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在线论坛 \ 园林景观 \ 景观规划设计 \ 什么是历史文化街区?那些你不一定知道的事!

什么是历史文化街区?那些你不一定知道的事!

发布于:2024-01-17 14:23:17 来自:园林景观/景观规划设计 [复制转发]


   历史文化街区是一个城市的文脉,
每个有历史的城市,都有那么一段特色的街区,
它承载着名人掌故、商贾繁华和声色犬马,

他们是这个城市的缩影,代表着一个地域族群的生活方式。

在文旅融合和城市更新的背景下, 历史文化街区正在逐渐成为城市品牌的重要承载,融合展现城市的历史与新生文化,吸引外来旅游人群。 城市各有特色,而历史文化街区设计与布局正是要把城市的特色文化融入到街区中,让其展现出城市的灵魂,把文化与旅游进行深度结合,在消费中逐步感受城市魅力。



01


 

什么是历史文化街区?

What is a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district?


     

历史街区的概念最早出现在1933年的 《雅典宪章》 中,“对有历史价值的建筑和街区,均应妥为保存,不可加以破坏”。1987年 《华盛顿宪章》 提出历史城区的概念,并将其定义为:不论大小,包括城市、镇、历史中心区和居住区,也包括其自然和人造的环境。它们不仅可以作为历史的见证,而且体现了城镇传统文化的价值。

从1982年我国政府设立 历史名城保护制度 ,1985年建设部提出以 “历史性传统街区”作为核定历史文化名城的标准。 1997年建设部将历史文化保护区明确为我国文化遗产重要组成部分;2002年修订的 《文物保护法》 将历史街区正式作为一种专门的保护类型;2012年建设部发布 《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规划编制办法》 。2015年04月21日,国家住房城乡建设部、国家文物局对外公布 第一批30个中国历史文化街区名单 。截至去年底, 全国共划定历史文化街区超过1200片 ,确定历史建筑约5.75万处。


国外历史文化街区 保护与更新发展历程:  

1913-1930年间 ,法国先后颁布《历史古迹法》和《景观保护法》,标志着西方许多国家开始重视从法制角度保护历史建筑和历史街区。

1933年 ,国际现代建筑学会在雅典通过《雅典宪章》,作为城市规划方面第一个国际纲领性文件,首次提到“有历史价值的建筑和地区”的保护问题。

1962年 ,法国颁布《马尔罗法令》,确立了保护历史地段的概念,至1975年《城市保护法案》确定了要保护的城市中心区。

1964年 ,ICOMOS(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通过了《国际古迹保护与修复宪章》 (又称《威尼斯宪章》),首度提及“历史文物建筑”不仅包括建筑本体,“还包括能够见证某种文明、某种历史事件的城乡环境”。

1966年 ,日本制定《古都保存法》,1975年又颁布了《文化财保存法》,增强了保护传统建筑群的内容,法律规定对那些“传统建筑集中,与周围环境一体、形成历史风貌的地区”,由政府的城市规划部门通过城市规划确定保护区。 

1967年 ,英国颁布《城市文明法令》,规定将有特殊建筑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的地区定为保护区。保护区由城市的规划部门制定,国务大臣也可以直接制定。

1976年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内罗毕通过《内罗毕建议》,扩展了历史地段的概念和保护的内涵,即鉴定、防护、保护、修缮、再生,维持历史或传统地区及环境,并使其重新获得活力。

1987年 ,ICOMOS通过了《保护历史性城市的城市化地段的宪章》(又称《华盛顿宪章》),首次明确“历史地段”定义及其保护内容应包括“地段和街道的格局、空间的形式;建筑物和绿化、旷地的空间关系;历史性建筑的内外面貌,包括体量、形式、建筑风格、材料、建筑装饰等;地段与周边环境的关系及其历史功能和作用” 。

