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在线论坛 \ 建筑设计 \ 建筑方案设计 \ 老工业建筑改造:城市的另一种新生

老工业建筑改造:城市的另一种新生

发布于:2023-12-28 10:21:28 来自:建筑设计/建筑方案设计 [复制转发]



                                                                                                 

6个优秀工业建筑改造案例                                                                                                  


工业遗存又名工业遗产,是指近现代城市发展和工业建设所留下的具有历史学、社会学、建筑学和科技、审美价值的工业文化遗产,包括建筑、机械、厂房、生产作坊等社会活动场所,这些年随着城市更新进入存量创意营造阶段。


工业遗存改造是中国城市发展转型过程中一个重要的问题。当前中国大部分的工业遗产,从原生产功能消逝到成为“遗产”之间,历经了多次“非正式更新”带来的功能转变和形式改造。设计师在接受工业遗产更新改造的任务时,面临的考验不仅是如何再现场地工业生产时代的辉煌,更不可避免地要面对厂区衰败以来城市快速发展过程中场地和周边社区发生的种种变迁。    


面对这种历史的叠加,如何使工业遗产的价值被真实、完整地解读,是这场城市遗址改造的意义所在,也是工业遗产更新的重要议题。    






一座建筑,应该有着一以贯之的变化,这便要开启一场场持续多年的对话,那是“和一个场域的对话”。

时代更迭,我们逐渐远离了只是不停“建成”的年代,转向“维持”建筑,开始关心它们生长、变化、重组的过程。





01.

在老集镇营造回得去的新家园

丁栅水乡SOHO智慧粮仓 - 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

设计:line+建筑事务所 + MLA+


作为浙北平原区重要的粮食产地,丁栅于上世纪60年代始建粮仓群落,是新中国建造最早、数量最多的“房式仓”代表之一,其中保留的“素混凝土拱型粮仓”是当时全国首推的新型粮仓类型。

设计改造希望构建一种基于产业导入并在地循环的新型“城乡协同”模式,运营前置结合空间重塑,在老集镇营造回得去的新家园。

▼丁栅老粮仓


设计策略: 通过硬质的空间改造到软性的内容生产,重新激活粮仓作为农业建筑所保有的“生产”功能,并以农业产业基底重塑当地的精神坐标,打造丁栅精神和创意生活的空间载体,为从前的乡镇缔造者找到情绪共鸣,也为未来的内容生产者提供体验与实践空间。


 


基于先天的生态格局与后天的产业基础,项目整体定位为创生聚落“水乡SOHO”,分两期开发。一期“五创核”规划总用地面积18285㎡,围绕丁栅老集镇,盘活闲置资源,打造“农、文、科、乡、青”五创空间,吸引创新创业人才集聚。规划范围包含一组已废弃的粮仓及加工空间,及北侧的部分传统民居片区。南侧粮仓组团整体建筑群落肌理规整、结构清晰。而中部粮食加工区随着历史上的数次加建,已与民居聚落夹合共生,构成如拼贴般的肌理。


▼改造前场地现状


在建筑的历史价值、使用价值和结构安全性等一系列甄别研究的基础上,根据既存空间的格局与粮仓原有的功能组织,设计将中部遗存空间定位为未来向全体访客和使用者开放的知识共享会客厅,南部“房式仓”粮仓组团则定位为知识的存储器——创业办公空间。



中部利用除旧-链接-介入-点亮的更新策略进行改造,将整合零散的遗存建筑单体为完整的空间序列,形成承载阅读、休憩、观览功能的立体园林。


▼改造前后对比  

▼筒仓顶部设有观景台

▼筒仓改造前后对比

▼南部“房式仓”组团重现临水而居的江南图景


同时增建紧临稻田的农创空间“田歌阳台”,以原有厂房的拱形元素为母题,建筑通过尺度过渡与绿植屋面融入周边生态稻田。


▼与稻田自然衔接

▼改造后的筒仓内部

▼改造后的书吧,“破境”概念:内外景象对望的冲击感

▼改造后的办公空间

▼规划总平面图

项目名称: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丁栅水乡SOHO 智慧粮仓
建筑设计:line+建筑事务所(1#-3#楼)、MLA+亩加(4#-12#楼)
室内设计:line+建筑事务所(3#、4#、8#-12#楼)、MLA+亩加(5#-7#楼)
景观设计:line+建筑事务所、MLA+亩加
施工图合作单位:浙江联建工程设计有限公司
项目位置:浙江,嘉善
建筑面积:11824平方米
设计周期:2022/02-2022/07
建设周期:2022/05-2022/10

摄影: 陈曦工作室、line+




02.

