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在线论坛 \ 建筑设计 \ 居住建筑设计 \ 北仓里:生长了八年的“益生菌”社区

北仓里:生长了八年的“益生菌”社区

发布于:2024-01-25 13:55:25 来自:建筑设计/居住建筑设计 [复制转发]


*文中提到的居民姓名均为化名


小林人生中有三个“第一次”,都与一个叫“北仓里”的地方紧密相关:初三那年,他来这里喝到了自己的第一杯咖啡;高中那年,自己的第一场恋爱是在这里发生的;大学毕业后,来北仓里第一次创业,开了一家新式茶饮店。


八年时间可以度量很多东西,一棵树的枝繁叶茂、一个人从少年长大,甚至城市的蝶变与更新…… 在重庆,北仓里就像一座“益生菌社区”,从八年前开启改造开始,经过两轮迭代,至今仍在盎然生长着。


 

如今的北仓里 / 摄影:Simon?ZSDC


从一道经典的重庆式“上坡”进入北仓里的肌理内部,穿行其中时难觉劳累,反而会因不经意间遇到的小店或细节,生出“柳暗花明”般的感觉。


多元融合的生活、精巧有趣的店……在北仓里见到的种种景象中,最让人觉得不可思议且 “极度舒适” 的,可能还要数当地居民们在这里扎实生活的图景:在健身器材上锻炼的奶奶、围拢在一起下象棋的叔叔、带着宠物晒太阳的人们……


 
 

北仓里丰富融合的生活样态 / 图源北仓里


如今的北仓里正在向着更生活化的场景、更真实的事件、更具体的人不断连通着。那么,让我们非常好奇的是,这座持续进行微更新、不断给人兴奋、愉悦和归属感的社区,是如何生长成为如今的模样的?

 



 

“益生菌社区” 的培养皿

 


益生菌的生长,可以说是一场 兼具“适度干预”和“自然自发”的过程 :既需要人为对外部条件的把握,也有来自生物内环境的驱动。和北仓里一起成长的,还有李传波带领的北仓文化产业集团,在八年的时间里摸索着适合自己的路径。


八年前,建筑设计师李传波在经过重庆鹅岭二场的更新后,希望能找到一个更能表达自己“社区理想”的地方。在一次对重庆老街的探访中,他来到重庆江北,走进了一幢废弃的老厂房里。


 

 改造前的江北纺织仓库。


就像过去初遇鹅岭的老房子时,浑身发出不由自主的兴奋一般,李传波见到纺织厂旧楼时,也感到了久违的一见倾心。“就是它了”,他一回家,便着手画起了对旧楼改造的设计图纸。后来,他拿着设计图找到江北纺织仓库的管理者,“但这里不晓得好久要拆迁,说不定你改造好了,又给你拆了哦。”


对废弃、破旧、杂乱的房子,可以怎么办呢? 不仅是当时的管理者不理解,恐怕除了李传波自己,很少人能明白为何有人对残破的建筑能够如此“钟爱”。但当时,设计者对心中那副理想图景的坚定已是不能撼动。几番周折后,李传波拿下了江北纺织仓库的使用权。


 
 

改造前(上)、改造后(下)/ 图二摄影:ICY@ICYWORKS


彼时是2016年,北仓里进入了改造的1.0阶段,当时团队改造的主要思路是“保护”,因此尽可能采用尊重原有建筑肌理和社区关系的方法。现在回头来看,这更像是一场 “守护” :守护着建筑的肌理、社区的生态、人与人的链接……在这一切中,更核心而本质性地指向的守护对象或许是,“时间”。


 

改造后北仓的日常 / 图片来源项目方


2022年,依托当地政府强有力的决心与跨部门的多方协作,北仓开启了第二轮改造。这次改造面积近13万平,过程中,团队的角色从被动的技术服务提供者转型成为日常空间和日常生活的主动“联结者”。在改造前,进行了大量调研,不断深入社区,观察建筑、空间与人的关系。


         
         

政府牵头社区改造与讨论 / 图源北仓里


北仓里涉及的大部分楼栋原属审计局、林业局、明胶厂、针纺站等企事业单位,有较强的工业属性,是改造元素的重要来源,如阳台上的马赛克瓷砖是时代的产物,极具美学意义和时代感,因此保留了瓷砖原貌。楼栋标识、空调外机位的色彩也与各楼栋的马赛克瓷砖颜色保持一致。


在这轮改造中,涉及改造房屋44栋、72个单元,约1487户。 更新的主要内容包括了如修复屋顶漏水、雨污管网的疏通改造、飞线下地、休闲花园、智慧管理等基本民生、环境和功能提升的问题。


 

在项目建筑分析中,结合小区文化、历史、地貌等特色,设置具有特色的绿色、人文景观。在环境改造中,也因地制宜的把文化元素溶于设计,集中在此体现。/ 图源北仓里

 

