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在线论坛 \ 建筑设计 \ 城市规划设计 \ 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纽约的产业经

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纽约的产业经

发布于:2024-06-06 11:15:06 来自:建筑设计/城市规划设计 [复制转发]




目  录

         

         

1. 「国际消费中心城市」需要产业视角

2.  纽约国际消费中心的3大驱动力


本文节选自华高莱斯丈量城市专题系列丛书《世界著名消费中心城市》,本书即将出版,敬请期待!


作者 | 鲁世超



「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概念由美国哈佛大学的城市经济学家爱德华·格莱泽教授在2001年首次提出。他通过对美国纽约、波士顿等大都市的研究发现, 城市的发展越来越依靠「消费中心」的城市职能。

彼时,西方的一些城市研究学者认为, 城市已经进入后工业化时代,消费对城市发展的重要性已经超过了生产,未来影响城市增长的关键因素是都市休闲娱乐产业。


伦敦泰晤士河南岸


在此之后的十多年间,这一理念传入中国,并逐渐被我国各级政府所吸收借鉴。

继2021年国务院批准上海、北京、广州、天津、重庆5座城市率先开展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培育建设之后,已有深圳、成都、杭州、南京、武汉、西安、苏州等多座城市在相关的政府规划文件中明确提出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


北京国际消费中心城市




01

「国际消费中心城市」需要产业视角

MEASURE THE WORLD      

     


自「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概念提出以来的二十多年间, 城市发展的实践和理论研究发生着巨大变化——【制造业回归都市】成为全球先进城市的普遍共识,科技创新的发生地从城郊的「硅谷」回到城市中心的「硅巷」。

世界级大都市几乎纷纷重提振兴制造业     ——例如伦敦在2021年提出工业建筑面积零减量,规定了市区的大型商业开发中要混合工业空间;「纽约制造」的发起者说,都市制造业是让我们慢慢摆脱经济衰退的良方,想要创造工作机会,一定要有坚实的制造业基础。


纽约硅巷


世界上消费繁荣的国际都市, 绝大多数也都是制造业或科技产业十分发达的城市, 例外的仅是极少数市域面积很小并以旅游业为支柱产业的城市可以跻身此列。

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表象在消费数据对于城市GDP的贡献,实际上是以本地的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所支撑。     从纽约、伦敦、东京等世界级消费中心城市的发展历程来看,也都是由商品的制造和物流而起家。


伦敦东区科技城


对于国内城市而言,我们一方面可以看到上海、北京两座GDP超过4万亿的城市,其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都已达到60%以上。

但另一方面是,在《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年度报告(2023)》所测评的全国29座城市中,除了三亚,其余 全部都是制造业强市 ——上海、北京、成都、深圳、广州、杭州、南京、重庆、武汉、西安,分居前十。
例如上海,连续四年举办全球投促大会, 制造正成为企业投资上海的重要方向。 苹果公司自2017年设立上海研发中心,角色定位从软件开发逐渐转向硬件开发,官网宣布要为智能制造、产品的可靠性、质量和材料分析提供支持。


上海张江


与本地产业紧密结合的消费,也正是城市自身特色所在,可以避免在消费竞争中同质化搏杀。

例如广州提出汽车、家居、农产品等产业型消费;而北京2023年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数据显示,汽车类商品的销售额比珠宝、服饰、化妆品等时尚、体育娱乐类商品的销售额总和还要高。
与之相对的则是那些因文旅话题而一夜爆红的城市,虽然能够红火一时,但真正算下来,其批发零售和住宿餐饮的增加值对城市GDP的贡献较为有限,属实是赚得了人气,却没赚多少财气。


一夜爆红的天水麻辣烫

(摄影@李鸿)


这样的实例证明,作为普通消费者,我们对于「什么是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理解是存在一定局限性的,往往会放大自己直观所见的因素的重要性,例如城市中有多少好玩的景区、商业空间是否火爆、国际大牌商店有多少家、社区商业是否便利等等,但这仅是C端的视角。

