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生态相关理念的提出与重视,以及国家公园等的建成,现代景观的设计逐渐认识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性,在景观营造上以“可持续发展”为理念,营造可持续性的生态景观。像近些年提出的“城市双修”、“碳中和”等相关概念,也和景观的低碳设计、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密不可分。下面,就通过几个案例,来学习一下如何将低碳理念融入到我们的设计之中~
一、场地里的时光:蛇口时光草坪公园 / SED新西林
1、项目概况:
项目将再生材料重新回用于各类设施,有效帮助城市碳减排。地下海绵设施和分布各处的雨水花园,为公园提供了雨水循环利用系统,同时还保留了原有7棵生长超过40年的大榕树及其他14个品种的乔木共计271棵,通过植物搭配改善了微气候环境,亦为居民提供了疫情、地震、暴雨等不可抗灾害的避难场所,重塑了一个生态、韧性、健康、活力的公共空间。
时光草坪项目总平面图↑↑↑
2、项目背景:
场地内树木长势良好,但由于浓荫遮蔽导致地表植被无法充分吸收阳光,因此常年黄土裸露。场地未经过任何人工设计,仅有一条被踩出来的小路被铺上简单的砖石,从西侧学校斜穿整个公园,连接东南侧住区入口。
场地现状植被分析↑↑↑
每天放学高峰,接送的人流无处疏散,阻滞外围机动交通。居民告诉我们,很多在此生活了三十几年的原住民目前正陆续搬离,因为政府一直没为这里提供任何的公共环境建设,原本居民喜好的歌舞、戏曲、游戏、棋牌等文化活动空间都被城市开发挤压,社区正在持续衰败。
因此设计师决定以保留蛇口记忆为切入点,通过恢复生态,梳理交通,重塑空间、植入功能来重新激活社区的活力,我们注重延续并引导居民的使用习惯,保留原有场地记忆的同时,提供更多的弹性空间,让使用者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在其间创造活动,自发形成交往行为。原有7棵生长超过40年的大榕树在本次重建当中被完全保留了下来。
设计师通过地表的修复和植物的重新搭配来改善微生态环境,公园内部游乐健身设施大量采用了环保材料,均由海里打捞的废弃渔网和旧衣物经过工艺处理压制而成,有效帮助城市碳减排。这些举措让一个韧性、生态、健康、活跃的社区公园逐步呈现在我们眼前。
3、设计理念:
①可呼吸可渗透的绿地公园:
项目实景图↑↑↑
以海绵为特色的公园,利用原有地形高差,塑造生态台地、旱溪、下凹花园等自然游憩空间,为城市及社区提供更具综合效益的公园绿地。种植床采用喷灌系统进行灌溉,方便控制地表径流对地面的荷载。公园内草坪、植被和广场不透水铺装比,增加了50%以上的渗透率。另外,植草沟吸纳雨水、蓄渗雨水,有效控制场地内的雨水径流,蓄水系统可以从公园的路基和其它透水区收集净化回用水高达4500升,实现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发展方式。建构自然生态系统,为场地生物提供生长环境,唤醒人们对自然的尊重。
水可以产生降温作用,但水分过多则会带来负面影响。亚热带海洋季风气候在夏季过于燥热,设计师们设计了一处互动水景以保证儿童在游戏过程中能适度降温,为使用者营造舒适的微气候环境。
这些空间通过形态和色彩营造的氛围,促发居民可按即兴的交往活动需求进行创造性的使用,因而也令设计师看到了场地设计更多的可能性。
二、当海绵遇上艺术—深圳光明文化艺术中心 / GVL怡境国际设计集团
1、项目概况:
项目设计愿景 & 设计语言↑↑↑
如今的光明虽然已经建成为产业丰富的生态都市,但田园文化仍然在一代人们的心中留下深深的涟漪,当下我们就决定将“田园”进行艺术化的演绎,作为主要的设计语言植入到项目之中。
2、设计理念——海绵系统:
雨水流向示意图↑↑↑
场地汇水分区及雨水流向图↑↑↑
海绵设施布置图↑↑↑
