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到此前在光伏车棚结构方案比选时涉及到一种结构体系——自平衡拉杆系统。这个看似简单的结构体系却还隐藏了不少结构概念,现在仔细挖一挖其实也别有一番风味!生活也当这样,哪有那么多的高光时刻,光鲜亮丽的外表下何尝不是更多的苦楚与孤独,还是当学会在朴素无华中寻得峰回路转的那份甘甜。你我皆为庸人,何必自扰之。
尘埃落定,我想好好翻一翻林同棪大师的《结构概念与体系》,去追忆一下十多年前懵懵懂懂的感觉,找找那会的激情澎湃,追寻大师笔下的结构概念。
峰回路转,我还想用心去多读读书,不分类别。回想一下,毕业后还真没有正儿八经读过几本除了专业以外的书籍。一直苦苦追寻的专业究竟为我带来了什么呢?那么功利的学习竟也迎来了这个行业真正的寒冬!多么的讽刺和可笑。
云淡风轻,我还想好好陪陪家人,收回自己那仿佛永远长不大的那副稚嫩与臭脾气,在这里的用心的投入可能才会有更多更好的正向反馈。
一个完整的结构大体至少应有几大元素:基础、竖向构件、水平构件,此为主干,其他皆为枝叶。我们一切的行为都在确保主体平衡的前提下,让枝叶更为“茂盛”,可以是花枝招展,争相斗艳;也可以是温文尔雅,她红仍她红,她艳仍她艳。
室外雨棚可以算是一个典型的结构小品,结构即建筑,所见即所得!所以如何落得轻巧是结构工程师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除了主要的梁柱承重构件外,我们会加一些拉/压杆来寻求新的内部平衡。
对以上几种方案进行计算分析,从构件应力和变形角度比较不同,可以看出方案一在两个维度都是最优。柱底反力皆相同,这也验证了,拉压杆不过是改变了体系内部的内力,对柱脚而言没有帮助。
独柱悬挑受力简单明确,但我们可以换个角度来看结构体型的优化。道理很简单,想象你抱着小孩的时候,是不是会不自觉通过微微后仰去调整重心来保持新的平衡。这也类似结构概念设计耳熟能详的确保结构质心与刚心应尽量重合,那是解决结构扭转问题。而我们现在解决的是荷载中心与结构抵抗能力尽量吻合,解决的是不平衡荷载倾覆问题。
立柱倾斜一定角度后,可以看出拉压杆应力变化较小,主要是下柱应力有了较大改观,由612减小到了464,柱底弯矩由128减小到100,总体而言减小幅度约 25% ,效果很明显。仅改变下体型没想到效果竟如此明显,这不比简单的去抠应力比来的更畅快吗?而且建筑佬说不定更喜欢这种“搔首弄姿”的体态,哈哈!
记得在结构静力手册里有一个篇幅讲到活荷载的不利布置,常用的软件如pkpm或是yjk其实也有活荷载不利布置的黑匣子选项。许多人知道可能那么回事,却在实操中往往容易忽略它的存在。如此,被遗忘的角落可能会让你瑟瑟发抖、夜不能寐。想想那些轰然崩塌的结构不正是在人的不经意间发生的吗?
为什么要考虑荷载不利布置,因为对称的荷载在某些效应上是可以彼此平衡的,那么荷载的不利布置就是不均匀导致了体系的不平衡。
对于位移控制,我们主要关注的有两个,一是竖向最大挠度,二是水平向最大侧移。不同结构/规范对应构件控制的变形限值也不大相同。另外变形要看相对值,而非绝对值,这就是要理解构件控制变形的内涵。
拉杆需要注意张紧即刚度,否则你是你,我是我,好似不识!见过现场拉杆居然还有出现下垂现象的,就好比预应力梁忘记张拉一般,这就和设计假定存有天壤之别了!所以对于 拉杆设计,一定要确保拉杆有效,一是实际受力是作为拉杆出现的,别考虑受压刚度;二是施工是按拉杆的要求来处理的。若拉杆失效,那么受力体系有变化。
计算假定与实际施工是否相符一直是钢结构设计与施工需要重点关注的事情,比如上面提到的刚接与铰接边界条件和拉杆设计预张力失效的情况。
结构敏感性分析主要从刚度着手,和控制挠度一样的思路,主要关注横梁顶点位移及柱顶最大侧移。
综上,我们再次验证了拉压杆的存在只解决了结构体系内力分配的问题,对整个系统来说它仍属于一个“悬臂柱”,我们从荷载传递角度/力流的角度来分析与设计,可能会让我们设计更为高效。
0人已收藏
1人已打赏
免费0人已点赞
分享
钢结构工程
返回版块46.47 万条内容 · 1146 人订阅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
全部回复(0 )
只看楼主 我来说两句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