20世纪90年代 ,由于各个国家和地区的历史文化和保护观念的不同,探寻地区性的文化遗产保护路径成为该领域的发展趋势: 1994年 ,日本政府文化事务部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文化财产保护与修复研究中心(ICCROM)及 ICOMOS共同起草《关于真实性的奈良文件》(又称《奈良文件》)对文化遗产原真性的概念和应用作了进一步的阐释; 1995年 的亚太地区会议, 1996年 文化遗产保护与管理中的原真性跨美研讨会通过《圣安东尼奥宣言》进一步关注街区层面文化遗产原真性的保护; 2000年 的 ICOMOS非洲地区会议,研讨非洲地区文化遗产的原真性保护。

 
 
德国巴登巴登历史街区  
 
印尼雅加达老城历史街区  


我国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更新发展历程:

1982年, 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标志着我国以文物保护为中心内容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制度的形成。同年,国务院公布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标志着名城制度的初创,增添了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为重要内容的双层次保护体系。此后,共公布了3批次和14次增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截止目前,全国共有138座历史文化名城。

1984年,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历史文化名城规划学组(后更名为历史文化名城规划学术委员会)成立,成为历史文化名城规划的权威学术组织。

1985年, 建设部城市规划司针对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中的不足和面对旧城改建新的高潮,建议设立“历史性传统街区”,并被国务院采纳。

1986年, 国务院公布第二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时,提出历史文化保护区概念,并提出编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的要求。

1996年, “黄山会议”明确指出“历史街区的保护已经成为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一环”。同年,国家设立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专项资金,主要用于重点历史街区的保护规划、维修、整治,当年共有16个街区获得3000万元的资助。

1997年, 建设部转发了《黄山市屯溪老街的保护管理办法》,对历史街区保护的原则方法予以行政法规确认并提供范例,标志我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向着逐步完善与成熟阶段迈进。

2002年, 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修订)》,明确提出历史文化街区概念。

2008年, 国务院颁布《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明确申报历史文化名城工作对历史街区保护的工作要求。

2015年 ,住建部、国家文物局决定公布第一批30个中国历史文化街区。

2016-2017年, 住建部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历史文化街区划定和历史建筑确定工作》,并提出历史文化街区划定标准(参考),全面推进各省市历史文化街区划定工作。 

2020年, 住建部颁布《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申报管理办法(试行)》进一步细化对历史街区保护的工作要求。

 
 
黄山屯溪老街历史文化街区  
 

平遥古城南大街历史文化街区

历史文化街区的概念梳理  

历史文化街区(historic and cultural area): 2008年《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中明确规定,历史文化街区是指经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核定公布的保存文物特别丰富、历史建筑集中成片、能够较完整和真实地体现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并有一定规模的区域。

历史街区(historic area): 历史街区是历史地段的重要类型之一。1933年《雅典宪章》中初次提到“历史街区”的概念,历史街区强调的不是个体的建筑,在街区内的单体建筑不是都有保护价值,整体街区的环境构成体现了当时的历史风貌和历史文化。

历史文化保护区(conservation districts of historicsites): 1986年国务院批转建设部、文化部《关于请公布第二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名单报告的通知》中提出,经国家有关部门、省、市、县人民政府批准并公布的文物古迹比较集中,能较完整地反映某一历史时期的传统风貌和地方、民族特色,具有较高历史文化价值的街区、镇、村、建筑群等作为历史文化保护区。

200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修订)》中以“历史文化街区”作为法定名词取代了“历史文化保护区”,许多学者认为“历史街区”、“历史文化街区”的涵义是相通的,许多学者更多地运用“历史街区”作为研究对象。

历史城区(historic urban area): 能体现其城镇发展过程或某一发展时期风貌的地区,特指历史文化名城中历史范围清楚、格局和风貌保存较为完整的需要整体保护控制的地区。涵盖一般称谓的古城区和旧城区。

历史地段(historicdistrict): 1964年《威尼斯宪章》首度谈及历史地段,1976年《内罗毕协议》丰富了历史地段的内涵,1987年《华盛顿宪章》明确了历史地段的定义是保留历史文化遗存较为丰富,能够较完整、真实地反映一定历史时期的传统风貌或地方特色,留存有一定的文物古迹历史建筑或传统风貌建筑的地区。

城市紫线(urban purple line): 历史文化街区以及历史文化街区外历史建筑的保护范围界线。

核心保护范围(conservation core zone): 历史文化街区、名镇、名村内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较为完整、历史建筑和传统风貌建筑集中成片的地区划为核心保护范围。

