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在线论坛 \ 建筑设计 \ 城市规划设计 \ 时域性规划下的天津鞍山道片区存量更新方法探索

时域性规划下的天津鞍山道片区存量更新方法探索

发布于:2024-04-24 13:36:24 来自:建筑设计/城市规划设计

来源:规划师杂志

|

作者:常 玮,等

[复制转发]



0 引 言


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考察时首次提出“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重要理念。历史街区是城市精神的空间载体,在对其进行更新改造时除了要兼顾历史文脉的延续,还要顺应民意,让人民参与更新,围绕人民的需求展开更新。

然而,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国内越来越多的历史街区出现了空间秩序混乱、发展转型无序和历史文化失活等一系列问题。同时,历史街区内具有当地文化特色、承载着重要历史文化记忆的建筑无人经营管理、维护修缮,空间使用效率不高、文化氛围单薄。在历史街区存量更新过程中,相关部门也面临多元主体利益冲突、更新方式单一、项目运转困难等问题,导致历史街区身处城市中心却与城市繁荣割裂,阻碍了城市文脉延续和城市精神传承。在此背景下,如何实现历史街区的有机更新、人居环境改善、历史文化传承,站在人民的角度讲好城市过去、现在、未来的故事,是值得探讨的课题。

传统的历史街区存量更新往往只关注城市风貌的改造及空间的改造活化,并没有对街区的时间资源利用做进一步研究。基于此,本文依托时域性规划理论,以天津鞍山道片区存量更新规划为例,针对场地的商业低端失活、文化节点分散、人居品质失衡等3大挑战,提出历史街区存量更新4大环节,即时间原点、时空通道、时域切片、时域穿梭,构建历史街区保护更新的时域性规划路径——时域资源整合再活化、空间通道梳理再构建、人群活力激活再经营,结合时间—空间—人的关系提出历史街区更新规划策略,以期为我国历史街区存量更新提供创新方法借鉴。


1 时域性规划理论框架


1.1 “时空连续统”理论基础

“时空连续统”理论起源于爱因斯坦的“四维时空”概念,即宇宙是由时间和空间构成的。“四维时空”是在普通三维空间长、宽、高3条轴的基础上,增加了1条虚数值的时间轴。将“四维时空”理论引入城市存量更新,便形成了“时空连续统”理论。“时空连续统”理论认为人们认识和实践的对象是在时间上连续不断、空间上紧密关联、性质上相互交融的统合整体,强调关联的、连续的、动态的和整体的思维方法。

“时空连续统”理论阐述了城市空间维度与时间维度的紧密关系,在利用该理论对现有的城市时空要素进行分析时,不能将各要素分别看作一个封闭的“点”,或一条单向延续的“线”,而是要着重观察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共同分析过去的过去性、过去的现存性和未来的现存性,以整体视角构建起三者交织形成的“网”。


1.2 基于时间—空间—人关系的城市更新研究

部分学者认为城市具备时空的整体性,城市更新设计应充分注意时间—空间的关系及意义。例如:吴良镛认为,城市是发展的、动态的,城市设计更应该具备时空的概念;何依等认为城市应当包含时间维度的信息,在三维空间加入了马克思主义的时间观,研究城市空间在时间序列中的累积方式,形成了“四维城市”概念;黄明华等认为只有城市被赋予时间意义,历史文脉才有迹可循,应当在时间维度下综合评价城市空间。还有学者认为应当注重城市空间的社会属性。例如:边兰春等认为当前我国城市发展处于从增量开发拓展向存量提质更新转型的重要阶段,应当进一步加强对基于社会—空间关系的城市设计的思考,在城市实践中真正体现以人为本的目标;王奕松等认为人是时间延续和空间演变的重要媒介,人的劳动实践和认知实践将会促使形成时间的空间化与空间的时间化这两个对立统一的运动过程;肖竞等从“人本”视角阐述了城市更新空间要素的系统重构与行动目标转变的重要性,明确了空间与人的需求适配的行动目标。在历史街区存量更新实践中,场地往往具有多元人群、多元文化、多种空间等特征,更新规划的实施也更加注重人的实践活动。人是城市空间的拥有者与使用者,也是历史文脉、精神记忆的继承者与传播者,一切的时空资源都是为人所创造、为人所服务、为人所延续的。然而,目前历史街区的更新研究大多是基于时间—空间和社会—空间关系展开的,缺少时间—空间—人三者综合考虑的规划方法探索。


