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在线论坛 \ 水利工程 \ 水利工程资料库 \ “泾渭分明”里的渭河流域示意图

“泾渭分明”里的渭河流域示意图

发布于:2024-03-14 11:00:14 来自:水利工程/水利工程资料库

来源:水利水电资料库

|

作者:风物菌

[复制转发]


▲ 泾渭分明,猜猜哪条是渭河?摄 影/张永锋


-风物君语-

华夏摇篮

汉唐血脉

秦陇之心






对一条河流最高的赞誉,是 “母亲”


每个地方的人都有自己心中的“母亲河”。唤 黄河 为母亲,无疑能得到中国最广泛的认同。可对于华夏先民来说,黄河过于凶猛宏阔,无法亲近,而黄河身边大大小小的 支流 ,是见证 文明创生 的第一双眼睛。


▲ 渭河蜿蜒而来,奔流至潼关汇入黄河。摄 影/张永锋


与华夏文明渊源关系 紧密 、影响 深远 的,是 秦陇“母亲河” ,黄河最大的支流:


渭河

渭河在黄河流域的位置

请横屏观看 制图/monk



背靠 秦岭北麓 ,面朝 黄土高原 ,从地图上看,渭河像 基座 一样俯在黄河流域南端。从甘肃中部发源的她一路向东,与其支流一起承载着 甘肃 最多的人口;出甘肃,渭河流域远至宁夏南部,辐射整个 陕北 关中 陕西超过 65% 的人口与生产总值、 1400多万 亩良田,都受渭河惠泽。


渭河所经之处,多座城市以 “渭” 命名。 从源头的 渭源、通渭 ,再到天水 渭南 ,进入陕西有 渭滨区、渭南市 ……


▲ 渭河流经渭南城区。 图/视觉中国


沿着渭河从西向东,脚下的每寸土地都有一段刻在生命基因里的故事。


渭河从陇中 鸟鼠山 蜿蜒而出,源头处有大禹 “治水导渭” 的传说; 在陇东山区深切下行,途径天水, 伏羲、女娲 相传在此繁衍生息; 最远距今8000年的 大地湾遗址 ,埋藏着中国最古老的农耕印记。


▲ 渭河位于黄河流域中心,也是华夏文明的“心脏地带”。 制图/monk


离开甘肃,从山间峡口蓬勃而出, 渭河 携带的泥沙冲积为肥沃的关中平原。 宝鸡 炎帝故里、青铜器之乡 ,也是今天的工业重地; 杨凌 是曾经 农耕文明发祥地 ,如今的农科城;渭河再贯穿 咸阳、西安 缓缓而去,这里是 十三朝古都 ,渭河看尽千年盛世繁华;她一路与 秦岭 山脉相依,收容秦岭北麓72峪奔腾河水,最后在 潼关 与黄河相遇。


▲ 沿秦岭崎岖流淌的河水。摄   影/京局介段小DF   ,图/图虫·创意  


这就是全长818公里的渭河,神明与先民同在此留下足迹,上古传说与考古史实重叠,一路见证数千年的盛衰荣辱。渭河是 生灵之河、文明之河、丰饶之河、生态之河 ,没有人比她更懂古老的中国,没有谁比她更懂今天的秦陇。



一路东去,孕育文明

钱穆 先生说:“中国文化发生,精密言之,并不籍赖黄河自身,他所凭依的是黄河的各条支流。 每一支流的那一个角落里,都是古代中国文化之摇篮地。 ”渭河正是这样一条河流。


▲ 沿着渭河一路向东,上古传说与科学考古共同铺就华夏 文明源起之路 制图/monk


《山海经》《尚书》,是上古笔墨蘸了河水,书写最初的淳朴生灵; 陶罐麦田,是农耕的图腾埋在沿岸的沃土; 炎黄部落、周秦先民,沿着河水东去,踏出一个个辉煌的国度。 历史纵深延展,华夏文明最初的记忆被同一条河流串起, 无论是神话传说还是考古发掘,后世的目光朝同一个地方望去,在渭河边找到了答案。