重塑园区的“红色”记忆

南京战斗机械厂改造更新(红创PARK)

设计:米思建筑


南京战斗机械厂位于城北红山西麓,紧邻南京火车站。厂区始建于上个世纪50年代,随着城市的扩张和产业变迁,生产功能逐步外迁,原始厂区逐渐闲置。2006年前后,厂区曾经历一次改造,以创意产业园之名重新营业,却没能重现活力。

经历改造的厂区被新建墙体、面砖铺贴、粉刷修饰掩藏了曾经工业记忆的痕迹,近二十年来,红山茂密的植被逐步向厂区蔓延,进一步包裹住建筑的真相,被自然侵蚀的厂区成为城市与山林的边缘地带,被人们遗忘,被城市遗忘。


▼厂区入口老照片 & 厂区主路及林荫道老照片


2020年底,业主委托米思对厂区进行改造更新,希望使其成为以办公为主体的复合型新兴园区。设计的首要任务是唤醒厂区记忆,恢复园区活力。在保留已有自然树木的前提下,展露建筑中历史的痕迹,并重新回归城市。



设计提取原有厂区建筑群中最重要的特征——红砖清水墙面,以一种看似严肃却又轻松的方式重塑园区——一片位于“红山”脚下,带着某些特定“红色记忆”的“红色”建筑。材料的特征和共性成为统一园区并重新唤醒记忆的关键。


▼精铸车间结构加固及替换

▼精铸车间组团改扩建


在重塑园区共性特征之后,突出每栋建筑的特点,建立与自然的关系是设计接下来的重心所在。景观墙体的设置和空间节奏的变化是设计的切入点。低矮的院墙结合现场植被进行设置,将公共与个体空间分离,它消弭了场地的高差变化,填充了建筑之间的空隙,在场地完整性的前提下给予每一栋建筑独有的自由空间。


▼模具车间改造

▼模具车间扩建立面

▼穿楼过道

▼模具车间改造细节

▼模具车间靠山阳台

▼面向自然打开的内部

▼总平面图

项目名称:南京战斗机械厂改造更新(红创PARK)
项目地址:南京市鼓楼区黄家圩路41-1号红山科技创新工厂
项目业主:南京工程机械厂有限公司
项目主创:米思建筑
建筑施工图设计:南京兴华建筑设计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
景观施工图设计:南京市第二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
建筑面积:11224平方米
摄影:孙海霆、吕晓斌、存在建筑





03.

即地制造- 创造性使用工业设备遗存

金威啤酒厂改造-2022 深双主展场  

设计:都市实践


金威啤酒厂位于深圳罗湖区,这里曾作为深圳经济特区最早发展成熟的片区闻名于世。金威啤酒是深圳人的共同记忆,它陪伴着来自五湖四海的深圳第一批建设者,在这个中国改革开放最前沿城市挥洒青春,追逐梦想。随着深圳逐步实现从“制造”到“智造”的产业升级和发展,大刀阔斧的城市更新下,金威啤酒厂大部分被拆除,仅存占地约1.16万平方米的工业遗存成为深圳城市发展的重要印迹。这里封存着深圳曾经的奋斗、辉煌以及敢为天下先的企业家精神。



都市实践的设计践行“空间即展览”的理念,从场所价值的挖掘和转化入手,通过灵活的空间介入,创造性使用工业设备遗存,跳脱日常的空间体验,让啤酒厂最终成为整合公共文化生活的城市装置与构建文化生产的舞台。


▼从工厂到实验厂,构建文化生产的舞台


啤酒厂拥有独特的工业建筑空间体验,然而其零散的厂房遗存在场地中无法形成完整的空间序列。都市实践采用整合、插接、介入的改造策略,将场地与西侧路面1.65米,东侧约3米的高差形成的底座转化为空间叙事的基座统合原本散落的体量;以整体的力量与周围大尺度的新城市环境取得平衡。



基座”重新组织交通成为文化空间及展示工业建筑的舞台。基座顶部为室外展区串联各建筑,内部结合现状地下空间开挖一系列下沉庭院、通道与活动空间,创造出一条空间叙事主线。场地东侧的封闭立面打开数个空间形态不一的出入口, 266米长的街道被激活。