建设控制地带(development control area): 在核心保护范围之外划定的,允许建设,但需严格控制建、构筑物的高度、体量、形态、色彩的区域。

风貌协调区(townscape coordination area): 在一定的地域内,为了展现和突出文物古迹、历史景观,对新建建筑在形态、体量和色彩上采取的一定的控制引导措施。

北京南锣鼓巷历史文化街区

上海外滩历史文化街区

成都宽窄巷子历史文化街区


02


 

历史文化街区那些事儿

What happened in the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district


1. 它不一定是一条街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办公厅2021年《关于进一步加强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保护工作的通知》中,进一步明确和规范了历史文化街区确定标准(参考),并提出将符合标准的老厂区、老港区、老校区、老居住区等划定为历史文化街区。

三坊七巷  ? 姜克红  
2. 它不一定“年龄”很大  

《历史文化街区划定和历史建筑确定标准》提出街区需具有下列历史文化价值之一:

  • 在城镇形成和发展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与历史名人和重大历史事件相关,能够体现城镇古代悠久历史、近现代变革发展、中国共产党诞生与发展、新中国建设发展、改革开放伟大进程等某一特定时期的建设成就。

  • 空间格局、肌理和风貌等体现传统文化、民族特色、地域特征或时代风格。

  • 保留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优秀传统文化,保持传统生活延续性,承载了历史记忆和情感。也就是说它可以是古代的,也可以是改革开放之后建成的。例如,青岛奥帆中心历史文化街区,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帆船运动赛事的举办地,论“年龄”,才15岁。

青岛奥帆中心   ? 金光高照  

3. 要想成为它,需满足一些硬性条件

《历史文化街区划定和历史建筑确定标准》明确历史文化街区需满足一些硬性条件。  
  • 传统格局基本完整,且构成街区格局和历史风貌的历史街巷和历史环境要素是历史存留的原物,核心保护范围面积不小于1公顷。
  • 保存文物特别丰富,历史建筑集中成片,核心保护范围内文物建筑、历史建筑等保护类建筑的总用地面积不小于核心保护范围内建筑总用地面积的60%。(建筑用地面积指建筑或建筑群实际占用的土地面积,不包括院落。)            

北京大栅栏历史文化街区  ? 秋之蚱蜢

4. 历史的真实性是它的基础  

历史的真实性、风貌的完整性和生活的延续性是历史街区保护的3条原则,其中,历史的真实性是基础。人造街区不是历史文化街区。街区整治过程中,两侧店铺的立面,从檐口、门窗、栏杆到门槛,都要符合传统的做法和特色,包括其格式、文样、材料、色彩,以及比例、尺寸等,都有章可循。决不能为了提高档次,进行大规模开发式更新改造,也不可盲目模仿其他地方风格,丧失历史真实性。

重庆沙坪坝磁器口历史文化街区  

5. 历史文化街区有国家级和省级之分

2015年04月21日,住房城乡建设部、国家文物局对外公布第一批中国历史文化街区,北京市皇城历史文化街区等30个街区入选。至今尚未公布第二批。河北省尚无国家级历史文化街区,有省级历史文化街区37片。  

定州市开元寺塔历史文化街区


03


 

历史文化街区特征

Characteristics of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Blocks

历史文化街区一般以拥有高品质的文化遗产为核心特质。       街区的空间格局、特色建筑及遗存的文化资源本身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研究价值,物质遗产与非物质遗产构成旅游开发的核心吸引物。从街区格局、空间尺度及资源现状来看,历史文化街区一般具有以下       四个特征:  
1. 规模宏大的建筑遗产群落      
相比于线性的街道,街区一般规模较大,通常以古城片区的形式存在,其中保存有大量的特色建筑,代表着其所在区域的传统建筑文化精华,历史研究价值和文化保护价值较高。由珍贵的建筑遗产群落构建的大尺度空间,形成区别于现代城市新区的相对独立的特色风貌区。  

