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在线论坛 \ 水利工程 \ 水利工程资料库 \ 运河遗迹 :欧阳埭的风云史事

运河遗迹 :欧阳埭的风云史事

发布于:2023-12-13 10:16:13 来自:水利工程/水利工程资料库 [复制转发]


欧阳埭是邗沟南端最早出现的大型堰埭,是东晋南北朝时期著名的水利工程。埭在河上,河因埭名,欧阳埭既是水工建筑物,又是河道的代称。由于连接着邗沟和长江,当交通冲要,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埭,又称堰。《扬州水道记》:“埭即堰也。”《辞海》:“埭,堵水的土堤。”《说文》:“堰,壅水也。” 堰埭是一种较低的能挡水、溢流和航运的建筑物,元以后这类建筑统称为坝。根据相关史料记载,欧阳埭的作用主要有二:一是拦水,用来关潮水,防走泄,保证一定的水位;二是通航,它由土石混合料砌筑而成,埭的上、下两侧各建成一定坡比的斜坡,以连接上下游航道。顶部平缓呈弧形,作为上下游坡面的过渡段。船只进出长江时,先卸下货物,在斜坡上敷以泥浆,用人力或者畜力拖拉过埭,成为原始的斜面升船机。


欧阳埭的具体操作过程史料虽无详载,但后世有不少船只过堰埭(坝)的记载可以引为参考。北宋熙宁年间,日僧成寻一行曾经坐船经过同样是长江口门的京口堰,他在日记里记述,过堰时人上岸步行通过,船只由“牛十四头,左右各七”,再配合辘轳牵引拽过堰顶,待落到另一侧河面后,人重新上船。据言“一牛之力即当百人矣”,可以想见,船只通过堰埭时的场景十分壮观,令人震撼。


自欧阳埭开始,仪征运河车盘过堰埭(坝)的历史持续了千年以上。即使在船闸出现以后,闸坝并用的局面仍然延续了相当长的时间,一直到明代晚期。北宋真州有江口堰,又名真阳堰,车盘过堰的船只“万里连樯,自上流而并至”。胡宿《通江木闸记》:“引挽甚苦,守卒达旦而不寐,严鼓终夜而有声,人相告劳,官不暇给。”明代仪真有五坝,杨一清《拦潮闸记》:“舟上下,必车坝乃达。不尽剥载,则不敢以举。力稍不济,舟辄坏。”钱溥《新建四闸记》:“其诸船至坝,经旬需次,起若凌空,投若坠井。” 这些都是在船闸出现以后所记,是与船闸相比较后的描述。尽管车盘引挽的劳作非常艰辛,货物剥载十分麻烦,操作过程还存在一定的风险。然而不可否定的是,在当时的历史环境和技术条件下,船只车盘过堰埭(坝)不失为一项先进的技术,是劳动者智慧的结晶,在水上航行和货物运输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功不可没。


欧阳埭之欧阳源于地名。《水经注疏》:“全(全祖望,清代著名的史学家和文学家,著有《七校水经注》)云:胡三省曰,江、淮之间,地名欧阳,见于史者非一处。吴喜使萧道成留军欧阳,在淮阴界。裴邃拒长孙稚,欲营欧阳,则在寿春境上。萧正表为侯景栅欧阳,断援军,在今真州界,邗沟之所承也。而会稽郡乌程县亦有欧阳。”


仪征(真州)一带欧阳地名的由来,据盛成先生考证与冶山和一个叫作欧冶子的人有关。他在《重刊真州竹枝词》“序”中说:“仪真与永真(当为贞,南唐时今仪征为永贞县)均为欧阳之音转,维扬与射阳,亦欧阳之音转。……冶山即欧阳山,射阳即冶阳,射阳湖即冶湖即欧阳湖,射阳县后称东阳县又作山阳,亦欧阳县。欧阳为冶工,世称欧冶子。” 欧冶子是中国古代铸剑鼻祖,相传伍子胥价值连城的七星佩剑(又叫龙渊剑)就是欧冶子铸造的。他遍访名山大川,铸剑授艺,所以冶山不止一处,这里是指“磅礡六合、仪征、天长三县”的冶山。按照这样的说法,此处地名欧阳的范围似乎很广,遗憾的是盛成先生没有注明出处。但是东晋南北朝时期仪征沿江一带有欧阳地名则是可以肯定的,史载不仅有欧阳埭,还有欧阳戍。


