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存在问题:
柱筋接头错开间距实测350mm甚至未错开设置(在同一截面),不符合规范规定。
原因分析:
①技术交底不到位,操作工人质量意识和操作技能差,钢筋下料制作不规范或未进行翻样下料,无视柱筋连接接头位置的要求。
②对钢筋的下料、加工、接头位置等质量,施工单位“三检”和监理、项目工程部检查验收均不到位。
预控措施或方法:
①加强对钢筋工(特别是下料人员)的技术交底,对柱筋接头错开间距,应根据规范要求,错开间距必须满足“大于35d且500mm”的要求。
②施工过程中,在施工单位“三检”合格的基础上,由项目工程部、监理及时进行检查验收,发现问题应及时指出并责令施工单位整改。
|
存在问题:
屋面边、角柱主筋端部未做弯锚收头。
原因分析:
①施工单位技术交底、施工“三检”和工程部、监理的跟踪检查验收不到位。
②钢筋下料人员操作技能和经验差,对规范不熟悉,钢筋下料长度错误。
预控措施或方法:
①做好工人的技术交底工作,根据规范及图集要求,边、角柱外侧钢筋无论直锚长度是否达到要求,端部必须做90度弯锚,且弯锚的平直段长度至少应为12d。
②顶层柱筋采用绑扎接头(规范允许范围),有利于调整钢筋高度、弯锚朝向等;如接头采用电渣压力焊,必须对每根钢筋做相应的下料,或在施焊前统一下部钢筋的接头标高,然后再统一下料、施焊,但应注意弯锚的朝向。
③施工单位和项目工程部、监理,从顶层角柱、边柱钢筋的下料开始,一直到钢筋加工、安装,均应及时做好过程检查验收。
|
存在问题:
柱筋偏位,且无纠偏措施或技术处理措施不当(直弯)。
原因分析:
①轴线放样错误,施工操作人员质量意识差,责任心不强,柱筋随意生根,对已造成偏位的柱筋不进行纠偏。
②柱筋固定不到位(特别是砼浇筑过程中,未作跟踪检查)。
③施工单位“三检”和项目工程部、监理的检查验收不到位。
预控措施或方法:
①确保柱轴线位置正确。
②柱定位箍筋设置,必须柱底设一道(固定在梁筋上),距板面以上50cm设一道,且应绑扎牢固。
③砼浇捣过程中不得强行扳动柱筋,且钢筋班要有专人值班,发现有偏位,应及时纠正。
④对已偏位的柱筋,必须作纠偏处理,对偏位过大的柱筋,要设同柱筋根数加强筋,端部做90度弯锚,与柱筋绑扎牢固,且底部同梁上层主筋(砼保护层凿除)焊牢,或做植筋处理。偏差较小时可以剔除部分砼,把钢筋做1:6微弯处理。
⑤施工单位“三检”和工程部、监理的过程跟踪检查和验收应到位。
|
存在问题:
①梯板筋长度不足(留有接头位置,未全长设置)
②梯板面筋未弯锚至底筋中。
原因分析:
①施工管理人员“三检”和对钢筋工技术交底工作不到位,工程部、监理的检查验收也不到位。
②操作工人操作技能和经验差,对图纸及规范要求不熟悉,梯段筋下料有误。
③梯板筋搁置位置有误。
预控措施或方法:
①加强对钢筋班组操作工人的技术交底,对梯板筋的下料、制作严禁出现连接接头(应全长设置)。对板式楼梯折板处钢筋的下料长度、搁置位置,必须要确保交叉设置(锚入):上皮负筋需锚入平台的下皮筋位置,下皮筋需锚入平台的上皮钢筋位置,且锚入长度必须满足设计及规范要求。
②在施工单位“三检”后,应由项目工程部、监理认真进行检查验收;
|
存在问题:
梁主筋设置在柱筋外侧(位置有误)。
原因分析:
①技术交底不到位,操作工人技能和经验差(受到柱筋偏位或柱箍筋制作尺寸偏小、工人为了操作方便等因素影响,就随意搁置梁筋)。
