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从钢结构到装配式钢结构建筑
余姚钢结构坍塌事故的新闻和分析,教训惨痛,需要大家警惕。
实际上近两年类似事故发生过几次,网上的事故分析原因多种多样--单跨框架、梁柱节点刚度有问题、弱轴疑似无框架梁等等。但实际上,出问题的这些结构有一个典型特征——钢结构纯框架,H型钢柱且弱轴抗弯。有必要谈谈这种结构形式设计可能会存在的问题。
(图片来自“土木吧”)
1)结构体系是否可行?
从结构体系而言,这是钢框架,没毛病。而且不采用箱型(矩管)柱,一般都是出于构造简单,施工便利的原因。如果非得说体系有问题,可能就是抗规3.5.3的这条概念设计问题(条文说明举例说明横向抗侧力构件(如墙体)很多而纵向很少的情况)。但实际上程度不好把握,并不能因此彻底否定这种结构形式。
另外,抗规8.3.4要求,钢框架柱在两个互相垂直的方向都与梁刚接时宜采用箱形截面。当然按规范说法这也不是绝对禁止H型钢柱。
2)“强柱弱梁”要求是否满足?
个人认为这可能是关键。按照抗规8.2.5,除了几种免除条件外,钢框架应满足“强柱弱梁”的要求。
就个人经验而言,经常会依靠“柱轴压比不超过0.4”这一条件免除,否则很难算够。这与抗规8.3.4的要求内在逻辑一致。
3)强轴框架,弱轴支撑是否可行?
很多人提出,弱轴应该设置支撑。但按目前抗规的要求,单方向设置支撑导致两个方向动力特性差异较大,可能会被审图用抗震概念设计不符合要求而给否定。另外,哪怕纵向设置支撑,按抗规纵向就是是框架-支撑,框架部分一样要满足“强柱弱梁”要求。
咋整?按钢标的支撑框架设计?按厂房的柱间支撑?
想想,问题在哪儿呢?
4)为啥AISC规范可以用H型钢柱框架?
熟悉美国规范的朋友肯定会说,AISC钢结构抗震规范(AISC 341 Seismic Provisions for Structural Steel Buildings)允许用H型钢柱的特殊抗弯框架(SMF)?而且延性还非常好。
非常好的问题,我先不细说,这个问题需要您对照着SMF框架柱的布置来说了。如果真的琢磨到这儿的,那也请您一并看一下SMF框架对于“强柱弱梁”的规定,包括免除条件。如果看明白了内在逻辑,那就自然明白了,我们如果非得要设计H型钢柱框架,应该如何做了。
还有网友在问提及的美国AISC规范的SMF框架做法。
补充一下,直截了当说说。
1)H型钢柱弱轴抗弯框架,结构体系是否可行?——规范并没有明确说不行,事实上也确实有一些项目这么做。
2)H型钢柱弱轴抗弯框架,“强柱弱梁”要求是否满足?——实际上弱轴一般是算不够的,这个要注意。但往往两三层的框架,可能符合柱轴压比不超过0.4的要求,因此这一条要求可以免除。
3)强轴框架,弱轴支撑是否可行?——规范显得模棱两可,实际是可以的,一个方向是框架,一个方向按支撑框架,单一抗侧力体系,在工业建筑中并不少见。
4)为啥AISC规范可以用H型钢柱框架?
这块是网友问得最多的,美国AISC钢结构抗震规范(AISC 341 Seismic Provisions for Structural Steel Buildings)常规做法都是采用H型钢柱来设计特殊抗弯框架(SMF),且归类为延性最好的那类。
找了几个典型SMF钢框架的结构布置图,大家可以看一下。显然,钢柱弱轴并不是都在一个方向,如第一个图的A和E轴,第二个图的A、C、E和G轴,钢柱弱轴方向转了90度,这样两个方向都能形成H型钢柱强轴方向的抗弯框架,确保结构在两个方向的抗侧刚度。
事实上,AISC 341规范对于“强柱弱梁”要求也是有如下免除条件的,可以对照着我们的抗规看看。
琢磨琢磨这些内在逻辑哈,如果非得要设计H型钢柱框架,大致明白应该怎么做了吧。
0人已收藏
0人已打赏
免费0人已点赞
分享
钢结构工程
返回版块46.48 万条内容 · 1147 人订阅
阅读下一篇
组合梁中钢梁受压板件宽厚比如何控制?作者:牛必任 组合梁中钢梁受压区板件宽厚比该如何控制,经常让人一头雾水。设计人往往偏安全处理,导致无谓的浪费。 钢梁与混凝土楼板组合形成的组合梁(常见为次梁),一旦钢梁中和轴下移到钢梁内,翼缘和部分腹板即进入受压区,那么按照《钢标》,翼缘和腹板的宽厚比是有要求的: 也就是说,按《钢标》第14章,采用塑性设计方法,即截面按矩形应力分布的塑性极限状态,与三角形应力分布的弹性设计不同。那么,钢梁应遵照按塑性设计的板件宽厚比。按《钢标》14.1.6,翼缘由于有混凝土板和栓钉,可以通过构造免除宽厚比控制,但钢梁腹板的宽厚比控制就得有问题了。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
全部回复(0 )
只看楼主 我来说两句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