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在线论坛 \ 建筑设计 \ 城市规划设计 \ 何为寺,何为庙?区别其实很大

何为寺,何为庙?区别其实很大

发布于:2024-02-26 11:35:26 来自:建筑设计/城市规划设计 [复制转发]


在英文中,除基督教堂使用 Church 或 Chapel 外,大多数宗教的圣堂、神殿、佛寺、道观等使用 Temple 或 Shrine。          
而中国的寺庙外国人又大多译作 Temple,如中国的龙王庙英文多译作 Temple of the Dragon King。          
上海的静安寺是千年古刹,旅游胜地,旧时,在寺大门口有一口井,上海的地下水位较高,而该井可能与地下某泉眼相通,井水不断地向上冒气泡,犹如一锅沸汤,于是人们称该井为“沸井”、“涌泉”等,有好事者还将该井列为“天下第六泉”,成为江南名胜之一。          
近代以后,进入上海的侨民把静安寺叫做 Bubbling Well Temple,就是“有一口会吹气泡的井的寺庙”的意思。          
         


△ 1880年时的上海静安寺大雄宝殿

         

△ 清末静安寺前游人与涌泉

约1860年,租界当局筑了一条从今西藏中路通往静安寺的马路,就是今天的南京西路,中文正名为“静安寺路”,一些不明原由的人又常常把它译作“吹泡井路”,还闹出不少笑话          
         


△ 旧地图上的静安寺一带

         
静安寺的正名为“静安禅寺”,上海许多佛教寺庙大多称之“禅寺”或“寺”,著名者有龙华寺、玉佛寺。          


△ 上海龙华寺旧照旧


△ 上海玉佛寺,正名亦为“玉佛禅寺”

实际上,中国大多数佛教寺庙称之“禅寺”或“寺”,佛教的僧人称之“和尚”,但中国俗语有“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庙”,“文革”中还广泛流传“庙小菩萨大,池浅王八多”的门联,似乎“庙”才是和尚的居所,这又是怎么一回事呢? !          


△ 上海玉佛寺的僧人 (1957年美国NBC特约记者罗伯特·卡尔·科恩拍摄)

         

         
-I-
“寺”字义的演变          
《说文解字》: “寺,廷也。 有法度者也,从寸,士声”。          
“寺”见于金文,上面的字应该是“止”,下面的字应该是“又”(古文字中表示“手”或手的动作)。          
.所以,后人对许慎的解释提出异议,认为“寺”是“止”和“又”的会意字,可以理解为用手或手势告知行人止步。          
“寺”有点像大门口的警卫,外来者到此止步。 这分析挺有趣,也蛮合理。          
         


△ 金文中的“寺”字

古代君王的近侍小臣或护卫就叫做“寺人”,《周礼·天官·序官》: “寺人,王之正内五人。 ”郑玄注: “寺之言侍也。 ”贾公彦疏: “云‘寺之言侍者’,欲取亲近、侍御之义,此奄(阉)人也。          
《左传·僖公二年》: “齐寺人貂始漏师于多鱼。 ”杜预注: “寺人,内奄官,竖貂也。          
大概到了东汉以后,可能“寺”的字义转移,称“寺人”有所不妥,于是改称为“宦官”,即后来的太监也。 如《后汉书·宦者传序》: “阉人守中门之禁,寺人掌女宫之戒。          
“寺”是王室的守卫,而官吏是皇帝雇用的为王室服务的“仆人”,于是,衙署也被叫作“寺”。          
顾炎武《日知录》卷二十八: “寺,自秦以宦者任外廷之职,而官舍通谓之‘寺’。          


△ 顾炎武及其《日知录》

《左传·隐公七年》: “友币于公卿。 ”杜预注: “诸公府卿寺。 ”即“三公”的衙门称之“府”,“卿”的衙门称之“寺”。          
而贾公彦《疏》讲得更清楚了: “自汉以来,三公所居谓之‘府’,九卿所居谓之‘寺’。          
汉代的“三公”是指司徒、司马、司空,是中央政府的中枢机构,相当于后来内阁的最高长官; 汉代的九卿为: 太常、光禄勋、典客、太仆、廷尉、大鸿胪、宗正、司农、少府。          
九卿是中央政府的行政办事机构,相当于现在中央政府下设的各个“部”,而九卿的衙门一律称之“寺”,其中“大鸿胪”主管祭祀仪礼,其衙门称之为“鸿胪寺”,略相当于今日的“礼宾司”(古代帝王十分重视祭祀,所以古时的“大鸿胪”比今日的“礼宾司”地位高多了),同时也负责外事接待。          