北仓里(旧改前)/ 图源北仓里


北仓团队认为,像北仓里这样的老旧小区并不等同于城市的“洼地”和“伤痕”,它代表着的是城市的历史和过去。因此,如果只是这些泛泛的改造和提升,也仅仅只满足了最基本的现代生活条件,对可持续的城市更新来说还远远不够。所以整体 更新中,不仅要关切物质环境提升,也要关怀社会文化的保育。


 
 

经过第二轮改造后的北仓里,联通了塔坪社区,实现与当地更近距离的融合 / 图源北仓里


如今的“城市更新”在实践中不断生发着新的内涵,如北仓里的改造,其主要诉求转变为更加注重社区建设的 城市复兴(Urban Renaissance), 这是涵盖物质、经济、文化的多元复兴。


在这种要求下,设计者需要成为一个“杂家”——既需要理解空间和建筑,也要理解人和社会。因此,在可见的层面上,城市更新虽然做的是针对城市片区的街道、建筑、景观的更新,但实质上,从设计到落地,每个过程都反映着人与城市的互动。


 

北仓街区市集 / 图源北仓里

 

北仓街区 / 图源北仓里


对社区力量的培育,对当地居民情感的关注,以及对“社会排斥”现象的改善, 北仓里不断 给我们提供启发:对城市性能进行改善的同时,也需深度挖掘其内容。对城市活力而言,其个性的生生不息,才应该是重要的诉求。


 

摄影:Simon?ZSDC

 

图源北仓里



 

在小店里,寻找“同频共振”

 


新一轮的改造后,北仓里不仅与居民们产生了更紧密的联结,也带动了更多主理人、创意人的参与。如今的北仓里坐落着许多小店,或隐匿街角,或如爬山虎一般生长进了居民房中。


 

北仓里社区 / 图源 北仓里

 

长在北仓里社区中的小店 / 图源北仓里


这些小店中,有的已经扎根重庆多年,与城市的不断融合,塑造了对在地品牌的独特理解;有的来自别的城市,把从当地带来的风土与风味在这里做了改变,产生新的交汇;还有的具有年轻活力,既是重庆的首店,也是主理人的首次创业,通过多元的形式和媒介,把愿望和憧憬在这里落地。


形态各异下,这些小店都有着自身的故事,也都期许着,来的人都能够在这座社区里寻找到 “同频共振”



 

Pupu's Handmade

“不仅是小店,也是对更广泛女性力量的联动”



川美油画专业毕业的蒲蒲,经历了疫情期间第一次创业的歇业,在这段看似有些无解困顿的时期,发现了转机:蒲蒲在家和母亲相处的时间里,双方密切相处,有了更深一步的理解和交流。母亲心灵手巧,能用毛线编织出精致美丽的小玩意,蒲蒲见状,帮母亲把这些手工织物进行整理,并尝试放在网络上售卖。


在默契的“母女合作”下,Pupu's Handmade从一家网店,到北仓里落地了实体空间:由一座玻璃小房子以及一个外摆的摊位共同构成, 里面琳琅满目的手工织品组成了一个充满创造力的世界。 值得注意的是,创造这些美丽编织物的不仅有蒲蒲的妈妈,还有其他同样拥有巧手,又相对赋闲在家的阿姨们。


在北仓里开设编织的公益课堂 / 图源蒲蒲


现在,Pupu's Handmade不仅是一家店,也成为了对更广泛女性群体力量的联动。她们曾在北仓里开设编织的公益课堂,也联动残障人士群体参与到编织工作中……在这个过程中,不仅蒲蒲和妈妈,也让越来越多人体验到价值和意义感。



 

燕喜家味

每座城市都有一个“深夜食堂”



粽子和精酿可以碰撞出点什么?在北仓里沿着涂鸦墙上一个上坡,燕喜家味是一家仿若家门口一般亲切的小食铺。 小巧的空间,地方的口音,充满幸福感的调味……这里也像是对一个“回家的人”最好的接风点。


在重庆有一个已经消失了的地名,“燕喜洞”,这是燕喜家味主理人曾经的老家,主理人印象中的外公不善下厨,但也有他特别的浪漫,便是给家人包粽子。当家人离去、地名消失,但味道和记忆还是留下来了,便有了这家小店。


摄影:Simon?ZSDC

         
         

图源燕喜家味


燕喜家味就像这座山城的深夜食堂,当然,并不是所有开在半夜的餐厅都能冠以这个名字。“吃饭是小事,故事是大事”,在北仓里的这座深夜食堂是一个能包容下故事的地方。幽暗的灯光,忧郁的厨师……好像一切都显得不是太清楚,而这个时刻,就是故事开始发生的瞬间。



