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在线论坛 \ 水利工程 \ 水利工程设计 \ 从都江堰看中国的水利文明

从都江堰看中国的水利文明

发布于:2006-02-24 14:10:24 来自:水利工程/水利工程设计 [复制转发]
从都江堰看中国的水利文明——为都江堰创建2250周年而作


今年(1994年)是都江堰创建2250周年。本文从都江堰的历史作用出发,提出了一个基本观点:中国古代文明中最基础的是水利文明。认真研究中国历史上的水利文明,有助于我们从历史的深度来认识水利在当代的重要性,更好地确立其战略地位,增强全民的水利意识,使水利事业获得长期、稳定、健康的发展。
——编者
都江堰是中国历史上最成功的水利杰作之一,是中国古代水利科学技术成就最典型的代表,也是中国水利文明的内容与特征的最好说明。2000多年来,都江堰创建与发展的历史,就是水利在中国社会文明进程中发挥基础性作用的历史。


一、 水利文明是基础性文明


每当说到中国古代文明,人们马上就会提到火药、指南针、造纸、印刷术“四大发明”。人们还可以列举出古代科技在天文、气象、农学、医学、冶炼、建筑等多个领域中的许多发明创造。毫无疑问,这些发明创造对于促进中国古代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都发挥了不可估量的作用。这些都是中国古代文明的内容。
除此之外,人们还可以列举出种种古代文明成果,如陶文化、青铜文化……
但是,有一个历史事实我们必须充分正视。这就是:中国长期以来是农业社会,而这个农业社会又是在辽阔的地域、复杂多样的地形与气候条件下产生发展起来的。因此,我们的祖先迈进文明社会的前提,首先是要生存;进入文明社会之后,文明社会发展的前提也是首先要生存。在中国这片土地上,人类生存的最大的和经常性的威胁,就是水旱灾害。如果不能有效地战胜水旱灾害,我们的祖先就失去生存的基本条件,也就没有任何意义上的文明成果。所以中国历史上的第一页,便是大禹治水!
都江堰的创建,是川西古代先民为抵御水旱灾害求生存与发展而与大自然搏斗的产物。修建都江堰工程的目的明确:“蜀守冰,凿离堆,辟沫水之害,穿二江成都之中。此渠皆可行舟,有余则用溉浸,百姓飨其利”(《史记·河渠书》)。《华阳国志》记载了都江堰修建后的巨大效益:川西平原从此“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
都江堰所创造的基础性的文明,强烈影响着古代四川的其他文明。这一观点对全国各大江河流域文明的发展史也应该是基本适用的。
黄河,称为中华文明的摇篮,我们的祖先最早活动于黄河中下游一带。可是,黄河恰恰又是一条多灾多难的河流。据不完全统计,从公元前602年(历史上有记载的黄河第一次改道)到1938年(黄河在花园口被决口改道)的2540年中,黄河决口泛滥有543年,平均每4.68年就有一次;决溢次数达1590次,平均每1.6年黄河就有一次决溢;大的改道26次,平均不到100年黄河就有一次大改道。如果我们祖先不能首先有效地战胜黄河洪水灾害的威胁,哪里还有立身之地?怎么还能够建立起灿烂的古代文明社会?且不说远古,即使是在近、现代,黄河的一次大洪水,就可以把辽阔的土地上的无数生灵与建筑毁于一旦,把无数的文明成果一口吞噬。
长江流域是中华民族又一发祥地。但长江流域的洪水灾害同样十分严重。据不完全统计,自唐至清的1300年间,长江共发生大水灾223次,平均每五六年就有一次水灾。
黄河、长江是如此多灾多难,海河、淮河、珠江、松辽河又何尝不是如此。
这里,我们仅仅是从抵御洪水灾害、求得人类生存这一点来分析水利的基础性作用。实际上,抗御旱灾、城市供水、水运交通,……哪一方面又能离得开水利的基础性作用呢?
在中国,可以说古往今来,水利从来就是关系到安邦定国、国计民生的“基础性设施”,它所创造的水利文明是社会的基础性文明。


全部回复(2 )

