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原始社会起,长江流域的干阑式建筑和黄河流域的木骨泥墙建筑就在试图分隔人居与荒野,那时墙的主要目的还在于防避虫兽、抵御入侵。随着技术水平提高,人类活动丰富,对墙体的要求便提高到了既要防护安全,又要隔热隔声保温防潮,还要能与外界沟通,最好还能经济适用美观大方。
听起来要求很严苛。可光是砖这一材料,吴地古人就已经做到了极致。
苏州造砖史
“自明永乐中,始造砖于苏州,责其役于长洲窑户六十三家。砖长二尺二寸,径一尺七寸。其土必取城东北陆墓所产”。明朝永乐初年,苏州御窑村就为皇家烧制优质御用金砖。到嘉靖时,营建尤繁。“嘉靖十六年(1537),作七陵,造内殿、醮坛。”“是时,营建最繁,近京及苏州皆有砖厂。”
《营造法原》中也记载,旧时苏州地区采用的砖来自南北二窑,嘉兴一带砖窑出品的称为南窑,苏州陆慕一带砖窑出品的称为北窑。北窑制砖,多用黄土,成品表面有火裂,砖纹均匀,内部空隙少,相对于南窑砖重量更重,吸水量更少,是营造建筑的优秀材料。
砖
的
奥
秘
不同的土与火赋予砖不同的脾气,适用于不同的构件:望砖、地砖、砖雕,当然也包括墙砖。依据墙体要求的不同,墙砖还可分为城砖、二斤砖等。
博习医院
博习医院建于清光绪年间,其旧址中的墙砖用的就是陆慕的金砖。金砖上刻有砖制作时间、尺寸、监造官、督造官等。
砖的长边称为长头,较短的一边称为丁头。平砌之砖称卧砖(即扁砖),侧砌之砖称斗砖。
砖的砌法也有分别。就旧时苏州地区而言,实滚、花滚、斗子,或称空斗是主要方式。视当时房屋造价、性质因地制宜。
实滚
实滚是指用砖扁砌,或者用砖的丁头侧砌,这种砌筑方式多用于房屋勒脚或是楼房下层等坚固部分。分为实扁、实滚、和实滚芦菲片三种砌法。
空斗
空斗是指用砖纵横相置,砌成中空的斗形,多用于非承重墙。垂直于墙面的斗砖称为丁砖,平行于墙面的仍为斗砖。砌筑一斗需要用上下左右前后六块砖,中空构造既省砖料又造价低廉,空气介质亦可使得墙体获得不错的隔声隔热性能。
空斗的砌筑方式根据用砖不同,又可分为单丁、双丁、三丁、大镶思、小镶思、大合欢、小合欢等。其中小镶思、小合欢砌法的墙厚只有半砖,用料少、施工简易,多用于简陋房屋。
花滚
花滚是指实滚和空斗穿插相间砌筑,先砌二皮扁砖,以上再以砖侧砌,侧砌一层与芦菲片相似,将扁砌之砖侧砌成斗砖。其承重性能介于空斗与实滚之间。常用于勒脚以上墙体。
花滚还有一种砌法是实扁镶思,先扁砌一皮,再侧砌一层,侧砖之间立半块斗砖,空隙之间填灰砂。
实滚墙类的墙体最为坚固,在施工中其厚度也方便调整,故适合砌筑于勒脚、山墙、檐墙、塞口墙、围墙等有收分的墙体。
花滚墙类的墙体较为坚固,厚度也方便调整,适合山墙、檐墙、塞口墙、围墙的墙身等。
空斗墙中的单丁、双丁、三丁与大镶思虽然承重不如实滚、花滚,但其厚度也能作少量调整,适合砌筑檐口不太高的檐墙。
至于大合欢、小合欢与小镶思墙,因其墙厚分别为一砖与半砖,只能用于隔墙一类的内墙。
于是墙便诞生于砖的虚实相生,再在房屋中营造划分空间。如果墙自成一处小世界,不同的砌筑方式记录着一座建筑的“成长史”。
在这一面墙中,从下往上,临近河堤的几匹砖均为实扁,到了墙体,左侧为实滚砌法,右侧则是空斗。
这一处墙层次丰富,开窗横跨的墙体可分为两面观察。左侧墙体从扁砌到空斗,右侧墙体既有扁砌又有实滚还有空斗,从下至上明显分为三个层次。两面在同一墙体中,砌法灵活多变、因地制宜。
这一处的矮墙可能不是同一时间修建,中间以一砖长度的扁砌来过渡,也可以起到加固拉结的作用。
除了墙角为扁砌,其他均为实滚芦菲片的砌法。风格独特,特色鲜明。
这一面墙青红砖相交接,可能后期加建了二层,也可以看出填补窗洞的痕迹。在很多老房子不同历史时期的使用中,常会有类似的局部变动与改建,都是历史中各个使用者留下的痕迹,也是建筑的“生长过程”。
看似平淡无奇的砌墙也是一种艺术,不同时期的不同的工匠用不同的材料在面对不同的建造部分时,会做出不同的选择。人们匆匆过,建筑伫立在原地,记录着一段段的过去。
0人已收藏
0人已打赏
免费1人已点赞
分享
砖混结构
返回版块10.1 万条内容 · 420 人订阅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
全部回复(0 )
只看楼主 我来说两句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