以实现消费繁荣的工作全链条来看,消费空间的布局和质量提升、店铺招商等,已经是末端才需要考虑的工作。而事实上, 实现消费繁荣的工作重点在前端,在于如何激发B端的活力,优化供给。


看得见的繁荣未必全面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 「任何时候中国都不能缺少制造业」 ,城市的繁荣也离不开制造业强基。

只有城市中的制造业发达,才能提供优质的消费产品,才能让研发、测试、金融、法律等为制造业服务的商务办公需求被调动激发,也才能让身处产业生态中的劳动者获得更高的支付能力。    
同时,G端施加于全链条的政策影响,如免税、自贸、产业扶持政策等,也是影响消费供给的重要因素。


大众对 国际消费中心城市 消费层级 感知示意


正如因烧烤而出圈的淄博,清醒认知自身作为工业城市的底色, 消费「短期靠文旅,长期靠工商」。 淄博借文旅的流量更大力度到大城市「上门招商」,围绕20条产业链邀请外地客商考察。


淄博烧烤

(摄影@李鸿)


因此,建设消费中心城市,如果只是机械地对照「国际消费中心城市评估指标体系」的指标逐一完成,那在实践中必然会面临很多挑战。

在付诸行动前需要厘清「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城市并不是因为商业设施建了、品牌店来了,消费的需求就自动被激发、消费的能力瞬间被提升;而是因为城市中的居民和游客具备消费的能力,同时城市能够引导和激发消费的意愿,才能够在城市中形成商圈、商业街等消费空间,吸引到品牌首店。
一言以蔽之, 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的根基在于城市能级,直接取决于「消费」与「城市」绑定的深度。


纽约时代广场




02

纽约国际消费消费中心的3大驱动力

MEASURE THE WORLD      

     


纽约作为全球顶级消费中心城市,其 以科技制造的产业枢纽为底色,实现了消费与城市的深度融合。 其百十年来发展的经验, 能够为国内有志于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但还需「捅破窗户纸」提升能级的城市,提供借鉴。


纽约俯瞰


纽约固然创造了华尔街、第五大道、时报广场等世界顶级商圈,但这些地标是成功的「结果」而非「原因」,就商圈本身而言,国内能够与其对标的城市仅限于头部的三五个。

如果我们把关注的重点从「结果对标」转移到「机制借鉴」,了解纽约利用消费空间牵引B端的理念以及将「产」「消」融合的系统性做法,那么纽约对于我们国内的各级城市都有参考、借鉴的价值。    


纽约华尔街


纽约哈德逊广场


从产业枢纽的角度将「国际消费中心城市」进行「拆解」来看,无外乎「国际」「消费」「中心」这三个关键词,纽约在这三方面系统诠释了城市空间、产业与商贸消费之间支撑促进的相互关系。




     

1.   消费」——产消融合提升城市供给水平


最终消费是经济增长的持久动力,刺激消费应当和本地的产业密切结合。 纽约打造消费场景并不只是挣当下「卖货的钱」,而是依托消费需求牵引城市产业升级,创造城市就业岗位,挣未来「经济预期的钱」。 这也正是大多数城市发力促进消费时,并未能体会到的深层意义。



▍消费助力传统产业升级


       

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城市中原有的以制造业为主的传统产业往往会随着地价的升高而被迫外迁,于是该区域的产业基础和产业文化记忆也随着产业的迁出而消散。

然而在寸土寸金的曼哈顿中城,却 通过消费端的反向牵引,将一项本地发展历史悠久的传统制造业——服装业留存至今并实现产业升级。


服装区区位示意


曼哈顿中城的服装区位于第五大道和第九大道之间,面积不到1平方英里,以服装产业的聚集而得名。

在最初的19世纪中叶,大量有制衣技能和销售经验的欧洲移民来到此地。到上世纪初,服装业的劳动力占到纽约全市工业劳动力的46%,彼时的服装区就已是全美国的时装设计和制造中心。
经历百余年的发展, 旺盛的消费需求,始终是服装业能够在曼哈顿立足的核心动力。