△ 壁画中鸿胪寺负责外事接待的景况


△ 光禄寺为九卿光禄勋的衙门,原本也是掌管祭祀的,但是到了明朝逐渐演变成专职长官宴会、朝会以及宴乡酒醴膳馐的事情

南宋赵彦卫《云麓漫钞》卷六中记:          

汉明帝梦金人,而摩腾竺法始以白马驮经入中国,明帝处之鸿胪寺。 后造“白马寺”居之,取鸿胪寺之义。 隋曰“道场”,唐曰“寺”,本朝,则大曰“寺”,次曰“院”。 在法寺有寺主,郡有僧首,总称主首。 而宣和三年禁称“主”字,改曰“管”,勾院门同管勾院门事,供养主作“知事”,庵主作“住持”。 至建炎初,避御名,并改曰“住持”


△ 汉明帝刘庄(28—75),被认为是历史上少有的比较贤明的皇帝

这段文字容易读通,汉明帝梦见有金人,而就在这一年,佛教就从西域进入中原,汉明帝以为佛就是他梦见的金人,于是十分友好和礼貌地接待僧人,这接待任务自然就由鸿胪寺来负责了。          
没过多久,西域的两位僧人摄摩腾与竺法兰用白马驮了佛教的《四十二章经》到了京师洛阳。          


△ 明代画家丁云鹏绘《白马驮经图》,原属故宫博物院旧藏,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为了纪念白马驮经,也为了安置两位高僧,永平十一年(68),汉明帝敕令在洛阳西雍门外的三里御道以北之处兴建僧院。 僧院以接待僧人的“鸿胪寺”的衙门名称“寺”来命名,取名为“白马寺”。          
白马寺是佛教传入中国之后设立的第一座官办寺院。          


△ 白马寺山门及门前白马 ? 吴瑶俊

此后,中国佛教的道场就大多争相仿之而叫做“寺”,也许就是佛教道场的“寺”用得太多,中国的衙门不宜与其相提并论,因此就将“寺”让给佛教,自己改用其他的名称了。          


△ 白马寺中祖师摄摩腾尊者的墓碑 ? 吴瑶俊

赵彦卫是一位学者,其分析而得出来的结论应该是可靠的,并得到历来学者引用和认可。 唐朝或者唐朝以前,大多数佛教的 Temple 是称“寺”的,到了本朝(即宋朝)“大曰寺,次曰院”,实际上是,向政府注册登记并获批准的佛庙才能叫“寺”或“禅寺”,否则就只能叫做“院”或“禅院”。          
仍以上海的静安寺为例,上海地区第一部地方志——宋绍熙《云间志》 中记:          

静安寺,在沪渎。 按《寺记》: 吴大帝赤乌中建。 号“沪渎重玄寺”,……景筠《石幢记》: “中间号永泰禅院。 ”本朝祥符元年,改今额。

上海的静安寺相传建于三国吴大帝赤乌年间,叫“沪渎重玄寺”,大概不是注册的佛庙,有一段时间降格改称为“永泰禅院”,一直到祥符元年,经注册登记后才改称“静安寺”。          


△ 1905年时的静安寺

佛寺在唐代以前也被叫作“伽蓝”。 北魏大兴佛教,据记载,最盛时仅洛阳城就有佛寺“一千三百六十七所”,到孝静帝天平元年(534年)迁都邺城,洛阳破落之后还有“余寺四百二十一所”,于是北魏杨衒之作《洛阳伽蓝记》,此“伽蓝”即佛寺。          


△ 白马寺的“伽蓝七堂”式布局

“伽蓝”是梵语的音译,就是僧院的意思,但中国佛教并不把它们的寺庙取名为“伽蓝”,这一点是须弄清楚的。          

         
         
-II-
“庙”字的来龙去脉          
“宀”在最古的文字中像一幢四周有墙的房屋,所以“宝盖头”的字,部分指房屋,更多的指家居生活,即英文中的 Family。          


△ 甲骨文中的“宀”,像房子

“广”字见于甲骨文,字形是“宀”的半边,按《说文解字》: “广,因广为屋,象对刺高屋之形。 ”“宋人《营造法式·总释上·宫》: “因岩成室谓之‘广’。          
广在古汉语中是独立的字,今“广”多指“廣”的简化字,实际上,汉字发源于黄河流域,“广”就是依崖而建的房屋,类似黄河流域的窑洞,直到今天,汉字中“广字头”的字大多指某种用度或形式的房子,相当于英文中的 House。          
“庙”的繁体为“廟”,未见于甲骨文,金文中的字形与“廟”相近。 《说文解字》: “朝,旦也。 从倝,舟声。 ”释义不错,但析字有问题。          
在古文字中,“暮”写作“莫”,指太阳即将下山的傍晚,后来“莫”被假用指“没有”、“无”,于是,才另外造了一个“暮”字。          
而“莫”的甲骨文和金文字形相近,甲骨文和金文中的“莫”,字形很清楚,就是太阳落入草丛(茻)之中而消失,也就是黄昏、傍晚的意思。          


