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古代楼阁,流传下来的可谓灿若星辰,虽然现在此类建筑名称或为“楼”或为“阁”,或都统称为楼阁,而不作区分,但在早期,“楼”与“阁”是有区分的。陈明达先生认为楼阁即为多层房屋,且“屋上建屋为楼,平座上建屋为阁”。而一些重檐建筑有两重甚至三重檐,外观上与楼阁比较相似,但在建筑学上来说,楼阁是有二层乃至多层活动空间的,有承重、楼板、楼梯等构架要素。本期推送就为大家梳理古人这些多层建筑的形制和结构。
楼阁的分类和功能
楼阁按其功能可分为门楼、城楼、箭楼、敌楼、钟鼓楼、酒、茶、戏楼、藏书藏经楼、宗教祭祀楼阁、纪念楼阁、挹景游赏楼、住宅楼等。
当然,这只是按楼阁的主要功能来分类,实际上楼阁一般兼具多重功能,随着时代的发展往往还会被赋予更多的功能。如门楼一般作为建筑群的主入口,但若在背面开辟戏台,则成为了戏楼,若在楼上藏经,则也是藏经楼。钟鼓楼除有授时防御功能外,一般也是一座城市的挹景游赏之处。
门楼
门楼一般作为一组建筑群的主入口,另外根据建筑群性质以及上部结构,也可兼具其它功能。
(1)陵川崇安寺山门
又名古陵楼,山门内布置四大天王与弥勒等塑像,兼作天王殿。古陵楼面阔五间,进深三间,二层三檐歇山顶,琉璃剪边,钟鼓楼并峙左右,三座楼阁在寺前高台上一字排开,气宇轩昂。古陵楼青石门框上有“嘉祐辛丑六月三日”题记,但现山门楼则为明代重修。
(2)高平定林寺山门
门楼一般作为一组建筑群的主入口,另外根据建筑群性质以及上部结构,也可兼具其它功能。
(3)高平开化寺山门
也即大悲阁,面阔三间、进深三间,周围廊,重檐歇山顶,立于砖石高台上,钟鼓楼并峙左右,下开门券作入口。
(4)陵川崔府君庙山门
山门为金代建筑,面阔三间,进深六椽,重檐歇山顶,二层带平座,底层中间安双扇板门。明间有宋代青石门框,两侧各有掖门一道。
(5)长治南宋村玉皇观五凤楼
五凤楼始建于元代,明清两代曾多次重修,现存属元末明初之风格。面阔三间,进深三间,平面呈正方形,两层五檐歇山顶,上下檐长度相等,在附檐下做垂莲花柱。出檐深远、四角翼飞,寓意五凤展翅之意。二、四层为虚层,三层檐支出平座,与楼内二层楼板齐平,为一实层。
2
城楼
门楼是一组建筑群的主入口,而城楼则是一座城市的主入口,可以看做是门楼的高级版。根据城市大小与等级高低,城楼自然也有规模、等级的大小、高低,形制也各异。
(1)北京正阳门
正阳门作为北京内城的南门,不仅是北京城的正门,也是明清两代的国门。现存正阳门为八国联军侵华后重建,正身面阔七间,进深三间,周围廊。正阳门上下两层,重檐歇山三滴水,灰筒绿瓦琉璃剪边。楼身宽36.7米,深16.5米,高27.3米,各项规模都居北京城门之最。
(2)歙县南谯楼
南谯楼始建于隋代末年,宋、明二代多次重建,如今的歙县徽州古城南谯楼,是国家文物局于1997年拨款重建的。南谯楼三重三开间,高约20米,宽约15米,进深约10米,为砖木结构,悬山顶,重檐高脊,紫墙青瓦。南谯楼下门阙宽4.5米,与明清流行的拱券门洞不同而是采用“排栅柱”,左右各有木柱13根,每根柱围1米多,均呈10度左右斜倚墙壁,用以支撑大梁。南谯楼中门阙门扇隐去二根,只显出二十四根,所以当地人又称它为“二十四根柱”。古时,楼上置有铜壶,用以滴漏定时,还有鼓具和观测星象推算历法的仪器。。
(3)建水朝阳楼
朝阳楼即建水东门城楼,建成于明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至今六百余年。建水城原有四门,东叫迎晖门,南叫阜安门,西为清远门,北为永贞门。明末,西南北三楼毁于战火,仅存东城楼。朝阳楼面阔七间,进深三间,重檐三滴水歇山顶,城楼通高24.45米。
(4)正阳门箭楼
正阳门箭楼屹立于正阳门城楼正前方,与城楼一样几经兴废,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箭楼化为灰烬,现今的箭楼正是此后再次重建的。箭楼通高35.94米,重檐歇山顶,灰筒瓦,绿琉璃剪边。箭楼东、南、西三面开有四层共82个箭窗,北侧则为抱厦五间。
