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在线论坛 \ 建筑设计 \ 建筑资料库 \ 采石场改造:填补大地的缺口

采石场改造:填补大地的缺口

发布于:2024-05-31 17:28:31 来自:建筑设计/建筑资料库 [复制转发]

由于城市产业发展转移和生态保护需求,许多采石场废弃,成为大地上的缺口和伤疤。 建筑师面对采石场,用设计填补大地,让人工融入自然。


洞穴,石窝,特殊的地貌; 矿石,岩壁,泥土的质感; 破碎,风化,开采的痕迹。


面对这些鲜明而无法忽视的 地域性特征 ,建筑师将如何填补缺口,面对强地域性挑战的同时,将人的活动和需求满足?




01  
石窝剧场
    三文建筑/何崴工作室

石窝剧场鸟瞰  


石窝剧场 的前身是一座小型采石坑,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随着中国城市化的发展,威海各地出现大量的采石场,这里也曾是其中之一。近年来,随着国家对环保的重视,几乎所有的采石场都被关闭,此处也逐渐废弃,成为遗迹,当地人称之为: “石窝子”。


采石坑规模不大,形状如同自然弯曲的手,曾经采石的痕迹经历了岁月的侵蚀,呈现出一种 “人工-自然”的图景 ,特别是暴露在外的石壁,峥嵘奇峻,给建筑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露天石窝剧场


如何将曾经破坏环境的采石场变为造福一方百姓的有益场所是本案着重思考的问题。


希腊的露天剧场给了建筑师灵感,露天剧场作为一种公共性场域,会给所在的区域带来新的活力和机遇。它可以作为广场使用,为当地人提供公共集会的场所,也可举办音乐节、戏剧节等活动,形成公共交流。 建筑师认为这样的处理在单纯美化景观的基础上,增加了文化和产业功能,为此类废弃工业遗存提供了新的解决思路。


天然石壁作为舞台的背景


从某种意义上讲,这是一个 景观性建筑 。建筑师希望以一种 “轻”的姿态 来处理场地,建筑的形态,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


场地中原有石壁被完整地保留,不做任何处理,成为剧场的背景墙 。石壁因为开采石料形成弧形,使其具有很好的声学效果。在建筑师看来, 石壁本身就是观演最重要的内容,它不仅是舞台背景,也是演出者本身,石壁的存在决定了整个剧场的性格和气氛,是空间的起点。



折线形状的看台


看台环抱石壁设立,从舞台地平面逐渐抬高,与石壁一起形成聚拢的场。 舞台和看台的形状根据原有地形设置,并不追求对称;看台的台阶被设计成自由的折线状态,进一步加强了场地的景观性。


原场地地坪呈从石壁向下的斜坡,与看台的抬起趋势相反。依循这个特征,看台下面被藏入了一个新的建筑体量。它与看台共用支撑结构,在功能上包括储藏、公共卫生间和咖啡厅,可以为剧场提供后勤和公共配套服务。为了不遮挡和抢夺石壁的“主角”地位,建筑高度尽量压低,外形也趋于规整。


深邃的窗洞


建筑正立面由一系列落地窗洞组成,窗洞与窗洞之间的墙面厚度被有意强化,建筑师希望给人一种洞穴的感觉,回应场地原有采石坑的历史。


建筑两侧设有台阶和坡道,供人们进出舞台区域。台阶和坡道被高大的墙包围,或略显压迫,或曲折,成为进入主区域之前的过渡空间,起到了“欲扬先抑”的效果。


狭窄的台阶


建筑材料选用毛石磊筑,而其中的大部分石块来自于平整场地时候挖掘出的石头。建筑师希望从形式和物理属性上表达 建筑是从场地中生长而出的概念。


 
体量内部效果


在此处,景观并不是一个独立存在的内容,建筑也不是。两者之间存在着相互转化的可能性。建筑前的绿地被石头铺装的小径分割成大小不一的区块,与看台的台阶划分形成呼应;进入剧场的流线呈现一个弯曲的弧,人们在登上看台之前,需要绕建筑至少半周,这也强化了场所的仪式感。





02  

Ca’nTerra House 洞穴住宅

     ENSAMBLE STUDIO


洞穴住宅


Ca'n Terra 是一所建在大地中房子。场地一开始只是一片土地;后来这里被掏空挖洞,作为Mares石材采石场;在西班牙内战期间被军方用作弹药库,后来又被荒废。几十年后这里被人们重新发现,被改造成为一座新的建筑。




建筑师带着 工业采石时期的逻辑 发掘这个空间,它的魅力就在于它既是人们手工开凿雕刻的幽洞,有无限的艺术潜力;同时也是独特的矿物自然,表现了梅诺卡岛石质景观的精华。



在地底深处中挖掘出这个空间,并重塑它的用途,意味着要书写一个新的故事,把它从废弃的历史中拯救出来。如果说文明史的发展是将思想转化为物质,那么在这里,则是个颠倒的过程。 我们要给泥土和岩石赋予思想。



