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城市更新领域,日清设计凭借其独特的文化与情感设计理念,正开创着全新的设计趋势。这一理念不仅超越了单纯追求建筑形式美的范畴,而是更深入地探索场所精神与人文情感之间的内在联系——通过创造充满情感和文化底蕴的空间,为人们在繁忙喧嚣的现代生活中提供了一片宁静的心灵港湾。正是这种深入挖掘地段的历史背景与文化积淀,日清设计将抽象的概念转化为具象的现实。无论是静谧的书吧、沉淀岁月记忆的博物馆,还是阳光下街道上斑驳的树影,都成为了这一设计理念生动而具体的诠释。
本期ndion将通过“杨浦区长白新村228街坊租赁住房及城市更新”(下称“长白新村228街坊”)这一具体项目案例,展示日清设计如何将其独特的理念融入实践中。该项目历经四年匠心打磨,于2023年完工,它不仅是上海市城市更新的代表项目,更是一座实至名归的综合性社区文化地标。
*01.
时间卷轴里的历史见证者
HISTORICAL WITNESSES IN TIME SCROLL
/ 1949年前「 棚户区时期 」
从上海开埠至1949年,伴随着工业的蓬勃发展,大量劳工涌入这座城市,促使租界周边工业区和棚户区迅速扩张,居民生活条件极为艰苦,住宅短缺问题日益严峻,迫使上海踏上变革之路。
△ 棚户区旧图(来自网络)
/ 1951年起「 两万户时期 」
为了改善广大工人的居住条件并改变上海城市面貌,上海市政府于1952年启动了“两万户”工人住宅兴建计划。
到了1979年,随着人口的增长,“两万户”的居住空间逐渐趋于局促。为此,长白新村228街坊通过在建筑南侧进行了扩建,为每户居民延伸出9.5平方米的额外空间。然而,自2002年起,“两万户”已难以满足当时的居住需求,并显露出功能空间过度利用及缺乏管护的破败之态。面对这一情况,杨浦区启动最大规模的拆除改造工程,而长白新村228街坊的12栋建筑则成为了唯一未被改造的“两万户”住宅。
△ 两万户时期旧图
/ 2016年「 整体搬迁 」
2016年,项目被列为上海市的城市更新项目。在长白新村街道广大党员和群众的共同努力下,仅用106天就成功完成了"意愿征询率、协商签约率、搬迁交房率"三个100%的要求。同年7月5日,随着最后一户居民的搬离,长白新村228街坊成功实现了整体协商搬迁的目标。
△ 搬迁百家宴图
*02.
城市更新的多样化
DIVERSIFICATION OF URBAN RENEWAL
/ 基地踏勘
2018年的一个冬日午后,设计团队初次踏入基地,眼前的长白新村228街坊仿佛成了一座被人遗忘的孤岛。曾经清晰的空间结构已被杂草覆盖,交通路径也被阻断。12栋原始建筑与后来私自搭建、改建的部分交织在一起,显得错综复杂。内部砖木结构破损严重,暴露在外,而长期失修的排水系统导致污雨水积聚,场地内形成泥泞之地。昔日初建时的峥嵘景象已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一个亟待重生的空间。
△ 杂草丛生的基地旧照
△ 区位分析
/ 新旧交融,解构重组
项目规划采取分级保护策略,以延续建筑风貌:设计根据针地内建筑留存现状与保护情况,采取分级保护利用策略:
(1)对其他建筑采取原地复建,以保持其原有风貌;
(2)拆除1979年加建、改建的部分,为场地提供更多公共空间。
保留组团结构,延续院落空间:在本项目中,沿袭12栋风貌建筑历史组团结构和建筑围绕中心绿地的院落式布局,并延续了两横两纵的路网结构。在保留街区肌理、有限度地改造建筑单体的基础上,设计依据使用需求将新旧建筑连结成为一个整体。
△ 总平面图
△ 现状鸟瞰
△ 规划空间构成
中心广场空间是向心性历史规划格局的留存,设计团队将其改造为兼具功能与纪念性的场所。
△ 居民纳凉图
△ 居民健身场所
在唤醒长白新村228街坊与城市对话的过程中,设计师通过更新优化策略,改善了街坊面向城市道路的巷道入口空间,增加了出入口并强化了其公共性元素。此外,通过廊道和景观平台的设置,建立了视觉通廊,使得该街坊从改造前的封闭状态转变为开放,重新建立了与周边城市空间的紧密互动。
△ 入口造型形成透视框景
△ 新建高层租赁公寓
衔接城市路网,重启开放街区:街坊建设之初便与周边城市街道空间紧密融合,在那个夜不闭户的时代,人与人、街坊与街坊之间的无隔阂贯通体现了那个时代的特色。如今,通过更新改造,旨在恢复这种开放和连贯的街区格局,重新连接起城市的脉络。
△ 新旧缝合的街区
*03.