1.3 时域性规划相关研究综述

1.3.1 时域性城市

英国学者认识到城市日夜的物质空间不变,但是其形态和运营模式却千差万别。因此,英国伦敦的城市实践提出了“时域性城市”概念,即在空间思维角度之外以时间分段的方式规划城市,打造日间以生产性活动为主、夜间以消费性活动为主的城市经济模式。

1.3.2 时域性规划理论

时域性规划进一步扩大了时域性城市的研究范围,不局限于夜间经济,赋予时间可开发的特征,并结合场地诉求和人的需求进行全时域规划,充分规划城市空间的时域资源。时域资源是指某一空间所具有的有关时间的可利用资源,包括3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凝固的时间资源,即空间所承载的具有传承记忆价值的历史文脉资源;二是动态的空间资源,即空间所承载的不同运作模式的时间分段资源;三是人本的活力资源,即空间在不同时间段所能吸引的人群活力资源。时域性规划在“时空连续统”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时间、空间、人三要素的本质属性,并重构三者关系,共同作用于场地的存量更新。

时域性规划具有时间、空间、人群3大关注视角:时间视角关注场地过去的过去性、过去的现存性、未来的现存性;空间视角关注整体的、连续的、动态的场地空间属性;人群视角关注场地内人群所附属的时空属性,对其行为活动添加时空坐标,描述其四维路径。依托3大关注视角的剖析及叠加结果,可以提出时域性规划策略,生成具有完整性、多维性、人本性的规划方案。见图1。

 

图1 时域性规划理论逻辑框架图


2 时域性规划下的历史街区存量更新方法


历史街区存量更新最大的问题往往是缺乏空间活力及人群吸引力,时域性规划下历史街区更新的难点在于“流动的时间、整体的空间、活动的人群”三者关系的构建及如何保持这种关系。本文尝试从4大环节出发,探索时间变化、空间实体及人民需求三者相结合的历史街区存量更新方法(图2)。

 

图2 时域性规划下的历史街区存量更新方法示意图


2.1 时间原点——挖掘场地时域资源

时间原点即从时域资源出发,赋予时间可开发、可规划的属性特征,深入挖掘分析场地内具有时域资源的空间节点,如历史建筑、街巷空间等,并梳理其现存时空结构,包括场地过去、现在、未来的历史文脉资源,由城市空间动态性生成的时间分段资源,以及吸引人们停留并产生行为活动的人群活力资源。历史街区不仅具有独特的物质空间价值,还具有包含精神记忆的非物质文化,承载着居民的生产、生活活动等,这些更容易成为可开发规划潜在的时域资源。因此,本文结合场地实际情况,将3大类资源(历史文脉资源、时间分段资源、人群活力资源)细分为6小类评估项(历史文化价值、共同记忆价值、业态经营时段、空间使用时段、人群交往活力、人群使用活力)作为挖掘场地时域资源的依据(图3)。

 

图3 时域资源评估框架图


2.2 时空通道——耦合时空发展流动

时空通道即在时域资源挖掘的基础上耦合时间与空间体系,赋予潜力空间时间流动性,优化现存时空结构。对于具有不同时域资源潜力的空间应采用不同的更新改造方式。首先,对选定的现存空间进行纵向时域分析,锚定其历史价值,探索其未来发展潜力;其次,对重要的历史文化、商业经营、人群活力节点进行横向时域分析,评估其时间利用效率,提高有限空间的使用效率,激活场地时域资源;最后,将空间序列与时间序列耦合叠加,勾连顺畅的时域动线,具体策略包括疏解场地封闭空间等。根据时域资源分布,确定更新过程中的保留区域、优化空间及重构场地,结合需求重塑场地内的公共空间,实现功能多样、活力不断的空间流动。


