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在线论坛 \ 建筑设计 \ 建筑方案设计 \ 叠合、共享与多元 - 上海武夷320城市更新项目

叠合、共享与多元 - 上海武夷320城市更新项目

发布于:2024-05-26 23:12:26 来自:建筑设计/建筑方案设计 [复制转发]

 

 章鱼见筑

拥有超常丰富度的基地充斥着历史留下的层叠感与复杂性,设计的初动力便是如何保留并传递这份基地带给我们的原始震撼。设计针对不同年代和风格的建筑进行甄别,采取四级分级保护改造的策略,即拆除重建、修缮、再生性改造与既有建筑更新。

感谢  同济原作设计工作室  对gooood的分享



更新前,项目的基地特征与问题非常鲜明。首先,地块内包含多个时期、不同类型和形制的建筑,建筑密度高达75%。历史留下了丰厚的建筑遗迹,同时也造就了无序堆砌的空间现状。其次,地块四周以围墙封闭,仅可由武夷路上两处隐蔽的入口进入。较差的可达性与极低的可识别性使得地块隐没在武夷路繁杂的街景后。再者,在启动更新计划之前,这里曾容纳了美加乐农贸市场及江苏路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低能级的功能业态早已无法跟上武夷路所处高密度中心城区的发展势头。


面对上述特征与问题,设计采取三个策略进行回应,即以历史叠合为前提的建筑风貌改造、以社区共享为出发点的公共空间营造与以多元共荣为目标的复合功能引导。


▲改造后的菜场立面 – 剖面化的立面设计 ?章鱼见筑


▲菜场朝向武夷路 ?章鱼见筑




以历史叠合为前提的建筑风貌改造


拥有超常丰富度的基地充斥着历史留下的层叠感与复杂性,设计的初动力便是如何保留并传递这份基地带给我们的原始震撼。设计针对不同年代和风格的建筑进行甄别,采取四级分级保护改造的策略,即拆除重建、修缮、再生性改造与既有建筑更新。


▲街区鸟瞰 ?章鱼见筑


▲沿武夷路立面,不同年代的结构堆叠在一起 ?章鱼见筑


依规划,临街建筑及公共通道上违章搭建需拆除。此外,两栋80年代后建设的简易轻钢结构棚架及砖混楼房的结构已岌岌可危,因此予以拆除并按原轮廓复建。三座花园洋房是较为少见的现代风格样式,设计采取修缮的方式恢复外立面及室内空间格局。


两座60年代的工业厂房尽管形制普通,但其因承载过水泵厂及农贸市场的功能而留存在几代人的记忆中,且结构状况尚可。故设计采取再生性改造的策略,在保证建筑外观大体不变的前提下,对室内空间进行较大力度的提升改造以适应新的功能和容量诉求。



▲场地原状 ?原作设计工作室


320地块后期搭建的建构筑物尽管侵占了洋房当年的花园部分,但因其自下而上、自然生长的建筑体量创造出了丰富的空间体验而充满生命力,故设计保留大部分建筑实体和空间格局,结合平面梳理动线,增设必要的楼梯和连廊,营造面貌全新但似曾相识的空间体验。


在保留街区肌理、有限度地改造建筑单体的基础上,设计依据使用需求于厂房内部置入一组新的体量以扩大使用面积。新置入的体量通过向外伸展平台、连廊等,将几组分散的建筑勾连成为一个整体。


▲设计生成 ?原作设计工作室




以社区共享为出发点的公共空间营造


在厘清花园洋房与后期搭建体量之间建筑边界的同时,设计于320号地块底部,利用建筑间的狭缝、灰空间等串联起一条次级路径与公共通道连通。地块东侧沿南北向布置的菜场为市民提供了一条公共开放的室内路径。三者之间由数条东西向的联络道拉结成鱼骨状的慢行网络。


▲脉络舒通生成 ?原作设计工作室


交织的慢行网络在几处路径交汇处生长放大,将室外广场、庭院与灰空间包裹进来,使之成为串联其上的节点空间。公共垂直交通布置在这些放大的节点处,以明显的视觉形象将人流向上引导至夹层平台及屋面。不同标高的露台通过连廊与楼梯连接成一条起伏变化的空中漫游路径,为公众提供了俯瞰武夷路片区的不同视角。


▲鸟瞰,不同标高的公共空间 ?章鱼见筑


▲改造后的建筑立面 ?章鱼见筑


▲厂房内置入盒体 ?章鱼见筑


▲露台和引导人向上的楼梯 ?章鱼见筑


▲露台上的活动空间 ?章鱼见筑


▲俯瞰公共通道 – 界面的激活与开放 ?章鱼见筑


▲屋顶露台 ?章鱼见筑


慢行脉络的疏通并未局限于基地内部,而是将南北两侧相邻地块均纳入与片区慢行连通的统筹范围,试图从城市设计层面给予首层慢行空间跨地块连通的设计指引,以期带动相邻地块的渐进式更新,从而改善区域的慢行交通状况。


▲项目形成慢行的街道空间 ?章鱼见筑




以多元共荣为目标的复合功能引导


此次改造更新后,基地内原有江苏路街道卫生服务中心迁出,菜场功能得到保留并优化升级,同时植入了文创、餐饮及创新型业态等。场景营造的丰富性和基地环境的复杂度吸引了不少新锐商户的入驻,使武夷320项目快速成为互联网社交平台上的“打卡点”。


城市更新项目通过业态升级将会吸引消费层级更高的人群,一定程度上将挤占原住民的生存空间。如何平衡二者的需求和利益,是更新项目中不可回避的问题。业态升级与社区的交融共生同样重要。我们创造多样化的灰空间以鼓励室内功能向室外的渗透与蔓延,同样重视公众对这些空间的使用与参与度。此外,新的菜场铺位包含了60%的老商户,一定程度上维系了原来的社区关系。菜场内部除了买菜功能外,还设置了裁缝铺、锁匠店等便民服务设施。能级提升带来了物理环境的品质提升,共享开放与使用人群的多样性则为地块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


▲场景轴测图 ?原作设计工作室


▲巷道 – 建筑实体间缝隙空间的利用 ?章鱼见筑


▲厂房内灰空间 ?章鱼见筑



   



项目图纸


▲总平面图 ?原作设计工作室


▲平面图 ?原作设计工作室


▲剖面图 ?原作设计工作室

全部回复(0 )

只看楼主 我来说两句抢沙发
这个家伙什么也没有留下。。。

建筑方案设计

返回版块

20.96 万条内容 · 273 人订阅

猜你喜欢

阅读下一篇

城市化进程下的肌理记忆 - 民国小院改造

  陈向飞 我们并不赞同城市的一成不变和停滞不前,只是希望在不断的发展进程中,不是每次都是从一张白纸重头再来,而是能让原本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再回来时,能够看到过去生活的痕迹,哪怕只是一棵树、一间房、一个院。 感谢  BIAD胡越工作室  对gooood的分享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