百老汇的演出创造大量服装需求

(来源:网络开放平台)


以近十年来看,服装区靠近百老汇、林肯中心等时尚潮流的发布地,承接了大量的时装需求。服装区最大的优势就是靠近客户,方便与客户随时沟通。

因为可以在演出、走秀活动前快速修改服装,服装区得到了时尚业、演艺业客户极大的偏爱。演出服装设计师公会的从业人员曾说:「我需要和百老汇的演员客户们待在一起。哪个扣子怎么钉、皱折怎么打,我们每天和客户不知要沟通多少次,因为他们等着服装演出呢。」

百老汇众多的演出需求促进相关服务业发展


正因为可以紧密对接百老汇、纽约时装周上的高端客户,服装区在应对高房租和人力成本的挑战下,可以主动淘汰低端成衣制造,只留下以生产高端品牌和奢侈品牌服装为主的部分企业。

而且服装业环环相扣的产业链条,要求产业必须聚集发展。服装区把整个行业从上游的原料供应、印染纺织到中游的设计、裁样、制衣,再到下游的销售等各个环节连成一体,拥有众多知名设计师及其生产设施、仓库、陈列室以及面料和材料供应商,形成了完整的产业生态。
「时尚业的技术工人和专业供应商生态系统都集中在服装区,这里是纽约时尚产业的基石。」


服装业的产业链条


在2014年,纽约市规划部门曾计划将服装产业疏解到布鲁克林的日落公园社区,并且给予低租金、工人技能培训等多项优惠。

然而,服装厂商们普遍拒绝搬离,他们说: 「服装业是个非常专业化的产业,有了设计,还要钉珠、刺绣、接缝、钉扣……所有工序都要在一起。你需要把所有人都搬过去,你需要把百老汇搬过去,把纽约搬过去——这是个宏伟计划,那我们就可以搬过去。」
为强化时装消费对产业的带动,服装区还开辟了一系列特色工业旅游游线,彻底做实消费与生产的强关联。

布鲁克林展望公园内的婚纱服饰活动


例如「徒步之旅」可以跟随导览人员,听听纽约服装业的历史,探寻街区内有特色的小店;「购物之旅」可以通过提前预约,在服装区内进行一场私人订制的服装和配饰的「大采购」;

「设计之旅」则以研学为主,参观纽约各个设计学院设计师作品,听设计师亲自讲解作品内涵,领略最前沿的时尚风潮;「内幕之旅」顾名思义,能够在服装店中亲眼看到专业设计师的工作环境和状态……
服装区在压力之下,尽管规模有所减少,但产业不仅没有消亡,反而实现了升级,助力了纽约「全球创意时尚之都」的定位。根据官方统计,服装区为纽约市创造了980亿美元产出,贡献了17亿美元税收,提供了16.5万人的就业岗位。



▍文化消费孵化科技创新


       

消费要挣到「预期的钱」,必定要和高科技产生联系。因为在科技时代下,「只有高科技才有高利润」。 区域以发展文化起步,营造大众有向往的生活和消费氛围,也可以孕育出新的产业机会。

例如与曼哈顿岛一河之隔的伊斯特河南岸,DUMBO区、布鲁克林造船厂和布鲁克林市中心,构成了纽约的「科技产业三角区」。
在历史上的工业转型过程中,三角区采用「先文创后科创」的发展路径,以文化消费撬动了科技创新产业的培育,成为「科技回归都市」的典型例证。2015年,三角区已聚集1350家科技公司,17300名科技从业者。


科技产业三角区的区位示意


DUMBO区是科技产业三角区的核心,它被称为「数字产业区」「硅滩」「布鲁克林的麦迪逊大道」等。

在上世纪末,身为工业区的DUMBO,一度沦为废弃货船的「坟场」。后来,开发商大卫·瓦伦塔斯买下这片废地,开发初衷是想通过环境重塑,营造艺术化的生活氛围,带动周边地产项目升值。
在旧厂房改造方面,建筑风貌保持艺术化的氛围,功能上则以配套商业和小工作室为主,目的是完善区域的生活配套功能,并吸引当时正在从曼哈顿岛迁出的艺术家入驻。艺术家们在此可享受低廉租金和便捷的生活配套,DUMBO区于是迅速成为艺术新特区。
2013年8月,DUMBO区发展委员会与纽约城市交通艺术项目管理委员会,联合启动了区域美化工程,吸引国内外众多艺术家参与创作, 将整个区域打造成露天美术馆,成为了游客们的观光打卡地。


