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2006-08-01 08:33:01
来自:水利工程 / 水利软件
[复制转发]
硬盘做为计算机的外存储器,容量越做越大,但是其稳定性好像却是越来越不如以前。到现在还有三、四百MB的IDE接口老硬盘在二手市场上销售,并且用起来一点问题也没有,只是速度太慢。可新的大容量硬盘呢?速度是快了许多,就是三天两头的出毛病。
硬盘在使用过程中,由于硬盘的质量问题,供电不良,病毒破坏,高频干扰等情况会出现如下的故障现象:
1.硬盘偶尔丢失数据
按理论上说,正常情况下硬盘是不应该丢失数据的。不过因为硬盘工作在高速状态,周围的电磁干扰随时有可能造成硬盘在读写数据时发生错误。虽然有可能是0写成了1或者是1被读成了0,但是我们用户在操作电脑时遇到的就是文件找不到或者文件被破坏无法正常打开,也就是数据丢失了。这也是我们的电脑刚才还好好的,重启后就无法进入系统的原因,重装系统就问题解决了。
不过,最需要注意的是:随着网络的迅速发展,病毒开始泛滥,也使我们的电脑变得越来越不安全。有些病毒专门针对某些文件进行破坏,因此如果某些文件丢失或打不开时,最好先查毒,确定自己的电脑是否感染了病毒,防止因为病毒造成的损失扩大。如果某一天早晨,当我们打开电脑时发现有些文件丢失时,最好不要大惊小怪,先对电脑彻底杀毒,同时对电脑的防病毒软件及时进行升级。
2.硬盘不断有坏道出现
这种情况有两种原因,一是硬盘质量不好,控制芯片的时序错误,造成大面积坏道出现;二是硬盘的供电不正常,供电电压偏低,造成读盘时定位不准,表面上出现大面积的坏道。对于硬盘质量问题造成的坏道,如果在保修期内还好,可以找商家换一个新的。但是如果过了保修期的话就只能自认倒霉了,只能再买新的。
3.硬盘在BIOS中有时能找到,有时又找不到
造成这种故障的原因可能有:
1)主板的IDE控制器有问题;
2)硬盘的接口电路故障或者是硬盘的磁臂控制电路或磁头有问题,无法正常读取数据;
3)硬盘的供电电压不稳,供电正常时就能找到硬盘,供电偏低时硬盘丢失;
4)主机超频,造成硬盘的时钟频率过高,而出现不稳定的情况;
5)还有就是硬盘的数据线和硬盘接口有问题及硬盘的电源接口,接触不良所致。
4.硬盘在BIOS中能够找到,但是无法正常格式化和使用
这种情况一般是硬盘的接口通讯部分没有问题,而硬盘的控制部分和数据读写部分有问题。如果硬盘读写时没有异常的响声,但是不能进行格式化,即使低格时也不断的报错,这种情况一般是硬盘的读写电路部分出了问题,读写数据的错误率太高所致。
5.硬盘在BIOS中能够认到,但是却不能启动系统
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也有多种:
1)硬盘的0磁道出现错误,无法正常读取硬盘的分区信息;
2)硬盘的分区信息被破坏或被人为的加逻辑锁所致;
3)硬盘的控制电路和读写电路错误,造成数据读写错误;
6.硬盘拷贝数据特别慢
这种情况的原因也有好几种:
1)硬盘的数据线使用错误,如支持DMA100的硬盘使用了DMA33的数据线,造成硬盘的数据传输明显下降;
2)硬盘的数据线方向接错,DMA66、100和133的硬盘数据线是有方向性的,如果接反了,也能正常读写,只是速度明显下降,有时候慢得让人无法忍受;
3)硬盘的DMA通道被关闭,没有使用DMA数据传输方式,而使用传统的数据块传输方式,致使数据传输率大大下降;
4)硬盘的数据读写电路或接口电路,也有可能是主板的IDE接口电路出现问题,造成数据传输率降低;
5)再有就是硬盘的供电不足或供电电源中的纹波系统过大,这种情况主要是主机开关电源的功率不足或使用过久后滤波电容失容或漏电所致。