《水经注·淮水》:邗沟 “自(东晋)永和(345-356)中,江都水断,其水上承欧阳埭,引江入埭六十里至广陵城”。《扬州水道记》注:“即今仪征运河。”又说:“此邗沟引欧阳埭江水入运之始”,“自后由江达淮皆由此河”。这是邗沟的一次重要西移,邗沟由“水断”而获新生,可以说是欧阳埭使邗沟得以“延年益寿”。自欧阳埭之后,邗沟上逐渐出现一批调节水位的制水工程。东晋太元十年(385),谢安筑召伯埭。《扬州水道记》:“召伯上下置埭非一处。”并引《太平御览》:“秦梁埭到召伯埭二十里;召伯埭到三救埭十五里;三救埭到镜梁埭十五里。”这些堰埭特别是欧阳埭的建成,使邗沟南端水位可用人工控制,改善了蓄水和航运条件,成为常年通航的河道,这是欧阳埭的重要历史功绩。


欧阳埭建成于东晋,不久即进入南北朝,这是中国历史上南北对峙的特殊时期,欧阳埭通江达淮,进入欧阳埭就可以长驱直入广陵城,进而北上,在军事上具有非常重要的位置。《扬州水道记》:“自是欧阳为城守要地,故又置欧阳戍。”不过,这样的定位尚可商榷。欧阳埭的建成,使欧阳成为军事要地,但是其作用并非仅仅关乎广陵城守。《陈书·徐敬成传》:“陈宣帝太建五年(573)九月,吴明彻别遣徐敬成为都督,乘金翅自欧阳引埭溯江,由广陵自樊良湖下淮,齐人皆城守,弗敢出。” 说的是陈宣帝与北周就伐齐达成某种默契,开始北伐。这时的广陵城在北齐控制之下,齐人不敢出战,徐敬成由欧阳埭进入运河,一面包围广陵城,一面分兵北上围攻淮阴城。第二年正月,广陵城和淮阴城都回归南朝,北伐军在不到一年时间里就夺回了淮南江北之地。可见欧阳埭的重要,主要在于运河入江口的地理优势,是沟通南北的津要咽喉,也是南来北往的战守重地,在军事上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


清仪征水利图(道光《重修仪征县志》)


《读史方舆纪要·南直五》亦记载,仪征有欧阳戍。可能是为了印证欧阳戍的存在,清道光《重修仪征县志·杂志类》引《南齐书·戴僧静传》:“(戴僧静)后将家属叛还淮阴,太祖(齐高帝萧道成,死后追谥高皇帝,庙号太祖)抚畜之,常在左右。僧静于都载锦出,为欧阳戍所得,系兖州狱。太祖遣薛渊饷僧静酒食,以刀子置鱼腹中。僧静与狱吏饮酒,既醉,以刀刻械,手自折锁,发屋而出。归,太祖匿之斋内。”然而,南北朝时欧阳戍并非一处,以欧阳为地名者除了会稽郡乌程县,其它三处都有欧阳戍。《读史方舆纪要·南直四》:“欧阳戍,亦在淮阴旧县界。南北朝时,戍守于此。宋泰始中,吴喜使萧道成屯军欧阳,即此。”《读史方舆纪要·南直三》:“马头戍城在(寿)州西北二十里,淮滨戍守处也。又马头东南有白捺城,又南有欧阳戍。白捺、欧阳皆边戍处也。”


