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在线论坛 \ 建筑设计 \ 城市规划设计 \ 城市“出圈”,是繁花,还是昙花?

城市“出圈”,是繁花,还是昙花?

发布于:2024-01-25 14:03:25 来自:建筑设计/城市规划设计 [复制转发]

2024年,文旅局长们很忙。


随着“尔滨”火出圈,各地文旅局长们皆主动或被动地“卷”了起来。


从“听劝”连夜改名官号方便搜索,到一口气更新数十条视频被调侃电脑“冒烟”,再到请明星为家乡代言吸引流量,政府部门为振兴旅游产业亮出“十八般武艺”,不少地方确实因此获得了更多被看见、被关注、被打卡的机会。


  


而炙手的热度之下,一些隐忧也在浮现,土味喊话极尽夸张、宣传画面疑似“擦边”、送黄金送钻石之类噱头乍眼…… 凡此种种是否“用力过猛”,舆论场中争议很多。


是“玩起来”,还是“瞎折腾”……纷扰之下,我们又该如何看待这波文旅营销热?


  

01


消费是经济发展的稳定器和压舱石,既是经济增长的重要依托,也是促进高质量发展的主要动力。而旅游消费是最终消费,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和带动性。


新冠疫情防控转段后,国家多次出台政策促进文化旅游消费,地方也积极响应,争相以旅游消费为抓手,牵动餐饮、购物、体育、文化等服务消费稳步增长。


然而, 搞文旅并不是件易事。


过去,由于传媒不发达、信息渠道少,消费者进行旅游决策时,热门城市占据天然优势。在有限的假期里,消费者的选择也具有排他性,旅游行业的竞争往往成为零和博弈,产生了“强者恒强”的惯性。


而如今,我国网民规模已突破10亿, 互联网渗入生活的深度与广度前所未有, 文旅行业的潜在客户就在网上,网络平台上的热门事件,可以直接影响消费者的旅游决策。


同时,伴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与人民文化需求的增长, 旅游正从“开眼”向“休闲”转变。旅游并不是景点的展示参观,而是另一种生活方式的体验,任何城市、任何地点都可能圈粉。


“时”与“势”的变化,令地方旅游产业的发展某种程度上不再单纯依靠“天赋”,后天的努力变得更加重要。随之而来的变化,就是地方文旅部门工作方式和工作作风的转变。


  


  

02


从红衣策马、到仗剑天涯,我们看到,上一轮流量争夺战,常常由地方文旅局长亲自出镜拍摄的短视频引爆。之后,淄博的出圈再为文旅推介与流量结合的打法添了一把火。


淄博烧烤在全国本名气有限,纪录片《人生一串3》开播为当地带来第一波关注。随后“大学生特种兵式周末旅游”的话题爆火,淄博以低物价、人情味等特点刷榜热搜。随着撸串走红,当地“乘胜追击”,从筹办烧烤大会,到增设定制专线,再到发布烧烤地图,一系列举措持续助燃话题,最终成就了现象级旅游热潮。


几个月后,冻梨切片摆盘、鄂伦春族带鹿巡游、松花江冰面升起热气球、索菲亚大教堂前的人造月亮和飞马踏冰……哈尔滨摸着“淄博的石头”过河,元旦假期三天获得59亿旅游收入。


从文旅局长亲自下场,到淄博烧烤扬名,再到如今哈尔滨的“泼天富贵”,这些将网络流量转化为实实在在发展红利的案例充分说明, 流量经济所蕴含的发展效能,是能通过有效发掘,帮助一些地区旅游产业借势起飞的。


正基于此,各地文旅纷纷有样学样,在短视频平台上“争奇斗艳”,意图通过网络化表达引流集赞,最终赢得游客。


  

03


一座城市能令千里之外的人奔赴,离不开营销,但不能只靠营销。


说到底,旅游业是服务业的一种,营销噱头只能带来一时热度,长期留客还得靠过硬口碑。其中,能否做好基础服务工作,为游客创造舒适的出行体验、带来“不虚此行”的积极感受,直接决定了“网红”能否“长红”。而 这不是靠文旅部门一家能完成的。


事实上,无论是夏天的淄博还是冬天的哈尔滨,在流量爆表后,当地交通部门、市场管理部门、公安部门乃至普通市民,全城上阵投入到营造“体验经济”的大潮中。这种“讨好型市格”的形成,文旅服务、设施配备长期建设乃至当地政府对自身角色认识的转变,是久久为功的“绣花功夫”。


  


而眼下,许多地方的文旅部门只是在线上账号里“卷疯了”,线下服务却变化不大。不面对实际问题,不解决实际问题,只想着靠造一波互联网流量实现“一俊遮百丑”,这实质是机会主义营销路线,只会患上严重的“网红焦虑症”。


