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在线论坛 \ 建筑设计 \ 中国建筑史 \ 万幸 都江堰文物“假毁真留”

万幸 都江堰文物“假毁真留”

发布于:2008-06-01 11:23:01 来自:建筑设计/中国建筑史 [复制转发]
汶川大地震后,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都江堰水利工程及其他古迹是否安好?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常青教授在经过四五天的现场考察后认为,都江堰景区文物的灾后现状是:整体尚存、露椽落瓦;局部垮塌、假毁真留。

他举例说,2000多年前建造的都江堰水利工程,在这次地震中经受住了考验,堰体基本保存完好,只是鱼嘴出现了裂缝,已经做了灌浆加固处理;纪念修建都江堰的李冰父子的二王庙中,两个建于清朝的大殿整体完好,而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建造的山门、配殿、护坡、蹬道等毁坏严重。此外,如秦堰楼、伏龙观也都未出现塌毁情况,只是有局部损坏。反映当地风土文化的西街上,除少量近年造的一些建筑塌毁外,整条街基本保持了原貌。青城山前山的建筑有局部损坏,但整体基本保存了下来。

  • zimoer
    zimoer 沙发
    “这些文物建筑得以基本完好,真是多亏了我们老祖宗的智慧。”常青教授解释说,中国古建筑在震灾面前能够“墙倒顶陷屋不塌”,就是因为采用了榫卯的柔性连接方式,在西南地区大多表现为穿斗式结构。体现在这次地震中,真正使用这种方式的老建筑大都没有塌毁,只是局部损坏,比如瓦被震了下来,露出木椽,局部出现裂缝等。而损坏严重的,多是后来建造的“假劣古董”,既缺少现代建筑应有的结构质量,也未保有传统建筑原有的抗震能力。因而这充分说明,简陋的现代方式远不如成熟的传统方式更能抵抗震灾的侵害。

    也正是基于这一认识,常青教授对灾后的古建筑修缮提出了十六字原则:尊重历史、兼顾现状、因势利导、标本兼治。具体来说,就是不能仅仅只是表面上的“修旧如旧”,以简陋的现代方式搞仿古,而是汲取传统建筑的智慧,从里到外都要汲取传统的精华,“这也算正本清源吧。”

    目前,他和同事正着手起草都江堰文化遗产修缮计划,为下一步的修缮方案打好基础。
    2008-06-01 11:24:01

    回复 举报
    赞同0
这个家伙什么也没有留下。。。

中国建筑史

返回版块

5.11 万条内容 · 152 人订阅

猜你喜欢

阅读下一篇

驳《地震能否振醒陶醉于传统文化的国人?》

驳《地震能否振醒陶醉于传统文化的国人?》兼告水博与司马南两位先生5.12地震发生,造成破坏和受灾范围均为建国后之最。震后灾区瓦砾遍地,灾民号呼,善后之事正千头万绪。却有水博先生,自认为此时当务之急,在于点化懵懂无知的国人,著下妙文《地震能否振醒陶醉于传统文化的国人?》;又有其友司马南先生,在自己博客中为其保驾护航。先赋诗一首,昭示其忧国大义,且警网友看客,不可骂之;再撰引文一段,盛赞水博先生之豪爽耿直,知识丰富,以正其名。有大贤欲教化我等,岂能等闲看待?但细细读来,却觉如骨鲠在喉,不吐不快。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