充满艺术+生活气息的Dumbo区


随后到来的创新经济时代,DUMBO区凭借优越的地理位置,低价又艺术化的空间, 针对从曼哈顿溢出的初创企业推出了低租金的政策,并联合纽约市经济发展组织、纽约大学、POLY理工学院等机构,搭建出针对科技企业的孵化生态链,成功吸引科技初创企业来此聚集。

短短几年,DUMBO已孵化出几十家科技企业(涵盖移动通信、生物医疗、数字化媒体等领域)。


Dumbo区的办公空间



▍产城深度融合支撑文化消费


       

传统的文化消费随着时代发展,也离不开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产城深度融合的支撑才能保持活力。

以纽约最具知名度的文化演艺消费聚集区百老汇片区为例,整个演艺区是划分为百老汇、外百老汇、外外百老汇三个层次的聚集模式,聚集起规模庞大、种类齐全的演艺产业。


百老汇及周边的区位关系示意

(百老汇剧院:500+个座位,共41家;

外百老汇剧院:100-499个座位,约85家;

外外百老汇剧院:99座以下,约300余家)


它的 成功离不开文化演艺产业与城市中的高端产业协同发展 ——百老汇片区南侧紧邻的硅巷片区是纽约科技创新高地,这里聚集着一大批文化科技企业,能够为舞台剧提供灯光、道具等全方位科技支持,进一步强化了舞台剧的演出效果。

自1975年《伴我同行》首次使用计算机进行灯光控制,到2018年的《冰雪奇缘》运用了32台计算机和700万个LED单元来制作冰雪形状效果,先进科技极大地提升了现场表演的艺术表现力;百老汇还与科技公司GalaPro合作,推出演出现场的翻译软件,让国际观众都能用母语看懂百老汇音乐剧。
此外,华尔街的资本注入百老汇,「天使投资人」承担了舞台剧内容创作早期的高风险,事后也获得了巨额回报,例如经典巨著《歌剧魅影》在问世30年的2018年时已达到超700倍的投资回报;金融精英甚至成立专门的戏剧风投,为百老汇搭建融资渠道。

为文化演艺产业培育人才的美国音乐戏剧学院

(来源:网络开放平台)


最后,纽约发达的教育产业,为百老汇输送了大量人才,曼哈顿岛上纽约大学提斯科艺术学院、美国音乐戏剧学院、茱莉亚音乐学院等学校云集,它们的毕业生成为行业发展的稳定中坚力量。
外外百老汇这样的小剧场成为毕业生甚至在校生登上舞台的第一站。因此,百老汇从来不只属于演艺圈,更是城市的发展磁极,它贡献了纽约全市5%的就业岗位和10%的经济产出。


百老汇与硅巷、华尔街及学院的位置关系


文化演艺消费挣得不只是门票的钱,而是城市产业发展的钱。文化演艺失去与城市的联系,正是很多剧场入不敷出、难以持续的问题所在。




     

2.   中心」——非商业空间变身「活力新硅巷」


「中心」是对城市能级的描述,意味着要素向内集聚的能力和状态。 一座城市如果能够成为「消费的中心城市」,前提必然得是一座「中心城市」。

无论是大到全球范围,还是小到一个都市圈之内,中心城市相比区域内的其他城市,承担着更复合多元的城市功能,聚集了更多的消费人口、创造更多的消费需求,并且有能力提供更优质的消费供给。
纽约作为世界级的中心城市, 正因为要素的高度汇集和相互激发,一些看似与消费无关的非商业性质的空间也能创造出商业活力,并且又通过消费最终带动了城市新产业的发展,成为兼具消费活力与产业活力的「新硅巷」。


