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我国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10%,标志着数字经济已然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同时,建筑企业完成总产值31.59万亿元,增加值高于国内生产总值1.9个百分点,持续稳固其支柱产业的地位。
但据《中国建筑行业数字化转型研究报告》显示,在众多实体经济企业数字化程度分布中,建筑与地产业的渗透率为6.50%,仅高于农业的1.90%,建筑企业数字化利用程度整体偏低。
在数字经济的时代大背景下,在建筑行业下行的大环境下,建筑业作为传统行业的核心组成部分,数字化转型已成为建筑企业提升竞争力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
当前数字经济被广泛认同的定义为:以使用数字化知识和信息作为关键生产要素、以现代信息网络作为重要载体、以信息通信技术的有效使用作为效率提升和经济结构优化的重要推动力的一系列经济活动。
数字经济产业生态具体包括了四大部分, 第一,数据价值化: 强调数据要素可以和劳动、土地、资本一样作为基本的生产要素,包括但不限于数据采集、数据确权、数据定价和数据交易等; 第二,数字产业化: 主要指信息通信产业,包括电子信息制造业、电信业、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以及互联网行业等; 第三,产业数字化: 主要指数字技术赋能传统行业所带来的产出增加和效率提升部分,包括但不限于工业互联网、智能制造、车联网和平台经济等; 第四,数字化治理: 主要以“数字技术+治理”的技管结合,以及数字化公关服务等。
建筑企业数字化转型是指利用BIM(三维模型中集成建筑项目信息)、云计算(数据共享和管理)、大数据(数据整理和挖掘)、物联网(数据实时采集)、VR和AR(沉浸式体验建筑效果)、AI和机器学习(智能化管理)等数字化技术推动建筑行业实现企业经营及业务开展。
▌1. 数据基础条件薄弱
中国工程院丁烈云院士提到,中国建筑行业产生的数据量极大,但真正存储下来的数据仅为北美的7%,而且大多还是以散乱的文件形式,散落在档案柜和硬盘中,真正的工程数据利用率不到0.4%。究其原因在于建筑业本身数据体量大、数据类型复杂,当前仍缺乏相对统一的数据标准与规范,数据沉淀及流转的根基均不扎实,数据价值主要载体为非结构化数据,很难对这些数据进行充分地共享和应用。在这样的前提下,盲目地投入到数字化建设中,对于建筑企业的接受能力形成了极大的考验。
▌2. 业务协同能力不足
我国建筑企业业态的多元化导致了管理的复杂化,各业务板块之间、各业务与管理流程容易出现断点的情况。当前建筑企业的信息化平台也多为解决单一业务而建立,没有出现能够覆盖到建筑全生命周期的信息化平台,致使规划、设计、施工和运营之间没有办法形成统一协作。现阶段建筑企业的数字化实践多为解决单一生产环节或流程的方案,平台建设持续的局部信息化会导致“信息孤岛”现象的出现,这对于力求实现全流程数字化转型的建筑企业形成了极大的挑战。
▌3. 资金投入意愿不强
建筑行业准入门槛不高,属于劳动密集型行业,市场竞争加剧导致近年整个行业的利润率持续走低。2023年,建筑业产值利润率为2.64%,比上年降低了0.17个百分点,连续五年下降,连续三年低于3%。而企业数字化转型前期投入成本(软硬件和人力资源等)较为高昂,转型过程十分漫长,转型结果难以预期,在发展空间比较饱和以及数字化投入成本较高的情况下,很少有建筑企业愿意大量投入去探索数字化转型之路。
据有关数据显示,当前我国建筑信息化投入占总产值的比例仅0.1%左右,远低于发达国家1%的平均水平,离国际平均水平的0.3%也有较大差距;另外,50%以上的数字化人才基本聚集在增加值占GDP不足10%的互联网,建筑业信息化从业人员只占1%左右。
▌1. 多个利好方面
