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9日上午,“国家工程师奖”表彰大会在人民大会堂举行,81名个人被授予“国家卓越工程师”称号,50个团队被授予“国家卓越工程师团队”称号。 其中来自贵州的“贵州交通山区峡谷桥梁建造技术团队”被授予“国家卓越工程师团队”称号。 他们在悬崖绝壁处显身手,攻克建造环境复杂多变、传统工艺无法施展、生态环境脆弱等多个世界性难题,在贵州的陡峭山脉间架起一座座桥梁,让天堑变坦途。
据了解, 因为贵州的河砂资源少的实际情况,所以倒逼贵州山区建桥人去想办法去突破,去想出别人以前没有过的东西。 机制砂混凝土技术的成功突破,仅桥梁建设一项使用已经超过一亿立方,节约建设资金超过230亿元,减少碳排放330万吨以上, 践行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理念。
贵州交通山区峡谷桥梁建造技术团队
说起贵州,很多人会想起一句老话:天无三日晴、地无三尺平。的确, 大自然在这片十几万平方公里的大地上,竟然见缝插针般安放下一百多万座山峰。 “山高石头多 出门就上坡”曾经是这片土地的真实写照。
随改革开放的春风,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贵州交通山区峡谷桥梁建造技术团队迎难而上,在悬崖绝壁处显身手。攻 克建造环境复杂多变、 传统工艺无法施展、 生态环境脆弱等世界性难题,引领世界山区峡谷桥梁建造技术发展,在贵州的万千沟壑上架起了一马平川、通江达海的“高速平原”。
这两天,随着最后一个拱圈节段完成吊装,纳晴高速乌蒙山特大桥右幅主拱圈顺利完成合龙。这不仅为项目如期建成通车奠定了坚实基础, 也验证了贵州交通山区峡谷桥梁建造技术团队的又一次世界首创。
在现场指挥的贵州交通山区峡谷桥梁建造技术团队负责人,贵州交建集团党委委员、副总经理、总工程师韩洪举告诉记者, 乌蒙山特大桥是一个新型结构,叫钢桁-混凝土拱桥,是一个世界首创的桥型。 大桥的合龙,也验证了这个新型结构的可靠性、安全性,完全符合预期,还超出预期。
据团队核心成员之一的张胜林介绍, 新桥型不仅将桥的自重降低了30%,节省大笔建设资金,同时,还在山区首次采用全预制吊装工艺,在峡谷两岸的悬崖绝壁上做文章,历时数月,经过上百次钻探详查,遴选铆定点位,开发出这套具有专利权的无塔架可横移缆索吊装系统。
从桥梁结构设计、到施工工艺工法、再到施工机械装备,贵州高原上的每一座特大桥都是独一无二的,充满艰辛和挑战,也为追求卓越、不断创新的桥梁工程师们提供了施展才华的广阔空间。面对建造环境复杂多变、传统工艺无法施展、生态环境脆弱等等世界性难题, 贵州交通山区峡谷桥梁团队首创了7项国际领先技术,建成了12座“世界第一”的桥梁。 不过团队并没有停止前进的步伐,新的“世界第一”大桥正在建设中……
“花江大峡谷,俗称叫做地球的裂缝。桥面到水面的高度有625米,这样的高度肯定是世界第一。 1420米的跨径,在目前来讲也是世界第一,所以说我们说花江峡谷大桥‘横竖’都是世界第一。”说起眼前的这一切,韩洪举作为技术团队的负责人充满自信和骄傲,而回望来路,也是筚路蓝缕。
当年,风华正茂的他们走出大学校门,成为一名桥梁建设者,迎接他们的是查勘靠双脚、测量靠卷尺、设计靠手绘、计算靠算盘,支撑他们扎根山区,忘我奉献的是乡亲们走出大山的渴望和大桥建成后乡亲们便捷出行洋溢出的喜悦。
“我们进去的时候也是没有路的,所有的材料进去的时候,都是用肩挑马驮运进去的。”
韩洪举在回忆修建水盘公路北盘江大桥的时候说,当时因为其他地方没有住的地方,从他们驻地到桥位大概有10多公里,需要4个小时,早晨一一早出来到工地上去测量了两三个小时,马上要返回,就这样走在山路上,一个月就要穿坏一双军用皮鞋。
贵州山区 首座千米级悬索桥——坝陵河大桥 设计之初,选取了日本一座大桥为蓝本。当日本合作方以各种理由卡脖子时,贵州交通山区峡谷建造技术团队硬是靠着仅有的两本画册做参考,闯过了设计关。 建设期间,国内没有桥面吊机可用,日本合作方又是狮子大张口。
“日本方面,仅是租金的话就需要2000万。当时我们团队一听就傻眼了,这个这么多钱买不起,也租不起。所以我们就下定决心自己研发。 最后我们研发的桥面吊机应该说比日本的桥面吊机还好用,我们的造价400多万,就能解决桥段施工的问题。”
贵州交通山区峡谷桥梁建造技术团队成员,贵州省公路局局长阮有力谈起当时坝陵河大桥修建场景,还记忆犹新。 他说,坝陵河桥的桥面吊机,修完坝陵河大桥以后,还参加了贵州的很多超级大桥的建设。
河砂在土木工程中必不可少,用量极大,而贵州河砂资源少,外购成本高,河砂开采环境影响大。
“取材都是来自于路基施工当中的土石方的废物利用。我们做了细致的分析和研究,做了大量的这个室内实验和工程应用。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贵州交通山区峡谷桥梁建造技术团队成员,贵州交建集团所属桥梁集团副总经理、总工程师母进伟告诉记者, 就是因为贵州的河砂资源少的实际情况,所以倒逼贵州山区建桥人去想办法去突破,去想出别人以前没有过的东西。
机制砂混凝土技术的成功突破,仅桥梁建设一项使用已经超过一亿立方,节约建设资金超过230亿元,减少碳排放330万吨以上, 践行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理念。
“125万个山头的这种隔绝,导致我们往往是见其人,就是我们到不了这个地方去,能听见他的声音,看得见他,但是我们要去到他那,会花很长的绕山的公路才能到达那里。”
贵州交通山区峡谷桥梁建造技术团队成员,贵州省公路局局长阮有力说,能得到“国家卓越工程师团队”称号,感到无比的激动。 在今后的工作中,将努力奋斗,勇于创新,为交通强国建设不断奉献,当好贵州现代化建设的开路先锋。
意外的惊喜也是实至名归。 贵州交通山区峡谷桥梁建造技术团队将论文写在高原上、写在青山绿水间,万桥飞架,就是他们在奇峰险谷中创造的人类奇迹,也将继续鼓励他们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铸就更多丰碑。
来源: 视网、动静
0人已收藏
0人已打赏
免费3人已点赞
分享
桥梁工程
返回版块19.41 万条内容 · 626 人订阅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
全部回复(0 )
只看楼主 我来说两句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