▼零散的厂房遗存


▼改造后的街景

▼街景局部

▼观景塔室内  
   

▼观景塔窗景


 


改造后的啤酒厂工业遗存新空间自南端以城市广场为叙事之开篇,经过A、B、C、D系列建筑及装置的改造或加建,至北端再次以城市广场作为结尾。A座瞭望塔作为从南广场进入工遗场地的标志性建筑物,拥有极佳的观景视野,是对被拆除的水塔的精神重塑。


▼B栋内部空间

▼空中连桥

▼C栋下沉广场


▼啤酒馆

▼展厅

▼室外展场

▼筒仓户外剧场

▼筒仓夜景

▼总平面图,Master plan ? URBANUS

项目地点:深圳罗湖
建设单位:广东粤海置地集团有限公司
设计:URBANUS都市实践(www.urbanus.com.cn)

主持建筑师:孟岩




04.

雕凿与连接 – 流逝时光中的供热厂

南小营供热厂改造:越界锦荟园

设计:原地建筑


兴建于上世纪八十年代末的北京南小营供热厂,十年前就被关停,曾经火热的区域能量中心沦为与周围住区格格不入的荒凉之地。厂区一片破败,记忆已经模糊。如今它面临一次新的机遇,将被改造成为一个融合办公、商业、文化、运动的开放城市街区——越界锦荟园。


▼改造前的锅炉房 & 煤库

▼改造前的除尘塔 & 堆煤场

▼改造后建筑外观



原地建筑希望借助这次外部的介入,揭示场地被掩盖的内在特质,让废弃供热厂重拾个性、尊严与力量;在注入未来新活力的同时,构建回向流逝时光的凝视、连接与穿越,让过去与未来叠合相生,熄灭之火重新引燃。


▼石塔与钢栈桥


厂区锅炉房、煤库、引风机间等主要建筑原用于容纳设备和燃料,空间高大、封闭、幽暗,如同沉睡中的无眼巨兽。基于原有砌体外墙的构造特性,400多个圆孔被精心开凿出来,以实现最大通透性和最小砌体安全扰动的平衡。



相较于将历史精细美化的改造方式,原地建筑更敬畏工业遗迹自身粗犷的灵魂特质。朝向园区主入口的方向上,锅炉房正背两侧的外墙被切开,阳光洗过悬空的巨大煤斗洒落中庭,视线贯通前后。


▼石塔与钢栈桥


锅炉房室内杂乱隔墙中的锅炉基座被去除涂层、加固清理,一排排斑驳粗粝的混凝土柱列裸陈于首层清空的大厅。塔林、柱列、煤斗、后花园的高耸烟囱隔空对峙呼应,用各自的沧桑记忆在园区主轴上打下一连串深沉的时间锚点,将久已遗忘的工业力量唤醒释放。



厂区原有两条倾斜的混凝土运煤传输道,原地建筑把它们作为展示空间保留,并提取为一种厂区特有的空间构型,在更新中加以强调、发展、演变。如同分离漂浮的碎片,多达15段不同时代性格的空间栈道被嵌入建筑内外。它们牵引时隐时现的游走路径,往返穿越于现代场景与废旧遗迹之间,编织重叠的时光感悟。


▼不同时代性格的空间栈道被嵌入建筑内外  

▼总平面图 项目名称:南小营供热厂改造 I 越界锦荟园

业主:锦和同昌(北京)商业管理有限公司
项目地点:北京市朝阳区小关北里
总建筑面积:3.3万平方米
规划/建筑/室内/景观设计:原地建筑
主持建筑师:李冀
项目建筑师:王文迪、叶强
施工单位:中城建第十三工程局有限公司
建筑摄影:夏至(单独注明除外)





05.

打造具有工业风的文创设计园区

北京未来设计园区 – 办公楼及食堂

设计:BIAD胡越工作室


北京未来设计园区(铜牛地块老旧厂房改造项目一期)坐落于北京市通州区张家湾设计小镇。园区原为北京铜牛集团有限公司生产厂区,厂区内的建筑建成年份为2003年,原建筑主要功能为生产厂房;改造后聚焦设计产业前段研发与创新,融入集合创研工作室、大师工作室、设计交流与展示功能,并增加园区的宿舍配套功能,塑造全新的设计企业生态圈。


