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在线论坛 \ 水利工程 \ 水利工程设计 \ 淮河概况

淮河概况

发布于:2006-03-24 08:52:24 来自:水利工程/水利工程设计 [复制转发]
淮河概况


在我们伟大祖国的中原腹地,有一条古老而青春焕发的大河——淮河。淮河发源于河南省桐 柏山的主峰太白顶,蜿蜒于长江、黄河之间。在广阔的中原大地上,先后将洪汝河、颍河 、 涡河、中运河、沂河、沭河等诸多支流拥入自己的怀抱。一路缓缓东行,过洪泽湖,分别流 入长江或黄海。淮河干流全长1000公里,从源头到豫、皖两省交界的洪河口为上游, 河长364公里,落差为178米,占淮河总落差的90%,流域面积3万平方公里。洪河口(王家坝 )以下到洪泽湖为淮河中游,河长490公里,流域面积12.8万平方公里。 洪泽湖以下至三江营为淮河下游,长146公里;流域面积黄河故道以南为3.2万平方公里 ,黄河故道以北为8万平方公里。

淮河流域西起桐柏山、伏牛山,东临黄海,南以大别山和皖山余脉与长江流域为界,北以黄 河南堤和沂蒙山同黄河流域紧邻,地跨河南、安徽和江苏北部、山东西南部以及湖北少部, 拥有郑州、徐州、蚌埠、临沂、扬州等30多个地市,淮安等180多个县、市。流域总面积 为27万平方公里, 人口1.5亿。流域内大部分属冲积平原,平原面积约占2/3,山区和丘陵区分 布在流域的西部 、南部和东北部,占1/3。此外还有星罗棋布的湖泊洼地。淮河流域地处我国南北气候过渡 带,属暖温带半湿润气候区,地理上淮河与秦岭构成我国南北自然分界线,这里气候温和, 无霜期年均 200天以上,雨量适中,降水量年均800毫米左右。淮河流域素有“走千走万,不如淮河两岸 ”和“江淮熟,天下足”的美誉。这里土地肥沃,物产和地下矿藏丰富,是我国农业、 煤炭和海盐生产的重要基地。淮河流域曾经是我国经济、文化繁华的地区。但在 长达700年的黄河夺淮后,黄河把大量泥沙带到淮河流域,使鲁南的沂、沭、泗河不能 入淮,苏北淮阴以下淮河入海河道鹊巢鸠占,迫使淮河从洪泽湖南决入江。无数支流和湖 泊被淤 浅或被荒废,整个淮河水系遭到严重破坏。历史上的丰饶富足之地,成了遥远的童话。据统计,从16世纪到新中国成立的450年中,百年平均水灾94次,旱灾59次。据地方志记载,1 92 1年、1931年大水使几十个县沦为泽国,1929年、1942年大旱,淮河大地又是一幅“赤地千里,饿殍载道”的惨景。淮河成为举世闻名的害河。

新中国成立后,以毛泽东主席为首的党中央、国务院,把淮河作为我国第一条全面治理的大 河。 周恩来总理根据毛主席的批示,1950年主持召开政务院治淮会议,10月14日,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作出了《关于治理淮河的决定》,并提出了“蓄泄兼筹”的治淮方针。1951年5月毛主席又发出了“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伟大号召。从此开创了人民治淮的新纪元。

新中国治淮以来取得了巨大成就。至1998年,累计工程总投入约650亿元,其中国家投入160亿元,地方投入和群众集资投劳折款490亿元。投入产出的效益比 为1∶4。

