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在线论坛 \ 水利工程 \ 水土保持 \ 鄂竟平在中国水土保持学会第三届会员代表大会上的讲话

鄂竟平在中国水土保持学会第三届会员代表大会上的讲话

发布于:2006-02-16 15:13:16 来自:水利工程/水土保持 [复制转发]
各位代表,同志们:

值此中国水土保持学会第三届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研讨会隆重召开之际,我谨代表水利部对会议的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贺,预祝会议取得圆满成功。下面,根据会议安排,我就我国的水土流失问题与水土保持工作做一个专题报告,供大家参考。

一、我国水土流失的现状

我国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国家,由于特殊的自然地理和社会经济条件,使水土流失成为主要的环境问题。从水土流失的现状看,主要体现为四个特点。一是流失面积大。根据我部2000年开展的第二次土壤侵蚀遥感普查,全国现有水土流失面积356万平方公里,超过国土总面积的三分之一,其中水力侵蚀面积165万平方公里,风力侵蚀面积191万平方公里,水、风蚀交错的面积25万平方公里。此外还有125万平方公里冻融侵蚀面积没有公布。二是分布范围广。水土流失在全国各省、市、自治区都不同程度地存在,不仅发生在山区、丘陵区、风沙区,也发生在平原地区和沿海地区;不仅发生在农村,城市区、开发区和工矿区的水土流失也日趋严重。三是侵蚀类型多。我国的水土流失涵盖了水力侵蚀、风力侵蚀、重力侵蚀、冻融侵蚀等多种类型,以及面蚀、沟蚀、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多种形式。四是侵蚀强度高。全国多年平均土壤侵蚀总量达到了50多亿吨,其中长江流域23.9亿吨,接近全国土壤侵蚀总量的二分之一,土壤侵蚀模数最高超过1万吨/平方公里;黄河流域16亿吨,接近全国土壤侵蚀总量的三分之一,局部地方的土壤侵蚀模数超过3万吨/平方公里;海河流域和珠江流域土壤侵蚀总量超过2亿吨;淮河流域、辽河流域和塔里木河流域超过1亿吨。

严重的水土流失,不仅恶化了当地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而且对下游地区造成极大危害,进而对国家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产生严重影响。一是耕地减少,土地退化严重。近50年来,我国因水土流失毁掉的耕地达5000多万亩,平均每年约100万亩。有3亿多亩耕地遭受水土流失的损害,导致耕作层变薄,土地生产力不断下降。因土壤侵蚀造成的退化、沙化、碱化草地多达100万平方公里,占我国草地总面积的50%,并且还在以每年0.5%的速度递增。二是泥沙淤积,加剧洪涝灾害。由于大量泥沙下泄,淤积江河湖库,降低了水利设施调蓄功能和天然河道的泄洪能力,加剧了下游的洪涝灾害。全国各类水利工程中已淤积泥沙200多亿吨,相当于损失大型水库200多座。黄河年均4亿吨泥沙淤积在下游河床,大大增加了防洪难度。洞庭湖湖面面积在半个世纪内萎缩了约40%,极大地削弱了其蓄洪、调洪、减灾能力。1998年长江发生全流域性特大洪水,原因之一就是中上游地区水土流失严重,加速了暴雨洪流的聚集过程。三是影响水资源的有效利用,加剧了旱情的发展。黄河流域3/5—3/4的雨水资源消耗于水土流失和无效蒸发。为了减轻泥沙淤积造成的库容损失,黄河的一些干支流水库不得不采取蓄清排浑的方式运行,使大量宝贵的水资源随着泥沙下泄。黄河下游每年需用200亿立方米的水来冲沙入海,降低河床。全国多年平均耕地受旱面积2.9亿多亩,成灾面积1亿多亩,在水土流失严重的山丘区尤其严重。四是导致生态恶化,加剧贫困程度。水土流失造成植被退化,蓄水保土能力减弱,水土资源得不到持续、高效的开发利用,一方水土养不了一方人。区域特色产业在贫瘠的土地上难以发挥优势,农村经济发展缓慢,土壤石化、沙化,沙尘暴频繁。我国水土流失严重地区基本上都是生态环境恶劣的地区,全国70%以上的国家级贫困县都在水土流失地区。同时,水土流失作为载体,将大量面源污染物带入下游,加剧了水质恶化,对人们的饮水安全构成严重威胁。