7.硬盘读盘时有异响
一般出现这种情况都是硬盘的磁臂或磁头出现硬件损坏造成的,如磁臂断,磁头脱落或变形错位后,与硬盘的盘面接触产生尖叫的异常响声。出现这种情况多数都证明硬盘已经寿终正寝了。如果你的硬盘上有重要数据,最好找非常专业的数据恢复公司,使用特殊的设备来把数据读出来,一般别指望硬盘有修复的可能。
8.硬盘在使用一段时间后,开机“咣咣”直响
这种情况有的硬盘是一开机就出现这种“咣咣”撞墙似的声音直响,有的是硬盘在使用一段时间后才出现。这种“咣咣”的声音是硬盘的磁臂在移动时动作过大,定位异常,造成与外壳碰撞而发出的异响。一般来说出现这种情况硬盘只能报废,没有修理价值。
9.操作系统提示认到了移动硬盘,但是无法正确安装硬盘的驱动程序,无法使用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移动硬盘的耗电量大,需要+5V 700MA以上的电流,而一般主板的USB接口能够提供的电流只有500MA,供电电流不足,无法正常驱动硬盘的电机工作,造成无法正确安装移动硬盘的驱动。同时也会听到移动硬盘连续不断的“哗哗”的转到声,并不是正常硬盘转到时“吱吱”声。
以上几种情况是目前硬盘经常出现的故障,我们在使用过程中如果发现自己的硬盘有上述情况下时,如果在保修期内时,应该尽快把自己的数据进行备份,再把硬盘送经销商处进行更换,因为通常经销商是不负责数据备份的。
随着硬盘容量和转速的迅速增大,硬盘的数据也似乎越来越不保险了。七八年前一二百兆的小硬盘,虽说速度慢一点,但到现在还能用。现在的硬盘可说不准,有的硬盘刚买回家一个星期,就开始丢数据,有时整个硬盘的分区都没了,你说怪不怪。最保险的方法,还是买一个刻录机,随时把自己写的文章或下载的数据,编写的程序代码刻成光盘,就丢不了啦。
zhchshu 2005-3-27 04:19
挽救硬盘的几个方法
1、系统不承认硬盘
此类故障比较常见,即从硬盘无法启动,从a盘启动也无法进入c盘,使用cmos中的自动监测功能也无法发现硬盘的存在。这种故障大都出现在连接电缆或ide口端口上,硬盘本身的故障率很少,可通过重新插拔硬盘电缆或者改换ide口及电缆等进行替换试验,可很快发现故障的所在。如果新接上的硬盘不承认,还有一个常见的原因就是硬盘上的主从条线,如果硬盘接在ide的主盘位置,则硬盘必须跳为主盘状,跳线错误一般无法检测到硬盘
2、cmos引起的故障
cmos的正确与否直接影响硬盘的正常使用,这里主要指其中的硬盘类型。好在现在的机器都支持"ideautodetect"的功能,可自动检测硬盘的类型。当连接新的硬盘或者更换新的硬盘后都要通过此功能重新进行设置类型。当然,现在有的类型的主板可自动识别硬盘的类型。当硬盘类型错误时,有时干脆无法启动系统,有时能够启动,但会发生读写错误。比如cmos中的硬盘类型小于实际的硬盘容量,则硬盘后面的扇区将无法读写,如果是多分区状态则个别分区将丢失。还有一个重要的故障原因,由于目前的ide都支持逻辑参数类型,硬盘可采用normal,lba,large等。如果在一般的模式下安装了数据,而又在cmos中改为其他的模式,则会发生硬盘的读写错误故障,因为其物理地质的映射关系已经改变,将无法读取原来的正确硬盘位置。
3、主引导程序引起的启动故障
硬盘的主引导扇区是硬盘中的最为敏感的一个部件,其中的主引导程序是它的一部分,此段程序主要用于检测硬盘分区的正确性,并确定活动分区,负责把引导权移交给活动分区的dos或其他操作系统。此段程序损坏将无法从硬盘引导,但从软区或光区之后可对硬盘进行读写。修复此故障的方法较为简单,使用高版本dos的fdisk最为方便,当带参数/mbr运行时,将直接更换(重写)硬盘的主引导程序。实际上硬盘的主引导扇区正是此程序建立的,fdisk.exe之中包含有完整的硬盘主引导程序。虽然dos版本不断更新,但硬盘的主引导程序一直没有变化,从dos3.x到目前有windos95的dos,所以只要找到一种dos引导盘启动系统并运行此程序即可修复。另外,像kv300等其他工具软件也具有此功能。