2.3 时域切片——植入人群活力切片

时域切片即在时空四维路径的基础上以不同人群的需求为界面进行切片分析。有效的存量更新不能脱离人群需求而单独开展,而是需要不同人群与时间、空间的不断交互,内化成行为惯性。人群活力切片提供了更新的“人本”视角,通过描述不同时空下不同人群的行为路径,进一步生成定制化的时域性规划方案。时域切片具体包括识别多元人群行为需求、进行客群系统时域分流、多时空构建连续动态的公共空间动线等策略。结合场地实际现状,识别场地内人群类别及其行为习惯,利用智能客群识别系统对不同时段的人群进行分流,并提供可视化服务指南,引导不同人群在场地内选择性交互。同时,根据多元人群的需求,提出定制化街道设计导则,用特色主题构建独具地方特色的文化网络。


2.4 时域穿梭——定制渐进更新模式

时域穿梭即以场地整体的宏观视角定制渐进式、针灸式更新模式,锚定场地发展定位,制定多阶段的更新建设计划,根据场地实际状况制定运营机制,保障历史街区存量更新规划的实施。同时,结合历史街区的在地性,在有限的历史空间内创造无限的可能性,打造移步换景的开放街区,促进规划目标从传统城市文化展示向城市文化输出转变。


3 天津鞍山道片区存量更新实践


天津鞍山道片区作为天津最具历史文化气息的里弄式街区,具有典型的时域性特征:在时间尺度上,该片区见证了天津的近代历史,是天津城市人文精神的重要载体;在空间尺度上,“小街区、密路网”的街巷体系不仅构建了纵横通达的空间结构,还给人们带来了舒适的步行体验,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新时期,鞍山道片区作为独特的历史街区,如何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成为天津城市新的名片,如何充分传递天津的城市精神,以及如何在更新规划中将传统与现代、时间与空间进行有机融合,助力天津在初心不变的前提下走向世界,是急需探讨的问题。


3.1 鞍山道片区现状问题

(1)商业低端无活力。鞍山道片区内部商业业态构成单一、同质化,以日用百货为主,缺少有特色和高附加值的业态支撑。从时域资源来看,商业营业时间集中于日间,夜间消费场所单一。从空间分布来看,商店大多沿街集中于鞍山道两侧,没有利用特色的街巷空间,商业分布零散。

(2)文化节点分散。鞍山道作为历史街区,有着丰厚的时域资源底蕴,但时域资源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片区内的文化建筑除张园、静园等重要节点被设置为展示馆外,很多没有得到充分的保护和再利用,处于低效利用甚至荒废的状态。同时,重要历史建筑的功能趋同,游览体验不佳。片区内文化空间不成体系,承载城市共同记忆的传统空间被挤压,记忆情感价值被忽视,城市精神没有得到体现。

(3)人居环境品质失衡。目前鞍山道历史街区以老旧里弄建筑为主,其格局规整,但由于私搭乱建、杂物堆放等问题,片区内的居住空间品质低下;区域内的基础设施不完善,影响了居民生活品质;动静线混乱,缺乏多样化公共开敞空间,步行空间不成系统且风貌混乱;车辆乱停乱放现象严重,本不宽敞的街道空间被进一步挤压。


3.2 规划策略

3.2.1 价值挖潜:时域资源识别

鞍山道片区历史悠久,拥有大量的名人故居,承载着浓厚的津范文化,历史文脉资源丰富。片区内部紧凑的空间格局和西式风格的里弄建筑不仅是历史文化的载体,还是承载着居民生产、生活活动记忆的空间。鞍山道片区拥有多种特色空间,具有功能复合化、空间价值提升、时间分段资源开发的潜力,可以依托多样的人群交往活动激活场地的时域资源。