北京皇城历史文化街区

2. 清晰完整的历史城区肌理      
街区通常以“城”的概念存在,其空间格局一般在相对较长的历史时期内未经大的变动,街区内拥有保存相对完好的城墙、街道以及庙宇、宫殿、衙门、监狱等城市公共建筑,有着历经千百年形成的城市肌理。  

苏州山塘街历史文化街区  

3. 延绵不断的地域文化脉络

街区内的生活文化与生活场景保存着传统地域特色,并由于本地居民的世代延续,传统的生活文化在其间得以不间断地传承与延续,民间生活所蕴含的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典型的区域代表性,并与物质遗产空间共同构成街区文化保护的主体。

 
南京颐和路历史文化街区  
4. 历史悠久的区域发展中心
街区所构建的古城,一般在历史上就是重要的区域中心,承载着带动区域发展的重要功能。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宗教、建筑、艺术等方面拥有不可替代的区域地位,是研究某一区域发展历程的历史活标本。

厦门鼓浪屿历史文化街区  


04


 

历史文化街区类型

Types of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Blocks


01 商业激活型

主要特征: 以商业或旅游作为主要功能,人流密度高,公共开放性强,历史遗迹受到一定破坏,需要加以改造以恢复传统风貌。

参与主体: 社会资本为主,政府协助或合作。

业态功能: 游客占比较高,商业零售及酒店设施丰富,此外也有部分居住功能。

面临挑战: 产权分散;对租金收益追求容易导致商业同质化严重,地方传统特色面临挤 压;历史建筑特点及周边街道空间难以达到现代商业要求。

代表案例: 上海新天地

 
开发背景:       20世纪90年代旧改潮,开发片区满足上海中心区商业发展要求,新天地是太平桥地区重建的首期项目,重在为后期住宅、写字楼项目开发获取溢价。
简介:       以上海独特的石库门建筑旧区为基础改造成的集餐饮、商业、娱乐、文化的休闲步行街,主要分为北里及南里两部分。
区位:       位于上海市黄浦区
占地面积:       3万平方米
建筑面积:       6.9万平方米
新建建筑面积:       5.7万平方米
投资主体:       瑞安集团,投资14亿元,其中拆迁安置成本为6.7亿元
开发时序:       北里商业(2001年)-> 南里商业(2002年) -> 新天地时尚(2010年)
游客量:       日均2万人次,周末节假日3万人次
业态结构:       目前有各类特色商户250家

?上海新天地发展历程和策略

旧区改造的综合商业体:       花费比新建高一倍的成本将北里大部分石库门建筑外貌保留,对内部空间按照商业功能进行更新,引入世界知名高档餐饮、家居服饰、文化艺术等多元品牌;
上海都市特色旅游景点:       以优越便利的交通区位、独特现代的石库门建筑及多元的服务业态吸引来沪游客,成为上海都市旅游的热门景点之一;
国际交流和聚会地:       各大商家推广新产品、召开新闻发布会、宴请宾客及娱乐表演的优先选择。

以现代商业活化传统建筑:       在保留石库门建筑外表的同时,根据经营需要,对内部空间进行全新改造,将居住空间改造为商业空间,实现老上海的本地文化与现代商业文化的嫁接,形成自身独特竞争力;
借势宣传:       借2001年共产党建党80周年及上海举行APEC会议两大契机,广邀政要参观,承办晚宴,大大提高新天地知名度,逐渐成为上海都市旅游的新名片。

上海新天地本质上属于地产开发模式,居民在开发前已全部迁出,不参与后续改造过程,由开发商主导整体规划及运营。从开发成效上看,上海新天地无疑是一个成功的商业地产项目。但从文化角度来看,除去传统建筑外立面的保留,其对传统建筑内部空间及所附居民全部更新、迁移,使得街区所承载的上海本地文化较弱,在街区文化保留方面逊于与其毗邻的田子坊。



02 产业升维型

主要特征: 多位于城市核心地段,涉及旧工业区及工业遗产,由街区内原有厂房、闲置地块等改造、建造而来,通过产业腾挪更替实现升级。

参与主体: 社会资本为主,政府协助或合作。

业态功能: 将现代设计与开发理念融入传统街区更新,导入新兴产业及更多功能,具备可持续的盈利能力。

面临挑战: 对开发主体要求较高,需要较强技术改造及后期运营能力;现有建筑可能涉及到产权、规划性质更改,周期较长;工业用地调整地价补偿高;长期工业生产或对环境构成不利影响,增加修复成本与不可控额外支出。