重生的起点 - 形式材料的传承
THE BEGINNING OF REBIRTH
/ 延续建筑形制
经过不断的模型推演,一层高度从原来的3米加高至3.6米,二层由2.7米提升至3.2米,总体高度增加1.1米。空间比例上设计团队在保持一层单坡和二层双坡屋顶原有坡度的基础上,整体建筑规模扩大了约1.2倍。通过与周边两万户屋顶形式呼应的顶盖设计连接前后建筑,确保了改造后建筑既美观又实用。
△ 细柱支撑的金属屋面系统
△屋顶形式延续
/ 提炼历史元素
设计团队经过细致的现场调研和历史考证,对两万户建筑的外墙面、门窗、屋面、内部空间和特色构件进行了保护与更新。在保留原有立面门窗元素类型和样式的基础上,设计师根据现行规范及使用需求,对所有门窗进行了归纳优化,形成了标准化体系。
为了唤醒人们对“两万户”历史的记忆,设计团队特意保留了原始建筑材料的尺寸,以人的尺度为基准,让历史的痕迹能够在新的空间中得以延续。同时,通过巧妙置换的策略,在不改变建筑整体布局的前提下,实现了对原有记忆的传承。
△ 左:改造前、右:改造后
项目的材质构成主要选用砖红色平板瓦屋面、浅灰色肌理涂料以及朱红色漆木门窗。设计师保留并提取了原有材料的色彩元素,采用质感相近且更耐用的现代材料进行更新。针对新增加的功能区域,所使用的材料保持一致,以强化原有的砖、木、玻璃等经典元素。
△ 景观视野
/ 「旧址」是探讨未来的「理想之地」
两万户项目在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历史意义深远,其核心价值在于对未来的预见性和创新性。作为早期解决大规模居住需求的典范,两万户不仅仅是一系列住宅的集合,更是当时社会勇于探索、敢于实践精神的具体体现。这一项目承载着那个时代的先进规划理念和超前的标准化建设意识,为后来的城市建设和社区规划树立了标杆。更值得注意的是,两万户在设计上融合了中国传统邻里文化的精髓,通过精心设计和布局街坊空间,为人们营造出一个日常交流的理想场所。
△ 邻里空间
该项目承载着浓厚的历史感和时空感,建筑师所扮演的角色就是改变——改变现在,并所代表一种由现在预见未来的气魄。
在此过程中,建筑师始终将人置于核心位置,致力于凸显人性的光辉。这不仅是对建筑精神性的深刻表达,也是对人类情感与需求的双重考量。缺乏精神性或独特性的建筑,难以真正触及人心,而精神性正是公共建筑中最为宝贵的追求。优秀的建筑设计往往在艺术性、新颖性和未知感方面获得公众的高度认可。而对于这一旧城改造项目而言,关键在于实现和谐的平衡,既要尊重并保留其深厚的历史底蕴,也要注入新的活力与现代元素,使之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
△ 施工现场及设计过程
项目图纸
△ 一层平面
△ 二层平面
△ 立面图
△ 剖面图
0人已收藏
0人已打赏
免费0人已点赞
分享
建筑方案设计
返回版块21.03 万条内容 · 285 人订阅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
全部回复(0 )
只看楼主 我来说两句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