△ 甲骨文和金文中的“莫”字,由“日”和“茻”组成的会意字,表示太阳消失在“茻”中

“朝”字见于甲骨文和金文,罗振玉《增订殷墟书契考释》:          

此朝暮之朝字,日已出茻中,而月犹未没,是朝也。 古金文省从*(造字: 即“朝”字左边的一半),后世篆文从倝,舟声,形失而义晦矣。


△ 《古文字类编收录的甲骨文和金文“朝”字,像太阳和月亮同时挂在天上

许慎没见过甲骨文,而金文中“朝”的字形已有较大的变化,于是做出的结论有失偏颇,这也是一件很正常的事。          
“朝”的初文应该是象形加会意,字像太阳初升而月亮尚未消失,那就是“旦”,也就是“清晨”,也就是“早”。          
对地球或人类来讲,太阳给地球带来阳光、温暖,也明确指明方向,而中国的地势呈明显的西高东低走向,大多数河流是由西向东,流入大海的。          
《尚书·高贡》: “江海朝宗于海。 ”孔颖达疏: “朝宗是人事之名,水无性识,非有此义。 以海水大而江汉小,以小就大,似诸侯归于天子,假人事而言之也。          


△ 孔颖达像

孔颖达是大儒,有点迂,非得把自然现象归属到社会问题上。 此也是成语“海纳百川”的最早出典,现在的上海市政府往往以上海由“海纳百川”之胸襟自譞,但这“海纳百川”到底还是有点“老子天下第一”之口气,还不如以“涓涓细流,汇成大海”更正确点,上海毕竟是一个以“移民”为主的城市。          
对中国来讲,大海在东边,于是“朝宗”也是“朝东”,上海城厢的大东门就叫“朝宗门”,许多有城墙的城市,东门也大多被叫作“朝宗门”。          
         


△ 朝宗门

△ 上海旧地图上,还可看出“朝宗门即大东门”的标注

“朝宗”就是“朝海”,将《禹贡》所谓的“江汉朝宗于海”转移到人事上,那“江汉”就是大臣,“海”就是君王,于是大臣上朝时拜见君王称之“朝”,上朝也多在早上进行,于是皇帝会见大臣之处为“朝”或“朝廷”。          
《说文解字》: “庙,尊先祖貌也。 ”庙是一种建筑,是存放祖先牌位的地方,段玉裁注:          

尊其先祖而以是仪貌之,故曰“宗庙”……宗庙者,先祖之尊貌也。 古者,庙以祀先祖,凡神,不为庙也。 为神立庙,始于三代以后。


△ 北京太庙,明清两代皇帝祭祀祖先的家庙

庙之本义是存放先祖牌位、后代祭拜祖先的地方,到了后来,供各路神仙的建筑物也被叫作“庙”。 清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          

周制,天子七庙,太祖四亲之外,有文武世室二祧也。 诸侯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 其制,太祖庙在中,昭东穆西,皆别为宫院。 凡亲过高祖,则毁其庙,以次而迁。

中国的丧仪和祭祀制度十分复杂,历代还有变化,今人不易理解,朱骏声的大意讲:          
周朝规定,天子七庙,庙的建筑一字形排开,正中的位置是供周王室的始祖,其东、西分别是周王朝的开创者周文王和周武王的庙,再东、西二侧就是当代天子父亲、祖父、曾祖、高祖,分开依次排列。          
其中始祖、文王、武王的庙是永远存在的,另外父亲、祖父、曾祖、高祖的庙是会有变动的,如当代天子死了,他的儿子接班当了天子,那新天子刚去世的父亲的庙就进入已故天子的父亲庙,依次类推,而原曾祖的庙就不再立了。          


△ 《周礼·考工记》中关于都城营造的示意图,王宫的右侧建有神坛社稷,左侧建有宗庙祖堂

△ 周朝“天子七庙”示意图

中国古代丧制中有“五服”之说,出了“五服”,也就是出了四代的祖辈就不必服丧和祭祀了,所以说“凡亲过高祖,则毁其庙,依次而迁”,这“毁其庙”并不是“毁坏其庙”而是“废除其庙”,这一定要弄清楚。          
“诸侯五庙”,相当于周天子庙中去掉周文王和周武王庙,即中间是始祖庙,二侧分别是父亲、祖父、曾祖、高祖庙。“大夫三庙”就是中间为始祖庙,二侧为父亲、祖父庙。”“士一庙”即一个宗族只能有一座庙,包括他们“始迁租”(就是最早迁到该地的祖先)及后来祖辈的牌位全部集中放到这里,相当于后来的祠堂。          