②施工单位“三检”和监理、工程部的检查验收均不到位。
预控措施或方法:
①加强技术交底深度,钢筋下料和模内尺寸必须准确,保证柱筋不偏位,控制梁柱构件截面尺寸,且绑扎必须到位。
②柱变截面的:a柱筋根数减少的,梁柱截面相差较大的,收头柱筋应弯锚至梁顶部;b柱筋根数不减少的,梁筋应放入柱内。
③就梁筋搁置位置、搁置方式,施工单位“三检”和项目工程部、监理的检查验收过程中应作重点检查。
|
存在问题:
柱筋绑扎接头区域箍筋未加密设置。
原因分析:
①技术交底不到位,施工单位“三检”和项目工程部、监理的检查验收不到位。
②操作工人质量意识差,有偷工减料现象。
预控措施或方法:
①认真加强技术交底,提高工人质量意识,要对每位操作人员提出构件钢筋绑扎的具体要求。
②绑扎接头箍筋必须按相关规范要求加密,有抗震设防要求时,搭接长度范围内的箍筋均应按不大于较小柱筋直径的5倍及不大于100mm的间距加密。非抗震设防要求的结构按设计要求加密。
③钢筋绑扎质量(特别是绑扎接头位置质量),施工单位“三检”和项目工程部、监理的检查验收应到位。
|
存在问题:
柱筋电渣压力焊接头偏包、偏心。
原因分析:
①技术交底不到位,操作工人技能和质量意识差。如:压力过大、安装钢筋和夹具不正确、钢筋断面不平整、焊剂添加不均匀、焊接时间过短、上部钢筋没有扶正等。
②施工单位“三检”和项目工程部、监理的检查验收均不到位。
预控措施或方法:
①加强技术交底工作和施工单位“三检”、项目工程部和监理的检查验收力度,不合格电渣压力焊接头则应要求作返工处理。
②加强对操作工人技术交底和业务培训或更换操作技能差的工人。对弯折不大于3度的,偏心不大于0.1d(2mm),焊缝高度4mm。且施焊前应检查焊机夹具有无损坏、钢筋切断部位是否扭曲、弯折,焊剂应均匀填装。
|
存在问题:
楼梯施工严重滞后,且预留的钢筋接头在同一断面位置。
原因分析:
①技术交底不到位,施工单位质量意识不强,工程部、监理也是形同虚设。
②施工人员对规范不熟悉,有偷工迹象。
预控措施或方法:
①加强技术交底力度。原则上楼梯和主体结构必须同步施工。不能同时施工的楼梯钢筋接头位置应错开设置,且应保证钢筋的连接长度满足规范要求。
②若采取后植筋的,则必须对植筋质量作抗拉拔试验检测。
③监理、工程部应加强检查力度,对有此现象的,应及时督促施工单位抓紧楼梯施工。
|
存在问题:
剪力墙竖向钢筋端部未做弯锚。
原因分析:
①施工人员操作技能和经验差,没有质量意识。
②墙筋下料尺寸错误,未考虑墙身竖向筋端部弯锚尺寸要求。
③钢筋加工时,对设计及规范要求不熟悉,顶部未做900弯折。
④施工单位“三检”和项目工程部、监理的检查验收不到位。
预控措施或方法:
①认真做好技术交底工作,加强施工单位“三检”和项目工程部、监理的检查验收力度。
②地下室外墙竖向钢筋下料和加工,必须考虑端部应作900弯锚,且弯锚长度必须达到锚固要求(板底算起lae / la);其他措施或方法同边、角柱收头。
|
存在问题:
①穿墙套管未按要求设置加强筋。
②断开钢筋收头无弯锚。
原因分析:
①技术交底不到位,土建和安装专业间未协调到位。
②钢筋施工人员质量意识差或者说对规范及设计要求不熟悉、不了解。
③施工单位“三检”和项目工程部、监理的检查验收不到位。
预控措施或方法:
①认真做好技术交底和相关专业间的配合施工协调工作,避免野蛮施工(随意烧断墙筋)。