只看楼主 我来说两句抢地板
  • wgj010
    wgj010 沙发
    三、水利文明的特征


    水利文明既然是基础性文明,又是产生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的特定国度,因此,它必然具有一系列鲜明的自然地理特征、社会历史特征、政治经济特征和科技文化特征。否则,它就不可能构成一种特殊的社会文明形态。分析都江堰的创建与发展历史过程,结合对我国水利发展历史进程和社会文明进程系统的分析,我们认为,中国水利文明主要具有以下特征:
    1. 自然地理特征
    首先,水利文明只能产生在像中国这样地域辽阔、地形气候多样、水资源时空与分布极不均衡、水旱灾害比较严重的国家。像中国这样的国家,人们的生存受到水旱灾害的威胁,任何时候都不能靠天吃饭,同时,由于地形、气候的多样化,水资源的特点的多样化,又决定了水利类型的多样化。四川都江堰的无坝引水、自流灌溉,河北引漳十二渠的有坝引水,安徽芍陂的水库蓄水灌溉和新疆坎儿井引用地下水的井渠工程所表现的不同水利类型、不同创造,无疑都是当地自然地理特征和水资源特征所决定的。
    2. 社会历史特性
    水利文明出现在人类历史进入农业文明时期,而且农业文明依赖的基础是大规模有组织的治水活动。在中国,水利文明大约应当始于奴隶制社会的开端即大禹治水的时期。水利文明持续了大约四五千年的历史,又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演变而不断丰富调整其内容。
    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新的社会分工和新的产业部门不断出现,但只要这个社会仍然是农业社会,水利的基础作用就不会改变。只有当社会的工业化进程开始后,人们才淡化了对水利的基础性认识。但是,即使进入工业社会,像中国这样的国家,仍然离不开水利的基础性作用。
    3. 社会经济特征
    水利文明从物质角度讲,是社会财富的大规模凝聚。大规模的治水活动是人力和自然力的较量。这种“人力”除了科学技术的因素外,就是社会物质财富(包括社会经济力量和人力资源)的广泛的动员和高强度的投入,因此,一定历史时期治水活动的规模也是当时社会物质财富力量的象征。由于这是社会物质财富的持续的、大规模的投入,必然强烈地影响到当时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中国历史上一般是太平盛世或国力强盛的时期才大修水利。
    4. 科学技术特征
    水利文明的直接物化成果是多种类型的水利工程,水利工程在规划、设计、建造、管理方面体现的水平和成就,则是同时期整体社会科学技术水平的综合标志。因为,一项水利工程的建成,是综合运用地理学、气象学、水文学、力学、材料学、机械学等多门学科的结果,也是综合运用当时多项劳动技能和劳动工具的结果。岷江治水的活动起源很早,大禹“岷山导江、东别为沱”和开明“决玉垒山”就是岷江流域早期治水的反映。但是,都江堰不是创建于大禹或开明时期而是创建于李冰时期,则正是当时我国在水利工程的规划设计和建造方面已经有成熟经验的标志。因为,几乎在都江堰工程兴建前后的同一时期,秦国还建造了另外两项伟大水利工程,这就是陕西泾水上的郑国渠和广西兴安沟通长江和珠江的灵渠。这两项工程在规划、设计、施工的技术水平上同都江堰工程具有相同的特色,代表了当时水利科学技术的整体水平,同时也标志着中国在战国末期的科学技术已达到相当高的整体水平。因此,几乎可以说,一定历史时期的水利科学技术状况,就是当时国家科学技术水平的度量标尺。
    5. 水文化特征
    这里指狭义的文化,而且着重是指水文学、水哲学和水神学特征。水利文明时期必然繁荣起水文学。以水为题材的文学作品汗牛充栋。从治水活动中产生的水哲学也渗透到中国的哲学史发展过程中。“水可以载舟,亦可以覆舟”,就是一个深刻的哲理。水神学的内容更是花样繁多,无不打上“水”的烙印,如历史上的祭水神、祭河神、祭龙王的习俗几乎遍及全国,流传到今。由于这些以水为题材、为主体的文学的、神学的民俗、宗教活动,在千江万河的岸畔便逐渐形成了无数处水文化景观和名胜古迹,这是一笔非常宝贵的文化财富和旅游资源,有待于进一步开发。
    6. 社会政治特征
    水利文明时期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强调政府的高度集权,要求水政的无条件集中统一。这必然从中央到地方的政府机构中都形成一套完善的管理机构,而且要求事权的一致和政令的畅通。在古代,凡是跨越行政区域的水利工程的治水活动,都是设专官指挥调度。如明代的“总理河道”和清代的“河道总督”,都是由中央政府直接委派大臣担任,其职权在各省行政官之上,不仅可以指挥各地方官,而且可以调度沿河军队。因此,从夏、商、周以后中国形成了一套完善的水政体系。这套水政体系的长期运作,在相当程度上强化了中央集权的国家机器。