据相关史料,戴僧静回归南朝是在萧道成第二次镇守淮阴时。戴僧静“载锦出”是因为南北朝边境存在贸易,因而戴僧静违反禁令,用车偷运锦缎。出狱后藏在斋内时,恰逢战事,《南齐书·戴僧静传》:“虏围角城,遣僧静战,荡数捷,补帐内军主。” 《南史·戴僧静传》说得更明白更生动:“会魏军至,僧静应募出战,单刀直前,魏军奔退,又追斩级。时天寒甚,乃脱衣,口衔三头,拍浮而还。”一个“会”字,点明了正是在这个特殊的时间点,戴僧静一战成名,成功漂白身份,获任军职。那么角城在什么地方呢?《水经注·淮水》曰:“淮泗之会,即角城也。”这些事显然都是发生在淮阴,与之密切相关的欧阳戍自然也应该是在淮阴境。


这时是南朝刘宋泰始中,“淮阴旧县界”已有欧阳戍。寿春欧阳戍则见于梁。仪征境内欧阳戍设置时间没有明确记载。戍是军队驻防处,多指边防地的营垒、城堡。南北朝时,南朝与北朝交界之地普遍置戍。从当时形势分析,以东晋与五胡的国势相比,五胡不如东晋。以南朝与北朝的国势相比,则北朝胜于南朝。《南齐书·魏虏传》:“初,虏寇至,缘淮驱略。江北居民,犹恐佛狸时事,皆惊走,不可禁止。乃于白沙洲(今仪征市城南沿江一带)置一军,长芦置三军。”《读史方舆纪要·南直五》:“白沙镇在县城南滨江。即白沙洲也,旧为戍守要地。齐建武初,魏人入寇,诏于白沙分置一军,长芦分置三军。”可见东晋和南北朝前期,属于南朝的仪征及附近沿江一线并没有军队驻防。但有事时则常有军队临时驻扎或过境,如《宋书·沈庆之传》:“(刘宋大明)三年(459),司空竟陵王诞据广陵反,复以庆之为使持节、都督南兖徐兖三州诸军事、车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南兖州刺史,率众讨之,至欧阳。”据此,欧阳戍有可能是后来白沙军驻守地的称谓。


欧阳埭和欧阳戍的所在,由于时代久远现在已经难以确指,只能根据记载推测大致范围。《读史方舆纪要·南直五》“仪真县”条下说:“欧阳戍在县东北十里。”又说:“新城村,在县东北十五里,南通何家港,北达扬子桥,往来之通道也,俗谓之都天庙。”距离可能不一定精准,不过据此可以确定欧阳戍是在新城西。从南朝来说,南为后方,北为敌国,欧阳埭临江,欧阳戍必然在其与广陵城之间。当然欧阳埭与欧阳戍同在欧阳,应该相近,但从安全计,两者又必须保持相当距离作为缓冲地带,所以欧阳埭又在欧阳戍西,换言之就是在仪征城东。


欧阳埭的所在又与长江岸线直接有关。汉时,蜀岗之下的河口沙坝淤积,今天的仪征市区(时为白沙)渐次露出了水面,但是还没有形成固定的江岸,江岸仍在今北门蜀岗之下。明隆庆《仪真县志·沿革考》:“武帝元狩六年(前117),立子胥为广陵王,地属广陵国,统县四,一曰广陵,二曰江都,白沙得广陵江都之地。白沙始见此。”晋时,河口沙坝和江心洲大量出现,瓜洲出水。《辞海》:“瓜洲,原为江中沙洲,因形似瓜而得名。晋为瓜洲村,唐宋为瓜洲镇。”东晋南北朝时,北岸边滩大幅度的淤涨,蜀岗以下形成了土甚平旷的冲积平原,“扬州西段岸线已伸张到仪征运河、汊河镇(扬子桥)、施家桥、小江、三江营一线。”(《扬州水利志》1999年版,中华书局)为了便利船只出入,过船堰埭与江口需要保持足够距离,所以欧阳埭一定是在仪征运河一线以北。 


欧阳埭是邗沟的入江河段,与邗沟建成时是军事河道一样,欧阳埭发挥的也主要是军事作用。东晋和南朝的宋、齐、梁、陈多次北伐都是通过欧阳埭运兵和输送给养,“灵樯千艘,雷缁万乘,”欧阳埭上空始终笼罩着战争风云,闪耀着刀光剑影。欧冶子铸出了中国的第一把铁剑"龙渊",开创了中国冷兵器的先河。河、埭以欧阳名,或许正是寓意其在特定的年代在军事上发挥的重要作用。回首那个年代,可谓风云变幻,南朝不仅外有北朝虎视眈眈,自身也是内乱不断。打开史册,战事频仍,硝烟弥漫,而军事要地欧阳也必然地演绎了一件件风云史事。