 

山乘山

“让日常的咖啡因补给也可以变得很有趣”



山乘山咖啡位于江北区塔坪101号底商。这条很重庆也很传统的老街上,左右的邻居都在这条街开店数十年了。在店里主理人也碰到过在上面观音桥中学上过学的客人,听他们叙述这条街的过去。


在选址开店时北仓里还没有开启新一轮改造,不过这条街道氛围十足的重庆老街一下子就吸引了主理人注意力。开店过程中,发现很多本地人都不知道有这么一条街,哪怕住在离这里只有200米小区的人,很多也都没走过这条街。而随着北仓里的更新,人们纷纷走近这里,客流量也越来越大。


图源北仓里


店铺名称是采用设计软件Ai的最小画布规格“3x3”, 结合“中国风”和重庆“山城”的名号最终定为“山乘山” 。很多人都喜欢这个名字,经年久月后,也有了自己解读名字的方式。山乘山现在每季也会推出结合生活的创意咖啡,让日常的咖啡因补给也可以变得很有趣。



 

袁妈红豆汤

温柔舒适,还原“妈妈的味道”



袁妈是这家店的创始人,最初对于没有接触过餐饮行业的她是不小的挑战。不过她从最开始就明确了自己想做一家 “用心挑选放心食材,带给你家的味道” 的店,也想试试看不加盟,因此选择在了重庆江北一个相对僻静的社区,经营着属于自己和附近居民的小世界。


到今天,袁妈红豆汤已经在重庆开了三家直营店,去年来到北仓里后,袁妈选址在了塔坪社区一个居民楼的底商开店。街巷连通的转角处,这里相对安静,往来着居民和偶尔好奇的游客。而在冬天,许多人都会慕名着招牌,进去来一碗热腾腾的红豆汤。


摄影:Simon?ZSDC

图源北仓里


袁妈红豆汤就像是袁妈的“私人厨房”,而走进这家厨房,从暖调木色的桌椅,到每一道温暖又好味的小菜,都会让人有种想放下外套与疲惫、长吁一口气的舒心感。


在寒冷的冬天,当然要来一碗这里招牌的红豆汤了。袁妈这碗红豆汤持续保持吸引力,成为许多居民念念不忘的味道。而让这碗汤充满魅力的秘诀在于“时间”的倾注:大火熬煮连续几小时,让红豆变得软糯到入口即化。 这碗汤就像是妈妈的味道,只是简单食材,却让人感到温柔舒服。


         
         

图源袁妈红豆汤



 

礼拜三店休咖啡

为城市营造一片微观的“绿洲”



想要营造一个“绿洲”一般的场域,所以有了在礼拜三店休的咖啡馆。为了点题,主理人在柜子里放满了枕头,而店铺logo也用了枕头的形状。“放松,居家,休闲,而且很实用”, 这是一家坐累了还能靠在枕头上睡一会的咖啡店。


过去在已经和阿那亚都做过咖啡的主理人,来到重庆后,希望用一家小店来传递放松和休息的信号。在产品上,呼应休憩的基调,想试试“喝了却能助眠的咖啡”,所以也特制了一些浓度较低的特调。


小店的视觉统一了简约的风格,采用白色作为主色调,也呼应了周围塔坪社区中的白墙与房子。随着街区改造,越来越多年轻人来到这里,主理人对咖啡馆的陈设也相应做了一些呼应,使用充满艺术感的装饰和摆件增添趣味。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图源礼拜三店休咖啡店



在我们对北仓里小店生态的观察中,发现它们虽形态各异,但都呼应着北仓里 “新旧融合”的共生感 ——在这里,“旧”提供安稳;“新”使人兴奋。当新旧结合,从小店的基础单位,社区至此成为可延续的文脉,在联结历史形态的基础上,也把历史融入进了城市的现在。



 

每个城市都需要一条“回家的路”

 


北仓里门口有一棵黄桷树,它是当地居民李老1973年时亲手种下的。北仓里进入改造之初,老李没有料到这棵树能够被保留下来。让人欣喜的是,黄桷树并没有随着这里的改变消失,反而成为如今进入北仓里时,我们眼中的一道重要景观。


 

图源北仓里


从这棵树的保留背后,我们不仅能从中管窥北仓里对当地改造的思路,也据此引发对一个更宏观话题的思考:如今的我们,应该如何看待“城市更新”?