纽约俯瞰



▍以夜经济为亮点的工业区消费活力塑造


       

提到工业区的消费活力,往往会想到纽约的网红打卡地切尔西市场。作为知名饼干品牌奥利奥的工厂,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经过数次升级改造,历经食品工厂-食材市场-美食广场-生活休闲中心的功能演变,成为纽约夜经济的一张名片。

切尔西市场在2009年被改造为美食广场而走红后,丰富了零售、艺术、文化活动等业态:利用地下的音乐厅,举办音乐、舞蹈等文艺演出;设立了纽约第一个展示新媒体作品的永久性数字艺术展览空间;此外还提供公共空间的夜间租赁业务,用来举办晚宴、派对、时装走秀等活动。


切尔西市场区位示意


由于切尔西市场的强生活氛围和社交属性,吸引了多家科技企业入驻。

直至2018年谷歌公司斥资24亿美元,买下整座切尔西市场大楼,切尔西市场经历自1958年饼干工厂迁出的60载轮回, 重新成为新时代产业创新的土壤,体现了纽约科技中心与消费中心相辅相成的特点。


切尔西市场

(来源:网络开放平台)


然而在工业区塑造消费活力,未必需要改变土地性质,退二进三。在保留工业用途的前提下,依然可以激发消费。

纽约作为世界大都市,夜经济需求本就十分旺盛,据《纽约夜经济(2018-2021年)发展报告》:2019年纽约夜经济相关行业创造了约30万个工作岗位、近350亿美元的经济效益,税收贡献近7亿美元。 纽约的夜间生活已经从餐馆酒吧、商场、剧院等传统的商业消费空间向工业区等非消费空间扩展。

面对旺盛的消费需求,规划没有因为土地和建筑的用途与原有规定不符而简单一限了之,反而利用政策上的弹性调整积极引导和激发消费需求,创造了全新的消费场景。



例如一些商业化程度比较低或公益性的演出难以承担商业空间的租金成本,而工业区廉价租金和开阔空间为这类演艺活动的开展创造了条件。

而且夜经济活动是对工业企业结束白天运营之后,厂区土地利用效率的提高,丰富了城市空间的功能混合,同时也避免了演艺活动涌入居住区的噪声干扰。在现行的区划政策中,轻型制造用地(M1-3,近似国内的一类工业用地)都被允许开展现场音乐和舞蹈活动。


纽约地铁站举办的夜间文化活动

(来源:网络开放平台)



▍以功能混合为导向的历史街区消费场景活化


       

历史建筑利用的严格规定以及用地性质划分的限制性因素,往往制约着历史街区的商业化利用。 纽约的soho/noho历史街区在更新发展过程中很好地解决了历史建筑、用地性质、现实需求之间的矛盾。

soho/noho街区位于曼哈顿下城,面积约0.65km2,曾是服装轻纺生产的片区。自上世纪50年代制造业衰退后,在60-80年代逐渐成为艺术家的聚集地,由此形成了集居住、艺术创作的复合功能。时至今日,街区内汇集了居住loft、商务办公、微型制造车间、商业零售等多元业态。
然而多元的业态最初并非政府规划的有意为之,而是根据市场的需要「追加确认」。政府秉持「堵不如疏」的思路, 从被动地一步步放开权限,直至主动为土地和建筑的功能混合加以引导,激发了历史街区中的旺盛消费需求。


soho/noho街区位置示意


根据60年代的分区规划,街区被规划为工业用地,不允许新建住宅,并且要同相邻的居住区和商业区之间设置隔离带。

但随着艺术家的自发聚集,分区规划在1971年的调整中,为申请了执照的艺术家的居住「开了口子」,设置了「面向艺术家的职住一体住宅」这一形式,从法律层面确认了居住功能在工业用地的合法性。
此后,纽约市政府在70年代将街区列为历史文化保护街区,结合已形成的艺术氛围,进行风貌更新,然而却引来更多的人口以及更多元的建筑使用功能。于是又在80年代的法规中正式承认了建筑的居住用途的合法性,同时也允许非从事艺术的市民居住。
然而历史街区缺乏管理的过度商业化也并非好事,一旦默许了市场的「野蛮扩张」,曾经的艺术家工作室在资本的洪流下毫无招架之力,租金上涨、零售扩张、大品牌挤压个体店等等现象,让具有艺术氛围的历史街区反倒失去了自身的特色。
此外,持续了近60年的「追认式」授权,并没有改变街区以工业用地为主的土地性质,以此为依据进行管控与现实需要存在很大偏差。


