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在线论坛 \ 园林景观 \ 园林植物 \ 关于植物造景的几点体会

关于植物造景的几点体会

发布于:2006-01-31 09:08:31 来自:园林景观/园林植物 [复制转发]
我国的城市绿地质量要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必须重视园林植物的品种选择,符合植物造景造园的发展趋势,在植物配置中要融传统园林艺术特色和时代生活内容为一体。更重要的是要讲究植物种植的生态美、艺术美和生活美。

  一、生态种植

  我们经常讲发挥绿地的生态效益,要达到这一目的,在植物的栽植方面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要求:

  1.保存性:在远古的环境中,人类在同其他生命形式共存的条件下逐步进化。直到近代,人类具有了干扰自然平衡的能力。现在我们已经认识到,人类不可能孤立的生存,当然也希望我们亲手创造的绿化环境能长久的保存下去。

  2.观赏性:保存性和观赏性的结合,是人类企图支配和适应自然的体现。成功的园林绿地种植设计,必须是对自然的深刻理解和顺应于自然规律的结果,也就是按照生态原理进行设计的结果。

  3.多样性:这是生态种植的第三个要求,是在大规模范围内体现多样性。多样性是自然法则中一条非常重要的规律。范围广袤的生物之间关系,可能是人类最难以驾驭的问题。众所周知,单一品种的种植是一种不良的种植方式。我们在绿地植物选择中轻视一些品种而过分青睐另外一些品种,不但造成了一些苗木价格的暴涨,而且使绿地种植设计流于简单化。

  4.经济性:这种必要性不但体现在降低单位面积绿地造价上,还应在较长时间内节约维护资金。

  二、艺术配置

  植物是园林美的素材,在生态种植的前提下,要讲究种植设计的艺术构图。

  近年来,我们在园林绿地植物配置上下了一番功夫,形成了一定的模式,但仍在变化和发展中。有人总结最早的植物配置是:“草坪打底,黄杨镶边,龙柏雪松栽中间,花灌木栽窗前,杨柳榆槐跑一圈。”几年前,大连城市绿地最初的改造是出现了大量的(疏林)草地,得到了来自各方的赞誉和歆羡。从自然美的角度来讲,这是最少人工雕琢痕迹的。后来,绿地内加大了植树量和苗木规格,刚建成的草地遭到破坏。从绿地是“城市肺”的功能来讲,增加植树数量使“肺活量”增大了,但绿地美却打了折扣。不少绿地树木栽植密度过大,还影响了树木的健康生长。另一种栽植模式的主体是微地形、石品、大小黄杨球及植物集栽。这种布置在景观上还是有一定美学价值的,给人一种精雕细刻的感觉,不失为一种好的尝试。有人把植物集栽统称为“模纹”,实际上集栽并不等于模纹。凡尔赛宫、星海会展中心广场绿地内,有模纹,是非常美的图案。但是,这种被称做模纹的植物集栽方式却漫延开来,这一块,那一条,机械地堆砌在绿地上,使很多大块完整的绿地显得支离破碎,绿地自然风格也丧失殆尽。

  在传统的园林植物配置中,讲究适地适树,近远结合,速慢生搭配,常绿树和落叶树按比例栽植,讲究季相变化。这几个方面在当今的植物配置中或多或少地被忽略了。冬天的绿地,应是松柏迎风,白杨挺拔,刺槐的黑色枝干在蓝天中伸展,冬日的肃杀预示着绚丽的春天。可如今冬日的绿地中,五颜六色的防风帐成了主景。而在防风帐后的竟是被认为是能凌霜傲雪的(雪)松(龙)柏。如此多的植物需要防寒,说明我们在树种选择上有些偏离适地适树的原则。在园林的景象构图中,秋天是一个十分艳丽的重要季节,“一声梧叶一声秋”,缤纷的落叶,满枝的果实,篱笆墙下的秋菊,悠悠南山晚,相看两不厌。现在,一些绿地却要创造违逆自然规律的景色。比如花坛中的塑料花,树木枝头的假花假叶,还有草坪人工着色等。作家余秋雨在散文集《霜冷长河》中有一句话,印象颇深,大意是:你完全没有必要费力地搬来一枝夏日的繁柯来遮挡晚秋的云天。这话应该有些警示意义吧。

  总之,植物造景要以适地适树为前提,逐步引入可适应当地气候环境的优良园林树种,充分展示园林植物的形体美、群体美,最大限度地发挥园林绿地的生态效益。以上所述,管中之见,和同行们商榷。
这个家伙什么也没有留下。。。

园林植物

返回版块

19.38 万条内容 · 293 人订阅

猜你喜欢

阅读下一篇

植树造林存在认识误区

由于对植树造林的片面认识,绿化率的考核被绝对化了,仿佛绿化率越高就越好,而且不论湿润地区还是干旱地区,都要求绿化率达到较高水平。更有甚者,各级政府层层下达造林任务,层层对上级签订责任书,其结果是浪费了水资源,也浪费了大量资金。因此,盲目造林,不如不造。   当前,植树造林已成为环境保护的重要内容。防风固沙要造林,水土保持要造林,改善环境要造林。国家为了鼓励全民植树造林,还将每年的3月12日定为植树节。这些都说明了人们对环境的认识提高了。然而,做任何事情都要遵循规律,植树造林也不例外。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