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在线论坛 \ 园林景观 \ 景观规划设计 \ 荣玥芳:大城市边缘区的乡村如何提升韧性?

荣玥芳:大城市边缘区的乡村如何提升韧性?

发布于:2024-05-24 11:49:24 来自:园林景观/景观规划设计 [复制转发]

 




2024绿色低碳与城市高质量发展大会近日在南京举办。在大会的“乡村振兴与和美乡村建设论坛”上,北京建筑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荣玥芳教授的《大城市边缘区乡村社会-生态系统韧性提升对策探讨》报告提出,城市与乡村是共同发展,互为支撑的有机体,提升大城市边缘区乡村的社会—生态系统韧性,是当前空间规划领域应关注的重要议题。在充分研究的基础上,其团队在北京北臧村镇巴园子村、青龙湖镇水峪村等开展了一系列乡村规划设计实践。    




     
   

??

01 


问题提出——

大城市边缘区乡村的脆弱性问题

大城市边缘区的乡村由于其特殊地理区位、生态环境、社会结构以及建成空间特征,具有易敏感、高暴露的特性,承受着更为突出的外界冲击扰动。
生态方面,受大城市的热岛效应、废水废气排放、高强度城市建设等因素的影响,边缘区乡村面临更突出的洪水、泥石流、沙尘暴等自然灾害风险。  
社会方面,受大城市的产业外溢作用影响,部分高危工业和危险品储运功能布局于城市边缘区地带;此外,空心化、老龄化以及人口流动性大、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等问题,进一步激化了大城市边缘区乡村面临外界冲击的脆弱性。
城市与乡村是共同发展   ,互为支撑的有机体,在韧性城市建设背景下,如何针对大城市边缘区乡村脆弱性特征,有预见性和弹性的优化空间资源配置方式,提升大城市边缘区乡村的社会—生态系统韧性,是当前空间规划领域应关注的重要议题。

02 


系统视角——

以社会-生态系统视角切入乡村研究

1.大城市边缘区社会——生态系统概念界定
城市边缘区是人工化城市环境与自然生态环境、城市社会与乡土文化的交融过渡地带。大城市边缘区乡村指代地处大城市周边城乡过渡地带的近郊乡村。  
 
社会—生态系统(social-ecologicalsystem, SES)是研究人地耦合关系复杂系统的一种研究视角,其注重于社会经济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之间的动态关联作用。  
在乡村问题中的社会—生态系统,关注于以乡村社区为基础的人地耦合关系系统,即研究范畴包含乡村的建成空间、生产资源、生态环境、基础设施等物质要素和传统文化、社会关系等非物质要素;并且关注于二者之间的交互耦合关系。  
 
2.相关研究进展  
近年来,对乡村的脆弱性识别与致脆机理取得了一些研究进展,但不同致脆因素作用下大城市边缘区乡村的脆弱性表现与致脆机理仍有待深入。应对脆弱性的乡村规划理论与方法研究方面,缺乏针对大城市边缘区乡村脆弱性特征的规划应对方法的研讨。

03 


韧性应对——

基于脆弱性诊断的韧性提升对策

1. 构建基于“压力-状态-响应”的大城市边缘区乡村社会-生态系统脆弱性理论分析框架  
以社会—生态系统耦合效应推动适应性循环演化,以适应性循环阶段表征脆弱性与恢复力水平,构建了“压力-状态-响应”的大城市边缘区乡村社会-生态系统脆弱性理论分析框架。
   
2. 基于复合因素扰动下的大城市边缘区乡村社会-生态系统脆弱性因子筛选  
从自然灾害、事故灾害、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四种外界冲击扰动因素出发,考虑生态环境因子、土地利用因子与社会经济因子对乡村脆弱性的重要影响,构建社会生态系统的脆弱性评估体系,识别提升社会生—态系统韧性的关键资源要素。  
 
3. 基于“特征-要素”耦合的大城市边缘区乡村社会-生态系统脆弱性评价模型  
 
4. 基于“特征-要素”耦合的大城市边缘区乡村社会-生态系统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  
 
5. 建立“全要素-多主体-全周期” 的大城市边缘区乡村韧性治理响应方案  

 

04

实践探索——

大城市边缘区的乡村建设任重道远

1.乡村规划设计实践-全国乡村建设评价
团队连续5年参与全国乡村建设评价工作,聚焦乡村建设重点和关键短板,修改完善乡村建设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点面结合精准查找乡村建设中的短板问题。推动地方建立常态化的乡村建设评价机制,协助省级团队开展实地调研、梳理数据及对比分析。协助构建“行动-评价-行动”的乡村建设闭环系统,修改完善评价报告并注重成果应用。  
 
全国乡村建设评价足迹
2. 乡村规划设计实践-北京市村庄实践
自2017年北京市村庄规划试点工作开启,团队持续为各区进行村庄规划、村庄建设实施方案、乡镇责任规划师服务,并得到了各区规自分局良好的反馈。
3. 乡村规划设计实践-巴园子村
巴园子村位于大兴区北臧村镇中部,距离北京市中心城区约35公里,距离大兴城区约12公里。村庄紧邻永定河与生物医药基地。魏永路穿境而过,东邻大广高速,距离高速出入口仅10公里车程。  
规划将巴园子村打造为京畿满韵的主题文化村。依托巴园子良好文化底蕴基础,结合新媒体推广,打造文化爱好者满文化传承者聚集地。以生物医药基地人流、周边居民及慢行绿道参与者为服务对象,发展以特色小吃、休闲活动、商务办公为主要产品的服务中心。
4. 乡村规划设计实践-青龙湖镇水峪村帮扶工作
为摸清村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研究探索当前开展水峪村建设工作的已有基础、思路和对策,工作团队通过焦点小组座谈会和问卷调查等方法。对水峪村情况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调研。  
依据村庄的文化底蕴特色和规划发展方向,提出四条街道的提升设计定位。以实用性规划为原则,为村庄建设提供具体的行动引导。  
将兴水街与峪民街更新为柏油路面,沿道路两侧路缘石绘白色实线,路面绘限速标志。增加健康慢步道一条,宽1.5-2米,长600米,喷红色路面。提供植物配置、种植的指引。
 
5. 《乡村人居环境评价标准》  
主持编制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标准《乡村人居环境评价标准》。2020年启动编制,2023年7月1日正式发布。  
以“提高乡村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和向往的新标准”为目标展开标准研究,为衡量乡村发展水平提供技术方法。目前,正在主持编制CECS标准《传统村落韧性评价标准》。
展望未来,大城市边缘区乡村韧性提升任重道远,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有所作为。  
——加强重视:大城市边缘区乡村以其强动态性、高复杂性、弱保护性等特征,其保护与发展越来越受到国家重视。  
——前沿探索:以城乡规划的理论创新与技术研发为核心,加强与风景园林学、生态学、地理学、社会学等多学科交叉融合。  
——创新实践:以系统整合视角研究大城市边缘区乡村,既要创新人地耦合关系中韧性提升实践,也要加强综合治理方式的探索与规划管控的衔接。

全部回复(0 )

只看楼主 我来说两句抢沙发
这个家伙什么也没有留下。。。

景观规划设计

返回版块

25.17 万条内容 · 268 人订阅

猜你喜欢

阅读下一篇

上海老城厢,一座城市的念念不忘

绕梁三生     念念不忘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