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在线论坛 \ 建筑设计 \ 建筑方案设计 \ 放学后的快乐密码:童趣自留地

放学后的快乐密码:童趣自留地

发布于:2025-06-04 10:45:04 来自:建筑设计/建筑方案设计

来源:匠山行记

|

作者:匠山

[复制转发]

"

放学后的快乐密码

童趣自留地


“童年时代是生命在不断再生过程中的一个阶段,人类就是在这种不断的再生过程中永远生存下去的。”


孩子需要我们在一片混凝土建筑中为人们提供一片绿荫,当然所谓的绿荫不只代表自然与生态,更是向孩童学习——一个新生与重生的地方。


让我们一起在下课之后,走进 童趣自留地




01

AirBubble


"AirBubble" (空气泡泡)的游乐场位于波兰华沙的市中心。伦敦的建筑和创意事务所 ecoLogicStudio 创造了这个世界上第一个整合了 微藻空气净化生物技术 的游乐场。



 

面对当今城市中的各种污染,一个与 外界 相对隔绝的、专门为 孩子 提供的游乐场所尤为重要。建筑装置主体为 木制结构 膜结构 ,圆柱形的木制结构被 ETFE 膜包裹,为 52 个玻璃材质的藻类反应器提供了保护,形成一个真正的 城市藻类温室



空间中配备了绳索、脚踏水泵和弹力球等多种游乐设施,形成一个 独特 的儿童游乐天地。其中藻类花园系统产生的 白色气泡噪音 很好地掩盖了城市的喧扰,尽可能摒除建筑外部的干扰,营造出一个可供游戏与互动的平静场所。


构成这独特建筑的一切都与自然相关,而目的也很明确,就是要回归自然。生物技术在建筑之中的充分应用,不仅净化了 内部 空气,也带给人全新的感官体验。



AirBubble 中的 52 个玻璃藻类反应器中容纳着 520 升活着的小球藻培养物,每分钟可以过滤 200 升被污染的空气。在液体介质冲洗颗粒物的同时,小球藻会主动吃掉污染分子和二氧化碳,随后释放出新鲜又清洁的氧气。



其中的检测系统安装了 城市空气污染传感器 ,并与一个数据处理平台相连接,能够实时地比较测量结果,并突出显示 6 种核心污染物的指数,包括细小颗粒物 PM2.5 PM10 、地面层臭氧、二氧化碳、二氧化硫和一氧化碳。 AirBubble 可以吸收空气中 97% 的氮气和 75% 的颗粒物。



 

通过这些数据我们不难看出,这无疑是一次充满想象的科技与建筑、生态与建筑的创造性实践尝试。


孩子们可以一边在地上的四个脚踏水泵、悬挂的绳索系统以及弹力球之间快乐玩耍,一边为空气净化系统提供动力,几乎儿童的每个与建筑中 装置 互动的状态 都能 无时无刻地实现建筑的功效。



甚至建筑装置根本不需要外部电源, 可以 完全利用 太阳能 儿童在建筑中游戏的生物能 为建筑供能,建筑美和科技美在一个 装置 完美 融合。




 

AirBubble 向我们 展现了建筑的另一种形态,结构空间上都可以很简单、很原始,但它超越了建筑本身,让建筑回归成一个简单的载体, 尝试 在建筑中 包含 多样的 可能性




02

丝竹滑板公园



丝竹滑板公园以 丝竹 形意为元素,将多元活动与公园设计紧密结合,延续传承本土文化特色,打造可观、可品、可游的全新社区游园。设计注重营造亲水 的自然 景观,通过系列公共设施的设计,将人与 自然的 关系拉近,引导人们走进自然,享受生态中的乐趣。



 

游园区域结合现有高低起伏的地形,抽象出 江南丝竹乐器 的元素,巧妙地营造出一个全新的三维空间体验。这里串联起滑板公园、攀岩场地、健身乐园、露天剧场、竹林幽径、音乐喷泉广场和音乐小教室等一系列独特的 互动设施 ,吸引着周围居民聚集于此。