项目采用分期建设方式,一期改造范围包括办公楼、成衣车间及食堂三栋建筑。改造后办公楼作为接待、会议、办公、展示及配套服务用房使用;改造后食堂仍作为食堂使用。


▼园区上位规划


办公楼位于厂区西北角,食堂位于厂区北侧东部,园区西侧为上位规划城市绿脉,东侧为城市创新活力轴,从而形成东西向一条重要的公共空间轴线,办公楼、食堂为此轴线上两个重要的节点,分别占据端头位置,在总图中地位重要。


▼改造前的办公楼


办公楼存在原形式缺乏文创产业的气质、缺乏工业遗产的特质,平面布局较难进行功能转换,层高低,北立面与总图的矛盾等问题。结合其在总图中位置及原建筑限制条件,我们提出将其转化为一个具有展示功能的办公建筑,景观中的建筑,将其变身为一处能够举办活动的社交场所,营造在花园中办公的体验。


▼办公楼东南人视(改造后)

▼办公楼西南人视(改造后)

▼办公楼南侧主入口


利用工业感极强的钢楼梯、钢栈道,打造具有工业风的文创设计园区,同时因地制宜的与多个半室外露台结合,从首层串联到屋顶的观景平台,共同形成丰富体验感的空间感受。


▼办公楼北立面(改造前)

▼办公楼北立面(改造后)



食堂原建筑存在造型平淡、东侧功能消极、缺乏工业感等诸多限制条件。食堂作为西侧城市绿脉和东侧创新活力轴之间上唯一一座建筑,我们希望通过对食堂改造,打通东西轴线,实现视觉通廊,将其改造成立体广场、开放共享的街区食堂,使其成为景观上的交互空间、重要的景观节点。


▼食堂建筑(改造前)


食堂最初的方案与办公楼类似,我们也设置了东西两面较大面积的穿孔板(内部放置厨房的排油烟设备和屋顶室外机),和较高的钢楼梯及顶部钢栈道观景平台,作为园区东侧进出门户的重要节点,与办公楼形成对望之势。后由于造价等原因,将穿孔板、钢楼梯和钢栈道进行了大量的删减和取消。


▼食堂西南人视(改造后)

▼室内空间概览

▼北京未来设计园区-总平面图

地点:北京市,通州区
用地规模:51700㎡
建筑规模:办公楼2989.24㎡ 食堂 1659.57㎡

设计指导:徐全胜

主持建筑师:胡越

室内装修顾问: 北京建院装




06.

场所的第四次“生长”

炉罐厂房改造:MONOLOGO 谟农咖啡

设计: 空间站建筑师事务所


MONOLOGO (谟农咖啡)的选址在北京751园区的工业景观保护区内。南侧的炉罐区得以完整保留,西侧与园区主路之间是一片开阔的场地。基地核心部分是一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厂房,建于上世纪七十年代。场地中央保留了三个大型炉罐。厂房东南西三面分两次加建了黄色和黑色两处钢结构的部分。这次的改造可以算作这个场所的第四次“生长”。我们希望前三次的记忆能被完整的保留下来,并通过这次的方案将它们串联成一个完整的故事。


▼店面外观

▼店面与邻近的工业遗址

▼取餐口

▼入口区域概览


咖啡馆是一种城市公共空间。 MONOLOGO的室内空间高大空旷,其中伫立着纪念碑式的炉罐,两侧高大的柱列 加强了空间的纪念性,进入的瞬间宛如走进一座上个世纪的遗迹。 南北 两侧的立面被设计为可以完全敞开,室 内空间可以切换为有咖啡座的城市广场。


▼室内概览

▼场地中央保留了三个大型炉罐

▼细长的“扁柱”作为不同空间的过渡

▼完全敞开的就餐区 ▼卫生间

▼平面图

项目名称:谟农咖啡
设计:空间站建筑师事务所
建筑面积:375平方米
摄影版权:空间站建筑师事务所
合作方 “施工单位:北京海汀顿建筑设计工程有限公司
摄影:金伟琦”

  • 天地不言
    天地不言 沙发

    利用工业感极强的钢楼梯、钢栈道,打造具有工业风的文创设计园区,同时因地制宜的与多个半室外露台结合,从首层串联到屋顶的观景平台,共同形成丰富体验感的空间感受。

    2023-12-28 14:12:28

    回复 举报
    赞同0
这个家伙什么也没有留下。。。

建筑方案设计

返回版块

20.77 万条内容 · 271 人订阅

猜你喜欢

阅读下一篇

流线重构——申亿智慧工厂

        傍晚时分的智慧工厂 作者 :金超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