全部回复(4 )

只看楼主 我来说两句
  • hufang301
    hufang301 沙发
    谢谢楼主的转载,了解了不少只是,值得专业人看看了解!
    2006-02-16 21:23:16

    回复 举报
    赞同0
  • mdwy
    mdwy 板凳
    四、今后一个时期水土保持工作的目标、任务与措施

    今后一个时期水土保持工作总的思路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落实中央治水方针和关于防治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的一系列重大战略部署,以保持水土为基础,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减少进入大江大河泥沙、保护水源为目标,坚持依法行政,有效控制人为水土流失;坚持以小流域为单元综合治理的技术路线,提高土地生产力,实现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相统一;充分发挥生态自我修复能力,促进大面积植被恢复,加快水土流失治理步伐,以水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生态环境的可持续维护,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特别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有力支撑。

    关于水土流失防治的目标,我们将其分为三个阶段来考虑。第一个阶段的目标是,“十一五”期间全国水土流失面积占国土面积的比例减少2个百分点,七大流域特别是长江、黄河中上游水土流失强度明显减轻,人为水土流失得到有效遏制。中期目标是,到2030年全国水土流失治理程度达到75%以上,大江大河减沙20%至30%,全面制止各种人为造成的新的水土流失。远期目标是,到2050年适宜治理的水土流失面积实现初步治理,沙漠化基本得到控制,人为水土流失得到根治,大部分地区基本实现山川秀美,全国生态环境明显改观。

    围绕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近一个时期内,水土保持将主要抓好以下六项任务:

    一是做好监督保护工作,控制人为水土流失。综合运用行政、法律和经济手段,突出抓好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三同时”制度的落实,控制水土保持重点预防保护区和滑坡、泥石流易发区的开发建设活动,控制城镇化过程和农业开发中的生态破坏和水土流失,加强对现有植被和治理成果的保护,基本遏制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实现开发建设同保护水土资源与生态环境相协调。

    二是做好生态修复工作,促进大面积植被恢复。在水土流失程度较轻、降雨条件适宜、人口密度小的地区,通过封山禁牧,转变生产方式,多能互补,减轻人为活动对自然的干扰,充分依靠大自然的生态修复能力,配合预防保护和综合治理,促进植被恢复,减轻和控制水土流失。在水资源配置中,确保生态可持续维护的用水量,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水资源,避免生态退化。

    三是做好综合治理工作,提高土地生产力。在水土流失严重、人口密度大、人口资源环境矛盾突出、对群众生产生活和经济社会发展影响较大的长江上中游、黄河上中游、珠江上游、首都水资源区、东北黑土区和北方农牧交错区等区域,实施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工程,突出抓好人工治理,加大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的力度。

    四是做好面源污染控制工作,维护饮水安全。大力推广新型小流域建设,统筹考虑综合治理和生态修复、化肥农药控制和小型污水垃圾处理设施、清淤疏浚和林草生物缓冲带建设,保护和净化饮用水源地的水质,维系河道及湖库周边生态系统。

    五是做好秀美家园建设工作,改善城乡人居生活环境。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不断拓宽水土保持工作领域,丰富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内容,把产业开发、人居环境改善等统筹考虑,水系、道路、农田、村庄、绿化美化、景观建设一并进行规划和整治,为人们提供有益于身心健康的生态环境和良好的居住、休闲、观光、旅游场所。

    六是做好监测评价工作,为生态建设提供科学支撑。搞好水土保持监测评价,及时、准确地反映水土流失的动态变化,反映水土保持预防保护、综合治理、生态修复等各项建设的成效,反映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环境资源成本,为国家生态建设宏观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具体到各个地方来说,应结合当地实际情况,针对生态建设和经济发展的主要矛盾和问题,确定不同的防治目标和任务。东部经济发达地区,应把改善生态环境和保护水资源作为水土保持的第一目标。西部地区,则应坚持把减少泥沙,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作为重要任务,为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做出贡献。从全国来说,按照分区防治的战略,我们计划对有潜在侵蚀危险的森林区、草原区、植被覆盖度在40%以上的风沙区,以及已经形成一定规模的治理成果区实施保护,尤其是对“三江”源区、内蒙古草原区、重要水源地库区和生态环境良好的区域要实施重点预防和保护;对晋陕蒙接壤区、豫陕晋接壤区及西部开发建设等重点区域实施重点监督,全面落实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三同时”制度;对长江上中游、黄河上中游、东北黑土区等七大江河上游水土流失严重地区,坚持不懈地实施重点治理。