soho/noho街区风貌

(来源:网络开放平台)


最终纽约市政府决定主动为之,在2021年公布的《soho/noho街区规划》中,确认了soho/noho街区的「混合用途区」的定位,用地性质调整为工业/居住混合用地,并划定了历史风貌核、发展廊道、机遇区3个层次,适用不同的控制性条例。

其中,历史风貌核注重维持现状风貌,总体密度中等,最高容积率为6.0;发展廊道定位为密度较高的混合功能区,可以进一步提高建筑高度和密度,最高容积率为9.7;机遇区是具有高度发展潜力的高密度混合区,最高容积率为12。



规划首先在用地混合上,全面支持建筑设置底层商业,沿街界面尽量开放,塑造具有高度开放性的街区。

商业地块可以设置25000平方英尺(约2322平方米)以上的临街商业设施和1000平方英尺(约929平方米)的其他设施。同时放宽规划条件限制,居住功能与非居住功能可以布局在同一个楼层。此外还扩大了街区可容纳的商业用途,包括体育设施、康养设施、经过专门许可的酒店等。
其次在解决实际用途与规划不符的「历史遗留问题」上,一方面继续延续「面向艺术家的职住一体住宅」形式,另一方面明确了建设保障性住房,提供给家庭收入低于地区收入中位数60%的人群居住,提升街区的包容性。

soho/noho街区更新后的建筑底层商业

(来源:网络开放平台)


针对有限制条件的历史建筑改建保障性住房以及艺术家的住宅变性为普通住宅转卖,提出了相应的操作办法,使本街区成为纽约第一个保障性住房与历史街区在空间上有重叠的地方。
最后在保护街区文化特色上,由艺术家的住宅变性为普通住宅转卖的,需要向街区的艺术基金会以100美元/平方英尺为标准进行捐款。艺术基金会再将资金用于支持本街区和周边区域的各类艺术活动,如支持演艺项目、建设维修文化设施等,以保障历史街区的文化氛围得以持续。


soho/noho街区俯瞰


soho/noho街区以功能混合为导向的场景活化,创造了纽约历史街区有序商业化的典范——它不仅保留下来140多处画廊、博物馆等文化艺术机构,还成为年销售额排名纽约第二、全美第十的商业街区。

并且,以消费场景带动了城市产业发展,街区内近70%的建筑实现混合利用,创造了5万多个工作岗位,为提高居民可支配收入创造了贡献。



▍以公园商业为理念的公园系统消费场景创新


       

公园绿地系统作为城市公益性空间,难与消费产生直接关联。 除了满足游园基本需要的小餐饮、小商铺,公园里很难开展大规模的商业消费活动。

高线公园,作为一座由货运高架铁路线改造的线性公园而广为人知,其用地条件相比一般的面状公园更为苛刻。以高线公园为例, 看纽约如何创新公园系统的消费场景。


高线公园区位示意


高线公园位于曼哈顿西区,总长约2.4公里,跨越22个街区,自2009年6月一期向公众开放,年接待游客超过400万人次。它不仅是纽约最具人气的城市休闲公园之一,也是纽约内城区域复兴的标志和催化剂——公园沿线的画廊、餐厅和零售业的繁荣,吸引了大量优质地产项目在沿线开发。

根据数据预测,从2007到2027年间,公园将为纽约带来14亿美元税收,并将间接带动周边地区共计数十亿美元的新项目开发。


高线公园


应当说, 公园商业的理念尽管不曾明确提出,但其实是高线公园得以存在的先决条件。 因为,原有的货运高架铁路高出城市街道平面约9米,无论是拆除还是维护都要花费数千万美元的大量资金。

