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宁,天下平”。作为全世界泥沙含量最高、治理难度最大、水害严重的河流之一,黄河历史上曾“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给沿岸百姓带来深重灾难。从“筑堤治水”到“分流杀势”,从“宽河行洪”到“束水攻沙”,中华民族始终在同黄河水旱灾害作斗争,但黄河“屡治屡决”的局面始终没有得到根本改变,沿黄百姓对黄河安澜的夙愿一直难以实现。 水少沙多、水沙关系不协调是黄河复杂难治的症结所在,也是洪水泛滥、河流频繁改道的根源。人民治黄以来,通过长期探索和实践,逐步形成了“拦、调、排、放、挖”综合治理和利用泥沙的模式,水沙治理取得显著成效。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战略高度,提出了“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治水思路。2019年9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郑州主持召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提出“治理黄河,重在保护,要在治理。要坚持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统筹推进各项工作,加强协同配合,推动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发出“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伟大号召。黄河流域泥沙治理进入系统治理新阶段,黄河流域泥沙系统治理与工程控制得到长足发展。 黄河泥沙特性及治理历史 黄河泥沙变化特性 历史上黄河就是一条多泥沙河流。泥沙主要来自于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我国生态环境最脆弱的黄土高原地区。黄土高原总面积64.06万k m 2 ,根据1990年公布的全国土壤侵蚀遥感普查资料,黄土高原水土流失面积高达45.4万k m 2 ,约占黄河流域水土流失总面积的98%,其中侵蚀模数大于15000t/(k m 2 ·a)的剧烈侵蚀区面积高达3.67万k m 2 ,约占全国同类面积的89%。研究人员通过不同方法,综合分析提出人类活动较小时期,黄土高原自然侵蚀背景值在6亿~11亿t/a。 受气候变化、水土流失治理等因素影响,近年黄河实测水沙量明显减少。1919—1959年潼关站实测多年平均年径流量426.14亿 m 3 、年输沙量16亿t,平均含沙量达37.5kg/ m 3 ,可代表黄河天然来沙量。1919—2020年潼关站实测多年平均年径流量364.3亿 m 3 、年输沙量11.1亿t,平均含沙量30.5kg/ m 3 ;2000—2020年潼关站多年平均年径流量258.1亿 m 3 、年输沙量2.4亿t,较1919—1959年分别减少39.4%和85.0%,较2000年以前分别减少34.1%和82.1%。同时,有利于输沙的大流量过程明显减少,潼关站汛期日均流量大于2000 m 3 /s年均出现天数由1986年以前的57.7天减少至2000—2021年的20.9天,相应水量由年均163.2亿 m 3 减少至48.9亿 m 3 。虽然实测水沙量大幅度减少,但是黄河水沙关系仍不协调,黄河泥沙治理问题依然突出。 黄河泥沙带来的灾害和问题 黄河来沙量之多、含沙量之高,在世界大江大河中绝无仅有。中游黄土高原的大量泥沙进入下游河道,导致下游河床长期以0.05~0.10m/a的平均速度抬升,形成了举世闻名的“千里悬河”,高悬于两岸黄淮海平原之上。近几十年来,由于人类活动加剧等因素,黄河下游河道主槽持续萎缩,行洪能力明显下降,更是形成“槽高、滩低、堤根洼”的“二级悬河”。尽管2002年黄河调水调沙实施以来,黄河下游河道主河槽平均下切3.1m,主槽过流能力恢复至5000 m 3 /s,防洪能力得到显著改善,但“悬河”与“二级悬河”叠加的严峻形势依然存在。目前黄河下游河床平均高出背河地面4~6m,“二级悬河”与滩地平均高差2~3m,两岸依靠堤防约束洪水泥沙。
▲ 黄河下游河道与滩区示意图 历史上黄河堤防多次决口改道,决溢范围北抵海河,南达江淮,纵横25万k m 2 ,造成严重的社会、经济、生态灾难。在当前“二级悬河”背景下,洪水一旦上滩极易形成“横河”“斜河”,增加顶冲堤防、顺堤行洪风险,严重威胁滩区近百万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制约沿岸经济社会发展。 黄河下游洪水灾害历来为世人所瞩目,被称为中华民族之忧患。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社会财富日益增长,基础设施不断增加,黄河一旦决口,势必造成巨大灾难,打乱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部署。为了满足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稳定等要求,科学系统治理黄河流域泥沙,尽量遏制下游河道淤积抬高,确保堤防不决口,保障黄河下游防洪安全,仍是未来黄河保护治理的第一要务。 黄河泥沙治理方式演变及成效 黄河治理历来是兴国安邦的大事。黄河水患由于泥沙量巨大而复杂难治。历史上对黄河水患的治理从治水开始,而后逐渐发展到水沙共治。黄河治水最早可以追溯至上古时期,共工用“壅防百川,堕高堙庳”的治水方法抵御洪水,而后逐步形成了“分流杀势”“宽河行洪”“蓄洪减水”“人工改道”等治水方略。第一次把治沙提到黄河治理方略高度的是明代著名治河专家潘季驯,他在长期治河实践中不断研究探索,逐步凝练出“筑堤束水,以水攻沙”的治河方略,其核心在强调治沙,实现了治黄方略从分水到束水、从单纯治水到注重治沙的转变,从此改变了历来治黄实践中只重治水、不重治沙的片面倾向。此后,从单一缕堤束水,到遥堤、缕堤配合使用,再到蓄清刷黄、淤滩固堤,“束水攻沙”治河方略不断丰富发展,为处理黄河泥沙、治理黄河下游河道开辟了新途径。但受限于当时的技术水平,泥沙问题始终难以根治。 到了近代,李仪祉第一次提出了黄河上、中、下游全面进行治理的治河方略。他认为,若只着眼下游,来自上中游的洪水不减,沙患不除,则黄河恐终无治理之日。黄河之所以为害,不仅在于洪水,更在于泥沙。而沙是从山谷中来的,所以要在山谷中设置谷坊,平缓水势以拦减泥沙。李仪祉的治河方略,成为黄河治理由数千年来只注重下游到向上中下游并重转变的里程碑。人民治黄以来,治黄工作者通过长期实践逐步形成了“上拦下排、两岸分滞控制洪水,拦、排、放、调、挖处理和利用泥沙”的全流域综合治理方略,确保了黄河七十余年岁岁安澜。
全部回复(5 )
只看楼主 我来说两句黄河流域泥沙系统治理科学研究与工程实践,谢谢楼主分享好资料谢谢啦。
回复 举报
黄河流域泥沙系统治理科学研究与工程实践,谢谢楼主分享好资料谢谢啦。
回复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