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在线论坛 \ 环保工程 \ 规范资料 \ 论环境法与自然资源法的独立性与协同统一化

论环境法与自然资源法的独立性与协同统一化

发布于:2009-02-24 10:41:24 来自:环保工程/规范资料 [复制转发]
论环境法与自然资源法的独立性与协同统一化
环境法与自然资源法的体系关系如何?两者能否合并?如能合并,合并后的部门法名称及其概念如何界定?其体系又如何建立?这一系列基础性的理论问题事关环境法与自然资源法立法目的与体系的重新调整问题,事关环境法学与自然资源法学研究方向与研究内容的重新确定问题。因此非常重要,有必要加以解决。笔者从以下两个方面对这些问题加以探讨。
1 环境法与自然资源法体系的独立性
  调整对象、法权与中心问题的独特性是评判法律部门能否独立的两个标准[1]。为了论证环境法与自然资源法体系的独立性,有必要对环境法和自然资源法的调整对象与法权作一下对比分析。
 1.1 环境法与自然资源法的调整对象不同
  环境法的调整对象是人与人关于环境的社会关系和人与环境的关系(以下简称人环关系)[2],自然资源法的调整对象是人与人关于自然资源的经济关系和人与自然资源的关系(以下简称人资关系)[3]。
   1.1.1 环境与自然资源的区别
  自然资源是指在一定的技术经济条件下,自然界中对人类有用的一切自然要素[3]。在一定的时空范围和缺乏生态联系的条件下,自然资源表现为各种相互独立的静态物质和能量[4]。环境是指所有支持人类生存的自然形成的物质、能量的总体[5]。环境是自然要素静与动的统一体。从静的角度来看,环境是一定时空范围内自然界形成的一切能为人类所利用的物质和能量(即自然资源或自然要素)的总体;从动的角度来看,环境是指由一定数量、 结构、层次并能相似相容的物质和能量所构成的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的统一体,它具有生态功能,具有满足人类生产和发展的生态功能价值。环境法中环境的概念应反映环境的这种静态与动态特征,以示与自然资源的区别。笔者认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第 2 条规定的“本法所称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大气、水……城市和乡村等,”就不能体现这两个特征,因为环境的动态特征不是“包括”与“总体”两个静态关系表示词所能概括和形容的。
  资源在不同的场合有不同的含义。在环境科学中它是指自然资源;在经济学与社会学中,它指的是有一定存量或可以持续利用且对人类经济和社会发展有用的东西,如人力、智力与经济资源等。一些政治家和从事经济与社会工作的领导人在讲话中经常提到“环境也是一种资源”,比如 1985 年 6 月,在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环境委员会部长级会议上,各成员国政府通过了《环境:未来的资源》的宣言,与会者的本意是强调环境对人类的生态功能价值(如旅游与疗养价值)和建立在生态功能价值基础之上的经济价值(如旅游区良好的自然环境有助于招徕更多的游客,从而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与社会价值(如良好的生活环境可以对社会的稳定起一定的促进作用),而不是把环境理解成自然资源,对此我们要作正确的理解。
  环境与自然资源的区分在一些国际法文件和一些国家的国内立法中得到了体现:有的把两者在同一条文中并列,如 1987 年 4 月发表的《我们共同的未来》中就写道:“……承认人们了解和取得关于环境和自然资源现状的资料的权利……”。有的则把两者分开,在不同的条文中加以规范或阐释,如我国宪法在第 9 条规定了“国家保障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保护珍贵的动物和植物。禁止任何组织和个人用任何手段侵占或破坏自然资源。”之后,又在第 26 条规定了“国家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有的在章节的名称上把两者并列,然后再分开加以规范,如我国刑法第六章第六节破坏环境资源保护罪实际上就是破坏环境保护罪与破坏自然资源保护罪两类罪名的总称,其中刑法第 338 条到第 339 条的规定列举的就是关于破坏环境保护罪的定罪与处罚问题,第 340 条到第 346 条就是关于破坏自然资源保护罪的定罪与处罚问题。
  1.1.2 环境法与自然资源法的调整对象不同
  由于环境与自然资源是两个有着实质差别的概念,所以人环关系与人资关系,即环境法与自然资源法的调整对象也应有本质的区别。人环关系与人资关系的区别在于两者强调的侧重点不同。人资关系重视自然资源权益的保护,自然资源权益的保护客观上也起到了保护生态环境的作用,但人资关系强调的侧重点在于林木、风、地热等物质实体或能量的天然性和对人的可持续的有用性,有用性强调的则是自然资源对人的财产价值,即经济价值和使用价值。人环关系重视生态环境功能的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保护客观上也要求保护自然资源,但人环关系强调的侧重点则在于一定时空范围内的一定类型生态系统所表现出来的对人的整体生态功能价值(如环境污染与破坏容量、环境的舒适性、景观优美性、可欣赏性等),这种生态功能不是通过实物形态为人类服务,而是以脱离其实物载体的一种相对独立的功能形式存在[6]。人环关系的这一属性在一些国家的立法中得到了完美的体现,比如美国麻萨诸塞州宪法第 44 条第 791 款规定:“人民享有对清洁空气和水、对免受过量和不必要的噪声侵害以及对他们的环境的自然的、风景的、历史的和美学的质量的权利”。
这个家伙什么也没有留下。。。

规范资料

返回版块

10.97 万条内容 · 234 人订阅

猜你喜欢

阅读下一篇

中国自然保护区可持续管理政策研究

中国自然保护区可持续管理政策研究目前全世界建立的保护地共 30350 处 (1977)[1]。这些保护地多数是在 70 年代以后建立的,至今保护地数量仍处在迅速增长的趋势之中。这是人类面对自身发展引起的生态环境恶化和生物多样性急剧丧失所采取的一项保护性措施。然而,如何有效地管理这些保护地,则成为摆在各国面前的一个重要问题。也正是从 70 年代以后,人们愈来愈认识到对物种和生境的保护要寓于人类的生产和经营活动之中,在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指导下将保护与发展结合起来[2]。从而对保护地的理解和管理思路产生了革新性的变化,其中,颇具代表性的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UNESCO) 提出的生物圈保护区概念以及后来制定的塞维利亚纲要[3]。从生物圈保护区概念我们至少可以得到如下一些重要启示:从更广阔的角度来认识和发挥自然保护区的生态、社会、经济、科学、文化多方面价值和作用,并不断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变化;保护自然不能把人排斥在外,“孤岛”和“堡垒”式的封闭保护已经完全不合时宜;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应当与文化多样性的保护结合起来;全面发挥保护区的功能需要实行伙伴式的合作管理。然而实施生物圈保护区概念,不可避免地会对保护区的传统管理和政策带来一系列冲击和挑战。我国自然保护区数量在过去的 20 年中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从 1978 年的 34 个发展到 1999 年的 1146 个,覆盖国土面积从 0.13% 到 8.8%。这无疑对保护我国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的安全,促进社会经济向着可持续的方向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而且许多深层的作用至今尚未完全显示出来。然而,我国自然保护区的进一步发展却面临着诸多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