△ 祖先牌位集中放在祠堂里。 周朝规定的宗庙数量的排列顺序显示,地位越高的人其宗庙中可以供奉的祖先就越多,相反,地位越低的人其宗庙中所供奉的祖先就越少,以此通过宗庙和祖先数量的多少来象征尊卑上下的等级关系

皇帝死后有独立的庙,并有专门的名称,这个名称就是“庙号”、“庙讳”,如乾隆皇帝的名字叫爱新觉罗·弘历,乾隆是他的年号,而高宗是他的“庙号”,“庙号”是死后才有的,所以不能乱用。          

△ 爱新觉罗·弘历,年号“乾隆”,寓意“天道昌隆”

与世界上许多民族和国家一样,中国的汉民族也有自己信仰的各种神。最初,拜神的地方没有专门的建筑物,到了后来,人们也为各路神仙建造了祭祀、纪念他们的房子,这种建筑也被叫作“庙”。          
古人何时把供祖宗之外的鬼神之所称之“庙”已难以讲得清了,但到了汉代以后,此类的庙就多了起来。《史记·封禅书》是记录历代帝王祭天地的事,其中就讲到了汉文帝建“五帝庙”的事:          

赵人新垣平以望气见上,言长安东北有神气,成五采,若人冠絻焉。 或曰,东北神明之所,四方神明之墓也(张宴曰: 神明,日也; 日出东方,舍谓阳谷,日没于西也,墓,北谷也)。 天瑞下,宜立祠上帝以合符应。 于是作渭阳“五帝庙”。

早期,此类的庙大多是阴阳五行家所推崇的如天地日月、风雷雨电之类的自然神庙,以及古代帝王的庙,如《汉书·郊祀志》:“分群神以类相从为五部,兆天隆之别神,中央帝黄灵,后土畴及日庙、北辰、北斗、填星、中宿、中官于长安城之东。”又说:“分北方帝颛琐、黑灵、玄冥畴及月庙、雨师庙、晨星于北郊。”          

△ 北京历代帝王庙,是供奉祭祀上至伏羲、轩辕祖先,下至明、清各朝的历代帝王和名臣的场所,是我国惟一纪念历代帝王名臣的坛庙,共祭祀188位帝王,明清时期共举行过662次祭祀大典

到了东汉以后,随着中国道教的发展壮大,以及其对社会的影响,道教中有“真神”,就是宗教本身宣扬的老子“一气化三清”的元始天尊、太上老君、太上道君之类的神,以及“人死为鬼”,就是凡人经真神指点,苦心修炼,羽化后成神的“鬼神”,此类的庙就更多了。          

△ 山西运城解州关帝庙,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现存规模最大的宫殿式道教建筑群和武庙,被誉为“关庙之祖”、 “武庙之冠”

有人做过粗略的统计,道教中大大小小的各路“鬼神”至少有两万余名,且各地会有他们的庙,中国之庙数十万计,也许就是这原因。          

△ 土地庙,在中国各地到处可见

老百姓就把所有供神像的建筑都讲作——庙,于是,人们也把佛寺叫做“和尚庙”,这才会有“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庙”之说。          
一般讲,中国的佛教寺院大多称之“寺”、“寺院”,但也有例外,如上海沪东提篮桥的“下海庙”就是佛教寺院。 实际上原来此地有一条叫“下海浦”的河流,河边有“下海庙”,是下海浦的水神庙,到了清末,下海庙被佛教收买改为尼姑庵,后来又改为寺,但其仍沿用原来的“下海庙”名,才出现了这样的情况。          

△ 上海的下海庙

  • 甜菜
    甜菜 沙发

    内容有点多,要是能精简一些会有更多人阅读!

    2024-03-05 10:10:05

    回复 举报
    赞同0
这个家伙什么也没有留下。。。

城市规划设计

返回版块

15.32 万条内容 · 239 人订阅

猜你喜欢

阅读下一篇

南京“2.23”火灾:老旧小区“电瓶车充电难”问题,该怎么办?

南京雨花台区“明尚西苑”6栋于2月23日发生火灾,引起了广泛的关注,据通报:“经初步分析,火灾为6栋建筑地面架空层停放电动自行车处起火引发,具体原因正进一步调查。” 01 楔子 随着气温的下降,我发现 最近一段时间, 电动自行车(电瓶车)充电引发  火灾  的新闻似乎越来越多 。而南京这次的火灾事件显然比较严重,所以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