由此审视当前一些文旅宣传,确实出现了比谁更“癫”更“敢”的倾向。 大众的关注点也常常脱离文旅,集中于围观玩梗爆笑。最终有多少游客前来?“卷”低俗粗俗最后只能“卷”了个寂寞。


  

04


“宣传是为了引流,引流是为了推动投资,投资是为了丰富业态,丰富业态是为了推动经济发展。”一名地方干部的话,道出了不少地方争当“网红”的良苦用心。


任何时候,发展都是硬道理。当前外部环境依然复杂严峻,国内有效需求不足、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社会预期偏弱、风险隐患依然较多,更需要各级政府做出大量努力让亿万经营主体质量进一步提升、数量进一步增加,把市场经济的活力激发出来,推动我国经济进一步回升向好。


从这个角度来说,旅游餐饮等服务业也好,芯片汽车等高精尖也罢,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产业的发展, 都需要地方政府不断推进营商环境建设,让相关经营主体慕名前来、安心扎根、茁壮成长。


如何优化营商环境?“卷”文旅所折射的作风之变是重要方面——履职尽责、高回应性,当“店小二”服好务,不当“千手观音”乱插手。文旅推介中,除了网络上政府部门在短视频里“亲自下场”,线下更应当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把平台搭建、业态培育等政府“应为之事”做精做好做成标杆样板,激发出行业主体在产品设计、服务供给、模式创新上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做到“有为政府”与“有效市场”并重。


  

05


毋庸讳言,文旅营销过猛、走偏走歪是需要正视,但如果就此对各地政府在宣传上的努力都一棍子打死,也不公平不厚道。


事实上,由于身份特殊,地方文旅账号的内容选择、剪辑方式都可能面对各种维度的解读,收获的既可能是好评,更可能是舆情。但即便如此,仍有越来越多的文旅局敢于走出舒适区, 主动用“网言网语”去宣传,这是需要胆量和担当的。


这个创新过程,也是试错过程,难免露怯翻车,如果不能给予必要的包容,很可能会抑制干部干事创业的活力。反之,只要不触碰底线,就允许放手去干、自我纠偏,这样的容错机制和舆论氛围,对于所有的干部都是激励:想干事、真作为,就无惧站在风口。


  


更何况,目前一些流传甚广的低俗内容实属乌龙,比如,所谓“文旅局长为卖橘子扮丑”,其实主角只是当地的一个果农;再如,某景区“男妲己”备受非议,该活动也并非是当地文旅的官方策划……


当前的文旅营销过热,这里头有多少是不熟悉流量生态的无心之失,有多少是地域文化差异带来的视角之别,有多少是为了“博眼球”的出格之举,需要冷静思考、仔细甄别。 倘若动辄乱扣“瞎折腾”的帽子,恐怕也是给地方经济发展泼冷水。


  

06


“淄博烧烤”火遍全网后,当地主政者将合肥、柳州两座工业城市作为外出调研的目的地,围绕城市柔性管理、文旅融合、人才引进、产业布局等话题进行了交流;哈尔滨成为2024开年“流量之王”后,当地越来越多的人也在思考冰雪经济是否可以成为新时代“东北振兴”的切入口和加速器。


这些主动跳出网红光环的“冷思考”,折射出了官方的“人间清醒”。


产业是城市的骨骼体系,也是支撑城市发展的支柱。 城市要实现“长红”,以流量带动地方收入实现稳定增长,就要用产业思维,不断探索城市产业转型升级的道路。


流量所带来的知名度,给了人才吸引、招商引资很好的前提。但资源来了之后,是落地扎根还是拔腿就走,是共生共荣还是难以为继,这场有关城市硬件与软件的大比拼才刚刚开始。


本文来源:北京日报微信公众号,评论员 鲍南


全部回复(0 )

只看楼主 我来说两句抢沙发
这个家伙什么也没有留下。。。

城市规划设计

返回版块

15.32 万条内容 · 239 人订阅

猜你喜欢

阅读下一篇

5年5个演变:2023长三角城市跨城通勤年度报告(公众版)

一、跨城通勤总体演变特征 近沪城市与上海的跨城通勤总体规模逐年增长,都市圈同城化趋势显现;上海中心城区跨城通勤规模显著上升,区域核心功能逐步形成;近沪城市跨城通勤单向流入愈发显著,上海就业磁吸效应凸显。 比较2018年以来5年,上海与周边近沪城市之间的跨城通勤规模逐年上升。通勤规模总量由10.3万人上升至15.5万人以上,增长超过60%,流入上海市域的通勤规模增长约为50%,流出上海市域的通勤规模增长约为30%。相较之下,流入上海市域的跨城通勤规模增长的速度更快,上海对长三角地区的就业吸引力依旧在逐年增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的全面实施与上海大都市圈的发展对于促进长三角就业一体化已产生了较为显著的成效,上海大都市圈的同城化效应趋于显现。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