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2005-07-17 03:11:17
来自:站务休闲/闲聊茶吧
[复制转发]
贵州的水土和退耕还林
在贵州才真切地感受到,由于缺土少水,石漠化比沙漠化还要顽固可怕,特殊的喀斯特地貌成了贵州开发西部、建设“两江”生态屏障中最难啃的“硬骨头”。作为园林工作者,看到无数的石头山和可怜巴巴的一点点绿色,实在有一种难言的心疼。
可能不是每个人都清楚贵州对长江、珠江的重要性。黔水滔滔,汇入长江、珠江中。贵州有65.7%的国土面积属长江流域,有34.3%的国土面积属珠江流域,是“两江”上游的生态屏障。这个屏障是绿树葱茏,还是“石漠化”,不仅关乎贵州,而且事关整个“两江”流域。
从各种网站的信息上得知,黔山治,黔水清,贵州人民正在以啃硬骨头的精神建设“两江”生态屏障。最早向石漠化更向命运挑战的是普定县人民。1958年到1978年的20年间,普定平均每年新增石漠化面积达8300亩。照此下去,50年后普定将从中国绿色地图上消失。普定县委、县政府从80年代初就考虑生态农业体系建设,先治理128平方公里的蒙铺河流域,再引进长江中上游防护林工程,又启动了岩溶生态重建工程,目前全县森林覆盖率已由治理初期的7.4%上升到21.7%。
不仅是普定,整个贵州都动起来了。在珠江上游的北盘江大峡谷南岸,满目怪石嶙峋的山坡上,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贞丰县兴北顶坛片区一片葱绿,花椒树婆娑多姿,枝叶间结满密密的小椒果。这个片区95%的面积是岩山,剩下的5%也是石旮旯地,全是跑水、跑土、跑肥的“三跑地”。近些年,当地大种花椒,几年工夫发展到2万多亩。如今,“顶坛牌”青皮大花椒名扬四方,亩效益3000多元,以前被贫穷吓跑的几十户人家纷纷迁回故里。
现在,贵州退耕还林还草更加注重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结合。在地处长江上游的赤水市,人们走以竹为主的林业产业化之路,富了民,绿了山,清了水。全市有林面积达170多万亩,其中竹海达50万亩,竹林成了支柱性产业。赤水为西部开发中的贵州探索了一种环保与经济共发展的新模式。
贵州省委、省政府也加大了“两江”生态屏障建设力度,将长江上游64个县全部纳入天然林保护范围,并积极争取珠江生态保护和建设项目,力争通过10年左右的努力,实现全省25度以上的坡耕地基本退耕还林还草,水土流失治理面积达到2.8万平方公里以上,森林覆盖率提高到38%。
新闻中的种种数据令人鼓舞,但是我也奇怪地发现,我们沿途看见了一些似乎是矛盾的东西:一面是漫山遍野新开辟的梯田,把山头仅有的树林除去,打着促生产提高农业效率的旗号;一面是退耕还林,把梯田重新种上小树。我感到难免的困惑,究竟是梯田好还是森林好呢?作为园林工作者的我言之可能偏颇,但是在农业效率不高的情况下,保持自然的原始状态是一种负责任的科学态度。
这样的例子在百里杜鹃也有一比。那么庞大的山头,那么多的杜鹃,却只有非常少的几个品种,比较少的景点,制作却并不精良,人文化还比不过商业化,去玩了一圈,不过喂了喂狗,看了很少品种、并且已经凋谢的花朵……这里景观的单一和大量的开发,似乎有很多人工的因素,我很难评价究竟是好还是不好;但是作为一个自然风景区,绝不可能只指望一年里红上一个月的。
不过,我依然相信,中国人的智慧是无穷的。有典型引路,有拼搏和科学精神,在西部大开发的春风吹指下,贵州山清水秀的"两江"生态屏障蓝图,一定会成为现实。
全部回复(4 )
只看楼主 我来说两句http://co.163.com/forum/content/1650_502944_1.htm
http://co.163.com/forum/content/1650_502945_1.htm
http://co.163.com/forum/content/1650_502933_1.htm
发了几个埃及神像cad,喜欢的去下载阿
回复 举报
http://co.163.com/forum/content/1650_502944_1.htm
http://co.163.com/forum/content/1650_502945_1.htm
http://co.163.com/forum/content/1650_502933_1.htm
发了几个埃及神像cad,喜欢的去下载阿
回复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