八国联军侵华焚毁前的箭楼:
现今的正阳门箭楼 :
3
钟鼓楼
钟鼓楼这一建筑形式最早是在宫殿中出现,授时报警之用,至明清时期则在宫殿中消失了。与此约略同时,城市空间中的钟鼓楼也已出现,但直至元代,都不是单独设置,而是将钟、鼓设于市楼、谯楼、城楼之中。钟楼在寺庙中出现比较早,这点在很多唐代敦煌壁画中就可以明显看到,而鼓楼在寺庙中出现则要晚的多。而寺庙中钟鼓楼对峙则要到元末明初才形成制度。虽然现今很多古城已然消失,但仍有不少城市钟鼓楼留存了下来,其中首推北京与西安。而寺庙钟鼓楼因寺院众多,而被更多地保存下来。
(1)北京钟楼
钟楼原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后毁于火,清乾隆十年(1745年)重建,十二年(1747年)竣工。吸取了木结构建筑易遭火焚毁的教训,重建的钟楼为砖石拱券结构,楼身为正方形平面,重檐歇山顶,黑琉璃瓦绿剪边,通高47.9米。楼身四面当心开拱券门,左右对称开券窗,窗上安设石刻仿木菱花窗。钟楼内正中位置安八角形木框架,其上悬钟。该钟铸造于明永乐十八年,钟通高7.02米,最大直径3.40米,重约63吨,为目前我国发现最重的铜钟。
(2)北京鼓楼
位于中轴线钟楼之南,与钟楼相对,坐北朝南,重檐三滴水歇山顶,灰筒瓦绿琉璃剪边。平面面阔五间,34米,进深三间20.4米,外带周围廊,通高46.7米;城台(下层)外显面阔七间,进深五间,内部为拱券结构,前后各有三座券门,左右各一券门。鼓楼二层内原有主鼓一面,群鼓二十四面,现仅存一面主鼓,鼓高2.22米,长2.25米,腰径1.71米,鼓面直径1.40米。
(3)西安钟楼
建于明太祖洪武十七年。初建时,地址在今广济街口,唐长安城的中轴线上,与鼓楼对峙。明神宗万历十年(公元1582年)由巡安御使龚贤主持,将钟楼整体迁移于今址。钟楼自地面至楼顶高36米,由基座、楼身和楼顶三部分组成。基座每边长35.5米,高8.6米,全部用青砖砌成,四面正中各有高为6米的十字券洞。钟楼主体重檐三滴水四角攒尖顶,覆绿琉璃瓦。
(4)西安鼓楼
始建于明洪武十三年(1380年),立于高大的长方形台基之上,为砖木结构,通高34米。高台砖基座东西长52.6米,南北宽38米,高8米。基座南北正中辟有高宽均6米的拱卷门洞。鼓楼主体面阔七间,进深三间,周围廊,重檐三滴水歇山顶,灰筒瓦屋面,绿琉璃剪边。各层斗栱形制与钟楼相仿。
(5)代县边靖楼
边靖楼位于代县城中心, 边靖楼系明朝代州城的鼓楼,又称谯楼。初建于洪武七年(公元1374年),由当时的将领唐胜宗、陆仲亨主持修建。明成化七年(1471年)毁于火灾,成化十二年 ( 1476年) 重建,并增扩台基,即现今边靖楼的规模体量。清代又分别于雍正十一年( 1733年)、 嘉庆二十三年 ( 1818年)、道光二十七年 ( 1847年) 及光绪二十六年 ( 1900年)进行了四次修缮。
边靖楼台基高8.92米,长45.1米,宽35.97米,石券门洞纵贯南北。楼身三层四重檐歇山顶,灰筒瓦屋面,通高26.39米;每层皆面宽7间,进深5间,通面宽27.83米,通进深17.77米。楼上高悬“声闻四达”、 “威镇三关”、 “雁门第一楼”三块大匾,在城外塞外崇山峻岭的背景下更显雄浑壮阔,气势不凡。
(6)正定开元寺钟楼
开元寺钟楼位于正定县开元寺内,是我国现存最早的钟楼建筑,根据木构梁架特色应为晚唐遗构。而且钟楼与方塔对峙,主殿在后的平面布局也是我国现存佛教寺院中的孤例。钟楼上层外观在修缮前呈清代建筑风格,在1989—1990年的复原性修缮中根据下层建筑形制做法将上层复原成晚唐风格。现存钟楼面阔三间、进深三间,二层歇山楼阁建筑,灰瓦屋面。底层包砌砖墙,正面开一大二小三门,斗栱用材硕大,相当于《营造法式》二等材。
(7)智化寺钟鼓楼
钟鼓楼位于智化寺一进院东西两侧,东钟西鼓,二层重檐歇山顶,黑琉璃瓦屋面。一层方三间,7.1米,对院内开券门。二层方一间,木制障日板壁,壸门门楣,钟鼓楼通高10米。
(8)朔州崇福寺钟鼓楼
