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在线论坛 \ 建筑设计 \ 建筑方案设计 \ “对日常的觉醒” - “编织城市 – 织梦屋”公共艺术装置

“对日常的觉醒” - “编织城市 – 织梦屋”公共艺术装置

发布于:2024-06-12 14:42:12 来自:建筑设计/建筑方案设计 [复制转发]


 PITAKA  

而“碰撞”与“微缩”的平行叙事,编织出双重维度的超现实体验。我们邀请观众进入这个梦境般的空间,在探索中产生新的感知。

感谢 大星吉子设计  对gooood的分享



2024年4月,大星吉子设计工作室受邀为PITAKA创作在《偶遇—韦斯·安德森》(AWA)中国首展上的特别主题艺术装置。本次展览由影迷在世界各地收集的“韦氏美学”城市影像切片组成,各类建筑物的图像以相同的透视角度被蒙太奇式地排列组合,看似是城市类型学的分类,更是无数人们关于城市记忆的叠加。

▲“编织城市-织梦屋”公共艺术装置   ? 大星吉子 摄影:胡康榆

▲“编织城市-织梦屋”公共艺术装置   ? PITAKA

呼应PITAKA“清醒梦游”主题,并延续大星吉子的“编织城市”系列作品思路,本次创作的“织梦屋”艺术装置,希望将编织的话题带入到更广阔的公共领域。不仅回应展览中的城市记忆影像,更希望织起关于城市空间的想象,通过一种充满戏剧色彩的场景感受,唤起人们对日常的全新认知,激发新的创造力。

▲“编织城市”-织梦屋装置鸟瞰   ? PITAKA

▲将城市肌理与景观抽象呈现的“编织城市-织梦屋”装置 
? 大星吉子 摄影:胡康榆

装置占地面积18.5平方米,整体高7.4米,表面由耗时超过2000小时的手工编织制成,抽象地呈现出城市的肌理与景观。主体由四个色彩和形态各异的体块相互嵌合,组成开放式空间,提供可灵活漫游探索的场所。而“碰撞”与“微缩”的平行叙事,编织出双重维度的超现实体验。我们邀请观众进入这个梦境般的空间,在探索中产生新的感知。


▲装置的街景视角   ? 大星吉子 摄影:胡康榆



01
编织:关于“连接”的魔力

在这座虚拟与现实的交叠的“织梦屋”里,我们展开了一场关于编织的实验。编织是一门古老的技艺,它出现的时间甚至早于文字。无论从物理或精神层面,它都似乎有一种“连接”的魔力:经纬线交织的自然肌理、可呼吸的空隙、或柔软或坚韧的质地,都天然地传递着一种使人想要亲近和触碰的感受。

▲不同的编织肌理表现   ? 大星吉子 摄影:胡康榆

我们在设计中强化编织的“连接”属性,每一个体块内都精心设置了可体验的展陈细节,让观众自发去碰触和互动。我们选用塑料编织带与弹力绳作为主要材料,汲取PITAKA的纺织色彩,形成装置色彩跳跃、质感轻盈的表皮,并根据不同的空间特质,灵活运用三种编织技法:经典的经纬编织、混合金属杆件和软性材料的编织、绕线编织,带来丰富的肌理变化和视觉表现。


▲编织材料自然传递出的亲近感   ? 大星吉子

通过环保的手法以及更经济的材料选择来达到降本增效、可持续设计的目标,是我们一直以来的探索方向。本次使用的编织材料在制作过程中没有产生额外的材料损耗,也无需使用任何胶水;展出结束后,这些材料几乎可以全部被回收,用于制作篮子、座椅等物品。

▲不同技法的编织肌理   ? 周天

而编织的魅力也不仅仅在于最终呈现出的结果。在上千平米的宽阔厂房内,大星吉子团队、PITAKA团队以及十多名工人共同进行了编织创作,编织时间超过2000小时,面积超过80平方米。不同群体的轨迹交织凝聚在这座独特的纯手工编织建筑装置中,展示了创作的开放性和跨界协作的可能性。

▲厂房内的编织协作   ? PITAKA

▲厂房内的编织协作   ? 周天



02
碰撞与微缩:双重空间叙事

城市如同剧场,每一种特定的空间场所承载着不同的事件和相应的记忆,我们居住在城市的物理空间里,也居住在自己的记忆和想象中。阶梯、灯塔、烟囱、小房子……我们从AWA展览的上千张影像中选取了四种代表城市记忆的场所作为空间灵感,它们既是城市的精神象征,也是集体记忆的片段;PITAKA芳纶织布机和转动的纺锤,同样成为设计的灵感元素。

▲空间灵感与四个功能体块   ? 大星吉子

▲“编织城市-织梦屋”公共艺术装置   ? PITAKA

我们编织出双重维度的空间叙事:在第一重维度“碰撞空间”里,灵感元素的原型变形、重组,在扭曲的格网中以非理性的方式碰撞和融合,形成四个空间体块,对应不同的个性、色彩和编织肌理,组成装置的主体形象。

▲碰撞空间动态效果演示   ? 大星吉子

▲装置的街景视角   ? 大星吉子 摄影:胡康榆

▲装置主体形象   ? 大星吉子 摄影:胡康榆

第二重维度“折叠剧场”中,装置体块被无限缩小为物件,在主体内部形成微缩景观,建筑成为剧场角色,内外关系被颠倒,编织材料成为被观赏的画作……时空在此坍缩、交错,观众得以走入另一层虚构叙事,观察平行的世界。

▲在折叠剧场中,装置体块被无限缩小为物件   ? 大星吉子

▲“折叠剧场”微缩景观   ? PITAKA

整座装置向城市界面充分打开,观众可以从不同的方向进入空间内部,探索各个体块;编织的半透明肌理模糊了现实中的城市空间和装置的内部体验,人们在这里穿越城市的精神和物质景观,触摸真实或经历幻象。