4、分区表错误引导的启动故障
分区表错误是硬盘的严重错误,不同错误的程度会造成不同的损失。如果是没有活动分区标志,则计算机无法启动。但从软区或光区引导系统后可对硬盘读写,可通过fdisk重置活动分区进行修复。如果是某一分区类型错误,可造成某一分区的丢失。分区表的第四个字节为分区类型值,正常的可引导的大于32mb的基本dos分区值为06,而扩展的dos分区值是05。如果把基本dos分区类型改为05则无法启动系统,并且不能读写其中的数据。如果把06改为dos不识别的类型如efh,则dos认为改分区不是dos分区,当然无法读写。很多人利用此类型值实现单个分区的加密技术,恢复原来的正确类型值即可使该分区恢复正常。分区表中还有其他数据用于纪录分区的起始或终止地址。这些数据的损坏将造成该分区的混乱或丢失,一般无法进行手工恢复,唯一的方法是用备份的分区表数据重新写回,或者从其他的相同类型的并且分区状况相同的硬盘上获取分区表数据,否则将导致其他的数据永久的丢失。在对主引导扇区进行操作时,可采用nu等工具软件,操作非常的方便,可直接对硬盘主引导扇区进行读写或编辑。当然也可采用debug进行操作,但操作繁琐并且具有一定的风险。
全部回复(3 )
只看楼主 我来说两句回复 举报
硬伤二:BT下载
BT下载是宽带时代新兴的P2P交换文件模式,各用户之间共享资源,互相当种子和中继站。由于每个用户的下载和上传几乎是同时进行,因此下载的速度非常快。不过,它会将下载的数据直接写进硬盘,因此对硬盘的占用率比FTP下载要大得多。
此外,BT下载事先要申请硬盘空间,在下载较大的文件的时候,一般会有2~3分钟时间整个系统优先权全部被申请空间的任务占用,其他任务反应极慢。有些人为了充分利用带宽,还会同时进行几个BT下载任务,此时就非常容易出现由于磁盘占用率过高而导致的死机故障。
缓解方案:加大系统缓存
对于像BT这种线程没优化好、同时读取和写入硬盘的软件,如果一定要使用,可以通过修改注册表的方式加大磁盘缓存,以减小硬盘读写的频率。以Windows XP为例:
单击“开始→运行”,键入Regedit后回车,打开注册表编辑器。依次展开“HKEY_LOCAL_MACHINE\SYSTEM\CurrentControlset\Control\SessionManager\
MemoryManagement”分支,新建DWORD值,将它命名为“Iopagelocklimit”,并将其值设置为“4000”(十六进制,即16MB)或“8000”(即32MB),这样硬盘的读写频率会降低不少。对于BT造成的CPU占用率过高问题,可以通过调节任务的优先级来解决:在Windows 2000/XP下同时按下“Ctrl+Alt+Delete”组合键,选择“任务管理器”,然后单击“进程”选项卡,用鼠标右键单击“Btdownloadgui.exe”,选择“设置优先级”下低于“标准”的一个级别即可。
硬伤三:PQMagic转换的危险
PQMagic是大名鼎鼎的分区魔术师,能在不破坏数据的情况下自由调整分区大小及格式。不过,PQMagic刚刚推出的时候,一般用户的硬盘也就2GB左右,而现在60GB~80GB的硬盘已是随处可见,PQMagic早就力不从心了。在调整有数据的5GB以上的分区,通常都需要1小时以上。