②提高钢筋施工人员的质量意识,按照规范要求处理套管部位的加筋和钢筋收头工作(断开钢筋必须设90度弯勾)。
③在施工单位“三检”合格基础上,由工程部、监理认真进行检查验收。
|
存在问题:
梁、柱筋接头位置不当。
原因分析:
①技术交底不到位。
②钢筋施工人员操作技能差。
③施工“三检”和工程部、监理检查验收工作不到位。
预控措施或方法:
①加强技术交底和检查验收力度,组织业务学习和培训,提高操作人员质量意识。
②同一跨内不宜有两个接头,接头位置应设置在应力较小处,梁柱节点、主梁的次梁部位应力较大处不应设置接头。
墙柱钢筋绑扎质量极差,已开始封模。 |
存在问题:
墙、柱筋扭曲变形严重,箍筋松散。
原因分析:
①柱筋成品保护不到位。
②操作工人工人无质量意识。
③检查验收工作不到位,。
预控措施或方法:
①加强技术交底力度,特别是成品保护问题,不得随意碰撞造成钢筋严重弯曲变形。
②加强施工“三检”和监理、工程部的检查验收力度,上道工序未经验收或不合格严禁下道工序施工。
③对已严重变形、扭曲的钢筋,必须作加强或返工处理,且应按规范要求绑扎钢筋。
|
存在问题:
次梁筋锚固长度不足。
原因分析:
①技术交底和检查验收不到位。
②操作工人技能差,钢筋下料过短和次梁筋搁置位置有误。
预控措施或方法:
①认真落实做好技术交底和检查验收工作,有梁筋过短或搁置位置有误造成锚固长度不足的,必须作调整或返工处理。
②梁筋下料和搁置时应考虑锚固长度。次梁锚固下部钢筋须达到12d,上部钢筋锚固为0.4la+15d。
|
存在问题:
①地梁严重偏位。
②主次梁未同时浇筑。
原因分析:
①技术交底不到位,施工人员质量意识差。
②地梁钢筋安装前,未弹出地梁轴线或弹线错误,梁筋随意搁置。
③基础砼浇筑工艺不当。
④施工单位“三检”和工程部、监理检查验收不到位。
预控措施或方法:
①加强对施工人员的技术交底和跟踪检查验收力度,发现主次梁砼浇筑工艺不当时,应及时制止并要求施工人员作出调整。
②地梁钢筋应根据弹出的地梁中心线、边线搁置,随意搁置地梁钢筋不得浇筑砼。
③地梁钢筋严重偏位、主次梁砼未同时浇筑问题,应书面递请设计确定处理措施。
|
存在问题:
模板定位措施不当(烧伤柱主筋),造成结构安全隐患。
原因分析:
①技术交底工作不到位,木工班组人员质量意识差,野蛮施工。
②工程部、监理跟踪检查不到位,发现违规施工未及时制止。
预控措施或方法:
①加强技术交底和过程跟踪检查力度,提高施工人员(特别是木工)的质量意识。
②固定柱模板定位采取合理措施(按柱截面尺寸做出矩形状架卡,不应与柱主筋焊接)。
③遇此类问题时,应要求对柱主筋作补强或重新植筋生根处理,同时对木工班组作严肃
|
存在问题:
柱主筋与箍筋漏绑。
原因分析:
①技术交底不到位,操作工人不熟悉规范要求或者说有偷工现象。
②施工单位“三检”和项目工程部、监理检查验收不到位。
预控措施或方法:
①加强技术交底和检查验收力度,为避免主筋偏位,应要求所有柱主筋与箍筋满绑。
②施工单位“三检”和工程部、监理的检查验收应认真落实,发现未满绑的柱筋,不得封模。
|
存在问题:
梁构造钢筋未设。
原因分析:
①技术交底不到位,操作工人不熟悉规范要求或者说 “偷工减料”。
②施工单位“三检”和项目工程部、监理检查验收不到位。
预控措施或方法:
①加强技术交底,根据规范规定:当梁腹高大于450mm或抗扭时,必须在梁的两个侧面沿高度配置构造钢筋,且构造钢筋间距不得小于200mm。
