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在线论坛 \ 建筑设计 \ 城市规划设计 \ 城市更新背景下的中小学校园改造策略研究——以南京市秦淮区老城区校园更新为例

城市更新背景下的中小学校园改造策略研究——以南京市秦淮区老城区校园更新为例

发布于:2024-04-03 11:19:03 来自:建筑设计/城市规划设计 [复制转发]



1 全国中小学校园更新的背景          
我国的城市化进程已从增量扩张进入存量更新阶段,城市更新是城市在存量发展阶段转型的必然趋势。如何让城市重新焕发活力,让旧建筑焕发出新价值,并通过对存量建筑空间进行可持续与再激活的探索,回应城市发展和社区融合等问题,将成为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建筑界面临的主要挑战。           [1] 以存量资源推进城市更新,已成为新时代城市空间治理的重点。

教育资源短缺、存量校舍存在安全隐患一直是老城区教育发展面临的问题,为此,深圳、北京、广州等城市都先后开展了校园更新实践活动,并涌现出一批优秀的设计成果。其中:深圳市南山区的“百校焕新”项目,向社会各界展现了存量校园精准焕新的经验和反思;北京市西城区选取了19所拥有浓厚校园文化的小学,邀请张永和等建筑大师进行设计改造;广州、佛山等地的校园更新项目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如广州市锦屏区山麓小学的低年级校区改造、佛山市龙江外国语学校附属小学的改造等。这些校园更新项目的成功实践,为解决老城区教育发展中的问题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南京市秦淮区现有中小学校园更新现状研究

         
南京是六朝古都,是历史悠久的老城。秦淮区作为南京主城的核心区,古都金陵的起源地,承载了南京特色鲜明的古都格局和风貌,具有独特的文化价值和人文内涵。秦淮区的中小学大多建于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建校时间较长,但多数都无法满足现在的消防抗震需求,而且它们处于城市核心区,优质学位与校园空间之间的矛盾十分突出。针对这些问题,秦淮区已经对多所中小学进行了改造,以提高抗震、消防的能力,同时还能够立面出新,打造出更具现代化形象的校园。
经调研发现,秦淮区的中小学校园经过一系列改建和加固措施,基本上解决了校舍功能布局不合理和不符合规划标准的问题,同时极大提升了功能配置,增设了各种专用教室、公共教室、宿舍楼及体育设施等,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了保证。此外,校园的立面也进行了改造,整个校园的环境和文化建设方面也有了显著提升。
在秦淮区前一阶段的更新工作中,有许多值得借鉴的做法。在提升教育空间品质方面,南京秦淮外国语学校小学部利用场地高差,对半地下空间进行设计,增加了活动空间和功能用房,利用连廊连接了教学楼和新建建筑,从而完善了校园的使用功能,提升了校园的空间品质(图1)。在教育空间创新方面,南京市胭脂巷幼儿园的改造设计通过在两栋砖混建筑之间加建钢结构中庭,为小朋友提供了明亮、开敞的半室外活动空间,并保留了原有建筑的立面风貌;在瑞金北村小学改造加建中,增加了课间活动空间、中庭空间、放学等候区等非正式学习空间。在回应老城区历史文化方面,南京凤游寺小学的改造工程运用了许多明清时期特有的符号和元素,如木廊、花窗等,通过朱红和白色为主色调的设计,营造出浓厚的历史文化氛围,强调校园与周边片区文脉的协调性。这些改造为老城区提供了更优质的教育环境,值得借鉴和推广。
         

1 南京秦淮外国语小学部场地设计分析图

深圳市实施“百校焕新”的难点在于规划报批和工期限制。深圳市的土地资源十分紧张,因此在中小学改造过程中,主要采用了整合空间资源和留白场地的措施。同时,建筑风格以南山区多样的城市文化和现代艺术为灵感,注重社区、交通和公共空间关系的处理,积极增加公众参与度,以确保项目的顺利实施。 [2] 相比之下,秦淮区在中小学校园改造实施的第一阶段过程中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在处理校园与城市和行政制度关系方面,由于这些学校都位于拥挤、繁华的老城区,土地资源紧张,很难增加活动场地的数量。此外,秦淮区是老城区,只有在文物勘探的基础上才可完成开挖工程,这也限制了活动场地的数量。在建筑风格上,由于秦淮区独特悠久的历史文化,在改造中考虑保留老城特色,避免运用太新潮、前卫的艺术设计理念。在教学空间创新方面,改造后的中小学校园的教学空间和活动空间都比较单一,很少有针对学生成长需求而设计的学习交流空间,大部分用围墙与社区隔离,导致校园与周边社区和城市缺少交流场所。虽然秦淮区的中小学校园更新实践消除了校舍的安全隐患,解决了空间利用率低的问题,但很少有设计会考虑其与城市空间的关系及教育空间的创新性。因此,未来需要打造具有场所感的景观,加强校园与社区的融合,实现更好的共建共享。

         


