该”,主要是看,这种整体性行动在多大程度上支持每个个体按照各自意志中的“应该”去自主地行动。
      这篇文章的主题是思想决定行动,但话也得说回来,并不是所有的思想都有利于行动。其一,如果你只在不同可能性之间掂量做不出决定,你就变成优柔寡断,就有可能失去行动的机会。其二,有很多时候我们本来就不是为了行动而思想,比如说,哲学家就经常为思想而思想,为了真理本身的价值而思想。就算哲学中的实践理性是专门为回答“我们应该干什么”这样的问题做出的系统探究,这种探究也未必直接导致行动。
      拿破仑说过,世界上有两种被人类所操纵的最强大的力量,一种是战刀,还有一种是思想,而最终来说,思想还是要胜过战刀。拿破仑所说的思想,就不单单是每个人行动前的一个意图了。他所说的思想,无疑是指人类思想史上的伟大思想,这种思想不一定直接导致思想者本人的行动。这种意义上的思想也许不是重大行动的必需,但一旦影响或引导了某些强有力的行动者的行动,那就可以产生四两拨千斤的威力了。
      只有给人们的思想以足够的空间,才可以要求人们按照自律来管制自己的行动。也只有在这样的前提下,每个个体才有可能担负起相应的责任。
    2007-01-11 22:07:11

    回复 举报
    赞同0
这个家伙什么也没有留下。。。

闲聊茶吧

返回版块

114.55 万条内容 · 191 人订阅

猜你喜欢

阅读下一篇

【转贴】 2006琐思

石地 2007-1-6(1)“颟顸”心解    把感觉当作事实,为意愿拒绝逻辑,以习焉不察的自我意识评判一切新的遭遇,价值取向上抱残守缺,而骨子里又极无自信——非理性思维的典型特征。    这样的人往往拒绝讨论。对认真的讨论表示轻蔑,是他们的常态。    (2)宽恕的前提    如今有一句话十分流行:当强奸不可避免,要学会享受快感。这本是很悲哀的。其所以流行,当然是因为某种无法违拗的力量在肆无忌惮,反抗的代价又是如此之大,人们只能用自我解嘲来平衡心态。如果你批判它,就似乎缺失了对这些“被强奸者”的同情,而显得极不人道,至少是不宽容。为避苛求之嫌,人们对这极伤尊严的话顶多一笑置之,所以,它的流行是可以理解的。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