上古传说               夸父、伏羲、大禹

《山海经》   里,渭河与黄河并称河、渭, 夸父逐日 ,饮干了黄河与渭河的水。《山海经》还记载了渭河的源头是 “鸟鼠同穴山” ,也就是今天定西渭源县的鸟鼠山。   《尚书·禹贡》   中,记载了   大禹劈山导渭   的传说。   大禹凿穿山脉让渭水东流,惠泽两岸。   至今,从源头到下游,都能听到渭河另一个更加亲切的名字:   禹河    

▲ 渭河与泾河汇合后一路东流,滋养出成片湿地。摄   影/张永锋


渭河流至今天的甘肃天水一带,留下了璀璨的伏羲文化。上古 “三皇” 之一的 伏羲 ,带领族人在此作八卦、结网罟、兴嫁娶、造书契……渭河畔的 卦台山 ,是伏羲悟道之所。另一位人类始祖 女娲 ,则诞生在另一条渭河支流, 葫芦河 旁。传说中女娲造人,用来和泥土的水,大概就是来自渭河。

▲ 位于 天水市三阳川西北端的 卦台山,是伏羲庙最初的所在地。摄   影/张涛


再往东走,随着渭河水流变宽,时代也逐步拉近。《国语·晋语》记载 “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 ,姜水是位于今天宝鸡的渭河支流 清姜河 ,因此宝鸡被广泛认为是人文始祖炎帝的故里。再往东,周人之祖 后稷 在渭河畔田地教先民稼穑,种植谷物。武功县境内今天还留有 教稼台 ,被誉为中国第一所农学研究院所。

▲ 渭河湿地,西北也有江南景色。摄   影/张永锋

到咸阳、西安,上古神话与传说隐匿了,渭河的潺潺流水在 《诗经》 里传唱。 “泾以渭浊,湜湜其沚” (《诗经·邶风·谷风》),这是 “泾渭分明” 最早的记载。 “我送舅氏,曰至渭阳” ,早在周代,渭河边就飘来了隋唐盛行的 临桥别离 之风。


科学考古               蓝田、大地湾、半坡    


渭河流域位于中国中部, 地扼东西,兼跨南北 。万年以前,这里气候湿润,四季分明,黄土高原的沃土加上丰沛的河水,使这里具备得天独厚的 生存 农耕 优势。现代 考古发掘也印证着渭河如何哺育先民。

▲ 渭南市潼关县渭河边,岳椟阁孑然矗立。摄   影/李平安

距今约70万年到115万年前, 蓝田猿人 生活在渭河支流 灞河 附近,他们是西安最早的居民。20万年前, 大荔人 在渭北平原东部繁衍生息。   距今8000年前,甘肃秦安境内渭河二级支流   清水河   旁,   大地湾人   最早开始种植     作为粮食,开启在河畔农耕定居的生活。  

▲ 西安半坡博物馆收藏的陶器,描绘着先民对世界的古朴认知。 摄影/carl_hui, 图/汇图网


到了距今6000多年前,渭河南岸浐灞三角洲地区迎来另一波居民, 半坡人 。他们已经形成 母系氏族 并且可以建造 村落 ,拥有更为成熟的农业和渔猎,他们种植出最早的 油菜 。从半坡陶器上发现的22种符号,很可能是 原始文字 的雏形。

▲ “五千年的凝视”,大地湾遗址出土的人形双系彩陶瓶 。摄影/渭河老渔夫, 图/汇图网


从更大范围来看,从大地湾到半坡, 仰韶文化 聚落沿渭河汇聚成星群,数千处遗址表明依靠精耕细作的先民人口爆发式增长。他们依河而居, 种一亩田,养几只鸡和猪,从事制陶与纺织 ,这些场景现代人并不陌生。经过渭河滋润,华夏文明已呼之欲出。