3 更新策略优化          
3.1 倡导先进教育理念,推动教育模式进步          
         
教学空间与教育理念密不可分,二者相互影响,相辅相成。教学空间作为教育理念和实践的重要领地,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肯尼·费舍尔(Kenn Fisher)以学生为中心,基于点对点教学,以及项目学习、理论实践结合等教学方法,将教学行为分为教授、应用学习、创造与制作、交流与展示。在城市学校建设用地越发紧张的条件下,教室单体的设计可以进行功能复合,以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如南京三中初中部改造方案将走廊空间扩宽,划分了半室外学习区,设置了桌椅和书包柜等家具,将其作为非正式学习空间供学生学习、交流使用,满足多种互动教学形式(图2)。夫子庙小学改造方案在原有狭窄的走道空间纳入教室空间,扩宽教室单元,教室单元根据墙承重的现状及墙的尺度,设计了“巢空间”。在使用中,“巢空间”呈现多种可能性——辅导空间、清洁角、阅读角,满足了学生储物和个性化学习的需求(图3)。

2 南京三中的走廊半室外空间

          3           夫子庙小学的走廊改造模式          
混龄制教学是将不同年龄的儿童组织在一起,让他们共同学习、生活、活动的教学形式,最早由玛利亚·蒙台梭利(Maria Montessori)正式提出。混龄班能够让年龄大的幼儿自发地帮助年龄较小的幼儿,意识到行为示范的重要性,年龄小的幼儿能从大幼儿的行为中获得灵感,有利于儿童的交往和合作,促进他们的自我认识和美德自发展。           [3] 低年级的学生更适合混龄教学模式,夫子庙小学主要是1~3年级的学生为主,在最初的改造方案中,每层都设置了2~3个混龄单元,考虑了教室编组及混龄教学的可能(图4)。

4 夫子庙小学方案中混龄教室的设置          
约翰·杜威的理论是现代教育理论的代表。他主张教育即生活,生活即经验改造。他认为,“学校即社会”,学校主要是一种社会组织,“教育是社会生活的过程,而不是生活的预备”。           [4] 学校作为一种制度,应当把现实的社会生活简化、缩小到一种“雏形”的状态。他认为教师应该指导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兴趣,自行组成以生活问题为中心的综合性学习单元。这种方式让学生在自己设计、负责的单元活动中获得知识和能力。夫子庙小学在对活动场地改造中,将空间进行了重新布局,并通过景观廊道将三个空间区分为活动场地、教学楼内院和微园。内院空间舒适宜人,院落中心设有孔子雕像;景墙和游廊围合出微型庭院,与保留的树木结合,融入了古典园林的设计语言;活动场地有院落感,空间层次丰富,其中连廊既是教学楼之间的衔接,又是学生停留、游玩的空间。边界模糊、内容丰富的流动空间,可以鼓励孩子们运用想象力开展各种活动和交流(图5)。中庭改造也考虑了非正式学习空间的设计,改造方案利用原有           的楼梯,设计了读书角和小讲台,又在屋顶开设天窗,让原本乏味、单调的中庭成为开敞、明亮的室内聚会交流场所(图6)。五老村小学的中庭原本是室外庭院,但由于庭院内存在花坛和树木,加上有回廊围绕,使得在其中举办大规模的活动过于拥挤。为了改善这种情况,设计师将室外空间转换为开敞的室内大厅。大厅既可以作为学生雨天时上体育课的场所,又可以作为举办活动和小型展览的空间。三个天窗和庭院让室内采光满足了使用者活动需求(图7、图8)。中庭上方的屋顶成为活动平台,学生可以从二层的走廊进入;学生们可以围绕两个锥形天窗奔跑,用身体感知地面的高低起伏。一个大楼梯将二层和三层平台连接起来,让原本破碎的屋顶平台合为一体,使空间可达性更高,并设有更多有趣的角落让学生去探索(图9)。设计采用织补、填空、澄清焦点等设计手法,让学生成为空间的主角,并让室内空间更加舒适、开放和多样化。          

5 夫子庙小学改造后场地          

6 夫子庙小学中庭设计          

7 五老村小学改造后中庭          

8 五老村小学改造后中庭实景          

9 五老村小学改造后屋顶平台

在改造过程中,设计应当贯彻创新的教育理念,结合多种手法来提供更多教学的可能性。首先,可以扩大教室和走廊的面积,有助于创造多元化的教学环境;其次,可以重新组织教室和办公室的编组,以促进班级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同时支持混龄教学模式;最后,可以增设一些激发孩子交流和沟通的物质平台,让学习环境更加开放和自由。                    
3.2 协调城市关系          
3.2.1 改善城市界面          
校园出入口是校园的组成部分,也是城市的一部分,其优化应该考虑到城市交通、环境、设施等方面的问题。家长接送学生时容易造成出入口拥堵,应该规划好临时停车位,方便接送学生的家长停车,缓解学生接送对老城区道路交通的影响,同时也可以考虑引入家长等待区,增加绿化面积,提高城市形象。
夫子庙小学的西入口原本为一个拥挤、狭窄的异型空间,缺少家长等候空间,使用不便,改造设计通过将入口的空间进行整合、拆除传达室,结合围墙设计岗亭、扩大大门等方式增加家长等候空间。