为了保留下这条铁路,并让沿线的居民和铁路的所有者纽约市政府看到铁路改造后的正面影响,民间机构「高线之友」成立并完全承担每年的运营成本。尽管70%的资金来自慈善募捐,高线公园每年仍有约20%的运营成本需要通过自身的运营获得。


负责高线公园日常维护的高线之友


「高线之友」首先通过邀请高品质的景观设计,以及一年四季不间断地拍摄高线公园风景的影像宣传,让大众看到了在水泥森林中难得的既保留下历史印记又使得植物可以自由生长的「空中绿洲」,激发了市民对于城市的情感共鸣。

基于市民对高线公园的认知度和口碑,高线公园推出了一系列商业经营增进消费的举措:
一是面向市民大众的会员认捐活动。根据享受权利的范围不同,大众可以花费55-750美元/年购买会员资格,以及花费25-500美元不等认领公园里的植物。
二是在策划公众活动之时,「高线之友」与各类品牌方和企业合作,通过冠名、联合品牌推广等方式寻求赞助。
三是公园面向企业和个人提供场地租赁,用于承办各类时尚发布会、新品推广会、宴会和派对等。
四是除了在公园实体空间上的运营收入,公园也开发了一系列纪念商品以扩大收入,在售卖常见的T恤衫、环保袋、马克杯之外,还有用旧铁轨回收的金属制作的开瓶器、公园里植物的种子等特色产品。


高线公园


高线公园以公园商业的理念进行运营,不仅打造了一处能够代表纽约文化和生活品质的城市公园,更重要的是基本实现了「自我造血」,不再需要政府不断「输血」,这对于城市政府节省运营成本具有重要意义。

并且高线公园不仅不需要政府财政补贴,还为整个区域创造了正外部性效益。
根据高线公园二期开放后的官方统计,高线公园带动了周边超过424000平方英尺(约4万平米)办公空间建设,提供了12000个工作机会,撬动了20亿美元的私人开发资金,吸引了谷歌等科技企业、阿玛尼等世界时尚品牌企业总部,以及时代华纳等众多文化娱乐类企业总部的入驻。




     

3.   国际」——全球辐射能力助力「消费中心」能级提升


对于「国际」的解读绝不能片面理解为国际旅客有多少、国际品牌有多少等直接关系终端消费的参考指标,因为「国际的中心」支撑「国际的消费」,城市够不够「国际」,更重要的是调动全球资源和资本的能力。

纽约在硬件设施和软性政策方面的举措,为增强其国际中心的地位起到重要支撑作用。


国际中心——纽约

(来源:图虫创意)



▍综合交通保障客货流


       

首先在硬件设施方面, 统一高效的管理是保障国际客货流高效运转的重要因素。

纽约都市区的综合交通由纽约新泽西港口事务局统一管理,     其由美国国会通过、由纽约州和新泽西州两州政府主导成立,主要负责机场、铁路、港口等重大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运营和维护,是这些公共交通基础设施的管理机构和产权所有者。
以国际航空为例,纽约都市区共有7座运输机场和20余座通用机场,其中4座主要的运输机场——肯尼迪机场、纽瓦克机场、拉瓜迪亚机场和斯图尔特机场均由纽新港务局统一管理。
在纽新港务局的统筹下, 各机场虽然地理位置相近、腹地高度重合,但制定了明显的差异化定位和航线市场,共同形成合力,合理调配资源,避免恶性竞争。



肯尼迪机场和纽瓦克机场是纽约最主要的两大国际机场,肯尼迪机场的国际旅客吞吐量约占50%,纽瓦克机场的国际旅客吞吐量约占30%,二者的航线覆盖全球各主要国家及地区,但二者在航点布局上各有侧重,很好实现了分工。