代表案例: 上海田子坊

田子坊位于上海黄浦区泰康路210弄近思南路,现在通常所说的田子坊主要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位于泰康路210 弄的弄堂工厂群,即现在的田子坊厂房地区,这部分建筑建于20世纪 50 年代,由上海人民针厂、上海食品工业机械等6家里弄工厂组成。另外一部分则是上海传统的里弄住宅区,即现在的田子坊里弄地区,包括泰康路 210 弄、 248 弄、 274 弄的各类住宅,建筑时间跨度有百余年, 是上海历史街区中最具里坊风貌特色的社区之一。

街区形成于1920年代,占地7.2公顷,其核心区“三巷一街”约为2公顷。这里既有旧里,又有新里,还有花园住宅。建筑风格包容了折中主义、英国新文艺复兴风格、现代主义风格、中国传统砖木结构风格,还有西班牙建筑风格、英国城堡建筑风格和巴洛克风格等,其中尤以石库门建筑最为丰富。这里的石库门建筑共有20多种形态,堪为上海之最。

开发背景: 上海从工业城市向消费型城市转型,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成为工业用地转型主要策略,区政府也希望藉盘活空置厂房资源,提升地区经济。

简介: 上世纪50年代弄堂工厂及居民区组成,现为具老上海风情的特色休闲商业街区。

区位: 位于上海黄浦区中心地段

投资主体: 租户投资为主体,政府出资改善基础设施

占地面积: 7.2万平方米

商业规模: 营业面积3万多平方米

开发时序: 210弄(1998年)-> 248弄、274弄(2004年)

游客量: 日均2万人次

权属情况: 由居民分散持有

租金收益分配: 按照管委会:居民 = 2:8的比例分成

业态结构:       目前有各类特色商户400余家

?田子坊发展历程和策略

工业厂房改造,艺术家集聚(1998-2003年): 1988年,陈逸飞、尔冬强、王家俊等艺术家入驻,集中于弄堂工厂,2002年,创意产业集聚,共83家艺术商店、艺术创作室和展示厅入驻;
文创工厂规模效应外溢(2004-2007年): 2004年,居民房开始对外出租,文创企业开始向居民区蔓延2005年,政府出台居改非政策,授牌田子坊为创意产业集聚区;
外延扩大,成为城市地标(2008-至今): 2008年,田子坊定位为海派文化展示地和世博主题演绎地,其范围进一步向外扩散,餐饮、服务等业态比例大大提升,成为旅游和体验式文化集聚地。

文创活化: 街道办与文化商人合作创办“上海田子坊投资咨询公司”,将空置厂房使用权转租,由后者运用市场化手段招徕艺术家入驻,激发了片区活力,为后续改造树立了示范效应;适时借力突破制度边界:将公用房交由合作企业进行改造出租规避政治风险,掀开“居改非”大幕。在政府计划对片区实施拆迁开发后,联立居户、艺术家及社会人士向政府抗辩,使得政府出台居改非政策;借势宣传:借力世博会举办契机,申报世博会旅游示范点,并邀请国内外政要精英到访,引发社会关注。


03 记忆传承型
主要特征:       以居住为主,保留一定历史文化遗迹,但需要改造修复。
参与主体:       政府主导社区参与,社会资本视情况引入。
业态功能:       街区通常包含历史传统风格住宅、名人故居或异国风格历史建筑,出于成片历史建筑保护目的,居住仍是主要功能,沿街面及少量建筑用于商业目的。
面临挑战:       人口混杂,产权、户籍、用地性质复杂;建筑老旧,提升居住体验需要较多资金投入,国有资本受限,社会资本参与不足,资金平衡难;部分商业性尝试可能招致居民反对。
代表案例:       北京杨梅竹斜街