我们装备齐全像探险家一样进入这个空间,技术在黑暗中帮助扩大了我们的视野。精密的仪器扫描坚固的结构。


在扫描仪身后,建筑师的眼睛在导演着、诠释着、再创造着空间 ,用着石头体块的相似空间语言来完成它: 在需要空气和光的地方,建造新的切口。在最黑暗的角落里,新雕刻了三个天窗,给空间带来了自然的照明和通风。



在彻底清洗了石材表面积累的霉菌和污垢后,建筑师引入半透明的窗帘,来划分私密区域。机械系统集成在一系列遵循洞穴地形的浇筑板中。机械将水泥和Mares石材粉末混合,创造出一种新的石料。齐全的太阳能电池板、化粪池和储水池,让建筑可脱离外部管道系统独立使用,自给自足。


 

人类需要栖息,于是有了建筑。而以往的建筑往往是人类强行施加给环境的行动,而在这里则是相反的, 我们提倡对空间内部本质的转换。土地原生的美就在这里,默默等待着被赋予生命 。这个项目大胆地追求着各种平衡,自然与人造、历史和时代,以及人类与环境。


 



03  
缙云石宕

    徐甜甜/DNA


仙都风景区概览


缙云县80%的土地被森林覆盖,与其他7个县接壤。属温暖湿润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仙都风景区拥有令人印象深刻的自然景观,一直以来都是学者和道家灵感的重要来源。 在这个地区,有3000多个被遗弃的小型石宕,直至今日,除了少数的例外情况,这些采石场都是在没有机器辅助的情况下手工开采的。


8号石

9号石  
10号石  


徐甜甜和她的团队正在研究的9个石宕位于仙都风景区的一个山谷中。该项目旨在改善生态环境,以此支持地区发展。与此同时,措施的实行为当地居民和游客创造了社交、文化场所。 经过改造和再利用的石宕将成为公共基础设施的一部分,把可以追溯到1000多年前的历史遗产和民俗文化并置成为新的语境。


岩宕中的每个空间都不同,它们被各自的采石方式随机塑造。根据石头的质量,有些是自上而下开采的,有些则从山的中间向上或向下开采。这就造成了向外或向上破开的 错综复杂的空间序列,如今可以带来巨大的空间潜力。


  8号石     入口  

空间向山谷中延伸约50米,净高度接近40米


8号石宕的洞穴形态是从上部往下方手工开采的结果。这些侧向平台展现采石的截断层,采石禁止后,石宕里这些被废弃的采石区块构成了一个随机的内部空间地形。 石宕内部的不同平台被利用,成为阅读、学习的场所。 这个空间向山谷中延伸约50米,净高度接近40米。


书山意象


石宕附近曾经是古代文人聚会雅集的地方。唐代诗人韩愈有云: “书山有路勤为径。” 相关的文化内涵也让8号石宕成为主要空间,中国每一个学子都能意会的传统人文教育理想,被转译铭刻在这个空间的场景里。


层叠的楼梯与平台形成“书山”


室内的横向石阶超过5层,高达12米,需要一定努力才能攀登。这些平台通过楼梯到达,设置有书架和学习的地方,访客可以沉浸在石刻和书法的世界里。就像是攀登知识的山峰一样,这些书房平台在梯道上层层展现,通往顶层。在那里,有一个27m长的通往2号石宕的隧道。

平台眺望石宕外的景观


9号石宕就像用一把利刃切割过岩石一样,在狭窄的入口后扩展成了一个近似于矩形的区域,内部承锥型向上,就像一个陡峭的倾斜屋顶,狭窄的裂缝间洒进阳光。石宕顶部手工开采的形状,石宕底部可以看到机器挖掘的部分。机器的使用使得墙体的底部近乎垂直,而顶部人工开采则呈现出了圆锥形。


采石过程中偶然形成的后部部分覆盖的教堂形空间具有良好的声学效果。 在进行了各种测试后,地板、侧栏杆的面板和吸声措施使声学环境得到了改善,方便空间多功能使用。


9号石宕内部承锥型向上


原本优异的声学条件加上后期技术的优化使这里更适用于讲座、表演或上演传统的婺剧,婺剧是地方特色剧目,同时可以吸引当地观众和游客。巧妙的照明设计,营造出一种节日气氛,强调了空间的性质,并突出了雄伟的、带有自然裂纹的石窟墙面。


9号石   宕中的水池  


下雨时,雨水会在内部中央的下沉处聚集,水面反射出周围的环境;在光的照射下,水的波光映射在墙面,而滴水声提供一种别样的的声学体验。


9号石 宕舞台空间

10号石宕为面朝天空的矩形区域


石宕组团里的第一个石宕,被编号为10号石宕,位于道路的西侧,是通往其他石宕的出发点。周边植被繁茂,由于采石开发,它几乎是一个面朝天空的矩形区域。午后,三面围合的石宕正面受光。当地石匠在石宕中向观众演示活态采石,这种长期主导影响该地区的产业和技艺,已逐渐消失。 