②施工单位“三检”和项目工程部、监理的检查验收应认真落实。
|
存在问题:
①钢筋未架空、分类、挂牌堆放(沾淤泥、浸水)。
②金属门窗型材随意搁置,易造成框变形。
原因分析:
①技术交底不到位,未建立材料搬运、堆放制度或者说制度未落实。
②质量意识差。
③材料堆放前,未对场地作硬化处理。
预控措施或方法:
①加强对材料堆放的规范管理,建立相关管理制度且应落到实处。
②钢筋堆放场地必须经硬化处理,且必须架空、分类、挂牌堆放。
③门窗框型材应稳定立放。
④工程部、监理对材料堆放也应作跟踪检查和管理。
|
存在问题:
柱筋接头留设位置不规范(在非连接区域)。
原因分析:
①技术交底和跟踪检查验收工作不到位。
②操作工人技能和经验差,对规范不熟悉,钢筋下料有误或者说下料时未考虑到柱筋接头的留设位置。
预控措施或方法:
①加强技术交底力度,保证柱筋接头留设位置的规范性。规范规定:有抗震要求的结构首层柱筋接头应留设在楼层柱净高的1/3处(基础顶面嵌固部位算起)以上和上部梁底起柱净高的1/6或柱截面长边(圆柱为直径)或500mm的最大值以下的区段,首层之外的楼层柱筋接头应留设在各层上下柱净高的1/6或柱截面长边(圆柱为直径)或500mm的最大值以内区段不应留设柱筋的接头;非抗震设防结构为楼面(基础顶面嵌固部位)以上不小于500mm(绑扎接头不作要求)。
②从钢筋下料、连接,到钢筋安装,施工单位“三检”和工程部、监理检查验收均应认真落实。
|
存在问题:
钢筋锈蚀严重且使用前未采取技术措施处理。
原因分析:
①钢筋原材料进场外观质量把关不严或未进行检查验收。
②钢筋堆放场地未搭设防雨棚和地面未作硬化处理,堆放时未架空,受水浸湿。
③使用前,未作锈蚀处理。
预控措施或方法:
①严把进场原材料质量关。
②钢筋进场后,堆放场地应搭设防雨棚,地面应作硬化处理,防止长期雨淋和处于浸湿状态。
③对锈蚀严重的钢筋在使用前应做好除锈工作,钢筋不得有片状老锈,不合格原材不得用于工程中,且应及时清离现场。
|
存在问题:
①剪力墙钢筋保护层过大。
②墙身骨架有效截面过小,不符设计要求。
原因分析:
①技术交底和检查验收不到位,操作工人质量意识差。
②墙身钢筋定位错误,箍筋下料过小。
预控措施或方法:
①加强技术交底和检查验收力度,提高操作工人质量意识。
②应要求钢筋下料、制作安装人员应按设计及规范要求下料制作箍筋、定位墙身竖向钢筋,保证构件的有效截面和钢筋保护层。
箍筋开口方向未错开设置 |
存在问题:
箍筋开口方向位置未错开设置。
原因分析:
①技术交底和检查验收工作不到位。
②操作工人疏忽或者说对操作规范要求不熟悉。
预控措施或方法:
①加强技术交底和过程跟踪检查验收力度。
②箍筋开口方向必须相互错开,对悬挑梁的箍筋开口应放在梁下部。
|
存在问题:
钢筋受到污染。
原因分析:
①技术交底不到位。
②施工人员无成品保护意识。
预控措施或方法:
①加强对各班组的技术交底力度。
②合理安排施工工序,避免班组相互破坏。
③加强对所有操作工人成品保护质量意识的教育,建立相关制度并实施。
|
存在问题:
梁筋焊接接头质量不合格:焊缝长度、饱满度不足,钢筋未做微弯处理,焊渣未清理。
原因分析:
①技术交底不到位,操作工人质量意识和操作技能差,偷工。
②施工单位“三检”和工程部、监理检查验收工作不到位。
预控措施或方法:
①加强技术交底和检查验收工作力度,提高操作工人质量意识。