钟鼓楼位于崇福寺二进院千佛阁前东西两侧,形制相仿。现存建筑为洪武十六年至二十年(1383—1387年)重建后的遗构。钟鼓楼两层单檐歇山顶,总高8米。楼台砖砌,方4.1米,正面开板门两扇。楼台上设平座勾栏一周,二层方一间,四面开壸门。崇福寺钟鼓楼虽然规模较小,但出檐深远,风格古朴,整体比例和谐,在现存寺庙钟鼓楼建筑中可谓上品。
酒、茶、戏楼
酒、茶、戏楼,是古代休闲娱乐的场所。
(1)故宫畅音阁
畅音阁为故宫宁寿宫中的一座楼阁建筑,位于养性殿的东面,始建于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畅音阁坐南朝北,面阔三间,进深三间,重檐三滴水歇山卷棚顶,屋面蓝色琉璃瓦,黄剪边,总高三层20米,基座1.2米。三层戏台从上到下分别成为福台、禄台、寿台,寿台上下还设有天井地井,用来表演特殊节目。畅音阁后与高两层的扮戏楼相连,扮戏楼主要用作演员化妆及道具存放。
(2)正乙祠戏楼
正乙祠戏楼所在位置原为明代的一座古庙,清康熙六年(1667年)被浙江在京的银号商人购置,成立“银号会馆”,正乙祠戏楼即为当初的银号会馆戏楼,最初用来接待来自浙江宁波一带的金融界人士,他们每逢年节前来这里观看社火和木莲戏等传统民间戏曲。随着京剧的诞生,程长庚、谭鑫培、梅兰芳等相继在此登台演出,正乙祠也跟着红火起来,成为了京剧形成与发展的历史见证。
戏楼东西面阔三间,南北进深十二檩,卷棚悬山顶,分两层。舞台在南面,台前北、东、西三面为二层雅座,两旁有楼梯。看楼中心为马蹄型,上有罩棚,可容纳数百人。
(3)社旗山陕会馆悬鉴楼
悬鉴楼创建于清嘉庆元年(1796年),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重修。戏楼座南朝北。重檐三滴水歇山顶,覆绿色琉璃瓦。南部一层为会馆大门,故南面又称山门,北面则为戏台。楼面阔三间,11.88米,进深十一椽,13.48米,通高约22米。
藏书藏经楼
(1)天一阁宝书楼
天一阁宝书楼建于明代中期,即是天一阁的藏书楼。天一阁之名,取《易经注》中“天一生水……地六承之”之义,因火是藏书楼最大的祸患,而“天一生水”,以水克火, 所以取名“天一阁”。藏书楼坐北朝南,为重檐硬山顶二层建筑。面阔六间前后廊,上层连成一个单间,下层由标准五开间和一间楼梯间组成,形成“天一地六”的格局。
(2)故宫文渊阁
文渊阁位于故宫文华殿后,建成于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用以收藏《四库全书》。其坐北朝南,形制仿自宁波天一阁,阁外观为上下两层,内部腰檐处设有暗层,面阔六间,进深六椽,前后廊,西梢间为楼梯间连接上下,歇山黑色琉璃瓦顶,绿色琉璃瓦剪边,黑色主水,以水压火,保证藏书楼的安全。
(3)曲阜孔庙奎文阁
现孔庙奎文阁重建于明弘治时期,面阔七间,进深五间,重檐三滴水歇山顶,黄琉璃瓦屋面。奎文阁外观为二层,内部实为三层——上下两层间夹有暗层,其中上层是藏书室。。
(4)青莲寺藏经阁
青莲寺藏经阁面阔三间,进深四椽,上下两层,单檐歇山顶,现存建筑保留了宋代风格。据碑文记载,宋金元时期,藏经阁就贮藏着众多佛教经藏,多达五千多卷,后因战乱等原因已全部散佚。
0人已收藏
0人已打赏
免费0人已点赞
分享
中国建筑史
返回版块5.13 万条内容 · 158 人订阅
阅读下一篇
硬山建筑的特征和主要形式屋面仅有前后两坡,左右两侧山墙与屋面相交,并将榻木梁架全部封砌在山墙内的建筑叫硬山建筑。硬山建筑是古建筑中最普通的形式,无论住宅、园林、寺庙中都有大量的硬山建筑。 硬山建筑以小式为最普遍,清《工程做法则例》列举了七檩小式、六 檩 小式、五 檩 小式几种小式硬山建筑的例子。 七 檩 前后廊式建筑是小式民居中体量最大,地位最显赫的建筑,常用它来作主房,有时也用做过厅。六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
全部回复(0 )
只看楼主 我来说两句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