一路东去,奠定盛世


周人从陇东 平凉、庆阳 一带发家,为了躲避戎狄的侵略,沿着 泾河 迁至秦岭下、渭水畔的 周原 (今岐山、扶风一带)落脚。灭商后,迁都 丰、镐 二京。从那时起,一直到唐代,渭河流域是古人眼里的 “宇宙中心”


▲ 天水麦积区城区,渭河与旁边的人工湖颜色迥异   。摄影/读写人家,   图/ 图虫·创意  


自周人八百年后,秦人从 天水、礼县 一带,顺着渭河而下进入关中。从 凤翔 “汧渭之会” ,再定都 咸阳 ,一步步崛起。在战国“名嘴” 苏秦 的口中,我们听到了最早的 “天府” 赞誉:


“秦四塞之国,被山带渭,东有关河,西有汉中,南有巴蜀,北有代马,此天府也。” ——《史记·苏秦列传》


  ▲ 渭河平原平坦的农田。摄   影/张永锋


关中所在的渭河平原,为何能成为最早的 “天府之国”


首先是 沃土 。《尚书》评价全国各地农田时,把关中所在的雍州定为上上,居全国之冠,渭河裹挟冲积而来的 黄土 松软肥沃,最适宜农垦种植。


  ▲ 古老的郑国渠经过更新改造,仍在造福沿岸。摄   影/张永锋


其次是 水利 ,秦人在渭河流域修建水渠灌溉农田,以 郑国渠 为代表,引 泾河 北洛河 ,灌溉农田115万亩, “疲秦之计” 反成 “强秦之策” ,为统一中国奠定基础;汉武帝时期修建的 龙首渠 ,使四万余公顷的盐碱地得到灌溉,年产量增加十倍以上。


  ▲ ”八水绕长安”,浇灌出千年的盛世繁华。制图   /莫奈


最后,有了渭河,城市就有了充足的供水。西汉长安城首创古代都城供水系统,汉武帝开凿 昆明池 练习水战,泛舟游玩, “昆明池水汉时功,武帝旌旗在眼中” 。盛唐长安,这座当时世界上唯一人口百万的大城市,得益于渭河和它的支流,才有 “八水绕长安” 盛景,维持这座国际都城的正常运转。


▲ 渭河支流灞河,水波荡漾出汉唐盛景。摄 影/张永锋


渭河泱泱,来往行船络绎不绝,是当时运粮商贩的交通要道。盛唐时期的渭河多的是 水陆码头 ,支流灞河上的 广运潭 ,举行过最早的水运博览会。诗人们在渭河边相聚,在桥边别离,留下一首首动人的诗歌:


渭城朝雨浥清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王维《渭城曲》


▲ 天水藉河风情线上的白鹭 。摄 影/孙镇


秦地有吴舟,千樯渭曲头。

人当及照立,水彻故乡流。

——李频《东渭桥晚眺》


  ▲ 陕西杨凌,渭河晚照。图/   视觉中国    


秋风生渭水,落叶满长安。

——贾岛《忆江上吴处士》


无论是政治、经济还是文化, 古代中国最辉煌的时代,也是渭河最辉煌的时代。



一路东去,哺育秦陇


自唐以后,中国的政治、经济中心向东迁移, 陇东 关中失落 ,渭河像是久经沧桑的母亲,怀抱着一代又一代秦陇的孩子。 

▲ 潼关古城三河一览楼,远处是黄、渭、洛三河汇流湿地 。摄 影/张永锋


随着气候、环境变化,渭河水量骤减,仅靠从数百条小支流而来的雨水支撑,真正成了 “渭河之水天上来” ,她却从未向两岸吝惜过拼命汇聚的河水。 

民国时期 渭惠渠、泾惠渠 在郑国渠基础上修建,成为抗日稳定的大后方,其富余的粮棉有力支援了抗战。陇西的 渭丰渠 ,让万亩旱地变成沃土;从  “渭源第一坝”峡口水库 ,到 宝鸡峡引渭灌溉工程 ,渭河支撑起沿岸农业、生活用水的 “生命线” 。截至二十世纪末,关中地区的灌溉工程,万亩以上的灌区近110个,自西向东连成一片,成就了名副其实的 “关中粮仓”

