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力信息化是指应用通信、自动控制、计算机、网络、传感等信息技术,结合企业管理理念,驱动电力工业旧传统工业向知识、技术高度密集型工业转变,为电力企业生产稳定运行和提升管理水平提供支撑和引领变革的过程。
电力信息化的实现包括发电、输变电、配电、用电和调度等环节在内的电力生产、传输、消费全过程的自动控制和调度、以及实现对电力系统规划、设计、建设、生产运行、电力营销和电力企业人财物、协调办公、综合业务等方面的信息化管理。
电力行业信息化的核心是电力行业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主要内容是各级电力单位信息化的实现,包括生产过程自动化和管理信息化。只有通过信息化的手段,提高用电营销的管理水平,才能电力行业更有效地为客户提供服务。电力信息化可分为两大类应用:
1) 电力生产控制
如数据采集与监控(SCADA)系统、分散 控制系统(DCS)、配电管理系统(DMS)、能量管理系统(EMS) ;
2) 电力企业管理
如管理 信息系统(MIS)、企业资源规划(ERP)、企业资产管理(EAM)、自动作图/设备管理/地理信息系统(AM/FM/GIS) 电力营销系统等。智能电网的内涵 由于处于起步阶段,业界对智能电网的内涵尚存在分歧,因此相关标准也在制定当中。
计算机、通讯等信息技术在电力工业各个环节应用全过程的统称。计算机信息通信网络是电力信息化的基础,各类电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电力信息化的核心。提高电力企业的经营决策水平和经济效益是电力信息化的宗旨,其本质是加强电力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电力企业信息化包括生产过程信息化(包含自动化)和管理信息化两个方面。电力信息化发展现状中国电力工业信息化可以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开始主要应用在发电厂和变电站自动监测、控制方面。80、90年代进入电力系统专项业务应用,即进入了电网调度自动化、电力负荷控制、计算机辅助设计、计算机仿真系统等的使用。进入90年代后信息技术应用进一步发展到综合应用,由操作层向管理层延伸,实现管理信息化,建立各级企业的管理信息系统。电力信息化发展现状从单机运行发展到网络化运行,从局部应用发展到全局应用。在“十一五”期间,电力信息化建设已纳入企业总体发展战略,信息化进一步与电力企业的生产、管理与经营融合。
1) 电力企业信息系统庞大
结构复杂电力企业不同于其他行业,它是一个特殊且庞大的系统,不但规模大、部门人员多、而且跨区域面积大。例如,电厂的设备管理系统,设备的种类繁多,其规格、数量、所属部门、安装位置等都有很大的区别,信息系统需要管理的内容效果以及运行后的状态等都涉及多方面的因素,很难实现全面的确定和完善。电力信息化建设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经济效益,以此建立一套现代化的办公模式。
计算机系统是提高管理水平、提高企业效益的有效途径。如果电力企业没有实行标准化管理,也没有强调以效益为最终目标来管理企业,那么电力信息化建设是难以成功的。因此,仅仅把信息化建设作为开发者的任务,把信息化重任交给其他行业,那么电力企业信息化与企业发展的最终目标就会脱节。
2) 电力企业具有一定的稳定性
目前,电力企业的生产与服务较为稳定。由于产品和服统数据采集的基础上进行,这种方法更适用于对系统减负。
包括企业资源计划、电力营销、安全生产、电子商务、科研管理、电力市场交易、综合业务类与企业管理相关的业务应用,以及发电和输变电设备状态检测检修、电网空间情息、视频监视、厂级监控信息系统、燃料管理、移动作业平台和能量管理系统、广域测量系统、电网动态稳定临测预警等与安全生产相关的系统等。
包括安全防护体系、标准规范体系、管理调控体系、评价考核体系、技术研究体系和人才队伍体系。
1)安全防护体系
采取信息安全主动防护策略,推广等级保护,健全风险评估,建立信息安全应急、通报管理等机制和应急预案体系,具备调度灾备功能。
2)标准规范体系
建设信息网络、信息资源、信息应用、信息安全和管理运行等相关标准,推进信息化项目规范化管理。
3)管理调控体系
建立现代信息技术管控体系,编制集团企业统一的信息化规划,实现信息化项目全过程管控。
4)评价考核体系
将信息化工作指标纳入企业主要负责人业绩考核,推进信息化评价考核、同业对标和信息化企业评价指标研究。
5)技术研究体系
开展电力新技术研究,开发具有电力特色的系统集成和满足安全要求的j软、硬件系统。
6)人才队伍体系
培养信息化管理、建设、运维、应用、安全督查及通信等复合型专业人才梯队。
1)起始阶段
我国电力行业的信息技术应用始于20世纪60年代。在电力信息化建设的初始时期,主要在电力实验数字计算、工程设计科技计算、发电厂自动监测、变电站所自动监测等方面,其目标为提高电厂和变电站生产过程的自动化程度,改进电力生产和输变电监测水平,提高工程设计计算速度,缩短电力工程设计的周期等。
2)第二阶段
电力信息化发展第二阶段,指20世纪八九十年代,这一时期为专项业务应用阶段。计算机系统在业务领域得到应用,电力行业广泛使用了计算机系统,如电网调度自动化、发电厂生产自动化控制系统、电力负荷控制预测、计算机辅助设计、计算机电力仿真系统等。同时,企业开始注意开发建设管理信息的单项系统,用于各业务部门管理。
3)第三阶段
电力信息化发展第三阶段,指20世纪90年代初到21世纪初,这一时期为电力系统信息化建设加速发展时期。随着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日新月异,特别是国际互联网的出现和发展,促进电力行业信息化实现跨越式发展。信息技术的应用深度和广度在电力行业达到前所未有的地步。有计划地开发建设企业管理信息系统MIS,信息技术的应用由操作层向管理层延伸,从单机、单项目向网络化、整体性、综合性应用发展,网络基础设施建设迅猛.企业级的信息集成应用全面展开,并开展了信息安全建设。
4)第四阶段
进入21世纪以来.电力信息化发展到第四阶段。信息化建设的目标主要在管理信息化方面,企业资源计划、资产设备全寿命周期管理、安全生产管理、供应链管理、集团控制、人财物集约化、全面预算管理等全面展开。围绕管理创新,进行企业业务流程的重新梳理、变革和重组,组织扁平化和精益化管理,不断降低成本,提高效益,通过信息化支撑企业管理.不断提升企业的价值,最终建立起信息化企业。
0人已收藏
0人已打赏
免费1人已点赞
分享
供配电技术
返回版块97.89 万条内容 · 2157 人订阅
阅读下一篇
什么是供电安全准则 “N-1”?供电安全准则“N-1”是指在电力系统正常运行方式下,系统中任一设备发生故障,不会引起系统其他设备过载、短路或损坏,不会对重要用户正常供电造成影响的准则。为了确保供电安全,需要了解供电系统的薄弱环节和潜在风险,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加以防范和应对。供电安全准则“N-1”即是针对这些问题而制定的。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电力系统中的负荷平衡问题。在正常运行情况下,电力系统的总负荷与总发电功率之间存在一个平衡关系。当发生任一设备故障时,可能会导致局部地区的负荷失衡,进而引发系统故障。因此,供电安全准则“N-1”要求在正常运行方式下,系统中任一设备发生故障后,电力系统的总负荷与总发电功率之间仍然能够保持平衡关系,不会出现严重故障。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
全部回复(0 )
只看楼主 我来说两句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