岗位提质增效, 深化应用BIM技术,推进各项工作高效化、敏捷化开展。如:工程师、设计师将图纸信息集成到BIM模型中,可检验图纸、报告和数据的一致性,可更好地衔接到后续的施工运维。同时,AR和VR技术可以提供沉浸式交互模拟体验,将虚拟的信息叠加到现实的物理环境中,实现设计方案可视化,帮助决策者进行评估与比较。
项目精细管理, 项目管理包括了安全、质量、物料、劳务、进度等多个方面,每一个方面的工作如果彼此之间出现断裂,是很难实现项目全过程的高质量管理。以BIM+智慧工地为核心,建立项目集成管理的数字化平台,可实现设计施工一体化管理,以数字化实现设计数据和工程数据的融合,围绕项目运行的各环节,进行科学管理,助力项目决策准确可靠,辅助项目施工交底。
企业集约经营, 在岗位和项目实现数字化有效赋能的前提下,会形成具有时效性的动态数据,企业对这类数据进行协调管理,可促进企业的精准决策和高效管理的能力,同时企业也可实现对项目进行反向管理,实现管理闭环。在项目数据和企业层面之间进行高效互通的前提下,传统的数据填报变为智能化采集,大幅度节约了时间成本,企业层可利用实时数据对多个项目进行远程管理监督,真正地实现了用数据说话,用数据决策。
▌2. 多项政策推动
《“十四五”建筑业发展规划》 提到建筑业在与先进制造业、新一代信息技术深度融合发展方面存在巨大的潜力和发展空间。以完善智能建造政策和产业体系、夯实标准化和数据基础、推广数字化协同设计、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打造建筑企业的互联网平台以及加快建筑机器人的研发与应用等方面形成涵盖科研、设计、生产加工、施工装配、运营等全产业链融合一体的智能建造产业体系,提升工程质量安全、效益和品质,有效拉动内需。
住建部等13个部门联合印发的 《关于推动智能建造与建筑工业化协同发展的指导意见》 强调加快推动智能建造与建筑工业化协同发展,打造全产业链融合一体的智能建造产业体系。
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关于印发 《绿色低碳转型产业指导目录(2024年版)》 的通知,将“建筑工程智能建造”纳入了该目录,提到 “集成人、机、料、法、环管理功能的智慧施工管理系统研发,互联网平台建设和运营,建筑机器人、智能化施工装备集成平台、远程控制塔吊等智能建造装备研发和租赁”等内容。
▌1. 优化数字化管理模式
当前建筑企业数字化应用、数字化资金投入、数据基础管理等方面存在一定程度的不足,因此,优化数字化管理是建筑企业首当其冲的战略举措。
企业战略层面, 建筑企业应从战略层面重视数字化转型,强调数字化转型是企业提升竞争力的核心方向,以数字技术、行业发展、企业现状为基础,对企业进行数字化转型规划,及时调整数字化管理的成本投入,提升企业整体的经营价值,。
项目管理层面, 建筑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核心是项目数据的管理,项目管理涉及多个数字化场景,根据项目进度、安全、质量、成本等数据利用BIM进行建模,围绕人、材料、设备等重要资源进行智能化管理,提升项目整体管理效率,同时通过对“人机料法环”等数据信息的收集,实现各个岗位的效率最大化。
数据管理层面, 建筑企业需构建统一标准的数据体系,全部数据采取线上填报,形成统一的输入输出系统,解决各类信息系统缺乏标准的数据格式和统一接口的问题;建筑企业需提高内部数据的共享程度,通过整合合约系统、财务系统、招采系统、审计系统、人力系统等打破企业横向职能部门的数据壁垒,提高数据的重复利用性和准确性。
▌2. 构建数字化产业平台
数字化的平台的构建是建筑企业实现数字化转型的重要环节,建筑企业可依托于BIM、数字孪生等技术,构建数字化平台。