▲ 宝鸡峡引渭灌溉工程,使周边170万亩土地受益。图/视觉中国


除了农业,渭河还支撑起 天水、宝鸡 成为新兴的 工业城市 。有了水资源保障,产品制造就能从满足基本衣食住行,扩展到航空航天、铁路设备、医药化工、汽车等全方位领域。如今,宝鸡更是成为 国际知名、国内领先 的制造业基地。 

▲ 宝天铁路坊塘铺特大桥,峡口与隧道相接,铁路与渭河交错,十分壮观。 图/视觉中国


可近年来,渭河终究是 “累了” 。她的孩子,忘了爱护这位哺育万年不息的母亲。上世纪以来,渭河两岸环境一度恶化,水量骤减,污染严重。 “上游干了,中游臭了,下游淤满了。” 就连 “泾渭分明” 这个著名的成语,也随着时代变化出现截然不同的解释。 

▲ 泾渭分明,两条河流的清与浊如今随季节和水量变化。图/视觉中国

 
泾河   是渭河最大的支流,也是黄河流域输沙量最大的河流,所谓 “泾水一石,其泥数斗” ,因此在古代,长期是 渭河清,泾河浊 。李白就曾写诗说: “渭水银河清,横天流不息。” 可是,当渭河环境恶化、河水污染,泾河反倒显得清澈了起来,因此“泾渭分明”一度呈“ 浊渭清泾”

令人欣慰的是,新世纪以来,陕甘两省都开始治理渭河 。东庄水库 的修建,拦截从支流来的泥沙; “引汉济渭” 工程,莽莽秦岭从根部洞穿并延伸近百公里, 长江第一支流 汉江 慷慨为渭河接济水源。

▲  “引汉济渭”工程,横穿秦岭的河流携持 图/视觉中国


经过两省共同的河道疏浚、滩面平整、污染治理,渭河 得以休憩 。沿岸的生态建设让大片湿地、森林重现, 咸阳湖、西安湖 水波粼粼, “渭河百里画廊”“十里芦苇绿色长廊” 里荷苇无边,步步是景,犹如白居易夸赞的  “渭水如镜色,中有鲤与鲂” 。 今天 渭河, 清与浊 随着 季节和水量变化 “泾渭分明” 的景观也一直上演着

就像老陕手里缺不了的 一碗汤 ,时而清淡,时而浓稠, “喝上了,就啥都有了。” 在与人类共同走过的数万年时间里,渭河的经历像是一个循环。 如今,她正回到最初的样子。

▲ 在落日辉映下,渭河缓缓汇入黄河,结束了在秦陇大地的奔波 。摄影/李平安


秦陇大地有过兴盛,有过衰落,渭河都看在眼里,默然流淌孜孜不息。 她哭泣,沿岸同泣;她欢歌,秦陇同歌。 渭河从上古神话里走来,孕育过周秦汉唐的繁华,现在,她依然是秦陇人心中不可替代的 生身母亲

全部回复(0 )

只看楼主 我来说两句抢沙发
这个家伙什么也没有留下。。。

水利工程资料库

返回版块

1.29 万条内容 · 184 人订阅

猜你喜欢

阅读下一篇

全国首单水土保持项目碳汇成功交易主要做法

摘要 2023年12月7日,全国首单水土保持项目碳汇交易在福建长汀签约成交。此创新之举对推进水土保持工作高质量发展具有标志和示范意义,为推动将水土保持碳汇纳入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机制提供了实践案例。 主要做法是:   ①积极开展碳汇研究和顶层设计,为项目碳汇监测核算提供支撑; ②广泛开展调查研究,选定碳汇监测核算试点项目;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