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0月1日,3.3级,震源深度10km,北纬31.97°,东经117.61°
2024年9月25日,3.8级,震源深度12km,北纬32°,东经117.61°
2024年9月18日,4.7级,震源深度12km,北纬31.98°东经117.60°
2024年9月14日,3.7级,震源深度10km,北纬31.99°东经117.61°
2024年5月12日,3.1级,震源深度15km,北纬31.99°东经117.60°
2024年2月24日,3.5级,震源深度15km,北纬31.99°东经117.60°
震级是用来衡量地震大小的,是通过地震仪器记录,计算出来的,与震源释放出的能量有关。
据统计,地球上每年约发生500多万次地震,即每天要发生上万次的地震。其中绝大多数太小或太远,以至于人们感觉不到。 大于3级的地震,为有感地震,人们一般能够感觉到。
根据国家地震科学数据中心近15年数据资料显示, 2009年至今15年间 , 3.0级以上地震共10983次 , 安徽共发生27次,安徽肥东则为2次 。
根据数据资料显示, 近15年,3.0级以上地震次数最多的地区分别为:新疆、台湾、四川、西藏、青海、云南、甘肃等 。
3.0级以上地震次数最少的地区分别为:上海、天津、北京、海南、湖南、江西、浙江、河南等 。
震级是地震本身的强度(定量); 地震烈度是地震造成的破坏程度(定性)。
我国采用抗震设防烈度进行抗震设计,抗震设防烈度是结构设计基于概率理论必须满足的抗震设防标准。
在抗震设计中,小震、中震和大震的定义用于确定建筑物的抗震能力和设计标准。根据这些定义,建筑物需要能够承受不同级别的地震,以确保在不同级别的地震发生时能够保持一定的安全性和功能性。
根据抗震规范的要求,一般建筑都采用了6-8度抗震设防。
震中可承受5-6级地震;
震中50公里可承受7-8级地震;
震中100公里可承受8级以上地震。
因此, 经过现代抗震设防设计的建筑,一般是 不需要担心5级以下地震 的 。
真正能对人类造成严重危害的地震每年大约有十几二十次;能造成特别严重灾害的地震大约有一两次。人们感觉不到的地震,必须用地震仪才能记录下来;不同类型的地震仪能记录不同强度、不同远近的地震。
世界上运转着数以千计的各种地震仪器日夜监测着地震的动向。当前的科技水平尚无法预测地震的到来,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地震也是无法预测的。 所谓成功预测地震的例子,基本都是巧合 。对于地震,我们更应该做的是 提高建筑抗震等级、做好防御,而不是依靠预测地震 。
注:以上数据来源:国家地震科学数据中心
0人已收藏
1人已打赏
免费3人已点赞
分享
结构资料库
返回版块41.24 万条内容 · 398 人订阅
阅读下一篇
弹性薄板理论:从提出到建立在固体力学中,也许弹性梁的研究是最早的。梁的研究的起因和航海、建筑等工程应用是分不开的。板的工程应用比较晚,最早激起研究板的理论的热情,却不是由于工程应用的要求,而是从人们的好奇心所激发的。 最早讨论弹性板的变形问题的人可能是詹姆斯·伯努利在1788年向彼得堡科学院提交的论文《矩形弹性板的自由振动》,该文于1789年发表。詹姆斯·伯努利是以研究概率论出名的,他是丹尼尔·伯努利的侄子。由于他得到的板的振动方程是: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
全部回复(2 )
只看楼主 我来说两句抢地板感谢楼主分享!收藏学习
回复 举报
资料很有用,谢谢楼主分享!!!
回复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