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在线论坛 \ 水利工程 \ 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 \ 青岛海港志

青岛海港志

发布于:2007-01-06 10:51:06 来自:水利工程/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 [复制转发]
概 述



  青岛,是中国著名的海港城市之一。自春秋到金元,今青岛所属县(市、区)的沿海线上,都有海港和港航活动的记载。明清之际,董家口、古镇口、宋家口、柴胡荡、灵山卫、唐岛口(积米崖)、薛家岛、女姑口、沧口、青岛口、沙子口、登窑口、金家口(今金口)等港口相继兴起,并成为青岛近代海港的基础。鸦片战争后的1865年,塔埠头、金家口、青岛口设有东海关分关,灵山卫、女姑口、沧口、沙子口、登窑口和薛家岛则设有海关分卡。
  1891年6月14日,清政府议决在胶澳建置设防,调登州镇总兵章高元移驻胶澳。1892年,青岛近代第一座人工码头即青岛前海栈桥兴建。此外,在青岛河入海口以南兴建了“衙门桥”。这两座码头的兴建,是青岛建港的开端,也是青岛港航活动的转折,对青岛地区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都有重要影响。在港航业方面,船舶往来极盛,航运通达。青岛港外通朝鲜,北通辽宁,南通江浙闽粤,以及山东诸港。进出口贸易亦很活跃。特别是农历三月,天后宫庙会期间,船舶云集于青岛口内,甚为可观。在渔业方面,青岛(包括女姑口、沧口)共有渔船370余艘,渔汛时有外地几百艘渔船泊此。在商业方面,市面既有行商,亦有坐商,还有摊商。建港后商铺很快发展到49家。1896年末,商铺增至61家。1897年春,增至65家。随着港航活动的发展和经济的繁荣,文化生活也活跃起来。由于青岛港的建设和发展,青岛已成为相当繁荣的市镇。
  1897年11月,德国侵占青岛。1898年3月,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中德胶澳租借条约》。同年9月2日,青岛港作为自由港对世界各国开放。德国侵占青岛是为了在东亚谋求一个立足点,参加瓜分中国,并作为向远东扩张的根据地。德占当局从久利益出发,优先发展港口、铁路,并以其发展促进城市建设,以其利润用于扩展城市建设。1899年第四季度即着手在胶州湾内兴建防波堤,1901年建成小港。1904年3月建成大港第一码头北岸5个泊位,胶济铁路亦和港口专用铁路相接。到1908年,第二、四、五码头和船渠港先后竣工,并建成相应的仓库、堆场、航标等配套设施。1906年还在第五码头建成当时亚洲最大的1.6万吨浮船坞。全部建港费达5000万马克。随着青岛港的建成,以及铁路的铺设和厂矿的开发,青岛港的贸易得以长足发展。1904年,青岛港的贸易额为1330.92万海关两,在华北5港(天津、大连、牛庄、烟台、青岛)中居第五位;1913年,贸易额已达到6044.89万海关两,居第三位。随着港口经济的发展,贸易的扩大,青岛的近代工商业也日益发展起来。德占时期,驻青的洋行已发展到10余家,工厂有蛋厂、啤酒厂、电灯厂、自来水厂、面粉厂、缫丝厂等,银行有德华、俄亚、香上、中国、正金等10余家。德国殖民当局的地方收入逐年增长,1902年仅30.4万马克,1911年则增至508万马克。其中,仅1909年、1910年两年港口收入即达494.8万马克,已与德国1898年拨款兴建青岛港的500万马克相差无几。
  1914年11月,日本侵占青岛后即谋求在青岛港的垄断地位。从1915年至1922年,日本在各国进出港船舶和各国对青岛贸易中始终占居首位。1913年日本进出青岛港船舶仅占各国总数的29%,船吨数占总吨的18%,贸易额占总额的37%;而到1921年已分别占74%、64%、87%,占居绝对优势。日本利用攫取的特权大量倾销日货,疯狂掠夺中国资源,从而使青岛港的输出入货物急剧增加,贸易额暴涨。1915年青岛港吞吐量为35.86万吨,贸易额为1344.66万海关两。1922年吞吐量已达144.72万吨,贸易额已达9835.16万海关两,分别增长了3.04倍和6.31倍。日占当局“把实业利益置于对华方针的首要地位”,利用青岛的腹地资源着力发展实业。至1922年,“日本资本在50万元以上者已有八十家”。日占当局还设立朝鲜银行、正隆银行,完全控制了青岛金融市场。随着日本移民的大批涌入,青岛的市政建设得以发展。至1922年,城市规模比德占时期约扩大3倍。这一时期,日本从青岛搜刮了1.14亿金元。
  1922年12月,北洋政府收回青岛。在北洋政府统治下,青岛港虽“不复为一、二国家所独占”,但“十之八九均系外轮”,主权得不到保证,尤以日本势力根深蒂固,港口呈现“外轮压倒国轮”、“外货压倒国货”、“外商压倒华商”的畸形局面。1924~1928年,青岛港进出口船舶保持在2315~3967艘之间,船舶总吨保持在344.79~656.14万吨之间,而国轮进出口未超过500艘,总吨未超过50万吨。在这样的背景下,1922~1928年的港口货物吞吐量和贸易额增长幅度有限。1928年港口吞吐量为188.63万吨,贸易额为1.42亿海关两,大大低于前两个时期的增长幅度。
  1929年5月,南京国民政府接收了青岛,但青岛仍未摆脱外国帝国主义的经济控制。在青岛港对外航线上,行驶的主要是外轮;在青岛港码头上,靠泊启离的主要也是外轮。30年代青岛的17条近海航线,外国垄断了11条;16条远洋航线则全部被外国垄断。但中国招商局等近20条船只坚持在青岛近海航行,抵制外国对青岛近海航线的垄断。这一时期比较安定,形成了港口发展的有利条件。货物吞吐量,1930年为190余万吨,1936年达到280余万吨,贸易额有6年达到2亿元以上;船舶进出口最低为3600多艘次,最高1936年达到4800余艘次。港口建设亦有所发展。1932年7月至1936年2月,投资390万元兴建了第三码头,该码头是大港兴建20余年来最大的建筑工程。1932~1934年是青岛港在全国地位上升时期,1932年、1933年贸易额为第五位,1934年超过广州港,居第四位。年进出港口的国轮逐年增加,船舶总吨1934年比1932年增加41.23万吨,增加吨数超过1932年的进出口船舶总吨。这一时期,青岛的民族经济得以发展。近海民族航运业已有船行10余家。民族工业已有150余家,冀鲁针厂的针行销南北各地,茂昌蛋厂的冻蛋远销欧美。民族商业活跃,从1932年到1933年,新开的3000多家商店大部为国人所开。金融业打破了日本正金银行在青岛的金融垄断,青岛金融机械已达24家,成为山东的金融中心。其间,港口收入仍是青岛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1933年青岛财政收入总计540余万元,其中港口收入190余万元,占总收入的35%。
  1938年1月,日本第二次侵占青岛。日军严密控制港口,青岛港处在法西斯殖民统治之下。1940年,青岛港的31个码头泊位,被日军占用8个;8座前方仓库,被日军占用2座;16座后方仓库,被日军占用11座。日本被为了扩大掠运,适应“以战养战”的需要,于1939年12月到1943年9月建成六号码头2个泊位,于1940年3月至1943年末建成一号码头南岸3个泊位。日本占领8年间,为了扩大战争,支撑国内日益严重经济危机,通过胶济铁路疯狂地掠运山东物资。1940~1943年,日船进出青岛港占各国总数的80%以上。1939~1945年,港口吞吐量每年均大幅度出超。日本的垄断和掠夺,使青岛港的吞吐量和贸易额呈现病态的增长。
 