②根据规范要求,焊接接头焊缝必须饱满,焊接长度应符合“单面焊为10d,双面焊为5d”的要求,,焊缝厚度≥0.3d,焊缝宽度≥0.7d;接头处的钢筋轴线偏移≤0.1d,且≤3mm,作8度微弯;焊接完成后及时清理焊渣。
③对焊接接头存有长度、饱满度不足和焊渣未清理问题的,应作整修或返工处理。
|
存在问题:
HRB300光圆钢筋作为板筋时末端未设180度弯钩。
原因分析:
①技术交底和检查验收工作不到位。
②操作工人对规范要求不熟悉或者下料加工板筋时偷工。
预控措施或方法:
①加强板筋绑扎的技术交底和跟踪检查验收力度。
②HRB300光圆钢筋当作板筋使用时,末端应设180度弯钩,且其平直长度不足。
|
存在问题:
①梁下部筋与箍筋未满绑。
②梁筋骨架有效截面尺寸变小。
原因分析:
①技术交底和梁筋下料、绑扎施工过程跟踪检查验收工作不到位。
②梁箍筋下料尺寸过小。
③操作工人质量意识差,梁筋绑扎有偷工现象。
预控措施或方法:
①加强技术交底和钢筋下料(主要是梁箍筋)、梁筋定位和绑扎施工的过程跟踪检查验收力度。
②应要求施工人员根据设计梁截面尺寸准确下料和加工制作箍筋。
③应要求施工人员对梁主筋(不管是上部还是下部筋)与箍筋必须满绑,同时要注意确保梁筋骨架截面尺寸。
|
存在问题:
①箍筋斜设。
②主、次梁交接位置主筋搁置方式错误。
原因分析:
①技术交底和过程跟踪检查验收工作不到位。
②梁箍筋下料制作尺寸过大。
③操作工人不熟悉规范要求,对主次梁交接位置的主筋搁置方式不了解。
预控措施或方法:
①加强技术交底和钢筋下料、安装施工的过程跟踪检查验收力度。
②梁箍筋必须按梁筋截面尺寸准确下料制作。
③在主次梁交接位置,次梁主筋应放在主梁主筋的上部(基础则相反)。
|
存在问题:
梁筋末端未锚入柱内。
原因分析:
①梁主筋下料尺寸不准确(过短)或者说下料时没有考虑锚固长度。
②施工单位“三检”和项目工程部、监理检查验收不到位。
预控措施或方法:
①钢筋下料应根据设计图纸先做出翻样,再根据翻样尺寸准确下料。
②加强对钢筋下料、安装施工的检查工验收力度,必须确保梁筋锚固长度符合规范要求。
|
存在问题:
柱筋底部第一道箍筋设置位置过高(超过5Cm)。
原因分析:
①技术交底和检查验收不到位。
②操作工人对箍筋(特别是柱筋)绑扎规范要求不熟悉。
预控措施或方法:
①加强技术交底和和柱箍筋安装绑扎过程中的跟踪检查验收力度。
②根据规范要求,柱根部第一道箍筋离楼地面一般不应超过5Cm。
|
存在问题:
①双层双向板筋未满绑。
②梁筋骨架尺寸过小,不符设计要求。
原因分析:
①技术交底和过程跟踪检查验收不到位。
②操作工人质量意识差,偷工。
③梁筋绑扎安装位置有误。④施工单位“三检”和项目工程部、监理检查验收不到位。
预控措施或方法:
①加强技术交底和过程跟踪检查验收力度,提高操作工人质量意识。
②对双层双向和长宽比大于2的板筋必须满绑。
③梁筋下料尺寸和搁置位置应准确,必须确保梁筋截面尺寸。而,单向板四边靠梁周边两排板筋也应满绑,其它可梅花绑。
暗梁处 |
存在问题:
①暗梁位置剪力墙水平钢筋绑扎不到位(少设)。
②暗梁钢筋骨架截面尺寸过小。
原因分析:
①技术交底和检查验收工作不到位,施工人员绑扎安装较随意。
②偷工减料。
③剪力墙钢筋未采取定位措施。
预控措施或方法:
①加强技术交底和钢筋绑扎、搁置施工的过程检查验收工作,提高操作工人员质量意识。
②剪力墙顶在暗梁位置水平筋应按照设计及相关规范要求设置到位。