▲装置从各个角度向城市空间打开   ? 大星吉子 摄影:胡康榆

▲模糊内与外的编织界面   ? 大星吉子 摄影:胡康榆



03
漫游:四幕梦境的感知

我们写下四幕关于梦境的电影剧本,邀请观众在想象与现实叠加的空间内漫游。

▲梦境的入口——“虚像阶梯”   ? 大星吉子 摄影:胡康榆


第一幕:虚像阶梯

装置中的橘色空间体块形态是一个倒置的阶梯,其灵感来自《布达佩斯大饭店》中的入口电梯。作为第一幕空间,内部设置了两处互动内容:一处是位于入口前侧的竖向彩色滚轴“命运之轮”,观众通过转动和触摸感受滚轴上编织材料的特性并“进入”场景。四种色彩也象征着不同的梦境,滚轴停止旋转时,指针将指向不同的命运。另一处则是可翻转的互动装置墙,镜面与红色方块交错出现,映出周围的城市景象和观众的身影,带来虚实相间的视觉乐趣。

▲“虚像阶梯”内的互动装置墙   ? 大星吉子 摄影:胡康榆

▲“命运之轮”的微缩场景中,滚轴横置于镜面三角顶部,昭示着梦境进入机制的神圣和随机性。“虚像阶梯”的微缩场景中,阶梯与镜面互动装置的尺度对调,以体现梦境的无限和大小的失序   ? 大星吉子


第二幕:游丝线轴

青色体块灵感来自织机工坊的“线轴”,它以悬置的状态半漂浮于主体之中。“游丝线轴”打破传统的编织手法,将坚硬的钢管作为经线,与柔软的纬线一同织出梦境的虚实交错。横向的编织带一圈圈向上叠加,形成环形延伸空间。从底部向上望去,仿佛置身于一个放大的线轴内部,意识在此缠绕。

▲从“游丝线轴”体块内部仰望   ? 大星吉子 摄影:胡康榆

▲“游丝线轴”微缩场景以重复阵列的线轴作为后景,前景中一个孩童将丝线从线轴体块中扯出,一位攀登者则从编织线上下降   ? 大星吉子


第三幕:维度天空

“维度天空”体块的灵感来自电影中的烟囱和灯塔,采用绕线编织形成的蓝色和红色空间是整个主体的最高点,四边和八边的形状从底部到顶部不断变形,创造出观察天空的多重孔洞。  

▲“维度天空” 体块   ? 大星吉子 摄影:胡康榆

▲“维度天空”内部的折叠剧场场景   ? 大星吉子 摄影:胡康榆

两重空间维度在这个体块的底部相遇,观众可以通过横向的孔洞观赏“折叠剧场”的六个微缩模型。

▲“维度天空”对应两个微缩场景,场景一是两个反向的望远镜,圆形重叠组成的窗口里是无限延伸的潜水世界。场景二以红色体块的横向编织线为背景,中间的红色筒状体块腰部延伸出数个孔洞,象征可阅读的空间   ? 大星吉子 摄影:胡康榆


第四幕 相遇坐标

装置中的黄色体块和紫色体块是“虚像阶梯”形态的延伸。黄色体块承载着装置的介绍信息,独立于主体之外并与其形成互文关系。观众从装置主体内部的各个角度都可以透过半透明的编织表皮观察到它的存在,从而标定自身和对方的位置,形成短暂的相遇。

▲独立于主体之外的“坐标”     ? 大星吉子 摄影:胡康榆

而紫色体块则提供了一个较长时间的停留空间,结合阶梯和座椅的功能,观众和行人可在此翻阅画册或休憩交谈,使这里成为多重意义上的相遇场所。

▲公共艺术装置作为相遇的场所   ? 大星吉子 摄影:胡康榆

▲“相遇坐标”的微缩场景中,倒置阶梯两旁的画家作为造物者的化身,在此创造出世界的原点   ? 大星吉子



04
结语

韦斯·安德森将空间表达为充满幻象的舞台,“编织城市”以此为美学启发,用编织的空间语言,与人们共同创造,去表达和连接这个世界,在视觉体验为主导的公共艺术领域,为城市公共空间提供无法替代的切身体验,可触摸的质感和非常规的空间探索方式,都让观众真正参与其中。

▲探索空间的小观众   ? 大星吉子 摄影:胡康榆

在社交媒体蚕食城市生活的今天,虚拟空间以及碎片化的信息使人们封闭在自己的房间里,而城市场景逐渐演化成了一种背景和功能性的存在。我们希望装置能创造一种“对日常的觉醒”,让人眼前一亮的同时,传达对于城市感知的理解,鼓励人们不仅仅是用眼睛,而是用身体和心灵去体验世界。

▲“编织城市”装置鸟瞰   ? PITAKA




项目图纸


▲平面图    ? 大星吉子

▲立面图    ? 大星吉子

▲轴测图    ? 大星吉子

▲折叠剧场技术图    ? 大星吉子

全部回复(0 )

只看楼主 我来说两句抢沙发
这个家伙什么也没有留下。。。

建筑方案设计

返回版块

21.03 万条内容 · 286 人订阅

猜你喜欢

阅读下一篇

GLC研究大楼

 Kuster Frey   为了不影响附近别墅区的湖景视野,街道一侧只能建造五层高的建筑,并且在山坡的一侧只能显露出两层,种种条件要求设计者必须以一种巧妙的方式在宽阔的山坡上打造这栋七层建筑,已满足建造和技术的要求。 感谢 Boltshauser Architekten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