全部回复(84 )

只看楼主 我来说两句
  • staybrave
    staybrave 沙发
    学习了!青岛地区可能以前重力式码头比较多,特别是方块码头?
    2013-10-22 11:24:22

    回复 举报
    赞同0
  • gdming_281416459
    :) :) :) :) :) :lol
    2009-05-16 11:17:16

    回复 举报
    赞同0
加载更多
这个家伙什么也没有留下。。。

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

返回版块

5.96 万条内容 · 157 人订阅

猜你喜欢

阅读下一篇

河道整治工程险情与抢护

坝岸基础淘塌抢护  险情 水流集中冲刷,将河道整治工程的丁坝、垛、护岸的基础或坡脚淘空,引起坝岸发生裂缝、沉陷或局部坍塌,坝身失稳而出险。  抢护原则 及时抛投料物,稳定基础。  抢护方法 一般常用的抢护方法有以下几种:  ——抛块石。采用从岸上和船上抛投两种方法。应先从险情最严重的部位抛起,然后依次向两边展开。在船上作业时,可从下层向上层抛投,应随抛随测,使水下抛石坡度达到稳定坡度(一般为1:1~1:1.5)为止。为防止根石走失,应选大块石,块石重量30kg/个~75kg/个,抢护坡脚不小于15kg/个。在水深流急情况下抛石,应选用较大块石在预计抛石部位先抛一条石埂,然后用一般块石逐次向上游突出抢抛。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