3.2.2 增强社区互动,提倡社区共享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校园与社区之间的交流日益重要,国家对校园更新的投资也逐渐增加,但这些更新工程在短期内会对周边社区居民的生活产生影响。为了增加财政拨款的效益并营造和谐社会,在校园更新中倡导社区共享是非常必要的决定。学校往往是一个封闭的环境,围墙作为隔离内外的元素,给人带来消极、排外的感觉。校园可通过重塑校园界面的方式,将物理隔离转变为复合共享的积极界面,适当退让围墙,让校园与社区衔接起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发展,老城区的土地资源十分有限,居民缺少运动场地、公共文化设施及停车场。学校可以在夜间将运动场地、停车场开放给社区居民使用,鼓励校园与社区错时共享。

在南京三中初中部项目中,设计师对操场进行了抬升,利用操场下方的灰空间设置了口袋公园、校园文化展示区及家长等候区。操场悬挑下方形成遮风避雨的通廊,方便家长等待学生,并为社区居民提供了便利。架空通廊的设计,为学生提供了更多与社会交流的机会,通廊下的展示墙、绘画墙等多种多样的微型空间的设置,为学生的课外活动创造了大量的多义空间和展示界面。学生可以更多地参与社区活动,了解社区的文化、历史,增强自己的社会责任感和社会意识,从人文层面衔接社区,强化校园与社区的交流。此外,抬升的运动场地弥补了原校园一直缺乏环形跑道的遗憾。学校还可以在夜间开放二层操场的入口给社区居民使用,这样既可以满足居民的运动需求,又可以充分利用校园和社区的资源,缓解用地紧张的问题(图10、图11)。

10 南京三中初中部改造后的活动区          

11 南京三中初中部东侧入口          

         

3.3 协调城市风貌

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教育建筑的风貌逐渐变得千篇一律,缺乏特色。中小学校园往往采用相同的设计元素和风格,缺乏创新和独特性,导致校园整体不能很好地融入城市环境和文化中。校园建筑和周边建筑的风貌缺少统一性,因此我们需要以创新和独特的方式展现校园特色,从而实现校园与城市环境和文化的有机融合。
秦淮区作为南京历史文化的代表,其积淀深厚的历史文化使南京特色鲜明的古都格局和风貌得以传承。这里是南京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位于秦淮区中心地带的夫子庙历史文化街区,更彰显了这一区域的独特魅力。因此,教育建筑也应与当地文化和风貌特点相符,以体现其独特性和历史底蕴。校舍更新不仅仅是让外观焕然一新,更应该结合城市文脉和学校特色,用现代化设计手法让建筑与历史文脉相融合,并注重校园与周边建筑的协调统一。更新不应该过于颠覆,不应该只追求“网红效果”而忽略了校园的历史感和场所感。学校应该结合学校本身的校史文化,弘扬校园文化主题,创造校园记忆,如设置校园文化主题空间、校史文化展示墙等。           在更新的过程中,设计师应该针对校舍建筑立面风格凌乱、缺乏特色等问题进行改造,强调校园自身特色,加入校园文化。          
夫子庙小学东入口紧邻夫子庙中心广场,该广场既是夫子庙的前导广场,又是夫子庙小学日常的集散场所。由于夫子庙为传统合院形制,夫子庙小学为了与周围的传统街区院落肌理协调一致,特别增设了景观游廊。游廊是采用钢木混合结构和铝镁锰屋面建造的,运用了平直简练的布局和当代的材料和建构语言,将场地分割成多重院落,增加了空间层次,致力于重现古典园林的特色。此外,为了传承夫子庙小学的孔子教育思想,改造方案特别保留了原有的孔子雕像,并将其从校园中心移到了庭院中央,既可以整合学生运动场地,又保留了校园记忆           (图12)

12 夫子庙小学改造后的立面效果和周围建筑风貌协调                    


4 展望

城市更新和时代发展要求中小学校园必须达到更高的标准,因此中小学校园改造是必然趋势。我们应该利用研究校园更新策略的机会,探索可持续、可复制的存量校园更新改造新模式,以适应先进的“社会性教育”理念,推动教育模式的进步。此外,我们也应该探索如何通过校园更新,对城市环境进行补充和介入。以校园更新为切入点,带动城市片区更新,激发周边社区的活力和参与度,为提升城市整体空间品质做出贡献。
综上,校园更新不仅仅是对建筑本身的改造,还是教育模式和城市建设理念的更新。通过校园更新,我们可以打造更加适应时代发展和社会需求的校园环境,为学生的成长和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 。

全部回复(0 )

只看楼主 我来说两句抢沙发
这个家伙什么也没有留下。。。

城市规划设计

返回版块

15.38 万条内容 · 248 人订阅

猜你喜欢

阅读下一篇

彭翀:建设韧性的城市与区域

01 城市与区域韧性发展挑战 报告提出,当前,常态化及突发性风险促使不确定风险加剧: 从国际形势来看,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