除了容量因素影响外,PQMagic调整硬盘分区时,大量的时间都花在校验数据和检测硬盘上,可以看出,在这种情况下“无损分区”是很难保证的:由于转换的速度很慢,耗时过长,转换调整过程中,很容易因为计算机断电、死机等因素造成数据丢失。这种损失通常是一个或数个分区丢失,或是容量变得异常,严重时甚至会导致整个硬盘的数据无法读取。
缓解方案:加速PQMagic的操作
在PQMagic中打开“常规”选项下的“PartitionMagic优选设置”,将“忽略FAT上的OS/2 EA错误”和“跳过坏扇区检查”这两个选项均选中,忽略校验数据和检测硬盘的过程,自然会大大加快PQMagic的速度。当然,在使用PQMagic对分区进行操作之前,我们应该先用磁盘扫描工具检查和消除硬盘上的错误,然后再进行分区转换操作。
此外,最好不要用PQMagic调整带数据的分区,更不要在调整分区容量时进行分区格式转换。
硬伤四:硬盘保护软件造成的异常
容易造成硬盘异常的,还有硬盘保护软件。比如《还原精灵》,由于很多人不注意在重装系统或是重新分区前将它正常卸载,往往会发生系统无法完全安装等情况。此时再想安装并卸载《还原精灵》,却又提示软件已经安装,无法继续,陷入死循环中。这种故障是由于《还原精灵》接管了INT13中断,在操作系统之前就控制了硬盘的引导,用FDISK/MBR指令也无法解决。本来这只是软件的故障,但很多人经验不足,出了问题会找各种分区工具“试验”,甚至轻率地低级格式化,在这样的折腾之下,硬盘很可能提前夭折。
缓解方案:巧妙卸载《还原精灵》
如果你在重装系统前忘记了正确卸载《还原精灵》,导致无法分区及安装系统,那么可尝试使用以下方法来解决问题。在光驱中放入“还原精灵”安装光盘,找到卸载程序Uninst.exe并执行它,当出现“不能运行在……要重新启动计算机吗?”的提示时,单击“确定”,重新启动后再安装《还原精灵》,然后再将它卸载。此方法在《还原精灵》5.0、2002、2003等版本上均验证通过。
硬伤五:频繁地整理磁盘碎片
磁盘碎片整理和系统还原本来是Windows提供的正常功能,不过如果你频繁地做这些操作,对硬盘是有害无利的。磁盘整理要对硬盘进行底层分析,判断哪些数据可以移动、哪些数据不可以移动,再对文件进行分类排序。在正式安排好硬盘数据结构前,它会不断随机读取写入数据到其他簇,排好顺序后再把数据移回适当位置,这些操作都会占用大量的CPU和磁盘资源。
缓解方案:采用NTFS格式分区
由于NTFS分区本身的簇很小,不容易产生磁盘碎片,微软在文件分配表和目录索引上也作了特殊处理,万一出错后恢复文件也较容易。如果要保证系统兼容性,最好不要将引导分区设置为NTFS格式。
硬伤六:WinXP的自动重启
Windows XP的自动重启功能可以自动关闭无响应的进程,自动退出非法操作的程序,从而减少用户的操作步骤。不过,这个功能也有一个很大的问题:它会在自动重新启动前关闭硬盘电源,在重新启动机器的时候再打开硬盘电源。这样一来,硬盘在不到10秒的时间间隔内,受到电流两次冲击,很可能会发生突然“死亡”的故障。为了节省一些能源而设置成让系统自动关闭硬盘,对硬盘来说也是弊大于利的。
缓解方案:
1.禁用自动重启功能
在Windows XP中用鼠标右键单击“我的电脑”,选择“属性”,然后单击“高级”选项卡,单击“启动和故障恢复”按钮,在打开的界面中将“系统失败”下面的“自动重新启动”前的复选框清空。
2.关闭硬盘节能功能
先在BIOS中的电源选项中将硬盘节能全部设置为“DISABLED”,然后在Windows的“控制面板电源选项”中,将“电源方案”下面的“关闭硬盘”、“系统待机”设置为“从不”(要让系统关机和休眠,还是手工控制好一些)。
回复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