    为实现上述目标和任务,我们将采取以下五项措施:

    一是强化依法行政。严格执行《水土保持法》的有关规定,重点抓好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管理,落实“三同时”制度,把水土流失的防治纳入法制化轨道。加强宣传教育,不断增强水土保持意识和法制观念,坚决遏制人为水土流失,保护好现有植被。同时,尽快修改《水土保持法》,增强操作性和实效性。加大落实水土保持法律法规的力度,真正履行好法律赋予的职责。

    二是搞好科学规划。我国幅员辽阔,各地自然条件差异很大,应因地制宜,分类指导。西北黄土高原区应以建设稳产高产基本农田为突破口,突出沟道治理,退耕还林还草;东北黑土区,主要是大力推行保土耕作,保护和恢复植被;南方红壤丘陵区,重点是推行封禁治理,提高植被覆盖度,发展以电代柴,解决农村能源问题;北方土石山区,重点是改造坡耕地,发展水土保持林和水源涵养林;西南石灰岩地区,重点是实施陡坡退耕,大力改造坡耕地,蓄水保土,控制石化;北方风沙草原区,重点实行围栏封育、轮牧、休牧,建设人工草场,防止土地沙化。

    三是完善激励机制。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水土保持发展机制,把个人、集体和国家的利益紧密结合起来,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巩固和发展以户承包、联户承包等多种形式的责任制,继续大力推动“四荒”使用权拍卖,积极引导、大胆鼓励和支持大户治理。根据农村“两工”取消的新形势,全面推行项目建设公示制、群众投工承诺制和产权预先确认制,提高治理开发的成效。探索和逐步建立水土保持生态补偿机制,力争能从煤炭、水资源等收益中提取部分资金,用于水土保持。

    四是依靠科技进步。不断探索有效控制土壤侵蚀、提高土地综合生产能力的措施,搞好水土保持科学普及和技术推广工作。积极开展水土保持监测预报,大力应用“3S”等高新技术,努力提高科技在水土保持中的贡献率。

    五是加强组织领导。加强各级政府对水土保持的领导,并纳入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建立有效的协作机制,充分发挥各级水土保持委员会的领导协调作用,实行水保搭台,政府导演,部门唱戏,推动全社会共同参与防治水土流失工作。

    各位代表,同志们,我国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任重道远,需要我们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地去奋斗。我们有理由相信,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防治水土流失,建设秀美山川的宏伟目标一定能够实现。

    来源:中国水利网站
    2006-02-16 15:14:16

    回复 举报
    赞同0
加载更多
这个家伙什么也没有留下。。。

水土保持

返回版块

4.34 万条内容 · 191 人订阅

猜你喜欢

阅读下一篇

云南省2005年水土保持预防监督工作取得新突破

2005年,云南省水利水保预防监督工作紧紧围绕“以促进水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维护”的目标,认真贯彻“预防为主,保护优先”的方针,牢牢坚持“方案审批严格化,监督执法制度化,两费征收规范化,验收工作程序化”,开拓创新,锐意进取,积极推进水土保持预防监督工作纵深发展,在监督执法、水土保持规费征收等方面取得了新突破。 一、方案审批严格化。我省水利水保部门严格按照《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编报审批管理规定》,加强水土保持方案编制、申报、审批的管理,全年共完成方案审批1243件(其中部级省级完成方案审批102件),设计投入水土保持资金161036.4万元,防治责任面积60373公顷,设计拦挡弃土弃渣量29517.1万方。方案编报范围已由传统的水利行业向交通、能源、化工、矿业、城市建设等行业扩大,大大提高了水利水保工作的地位,增强了建设单位在生产建设中的水土保持意识和法制观念。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