肯尼迪机场的独飞航线主要集中在拉丁美洲、欧洲、非洲和东北亚地区,这些地区的旅客市场份额,肯尼迪机场占到了四分之三以上;纽瓦克机场的独飞航线主要分布在加拿大、墨西哥、新加坡和欧洲,纽瓦克机场在加拿大和东南亚地区的旅客市场份额上占据领先。

肯尼迪机场

(来源:网络开放平台)


而拉瓜迪亚机场主要服务于美国本土和周边3个国家,国际旅客量占比不到10%。斯图尔特机场运量较小,仅有几十万的规模,主打美国本土和欧洲的廉价航空。



同时,由于纽新港务局总管交通基础设施,机场的城际交通高度发达。

肯尼迪机场有16条公交线路和3条轨道线路,纽瓦克机场有5条公交线路和2条轨道线路,拉瓜迪亚机场有5条机场快线,三座主要机场均实现了与中心城市干路、轨道交通网络的衔接,以及与城际、市域公路、铁路交通的融合发展。


纽瓦克机场及其交通结构

(来源:网络开放平台)


纽约以纽新港务局管理的四座主要机场为核心,在2023年的航空客流量达到1.44亿人次,创下年度历史新高。以航空枢纽为例所展现出来的高效的运转能力,是纽约国际领先的城市能级的重要保障。



▍自贸政策鼓励制造业回归


       

在软性政策方面,同为 纽新港务局所管辖的纽约港在制度创新方面作出了表率,为吸引制造业企业作出积极贡献。 纽约港的自贸园区早在1979年即被美国国会批准成立,其 关税政策是促进贸易往来和国际投资的重要因素,尤其值得自贸港区借鉴。


纽约港布局示意


纽新港务局在关税方面一共提出了13条优惠政策,相互配合,例如 「推迟缴纳进口关税」政策,无论是原料还是成品,进入自贸园区时都不需要缴纳关税,待通关时再支付。

同时又推出「倒置关税」政策,即原料进口关税高于成品进口关税,那么需要大量进口原料的企业往往会选择在自贸园区内投资设厂,将原料制成成品后再通关,以更低的关税获取更大的利益空间。     由此,纽约港自贸园区吸引了大量知名的车企、药企等制造业企业。


纽约港


其他的关税优惠政策还包括:在自贸园区内设厂的企业出口无须缴纳关税;产品出口如遇退货,也无须为退回的货物支付关税;货物在不同的自贸区中流转,同样免关税;自贸区的货物库存、商品和设备展示,也都不需要缴纳关税等等。

纽约港的自贸政策为吸引国际制造企业落户,并以此为基地对外出口,扩大消费辐射力起到重要作用。




03

结语

MEASURE THE WORLD      

     


「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的主题在「消费」,但落脚点在「城市」,本质是回答如何提升城市能级的问题。

城市关注「消费」,不能只关注于消费行为本身,终端的消费空间的营造、营商环境的优化固然重要, 更重要的是将消费与城市的产业深度绑定。因为只有「产」与「消」深度融合,才能更好提高市民收入水平和消费能力,进而通过消费需求牵引产业升级,实现城市能级提升,挣到未来「城市发展预期的钱」。
从产业枢纽的角度重新解读纽约,中心城市的地位赋予了消费更多的可能,同时消费又反向促进产城融合发展;加之政策与基础设施的软硬件支撑,造就了纽约这一世界级的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典范。

产业创新巩固了纽约国际消费中心的地位

(来源:网络开放平台)


从产业发展的视角理解「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对于中国有志于此的诸多城市都具备很好的借鉴意义。

全部回复(0 )

只看楼主 我来说两句抢沙发
这个家伙什么也没有留下。。。

城市规划设计

返回版块

15.37 万条内容 · 246 人订阅

猜你喜欢

阅读下一篇

石楠:为治理现代化搞好城市规划

最近一段时间,我们大家一直在思考,城市规划在当前面临很多挑战。过去若干年来,城市规划很大程度上是为了增长和发展,或者说是为了可持续发展。今天, 怎样具体做好规划, 需要更加超脱一点的思考和判断。 1 治理现代化的内涵 党的二十大提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定义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和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