根据时域资源识别方法,对鞍山道片区的建筑空间与公共开放空间进行时域资源分析挖掘,并评估其时间利用效率(图4)。最终得出以下结论:具有时域资源的建筑空间主要为历史文化保护建筑、历史风貌保护良好的建筑、具有业态更新潜力的商业空间;具有时域资源的公共开放空间主要为闲置的外摆人行空间、街道空间、里弄围合公共空间等。

 

图4 鞍山道片区时域资源识别示意图

3.2.2 空间激活:时空要素流动

结合时域资源的挖掘,本文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耦合时空,打造通畅流动的开放历史街区。

(1)激活场地空间时域资源,拓展时空联动关系。根据时域资源类型的差异,构建时域性更新策略库(表1)。明确不同时域资源空间的活化策略,实现精细化存量更新。


表1 鞍山道片区时域性更新策略库

 

对于极具活化利用价值的历史文化保护单位,除设置旅游参观功能外,可积极利用其空间引入艺术秀场、会议展览等创意活动以吸引多元人群前往。首先,可以依托大量的场景展示,联动各大博物馆展出历史文物资料,焕新历史文脉时域资源本底。其次,针对儿童、青少年群体,在具有博物馆性质的建筑空间开展限制人数的晚间沉浸式科普活动,打造夜间经济的引流项目,合理规划时间分段资源。

对于人群聚集的线性活力空间,同样依托其时域资源(包括居民在街道空间的交往习惯、停车需求、活力情况等)进行时间分段规划。道路在日间承担交通功能,夜间则根据道路夜间活力评价,封闭夜晚使用效率较低的路段并开放给路人步行,同时结合底层商铺、外摆人行空间及道路空间打造潮流市集。例如,新华路在每周周末20:00—24:00作为封路市集的试点线性空间,与和平路步行街联通,集结鞍山道及和平区的特色店铺布置摊位,向天津市民和游客展现天津的青春活力(图5)。

 

图5 鞍山道片区时域资源探索活动策划示意图

(2)疏解场地传统封闭街巷,激活重要空间节点,打造开放历史街区。首先,对街区的肌理进行重构。对于原有的空间肌理,利用切割、分解、架空等设计手法对其进行改造,对原本局促、封闭的居住空间进行结构重塑。对于原有的街巷空间,通过打破公共的封闭墙体切割公共空间,形成新开放空间。对于原有的线性空间,通过打通两侧居住空间,进行功能空间分解,形成更为通透的公共空间。同时,充分利用原有的竖向空间,通过底层架空的方式打造垂直公园,激发场地活力。见图6。

 

图6 鞍山道片区空间肌理重构策略示意图

其次,在街区内进行功能置换。历史街区的特色建筑空间常常因为采光较差、过于封闭等导致空间资源浪费。规划结合这类空间的具体特征,重新配置其功能,提高建筑空间使用效率。对于半围合式历史建筑围合的广场空间,主要有两个置换方向:一是将改造条件较差的空间转化为停车空间;二是在改造条件优良的空间打造精品文化场景,从而驱动片区自生长,进一步开放历史街区。

再次,在街区内植入景观。以居住功能为主的空间结构导致历史街区的街道普遍缺乏景观,无法满足本地居民与游客的游憩需求。例如,新华路两侧分布着大量商铺,天津百货大楼也坐落于此,但沿路缺乏休息的场所,规划通过在街角和建筑内部植入口袋公园,并在步行街中间适当布局景观节点来提升游客的游玩体验,丰富空间类型。

最后,推动街区业态升级。历史街区的商业往往以零售业等低端商业为主,不利于扩散商圈外延效应。因此,规划依托街区独特的建筑风貌进行业态升级,引入高品质的商业业态,打造功能复合的历史街区。同时,结合场地的历史文脉,将时域资源内化成业态文化再输出,引导街区形成精致的生活范式。