观景台
平台下方为放置开采工具的储藏间

植被蔓延至石宕的上边缘。为了防止高空坠物,宕口的植被被移除,边缘被固定,这一措施在其他石窟同样可见。入口的坡道通向了一个近三米高的观景台,弧形观众席向下延伸至采石场。观景台上,观众可以观看表演或俯瞰周边风景。平台下是一个放置开采工具的储藏间。观景台用当地的石头建造,中央的平台被踏步隔开。10号石宕的小路通向北侧80m处的9号石宕。



04  
Arzo采石场

    Enrico SassiArchitetto


总平面图


这个地区重建和建筑物再利用项目的重点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 教育步道 ,即通向基地上部树林中的古采石场的步道;二是 天然圆形剧场 ,即对现有的废弃CavaCaldelari区域的开发和再利用,该区域面积高达4500平方米,有着丰富的自然多样性;三是 采石场加工工厂 ,即在空间功能上对现存古老棚屋进行改造,这些曾经用于切割大理石的空间被改造成为了一系列加工和展览空间。



前CavaCaldelari地区是一个在地质和古生物学、以及动植物学方面有着重要意义的区域。这个被称为“ 天然圆形剧场 ”的项目通过创建一系列利用场地自然特征的特定生物群落,在保护重要自然环境的同时组织空间,使人们可以进入。



为了方便剧场项目的实施,设计团队清理了一个遍布着碎石碎屑的区域,在其上以半圆形的形式,设置了四排由大理石块制成的座椅。这些退台式的座椅既可以作为休息的座位,也可以作为公共活动的舞台空间。


木制走道


木制走道则采用当地的刺槐木建造,沿着采石场的表面布置,从而延伸了横穿沼泽的人行道。这条路线以钢筋混凝土墙(即废弃的破碎车间的基础)为特征,增加一系列由钢筋支撑的栏杆,从而提高自身的安全性能。



这个被作为景观眺望台的区域俯瞰着采石场,并设有三个由大理石板制成的桌子。由木材和大理石支撑的楼梯将小径与其上方另一条小径联系了起来,同时还创造了两个新的生物栖息地:一个可以收集该地区雨水的小池塘,以及一个小型动物的群落生境。


该群落生境由一大堆堆积的大理石块构成,从而重新创造了一个栖息环境,弥补了由于要设置休息空间而要移除栖息地的遗憾。



新建筑大理石立面


在现有大理石采石场的上方,存在着无数的老旧的、如今已经废弃的采石场。因此,本项目旨在规划组织和标记出一条人行步道,即上文所提到的教育步道,这条步道可以引导游客们一路走向废弃的洞穴,从而向他们展示一系列各不相同的采石技术和各种类型的被开采出来的石料。


步道的混凝土板由特意从被捣碎的大理石中提取出来的惰性材料打造而成,经过表面抛光处理,这些材料得以被暴露在大众的视野中。


建筑内部光线


此外,建筑师还在教育步道的起点处设计了一座带有公共便利设施的新建筑。而这座拥有着公共便利设施的建筑则完全由大理石砌块建造而成,其半透明的顶篷由HEB钢梁支撑。门体由氧化金属格栅制成。


该建筑采用顶部照明,并通过屋顶和墙体之间的开放带实现自然通风,墙体则由具有不同表面纹理和颜色的大理石块建造而成,与场地地貌融为一体。


采石加工厂的两个体量


建筑师通过重新利用和升级设有原始生产设施的老旧建筑,完成这个采石加工厂空间的建设,这个工程包括了两个分散的建筑体量: 一个可以看作是大理石棚屋的主建筑体量和一个用于组织入口和交通流线的辅助体量。


建筑主体立面


主建筑体量的立面面向洲际公路,完全由大理石砌筑而成。而全新的屋顶不仅突出了这一特征,更强调了材料和施工技术。新的屋顶并不设排水沟,而是从外立面的垂直面上向内退,从而使得降雨可以直接落在大理石块上,从而加深了建筑的颜色。


大理石板密封洞口

加工工厂外观局部


原建筑立面上的洞口(一扇门和三扇窗户)用大理石板密封,从而统一了立面的材料: 立面看起来就像是一大块大理石,而原始立面与现有立面的接缝处就像是被蚀刻出来的岁月的痕迹。


虽然老旧的屋顶已经被替换,但建筑师仍然保留了大理石棚屋所特有的原始木桁架。为了确保屋顶的静态安全性,建筑师在原始木桁架的两侧增加了两个新的钢桁架。而用于组织交通流线的体量的主要空间则拥有着一个独属的新屋顶,新屋顶采用大理石板作为覆层。




全部回复(0 )

只看楼主 我来说两句抢沙发
这个家伙什么也没有留下。。。

建筑资料库

返回版块

13.59 万条内容 · 181 人订阅

猜你喜欢

阅读下一篇

居住区:适老化景观设计研究

  居住区适老化景观设计研究   ZSD卓时     前 言 PREFACE 2021年5月,中国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总人口已达14.1亿,其中60岁及以上人口2.64亿,占比18.7%,而这个占比显然已经远超世界卫生组织对老龄化社会的标准,这意味着中国正在向深度老龄化社会发展。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