开发背景:       2009年,北京市政府探索新的旧城更新模式,将杨梅竹斜街作为文物保护试点
简介:       原是旧时京城最重要的出版商业街,现成为一个展示体验京味特色的文化街区
区位:       位于北京宣武区东北部, 大栅栏街道辖域东南侧
街区规模:       斜街全长490米,宽5.5米,杨梅竹斜街片区整体占地8.8万平方米
建筑面积:       7.6万平方米(斜街片区整体)
投资主体:       北京大栅栏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国有地产开发企业),斜街片区总投资52亿元,首期腾退居民安置成本超过13亿元
产权情况:       由开发企业和居民分散持有
业态结构:       目前有各类特色店铺共计60家
? 杨梅竹斜街的改造历程
街区空间更新:       从街道景观设计、建筑单体更新及基础设施更新三个层面对杨梅竹斜街进行空间改造。
代表举措:       实施大栅栏12间公益设计计划,引进优秀创意设计更新街区;
街区产业更新:       保留大部分原有店铺,植入与街区文化特性相符的店铺,增强文化氛围,避免过度商业化。
代表举措:       引入老北京兔儿爷等传统工艺品店,植入“内盒院”等建筑实验点;
社区建设:       引入大型策展活动,调动街区居民共同参与,构建新的活动及社会关系。
代表举措:       连续4年参与北京国际设计周,2014年参与威尼斯双年展。

遗址保护: 对街区内建筑按历史文化价值分类评估,价值显著的古建筑予以严格修复保护,此外,保留了大部分原有店铺形态,使原街区历史文化氛围不因改造而丢失;

点状更新: 通过自愿腾退方式获取点状改造空间,避免大拆大建,降低开发成本,于此同时,选取适宜业态植入点状空间;

策展活化: 引入北京国际设计周策展活动,将设计师、规划师的创意设计植入到街区,结合更新后的点状空间,联结成网,催化激发更多的生活、产业和社会关系,实现区域复兴。

杨梅 竹斜街发展策略示意图

杨梅竹斜街是政府主导下的历史街区再造,是一种自上而下的有计划、有目的地旧城改造,目前已发展成为有历史文脉与保护价值在的商业空间。相对田子坊与新天地,杨梅竹斜街是一种更为折衷的发展模式,其能较好的兼顾商业开发、遗址保护之间的平衡。但于此同时,为保护街区文化氛围而对入驻商业的筛选控制也减少了项目的收益来源,2014年,杨梅竹斜街招商收入仅460万元,尚不足支付银行利息。项目的可持续发展性及可复制性尚且不足。未来,吸纳社会主体参与投资改造和带动社区共建将是保障其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结语:
城市生生不息,文化代代赓续。历史文化街区一年又一年地记录着城市的历史演进轨迹,反映着社会生活和文化构成的多元性,它是城市文化共时融合和历史传承最直观、最典型的场景写照,也是城市文脉最形象、最生动的外在表现。保护好历史文化街区,利用好历史文化街区,是传承和发展城市文化重要的内容,更是增强城市文化自信的重要抓手。

从文化历史街区开发的3种代表类型来看,其在街区活化改造、遗址保护及经济效益等方面各有优劣,但从街区开发的方式来看,商业植入、建筑改造及文创策展已成为街区活化的通用举措。未来,明晰街区改造中相关产权归属,平衡街区传统建筑保护与商业开发之间的关系是复兴历史街区的重要考量点。



 
  • shilaoqi
    shilaoqi 沙发

    谢谢楼主的分享!

    2024-01-20 16:32:20

    回复 举报
    赞同0
这个家伙什么也没有留下。。。

景观规划设计

返回版块

25.17 万条内容 · 275 人订阅

猜你喜欢

阅读下一篇

经营城市系列②丨如何通过赛会活动“营城”?

随着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配套服务的日臻完善,城市的产业、人才、科教、资源等持续集聚,城市开始从“造城”阶段迈入“营城”阶段,城市发展理念也逐步从“建设城市”向“经营城市”进行转变。 “经营城市”本身是一种理念,而对城市进行具体的经营需要一定的抓手。近年来,一些城市以举办比赛、会展等活动作为营城的抓手,提升国际化水平,推动城市功能品质快速提升,展示成都世界文化名城城市形象的极好机遇。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