世界范围内,地产行业从增量转为存量的现状,为城市内更新项目的展开奠定了基础。近年来,一筑一事也在持续研究“城市更新”领域。从国内外众多案例中,我们观察到了实践者们对“更新”视角的不断转变:从最初阶段的“翻新、改变、标准化”,到如今的“延续、保护、多样化”。“更新”一词正在不断扩充含义。 如今提到“更新”,并非是单向地基于对未来的崇拜,反而是回望着,尊重历史的时间。


 

图源北仓里


在北仓里探访后,我们最直观的感受是,觉得这里“非常好逛”,而这种体验则来自社区本身的“宜人性。 这种感觉最本质地生发于对历史时间的延续,而当地亲人的空间尺度、密度合适的小店、新旧交融的景观,都是促成宜人之感的重要因素。


 
 
 

公共服务驿站、休憩空间与儿童乐园 / 图源北仓里


美国社会学家欧登·伯格在《绝好的地方》一书中曾提出“第三空间”概念:界定居住空间为第一空间,职场为第二空间,酒吧、咖啡馆、公园等不受功利关系限制的为第三空间。 城市中的第三空间最能体现当地的多样性与活力。 而在前年开启第二轮翻新后,北仓里也通过其对社区的连通和介入,成为着这样的“第三空间”。


 
 

北仓里中的公共运动场所 / 图源北仓里


如今的北仓里,既是城市中舒缓的过渡性空间,也有着内生的生命力,其宜人、舒适与生长感,也不断启发着我们对于“理想社区”的想象——在这幅图景中, 有时间和历史的痕迹,有从过去生长来的孩子、树和建筑。而最为重要的是,每个人都能在里面找到自己的脉络,找到那条“回家的路”。


 

图源北仓里




*编辑后记


对一筑一事来说,重庆就像一个亲切的邻居,脾气不算太好,而每次回来都会用那些根深蒂固在你脑海中的一切“刻板印象”冲撞你——爬坡上坎的日常、辣到失语的火锅、永远也抹不散的雾气。


我们对这个“老邻居”曾做了各种细致描摹,用一篇篇故事,汇编成一本书,观察这里,从宏观的城市,到微观的社区、街巷和各种犄角旮旯,甚至里面的尘土—— 我们深知,重庆永远不缺乏细节 ,而魔幻的地形与云雾天气更是加持了它的神秘、自持与不屑一顾。


从2019年的  《一筑一事城市指南·重庆》  完稿至今,我们依然对这个老邻居充满着观察的好奇心,也不断发掘这里的隐秘与神奇,研究了一些问题,发现了一些空间:


         
       
           
         
       
         
       
 


而在这些观察中,我们尤其关注到,近年来的重庆进行了许多“城市更新”的实践,涉及老工厂、社区改造种种议题。 面对这座具有工业血脉、极具地形特殊性和纵深感的山河之城,其中的每个更新案例都在回应关于这座城市的一个问题:


 
         
       
         
       


作为厂区改造的更新案例,北仓里无疑极具代表性。2019年,北仓结束第一轮改造之际,我们便前去探访了这个“  澡堂里喝拿铁,重庆最‘土酷’的文创园  ”;2022年,从北仓到北仓里,我们惊喜发现,这个充满市井生活气的文创园,转型成为更大维度上、如益生菌般具有内生性活力的社区空间。


5年前第一次去探访时,北仓里的创始人&总设计师李传波曾为我们用一个关于“老厂房情结”的故事开启他的讲述;5年后再度来到北仓里,他依然用了三个故事为我们收束,讲到人生三个“第一次”都在这里发生的男生,讲到1973年在这里种下黄桷树的爷爷和一个摆摊卖画的老奶奶……在具体的故事中,一座社区的记忆得以被完整地呈现了出来。


这次探访结束时,在北仓里入口处,我们幸运地遇到了李传波口中那个摆摊卖国画的奶奶。聊天中得知,所有的画都是她自己亲手画的。奶奶过去曾是老纺织厂的职工,18岁做完知青后来到厂里工作,从恋爱到结婚生子,也都在这个地方。


 

摄影:Lin


通过北仓里管窥重庆,为我们看待“城市更新”提供了新的角度,从社区到小店,从历史到景观,在这里亲身所感的一切都启发着我们: 所谓城市的“公共生活”,也许不需要刻意塑造,人们喜欢这里、来到这里、亲近这里,便足矣。


 

全部回复(0 )

只看楼主 我来说两句抢沙发
这个家伙什么也没有留下。。。

居住建筑设计

返回版块

28.67 万条内容 · 403 人订阅

猜你喜欢

阅读下一篇

第四代住宅: 143㎡户型也开始卷了!

越来越多的房企开始以“第四代住宅”理念为设计概念,不断优化现有住宅模式,通过“挑空露台”、“空中庭院”等方式探索更宜居、更治愈人心的绿色生活空间。 第四代住宅的户型设计十分重要: 1、多重立体垂直花园 第四代住宅秉持着“立体生态”的理念,打造一个垂直花园体系,营造被花园环抱的家,与自然共生的日子。以“空中花园”作为设计的灵魂,最终呈现生长于自然的立体生态住宅。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