公园整体划分出动、静两个 区域 ,满足儿童成年人和老年人不同群体 的需求 ,成为儿童下课之后,成年人 下班 之后 的好 去处,有效缓解了城市中高楼耸立的无聊现状。


唯一遗憾的是虽然名为滑板公园,但由于坡道等设施距离儿童的活动场所较近,无法真正让市民体验滑板的乐趣,取而代之的是儿童在滑板区域的玩耍。



 

设计者用树木植被构造出 多层次、多场景的游憩空间 ,人们既 可以 选择在广场内玩乐、 聚会 也可以在 和畔边的林间漫步感受 当下 的宁静与美好。


因此真正的公共 设计并不局限于服务于 某一人群,而是在 空间中 可以 让更多人体验到快乐,引发共鸣。




创造景观也并不是城市绿色持续发展的途径,而是景观与设施 如何 与人互动 的问题在城市设计中尤为重要,希望可以在一次次的这类创新实践中,观察城市肌理,激发社区活力,通过生态的营造带动周边的环境更好地更新变化。




03

Tikkurila河岸公园



Tikkurila 河岸公园位于芬兰 Vantaa 主要城区 Tikkurila 的中心。这里集合了儿童的游乐场和市民的休闲去处,正逐渐发展为 城市客厅 ,努力在城市之中创造一片呼吸的空间,为城市绿地创造了生机。




游乐场根据环境设置了戏水 装置 、滑梯等游乐设施。其中蚌形的游戏山丘设计源自濒危的 河蚌 ,它们拥有厚厚的壳,生活在 Keravanjoki 河中。


该物种在河流生态系统中起着重要作用,在施工开始前,它们已经转移到下游安全地带。该项目致敬了 周围 的历史建筑和桥梁,它们由花岗岩制造,以极具趣味的方式呈现在戏水设施旁, 上面 记录着建筑的名称和 年份 ,无声地诉说并传承着周围的文化。




 

设计者将河道中的水引入戏水设施,孩子们在这里玩耍时可以 模拟水坝的运作 ,更生动地感受自然的乐趣,然而这一设计对水质的要求也随之提高,在旧的雨水管道中应用了新技术,可以收集 Tikkurila 中心区域 25 公顷的雨水。


生物砂炭过滤器 保存并净化管道末端的水,管道和过滤系统在严苛的河流土壤环境中建造,隐藏在观景台下。




 

广场上的灯杆也极具特色,叫做 栖息 。树形灯杆是小鸟的家,它们整个冬天都留在这里,使人们想起夏天,在这一刻人与自然、人与生命发生了关系,一个生命期待另一个生命的生长,在这之中也创造了新的生命,延续了这个城市的生命。





 

这里没有炫酷夸张的设计,也没有宏大的叙事,更没有引人入胜 的故事 来描绘设计,但设计者用心创造了一个独属于那个地区居民的 城市记忆 ,每个细节与巧思都体现着人文情怀。


人们需要用设计的语言来记录他们 的故事 ,让子孙后代了解他们从哪里来,感悟生活在一座城市中的美好。




结语

我们总是怀念儿时没有电子设备的干扰,与玩伴在自然中游戏的时光,感叹信息化社会对孩子成长的危害,却常常忘记是不是城市环境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我们的童年。


我们的城市很大,但竟然越来越包裹不住孩子的童年和我们的生活,现在想一想曾经的城市记忆还在吗,曾经童年在大树下的秘密基地还能找到吗?希望可以有那些留得住乡愁的地方,创造一个童趣自留地。  


来源:匠山行记

全部回复(0 )

只看楼主 我来说两句抢沙发

建筑方案设计

返回版块

21.09 万条内容 · 292 人订阅

猜你喜欢

阅读下一篇

可渗透边界:当代建筑的空间媒介实验

" 可渗透边界 当代建筑的空间媒介实验 在当代建筑实践中,“边界”正经历一场悄然转变。它不再是单一的物理分隔,而演变为一种 可渗透的动态界面 。透光的表皮、半透明的幕墙、若即若离的“第二层皮肤”——这些建筑语言构建出模糊却充满张力的空间体验。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