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2005-11-15 16:35:15
来自:电气工程/市政公用工程
[复制转发]
智能化城市规划与智能建筑
智能建筑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和多学科新技术的集成,从建筑管理系统(BMS)发展到智能建筑管理系统(IBMS)。目前,智能化技术步入高速发展的阶段,很多国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在我国,建筑业也已步入智能化初期,众多开发商竞相把自己产品的智能化作为宣传亮点。
笔者认为,城市智能化规划应与建筑智能化同步发展。
智能建筑的概念首先由美国UTBS公司于1981年提出,1984年,美国康乃迪格州哈特福特市的“城市广场”被认为是世界上第一座智能化大楼,智能建筑与传统建筑的主要区别在于增添了对多元信息的传输、控制、处理与利用等一系列功能,提供一体化服务。目前,一些国家已把建筑的智能化列入城市市政规划,美国设有全球性的智能建筑协会,日本的“智能化街区”“智能化大厦群”“智能化国际信息城”计划,新加坡的光纤智能花园计划,韩国的“智能半岛”计划等,描绘了未来建筑智能化的草图。
智能建筑从初期的广告轰炸到自发的街头巷议,及至大家已认同的智能化建筑是发展趋势。从另一方面应该看到,一些建筑可能只具有智能化几项有限功能,但开发商却夸大其词,误导消费者,使用户对建筑智能化的理解片面。再次,现有的智能化建筑往往因为资金预算、设计理念、设计标准、用户需求等各种原因难免良莠不齐。不说纯技术指标,单就所提供的智能化服务来讲也很有限,或者用不上而从没投入使用的特例。从普遍意义上说,我国的智能化建筑还刚起步,水平还低,人们对智能化建筑的认识,也是初步的。
我国的建筑智能化到底要怎么走呢?《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设计管理暂行规定》(建设部1997290号文)、1999年建设部颁发的《智能建筑设计规范》、2000年信息产业部负责编制的《建筑与建筑群综合布线系统工程设计规范》GB/T50311-2000及《建筑与建筑群综合布线系统工程验收规范》GB/T50312-2000、建设部负责编制的《智能建筑设计标准》GB/T50314-2000等多个文件相继颁发,结束了智能建筑设计处于无章可循,无标准可依的情况,地方上如上海最近出台了《上海市智能住宅小区功能配置大纲》等。这无疑为我国智能建筑健康有序地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目前,绝大部分文件都还局限于建筑群、智能化小区的范畴。当前建筑智能化最迫切的需求是要将其纳入城市规划,独木难成林,只有整个城市从规划设计开始就奠定智能化城市的基础,铺设智能化神经系统主干线,在此基础上,单个建筑的智能化与整个城市的智能化同步发展,这样才可以使今后的重复建设减至最低。
现在的实际情况是,已建或在建的大部分智能化建筑均自成一体,接口标准各异,功能相差非常大,即使当前最完善的建筑,所能完成的功能,基本上局限于对自身管理,有些自动化程度可能很高,但往往忽略或无法实现作为城镇大环境中的一员应有的智能化职责,从一个城市总体的大局上看是无序的,无法用一个相对统一简单的模式纳入大环境的管理框架。一个个智能化建筑,形成一个个“孤岛”。
依系统论的观点,一个完整智能化城市中的所有建筑都是其子系统,以城市总控指挥中心为中枢,指挥中心具备足够的日常和突发事件处理能力,有准确无误、详细的电子数据库,综合涵盖消防、交通、警力指挥、电力、煤气、供水以及其它涉及公共资源的内容,各控制单元的声像资料,图文数据都实时传送到指挥中心进行处理。
各智能化建筑作为子系统同时具备一个具体而微的小控制中心,在综合大环境的信息的基础上,使本子系统运转于最佳状态,确保自身的各项本功能正确发挥,使子系统与大系统之间能及时有效地进行信息互通,物资交流,科学地进行管理与服从管理,从而有效利用外部资源和发挥自身优势,进而使城市系统中各个体的混沌和离散行为进入到一个相对有序的状态,提高市镇总体的工作效率和生活质量。发展到这个阶段,消防、交通、警力指挥,电力、煤气、供水等各自为战,信息不互通,资源不共享的现象将会不复存在。
从建筑智能化的步骤上看,应该是城市规划首先智能化,然后各建筑子系统遵循统一的接口标准进行设计,传输格式统一,基本要素与总控中心互联互通,各单元智能化的程度都有量化的指标。一个高度智能化的城市,执勤的公安可以大为减少,所有的防区用一台计算机就能不知疲倦的一览无余,并自动跟踪目标和预警;交通不合理造成的拥挤也会大大减少,电子地图会告知驾驶员走哪一条道更为合理;火灾发生时,消防车也就不会因为交通骤停而无法及时到达现场了。这个设想并不是当代乌托邦,现有的科技水平很容易就能实现这样的功能,技术上的障碍并不是主要的,国内已经开发出了综合控制指挥中心大型软件平台。
这一阶段会有好长,会走多少弯路,一方面取决于科技发展的速度,设备成本的进一步下降;另一方面取决于国家重视力度和社会行业的引导作用。当前的市政规划,勿庸讳言局部地方还有观念滞后、重复建设、短视行为的存在,总体上说,比以往已经好得太多,现在的市政建设科技水平越来越高。凡是新建的智能小区、智能建筑、包括其它特殊用途建筑,无一不遵循市政规划的原则,甚至要通过无数次的专家论证,这是一个政策上的有利于建筑智能化发展的条件。专家队伍的积极推动作用,是市政建设智能化健康发展的最关键一环。
在城市中几大系统要建立一个统一的指挥中心,目前来说政策壁垒是另一个较难逾越的鸿沟,涉及各部门权限的重新调整,涉及企业利益与政府职能的冲突等。作为试点方案,可以分两步走,先设立一个协调指挥中心,再逐步过渡到整合模式。以保守的估计,从单个建筑的智能化,到建筑群、小区的智能化再到城市的智能化,将是一个旷日持久的过程,也许随着通信网络和控制技术的发展,对一个城市的管理甚至可以摒弃必须建立主控中枢的传统观念,而可实行分散管理,这样智能化城市的面貌就会有更大的不同。
城市建设智能化符合总体利益,是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期待在国家职能部门的引导下,在业内人士的大力促进下,我国的现代智能化城市早日出现。
全部回复(2 )
只看楼主 我来说两句抢地板回复 举报
悬啊
回复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