项目场地呈三面坡的多维四边形形态,四个边角都是翘起来的,尤其是东面坡地的处理是本案的一个难点:纵向有9.6米的巨大高差,坡度超过4.9%;横向宽度仅有26米,整体呈狭长陡峭的空间状态,易产生局促和压抑的空间体验,在雨水管理方面也可能产生水土流失等问题。
即便如此,设计师们仍然希望尊重场地原貌,尽量减少土壤的扰动和水文的破坏,于是采用台地式的多功能三维立体挡墙消化场地高差,并解决雨水管理的问题。
顺应地形的海绵设计↑↑↑
海绵城市设计措施——生物滞留带↑↑↑
海绵城市设计措施——碎石渗池↑↑↑
在建筑的正立面前设计了长170m,宽18m的大型镜面水景,利用建筑拱形入口与水景的倒影完美形成一只巨大的眼睛,被称为“光明之眼”,现在已经成为新晋的网红打卡点。
水面之上的拱形入口隐喻文化的桥梁,表现“在光明,看世界”的深刻寓意。大型的镜面水景使庞大的建筑显得轻盈及动感,同时使访客远离建筑,以缓解建筑带来的压抑感。
网红打卡点——“光明之眼”↑↑↑
除此之外,3000㎡的水景面临着高额的日常维护费用,设计师们在地下车库设置了两个750m?的大型蓄水池,利用收集并调蓄场地内的雨水,并进行循环过滤,以满足水景的日常使用。
这样每年能够减少60%的自来水使用,形成可持续的生态水景。另外,水景在暴雨时还能作为临时调蓄设施,缓解管网压力。
雨水调蓄及回用系统↑↑↑
设计师们还利用参数化设计,设计了由300多根不同尺度的圆柱构成的山形雕塑,呈现出360度可观赏的效果。作为引导性的入口标志和视觉焦点,在灯光的映衬下,整个参数化的雕塑对光线的不同反射,呈现出雾喷的视觉效果,如同山间云雾缭绕。虚化的设计使空间更加的轻盈、通透和舒适,山脉的形状与“光明之眼”相互呼应,代表光明的青山绿水,隐喻光明之外是辽阔的世界,光明之内是牵挂与乡愁。
由于合院式建筑特点导致中庭是重要的雨水管理区域,暴雨时来自四周建筑的雨水会对场地进行淹没,传统的绿化显然不能解决这一问题,于是设计师们在此设计了田字格式的雨水花园。
花园下方铺设了特殊的基质土、粗砂、碎石和排水盲管,以帮助漫流的雨水可以在此更好的滞留、净化和下渗并输送至地下蓄水箱中,同时也不影响地上植被景观的营造,这样的设计也呼应了“四水归堂”的文化特色。
相较于外围四面空间的游览功能,中庭区域则更加侧重于有精准集散目的地的功能使用,包括可以举办音乐节、发布会等大型活动的架空空间。
L型台地围合的小型文化交流空间有互动取水器、文化风向标、文化地刻等趣味设计的林下休闲空间等。我们甚至使用了可移动的轻质发光混凝土座椅增加空间使用的灵活性。在一天中的大部分时间,这里都有不同程度的遮阴区域,使人们更愿意在这里停留。
西面靠近建筑一侧的低洼处则成为科普展示海绵知识的最佳地点。下雨时可以看到来自建筑屋顶的雨水在这里滞留、下渗、净化及储存的过程。
透明的亚克力板清晰展示了高位雨水花坛内部的结构,结合石笼共同形成围合的停留空间,碎石渗池同时为人们提供了进入花园的入口,方便人们在这里学习、休憩和观赏。
科普体验互动式雨水花园↑↑↑
雨水花园雨水径流方向示意图↑↑↑
海绵科普展示与景观设计的结合↑↑↑
本文来源网络,如若图文资源侵犯您权益,请及时联系删除
0人已收藏
0人已打赏
免费2人已点赞
分享
景观规划设计
返回版块25.16 万条内容 · 274 人订阅
阅读下一篇
国内园林景观设计案例分析,全面了解设计过程及设计理念CASE ONE 北京五道口宇宙中心广场改造 在北京五道口宇宙中心一个商业中心前广场的改造中,我们设计了一个转盘喷泉。简单的一排旱喷,一排树,几排座凳。尽头的一组喷泉和树在圆盘里,可以转动。这个转动有五十分钟,当转盘里的这组泉和树回到原来的位置时,泉水开始涌动。这个喷水持续十分钟。 然后继续下一个五十分钟的转动。 然后等待下一个十分钟。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
全部回复(0 )
只看楼主 我来说两句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