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在线论坛 \ 水利工程 \ 水利时事 \ 加强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

加强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

发布于:2023-12-06 13:33:06 来自:水利工程/水利时事 [复制转发]

大运河由京杭大运河、隋唐大运河、浙东运河三部分构成,全长近3200公里,是具有2500多年历史的活态遗产,是目前世界上距离最长、规模最大的运河,蕴含着中华民族悠远绵长的文化基因。


   

编辑  |  张宁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大运河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流动的文化,要统筹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近年来,我们会同相关部门和沿线省份,积极推进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加强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大运河文化带、生态带、旅游带正在焕发新的生命活力。


顶层设计加快完善,协调机制逐步健全。            
         

国家层面统筹谋划,中办、国办印发《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纲要》,明确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的路线图、任务书和时间表,为大运河沿线发展谋篇布局;部省联动通力合作,出台4个部门专项规划和8个分省实施规划, 构建形成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的“四梁八柱”规划体系


国家层面和大运河沿线8省(市)均成立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工作领导小组,上下协同、扎实推进;建立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工作省部际联席会议工作机制,有统有分、各司其职,形成了推动中央决策部署有效落地实施的制度体系。


       


坚持保护优先,文化传承进一步彰显。            
         

当前, 大运河文化资源保护利用水平大幅提升。 沿线各类文化自然遗产保护基本实现全覆盖,以推动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为主线,系统梳理大运河沿线的文物、非遗等各类文化资源,逐步摸清了文化资源“家底”。


大运河法制建设取得突出成效。 浙江、山东、江苏、河北等省陆续出台省级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保护条例,为大运河文化遗产进行分级分类保护利用提供法律保障。


文化挖掘阐释水平明显提高。 浙东运河博物馆、隋唐大运河文化博物馆、天子津渡遗址公园等重点项目建成开放,充分展现大运河遗存承载的文化底蕴;《大运河之歌》纪录片完成拍摄制作并在央视播出,《大运河画传》等一批与运河主题相关的出版、影视作品陆续推出,大运河文化基因进一步激活。


       


沿线生态持续改善,运河实现水清岸绿。            
         

大运河沿线持续推进重点区域及河道生态环境修复,优化提升大运河航道功能,为大运河保护、传承和利用提供有力生态保障。


截至目前,大运河沿线8省(市)已全面建立河长制,沿线水环境实行按月全面监测,江南运河(江苏段)、淮扬运河、中运河实施全面治理和保护,山东、苏北、河南等段水质明显好转,京杭大运河连续两年实现全线通水。


天津市开展大运河滨河绿道建设和沿线绿化,推动沿线非建成区营造林约2万亩,运河生态空间森林覆盖率达到20%以上。


泰安市实施大运河(泰安段)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新增湿地面积超过500万平方米,城市重要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


       


文旅融合创新发展,运河影响力显著增强。      
         

大运河贯通南北、联通古今,沿线地区具备优质独特的文旅资源,通过文化遗产活化利用,唤醒运河文化记忆。


“千年运河”名片更加璀璨。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通过科技手段打造历史场景和多元业态的沉浸式体验,开业以来参观人次突破500万;全民健身“行走大运河”等活动引起热烈反响,越来越多居民选择“了解运河、行走运河、感悟运河”,运河文化重回民众日常生活。


区域文化交流日益紧密。自2019年以来,北京市与杭州市轮流主办中国大运河文化带京杭对话,为保护传承利用好大运河凝聚共识;沿线8省(市)举办大运河文化非遗大展和大运河文化之旅活动等,沿线城市交流合作不断深化。


       


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作为一项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一些困难问题还需要在建设发展中逐步解决:


一是大运河沿线文化遗产相对分散独立 ,运河文化的统一阐释、系统保护、综合利用等还有待加强,沿线8省(市)认定标准不统一,文化遗产保护有待深化。


二是大运河沿岸生态空间管控难度较大 ,部分地区生态环境破坏难以快速修复,复绿成本高、见效慢,生态保护有待提质增效。


三是大运河文化内涵提炼、阐释和展现形式尚显不足 ,深度体现大运河文化内涵的标识产品还比较缺乏,文化内涵研究阐释有待加强。


未来需进一步突出保护、传承、弘扬,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不断细化实化工作措施,深入细致抓好工作落实,持续推动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和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工作取得新进展。


坚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      
         

保护优先是开展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工作的首要原则。要严格落实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根据大运河相关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自身特点,推进真实性、完整性保护。加快推进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的立法工作,继续推动地方完善相关地方性法规规章。


       


持续开展生态环境保护修复。      
         

推动绿色生态廊道建设,打造大运河滨河生态屏障,深入推进大运河沿线绿色城市建设。


进一步建立和完善统一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制度,指导落实大运河核心监控区管控要求,避免出现“乱占”“乱建”现象。


推进大运河沿线产业生态化集聚改造,加强工业园区污染治理,推进船舶和港口污染防治监管。有力消除监督盲区,盘活运河保护“一盘棋”。


坚持稳扎稳打、久久为功,延续壮美运河的千年神韵。


       


强化文化遗产保护的整体联动。      
         

进一步促进资源整合优化,充分汇聚各方合力,深入挖掘大运河优秀传统文化精神内涵,推动形成更多优秀文化产品,为展示推广大运河文化提供坚实支撑。


研究大运河国家步道建设方案,进一步完善多元投入机制,统筹用好现有资金渠道,加强重大项目谋划和支持力度。


及时总结相关部门和地方工作经验做法,强化推广宣传,推动形成各部门、各地方争先创优、齐头并进的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格局。


          

全部回复(0 )

只看楼主 我来说两句抢沙发
这个家伙什么也没有留下。。。

水利时事

返回版块

3667 条内容 · 50 人订阅

猜你喜欢

阅读下一篇

西辽河秋冬季水资源调度工作取得新进展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