    2006-02-24 14:11:24

    回复 举报
    赞同0
  • wgj010
    wgj010 板凳
    二、水利文明的内容


    广义的文明是指人类社会进步的状态,也即是人类创造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水利文明是指通过人类治水活动而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或者是说人类社会达到的进步状态。
    第一次明确提出“水利文明”概念的,是美国历史学家、哈佛大学教授K·A·魏特夫。魏特夫提出:凡是依靠政府管理的大规模水利设施——无论是生产性的(为了灌溉),还是保护性的(为了防洪)——而推行其农业制度的文明时期,即是水利文明。魏特夫认为,古代埃及、美索不达米亚、中国和印度以及墨西哥和秘鲁都属于这种文明(K·A·魏特夫:《东方专制政治》,1957年)。这里有三层意思:第一,这个国家是处于农业制度时期;第二,这个农业制度是以大规模的水利设施作基础的;第三,大规模的水利设施是依靠政府来管理的。马克思探讨东方专制政治的起源时,提出了上述基本观点,魏特夫把马克思的观点作了进一步的阐述。
    作为一种文明形态,它应该有物质和精神的多方面的内容。从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创建和发展历史看,中国水利文明的内容至少应该包括如下主要方面:
    1. 为防止洪水灾害,保护人类生存而建造的防洪工程。
    2. 为保证农业用水需求的灌溉工程。
    3. 为了满足运输和交通需求的水运工程。
    对于都江堰来讲(对多数水利枢纽来讲也是如此),上述三个方面的工程被组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具有防洪、灌溉、航运等作用的综合性水利枢纽。
    在中国这片土地上,在七大江河流域,几千年来我们的祖先修建了大量的防洪工程、灌溉工程、水运工程。如大家所知的黄河大堤、海塘;还有大量的堰、坝、库、塘工程,如芍陂、郑国渠、引漳十二渠、鸿隙陂、鉴湖、它山堰以及新疆坎儿井工程等;还有规模宏大、具有世界之最的运河工程,如春秋时期的邗沟、鸿沟,秦代的灵渠,西汉的漕渠,东汉的汴渠,隋唐大运河,元明清时期的京杭大运河等。各种类型、各种规模的防洪、灌溉、水运工程遍布中国大地,不仅留下了丰富的历史记载,而且有些工程迄今还在发挥效益。中国几千年的农业社会就是以这些数以千万计的水利工程作为发展基础的。
    4. 为了保证城市用水的供水工程。
    5. 为了改善城市环境而设置的池塘、渠系工程。
    以上两方面对都江堰来讲是在下游成都市的配套工程,从唐代以后,历代都有大规模的兴筑。如唐代白敏中主持修筑的横穿成都市区的金水河工程。对全国来讲,供水工程和水环境工程在大的都市也是十分重要的设施。如西汉长安的昆明池人工水库及其配套渠系工程,东汉洛阳的千金堨供水工程,唐代杭州以西湖为水源的六井工程,元代大都北京的昆明湖供水工程等。中小城市的供水工程、水环境工程更是举不胜举。
    上述五个方面,是水利文明在物质方面的主要内容。这些物质形态的文明成果,决定了农业的发展、城市的生活方式和质量、区域间的交通和经济交流状况,还不同程度地决定了社会其他物质形态的文明进步状况,比如成都的蜀锦业、酿酒业以及后来的造纸业,都与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休戚相关。
    水利文明除了物质形态方面的内容外,还有以下精神方面的丰富内容:
    6. 水文化现象,包括由于水灾和治水活动而产生的各种水科学、水文学、水哲学、水法律、水神学、水风俗,水语言、水习惯等。比如都江堰的治水三字经,都江堰诗文,有关都江堰和李冰的神话、传说、祭祀等。在全国各大江河流域水文化的内容异常丰富多彩,不仅有水利科学、水利思想方面宝贵的成就,而且有水文学、水神学方面的诸多内容。
    7. 水利社会结构,如都江堰的地方管理机构和民间管理组织。在全国各个地区水利社会结构组织也是多种多样,但有一个共同点,即都是浸透到当时基层社会的乡间组织。日本一位中国水利史专家出过一本专著,题为“清代水利社会史的研究”,就水利社会结构问题进行了比较具体的探讨。
    8. 水政体制,这主要是国家管理水利的政府机构,官职设置、权力授予、决策程序和动作机制等。都江堰从汉代起就有专门的政府机构管理,以后长期设置水利知府或相等于这一级别的机构和官员,全权负责都江堰的日常运行、维护、水量分配、水费征收等项工作,保持了整个灌区的水政统一。在中国,历来有“治水者治国”之说。从西周起就有管理治水的专官。特别是在防洪治河方面十分强调中央集权、水政的统一。几千年来这方面相沿成习,而且代有发展,深深地渗透进国家机器。


    2006-02-24 14:11:24

    回复 举报
    赞同0
这个家伙什么也没有留下。。。

水利工程设计

返回版块

28.25 万条内容 · 342 人订阅

猜你喜欢

阅读下一篇

中国历代水利机构设置及其长官

十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表决通过了新的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水利部仍为国务院组成部门。自从新中国成立以来,水利部(水利电力部)一直是国务院(政务院)组成部门,这是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水利的结果,也可以说这是水利对于中国的特殊重要性所决定的。那么,水利在中国历朝历代中央政府中的地位究竟怎么样?中国什么时候开始有的水利部?如果您有兴趣,不妨随我去读一读姚汉源著《中国水利史纲要》第426页〈历代水政管理·历代水官〉这一小节——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