治淮建设的主要成就是:在上游,修建各种类型的水库5300余座;在中游,利用沿河洼地 湖泊建成30多处大型蓄滞洪和行洪工程;在下游,扩大和开辟了入江入海水道;在主要干支 流 ,培修堤防1.2万公里,使淮河干流的防洪标准达到40年一遇,沂沭泗水系 达到10年一遇~20年一遇; 在平原地区,进行了大规模排水系统的建设,开挖或整治了20多条骨干排水河道,建成各类水闸4000余座。修建机电排灌站4.9万座,动力总装机1000多万千瓦;兴建 机井72万眼,配套5 4万眼;利用河湖水库的调蓄水量和引江、引黄等提水工程建成万亩以上灌区近500处,其中淠史杭特大型灌区设计灌溉面积1000多万亩,全国最大的江都排灌站提水能力达400立方米每秒,全流域1亿亩低洼易涝面积得到初步治理,改造盐碱地1800万亩;有效灌溉面积已 由新中国建立初的1200万亩发展到1.1亿亩;水力发电开发程度达到30%, 总装机近30万千瓦;每年 向工农业生产和城乡生活供水450亿~500亿立方米;初步形成了以京杭大运河、淮河为骨干的水运网络,通航里程2万多公里。

1991年江淮大水后,国务院治理淮河、太湖会议及时作出了关于进一步治理淮河的决定。这次会议确定18项大型骨干工程,效益十分明显。如淮河干流治理,在1996年7月和11月的两次较大洪水中,经受了考验,保卫了沿淮和绝大部分行蓄洪区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仅减淹效益就达12亿元。超过了 “七五”以来淮干上中游治理投资总和。

今天的淮河流域已初步建成了有防洪、排涝、灌溉、发电、航运等相结合的水利工程体系,从根本上结束了几百年来淮河出海无路入江不畅的历史,初步理顺了黄河夺淮造成的紊乱水系,基本上改变了黄泛700年来所造成的生态环境恶化的局面。

然而治淮工程还远远不能适应与淮河流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和跨世纪战略发展的需要,其兴利除害的标准还不高,治淮任务任重道远。淮河干流的上中游将继续通过河道整治及堤防加固 ,使之达到设计行洪能力,已经实施的怀洪新河工程和沂沭泗洪水东调南下一期工程不久即将完成。淮河入海水道工程已于1998年10月28日开工;2005年将基本完成国务院确立的 18项治淮工程;上游的大中型 水库的除险加固和水 土保持工程将按计划实施,白莲岩、燕山等大型水库建设也将在2000年后实施。同时,加强环保执法,治理水污染。上述工程完成后,淮河的防洪标准将达100年一遇,沂沭泗河防洪标准可达50年一遇。21世纪初,一个山清水秀的淮河将展示出自己的新面貌。

这个家伙什么也没有留下。。。

水利工程设计

返回版块

28.25 万条内容 · 342 人订阅

猜你喜欢

阅读下一篇

小浪底环境保护研究获河南科技进步奖

小浪底环境保护研究获河南科技进步奖 日前,2005年度河南省科技进步奖评选揭晓,由黄河勘测规划设计有限公司主持完成的《黄河小浪底工程环境保护研究》荣获河南省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黄河小浪底工程是我国利用世行贷款并按照国际合同管理模式进行建设管理的大型水利工程。如何按照国际工程惯例要求做好施工期和移民安置区环境保护工作,是工程建设管理者面临的首要问题。为了有效落实施工期和移民安置过程中的环境保护措施,将工程活动对环境的不利影响降低到最低限度,黄河勘测规划设计有限公司结合小浪底工程建设过程中面临的环境保护难题开展了研究工作。课题组在世行咨询专家的悉心指导下,借鉴国内外工程先进的管理经验,紧密结合小浪底工程环境保护实践,针对工程建设过程中环境污染防治、移民安置过程中的生态环境保护、人群健康与卫生防疫、工程运行期环境影响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研究,创造性地提出了一种崭新的环境管理模式──环境监理制,建立了工程环境理论与方法,为小浪底施工期环境监理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环境监理制在小浪底工程中的成功运用,有效地预防和减少了施工过程中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对促进大型基本建设项目施工期环境保护管理工作具有深远的意义。研究报告首次提出了移民安置区的环境管理体制和模式,解决了移民安置区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关系问题,提出并实施了村级环保员制度,填补了国内移民安置区环境管理的空白。将“以人为本”的理念贯穿于工程实践中,全面系统地提出了人群健康保护和卫生防疫管理体系,彻底改变了以往“重工程、轻环保,重结果、轻过程”的现象,使环境保护成为工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渗透到工程建设全过程之中。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