3.2.3 以人为本:满足多元人群的需求

鞍山道片区作为主街功能延伸、拓展与互补的承载区,以“后街经济”模式为发力点来重构商业格局。历史街区的更新需要持续的活力支撑,而不同人群的活动需求差异性大,其需求对应的时间、空间均不同,需要充分考虑人的需求来形成完整的规划方案。因此,规划在时空耦合的基础上,叠加多元人群切片提出定制化活动路径,以实现时域性分流。具体内容如下。

首先,通过智能客群识别系统对鞍山道片区进行时域性人群活跃度识别分析,根据活动方式对场地目标人群进行分类,依托时域性分流机制创造社交圈子。智能客群识别系统通过捕捉各类人群的活动行为,并加以分析,得出不同时域人群的活动需求。根据人群的活动需求,对场地进行主题分类,以有效聚焦目标人群。

其次,构建连续动态的时域序列。在重构传统空间及激活节点空间后,利用场地特色耦合时域资源,构建连续的空间动线。联合场地内的主要街道、活化后的节点,设置串联的步行漫游动线,展示场域动线的全过程。在同一地点的不同时间点设置不同的活动,如三育剧弄在日间作为社区公园及社区事务讨论场所,在夜间就作为文艺演出的舞台。

最后,识别不同人群的目的地,借由街巷实体空间搭建鞍山道片区的经济骨架,为街区打造时域性街道定制规划(图7),从而实现精细化城市更新。具体措施包括:针对场地4类目标服务人群的需求,构建“两带、三街、五轴”的总体格局,将重要节点建筑作为支撑场地发展的新亮点;通过人群切片的方法定制主题街道规划指引,构成多层次历史街区的活力面,在积淀城市底蕴和人文气质的同时,形成城市历史当代表达的独特区域。

 

图7 鞍山道片区时域性街道定制规划图

3.2.4 渐进更新:定制阶段性计划

规划综合分析场地情况,定制了片区渐进式更新模式。在时域资源、空间潜力、多元人群的支撑下,规划采取“后街经济”发展模式,应对街区当前面临的3大挑战,唤醒津范文化记忆(图8)。

 

图8 鞍山道片区时域性更新规划图

现阶段,历史街区的更新计划应选择小规模、渐进式更新模式,在提升街区居住品质的同时,也能保护街区的社会网络。规划将片区更新计划划分为两个阶段(图9):第一个阶段是以政府为主导的更新改造建设,主要是改善人居环境,创建津范文化品牌,初步实现片区的内涵提升。主要改造提升项目包括文化场景营造、旅游品牌创建、口袋公园建设、老旧设施改造等。第二个阶段鼓励自主更新,以项目运营为核心提升街区品质,并进一步带动片区周边发展。主要措施包括吸引高品质消费项目入驻片区,打造具有津范文化特色的历史风貌街区,提升街区知名度。

 

图9 渐进式更新阶段计划示意图


4 结束语


时域性规划理论关注时间—空间—人关系,深入挖掘时域资源价值,既能为历史文化保护增加新的视角,也能为存量空间更新提供新的路径。时域性规划理论下的历史街区存量更新方法赋予了时间可开发的特征,本文深入挖掘时域资源,立足于过去—现在—未来的历史脉络,在时间、空间、人群等3个层次提出历史街区更新方案,促进城市精神和物质空间融合,并以天津鞍山道片区为例,详细阐述了基于时域性规划理论的历史街区存量更新规划策略,希望能为历史街区更新规划应对空间紧缺、资源浪费提供新的思路。

全部回复(0 )

只看楼主 我来说两句抢沙发
这个家伙什么也没有留下。。。

城市规划设计

返回版块

15.33 万条内容 · 239 人订阅

猜你喜欢

阅读下一篇

国内首个省级交通运输行业数据治理顶层规划印发

     广东省交通运输厅关于印发《广东省交通运输领域数据治理发展规划(2024-2030年)》的通知 粤交科〔2024〕204号 各地级以上市交通运输局、公路事务中心,广州市港务局,珠海、佛山、东莞市轨道交通局,厅直属(代管)各单位,厅机关各处室,省交通集团、省港航集团、省铁投集团: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