构建数字化项目平台, 该平台覆盖BIM建造、智慧劳务、智慧物料、智慧安全、智慧商务等项目全流程的场景,实现项目的精细化管理。如: 项目设计环节, 利用大数据共享中心,对数据进行采集、整理和分析,实现对建筑工程决策、执行的全过程实施数字化模拟,通过对建筑场景进行智能化分析,提升决策的科学性(如:设计者将设计方案形成三维模型,进而建立BIM数据库,可进一步形成造价数据,快速计算出工程造价); 建筑施工环节, 借助BIM+智慧工地云平台,实现对建筑人员、建筑成本和工程进度的数字化管理,实现智慧工地建设(如:对劳务实名制、视频监控、塔机安全、环境监测、水电监测、智能安全等方面进行数字化管理); 运营管理环节, 建筑企业要借助CIM数据管理技术实现“CIM+”的多样化应用体系,实现对运行状态的及时感知,风险问题的及时预测和高效处置应对(如:CIM+智慧工地,基于CIM平台,可在GIS地图中查看在建工程分布情况,通过对接总控平台数据,展示工程的基本信息,同时,也支持对人员类型、数量和构成分析的展示。)
构建数字化交流平台, 该平台实整合政府部门、行业主体、各大企业的数据信息,打造建筑市场宏观分析、监管政策决策分析、市场主体服务的规划、建设、管理的数字化生产线,帮助建筑企业增强对建筑行业动态、监管政策走向、市场主体需求的反应速度。充分发挥政府部门、科研机构、社会公众等协同作用创新数字化知识领域,扩大数字化技术范围。
如: 中建钢构 通过引进自动化生产线、实施智能物流系统和应用物联网技术,实现了生产过程的数字化监控和管理。此外,中建钢构还开发了钢结构BIM信息化管理平台,实现了设计、制造、安装等环节的全流程数字化管理。
中交电商 通过构建集智能采购中台、采购数字化应用及运营服务于一体的中交云电商平台——交建云商,实现了供应链的数字化转型。
中建四局一公司 开展CIM+智慧建造管理平台建设,包含风险管控系统、项目标准化管控系统、大数据分析决策系统、基于CIM的可视化系统四个方面,支持公司、分公司、项目部多层级、多组织业务管控,实现监控大屏端、PC/Web端和移动端三端应用。
▌3. 加强数字化队伍建设
前文提到建筑企业的数字化人才是相当紧缺的,因此,建筑企业需提升数字化人才建设的战略高度并配套相应的落实策略。
优化人才建设的顶层设计,首先,制定人才规划。 建筑企业应未来发展战略目标,制定与其相匹配的中长期数字化人力资源规划,如:在未来数字化在企业管理中、在项目进程中达到怎么样的应用程度;在招聘计划中明确数字化相关专业(如:智能建造专业)学生引进数量等,对各子分公司数字化人才培养提出明确方向,以此确保数字化人才队伍建设工作高效开展。 其次,构建制度体系。 建筑企业应结合实际情况,制定数字化人才建设方案,明确数字化专家的认定标准,如:通过奖励金额 (对于企业需求倾向的证书可加大奖励额度) 的方式鼓励员工积极考取BIM、智能建造师等相关专业证书。 最后,健全考核机制。 建筑企业应将数字化人才培养指标与组织机构的绩效考核相挂钩,将数字化人才梯队建设与企业经济效益相结合,在制度、待遇、事业等方面发挥留人的积极作用,夯实数字化人才梯队建设基础。
完善人才建设的施策体系,一方面,人才精准化培训。 以组织目标为基础分析数字化人才需求和任职要求,制定关键岗位的核心能力需求模型,对内部成员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从企业实际出发对现有人员的数量、质量、潜力等方面开展评估,并依据员工能力素质的禅理,开展差异化的人才管理和培训。 另一方面,资源精准化利用。 利用专业平台(如:猎头、人才机构等)挖掘数字化高端人才或具有潜力的高素质人才,加大人才引进力度;结合发展需求对开设数字化相关专业的高校毕业生情况进行重点分析,选择目标院校开展校园招聘,确保应届毕业生招聘效果;选取重点院校开展校企合作,通过设立数字化人才定向培养班、智能建造实习基地等形式,有效解决高校人才培养与建筑企业数字化转型需求脱节问题。
0人已收藏
0人已打赏
免费0人已点赞
分享
造价成本管理
返回版块1.22 万条内容 · 297 人订阅
阅读下一篇
为什么工程造价争议那么多?原因就在这几点……工程预算与结算的核对确认过程往往耗时较长,通常需要半年以上,甚至可能拖至一两年之久。这种现象背后存在着一系列复杂的原因,本文从客观和主观两个角度探讨一下: 01 客观原因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
全部回复(0 )
只看楼主 我来说两句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