东晋刘裕北伐,两京一齐光复,战绩极其辉煌,是南方政权北伐中唯一一个收复故都,取得最大成果的北伐。辛弃疾有词赞曰:“金钩铁马,气吞万里如虎。”义熙十二年(416),诗人谢灵运受命劳军,作《撰征赋》,其中有“爰薄方与,迺届欧阳,入夫江都之域,次乎广陵之乡”。方与是地名,在今山东济宁鱼台,邻接江苏徐州。《辞海》:“春秋时鲁棠郡,战国时宋方与邑。秦置方与县。”《太平寰宇记·河南道十四》:“鱼台县,汉方与县,汉书谓‘高祖取胡陵、方与’是也,属山阳郡。晋属高平国。高齐天保七年废。隋开皇十六年复置。唐宝应元年改为鱼台县,以城北有鲁侯观鱼台,故以名县。”


由于與与舆字形相似,“方與(与)”常被误为“方舆”。是时仪征恰为舆县,汉元狩六年(前117)置,南朝刘宋元嘉八年(431)并入江都,所以又有将“與”讹为县名的。其实《撰征赋》表述得十分清楚,说明刘裕的进军路线是从欧阳埭进入邗沟,经过江都和广陵,一路北上。


前文引《水经注疏》 “萧正表为侯景栅欧阳,断援军”,也是发生在欧阳埭的一件战事。萧正表是梁武帝萧衍的侄儿。梁太清二年(548)发生“侯景之乱”,侯景在萧正表的兄长萧正德帮助下渡过长江,围攻台城。萧衍下诏萧正表支援。萧正表得知萧正德被侯景推举为皇帝,就托词船粮未齐,徘徊不前。侯景随即册封萧正表为南兖州刺史,赐爵南郡王。萧正表于是叛附侯景,在欧阳立下栅栏,断绝萧衍援军。又派兵进攻广陵,但被萧衍的南兖州刺史、南康王萧会理指派前广陵令刘瑗击败。萧正表进退失据,只得率领轻骑避走钟离,后投靠东魏。其兄长萧正德被侯景所杀。


 “侯景之乱”平定后,侯景的亲信、南兖州刺史郭元建把南兖州拱手献给北齐,请驻防徐州的北齐行台辛术来防守广陵城。梁朝大将陈霸先从京城乘船赶到欧阳埭,听说辛术已经占据广陵城,就率军驻防在欧阳。投奔了北齐的郭元建又汇合潘乐共七万士兵攻打秦郡(今六合),形势危急之时,陈霸先从欧阳埭带领大军驰援,与郭元建激战于士林,大获全胜,斩首万余级,生擒千余人。


史载仪征境之“欧阳”,为地、为戍、为埭,其中无疑以埭最为紧要。这里发生的诸多历史事件,驻守往来的众多风云人物,无一不与欧阳埭有关。作为著名的水利工程,欧阳埭与之一起永载史册。

全部回复(0 )

只看楼主 我来说两句抢沙发
这个家伙什么也没有留下。。。

水利工程资料库

返回版块

1.29 万条内容 · 184 人订阅

猜你喜欢

阅读下一篇

水利工程实施方案编概算还是预算?你真的知道吗?

咨询内容 目前,部分水利建设项目,将前期工作简化,有的项目编制实施方案,根据发改农经[2009]1981号《国家发展改革委、水利部关于改进中央补助地方小型水利项目投资管理方式的通知》补充通知中明确:项目实施方案由可行性研究和初步设计合并而成,达到初步设计深度;请问编制实施方案的投资是按概算还是按预算,审查项目有专家认为实施方案就是施工图设计应按预算调整,但文件规定实施方案达到初步设计深度,应按概算调整。我想问的是实施方案具体按什么投资阶段调整投资;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