③剪力墙钢筋应采取水平定位和固定措施。如:绑紧拉钩、用短钢筋做限位等。
④砼浇筑过程中应由钢筋工跟班检查,对绑扎、固定不到位的钢筋作及时调整。
⑤监理应加强旁站工作力度,旁站时要有所为。
|
存在问题:
①屋面梁筋设置方式错误(在屋脊处断开设置)。②屋面板筋末端锚入梁内长度不足。
原因分析:
①技术交底和跟踪检查验收工作不到位。
②钢筋工对屋面钢筋设置规范要求不熟悉,钢筋下料尺寸不足(未考虑交叉锚固长度)或者说偷工减料。③屋面板筋搁置位置有误(一端部长,一端部短)。
预控措施或方法:
①加强技术交底和专项检查验收工作力度,包括对钢筋的下料、绑扎安装等施工。
②屋面梁板筋在屋脊处应相互锚固或通长下料。
③板筋锚固长度应不小于5d且至少要过梁中。
|
存在问题:
①穿梁套管未使用钢套管。
②管口周边未设加强筋。
③套管安装位置不当。
原因分析:
①技术交底和跟踪、专项检查工作不到位。
②施工人员对图纸、规范不熟悉或者说偷工减料。
预控措施或方法:
①切实加强技术交底和套管安装、洞口周边加强筋绑扎的过程、专项检查验收工作力度。
②熟悉设计图纸、规范要求。根据规范规定:穿梁洞口必须设置钢套管,且洞口周边须设加强筋,洞口一般加强钢筋为梁两侧各不得少于八根12mm,且钢筋的锚固长度不得小于laE。
③洞口宜设置在梁中间三分之一跨内,且洞口尺寸不应大于H/3(H为梁高)。
|
存在问题:
柱筋偏位或者说扭向。
原因分析:
①柱筋生根定位位置有误,未弹线或弹线位置有误。
②砼浇筑过程中,柱筋固定不牢固,且施工人员也未及时对已偏位或扭向的柱筋进行校正。
③施工单位和项目工程部、监理的隐蔽验收工作不到位,监理旁站无所为。
预控措施或方法:
①加强技术交底和对柱筋定位、固定、校正的跟踪、专项检查验收工作力度,特别是在砼浇筑过程中,有偏位或扭向的钢筋应要求跟班人员及时调整。
②柱筋生根定位时,应要求施工人员先弹出中心线,并对中心线位置进行准确复核,确保其准确性。
③加强对砼浇筑施工人员的教育,施工过程中应要求不得强行扳(撬)动钢筋。
|
存在问题:
预留洞口未设加强筋。
原因分析:
①技术交底工作不到位。
②施工人员质量意识淡薄,对设计图纸、规范要求不熟悉或者说偷工减料。
③施工单位“三检”和项目工程部、监理检查验收不到位。
预控措施或方法:
①加强技术交底和楼面预留洞口位置钢筋绑扎的检查验收力度。
②根据规范规定:对于边长(直径)大于300mm小于1000mm的洞口须做补强处理,设计未注明时,按每边配置2根直径不小于12mm且不小于同向被截断钢筋总面积的50%补强,补强钢筋的强度等级与被截断钢筋相同并布置在同一层面,两根补强钢筋之间的净距为30mm。当洞口尺寸大于1000mm时,须按照设计要求设置补强筋。
钢筋绑扎到位
|
地下室外墙筋固定有序
|
0人已收藏
0人已打赏
免费2人已点赞
分享
建筑施工
返回版块65.82 万条内容 · 1583 人订阅
阅读下一篇
施工缝必须凿毛?冲毛很省事!施工缝毛面处理 ,去除浆体层、露出粗骨料,是为了保证新旧混凝土之间的有效粘结,常规做法是需要人工或机械凿毛,不仅施工难度大、效率低,而且扬尘污染大,是施工现场一项费工费时的工序。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
全部回复(0 )
只看楼主 我来说两句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