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建筑结构桩基础分类
桩基础按照分类基准不同,划分类别存在较大差异,应明确其类别划分标准,熟知各类桩基础优劣,为后续设计提供保证。
(1)承台位置高低划分,其主要包含高、低承台桩基础,前者多用于桥梁、码头等工程中,后者适用于房屋建筑中。
(2)承载性质不同分为端承桩和摩擦桩。端承桩是指穿过软弱土层,并将建筑结构实际载荷依托桩端坚硬土层中,对桩身产生的摩擦力较小;摩擦桩主要是指沉入软弱土层中一定深度,受桩侧土实际摩擦作用下,完成上部载荷分散至周围土体中,桩端土具有一定的支撑作用,桩与土存在相对位移,具有摩擦桩作用。
(3)桩身材料不同划分,主要包含钢筋混凝土桩、钢桩、木桩等,钢筋混凝土桩可进行预制或现浇,应按照实际设计要求,桩长度和截面实际尺寸进行任意选择;钢桩自身承载力较大,运输、沉桩等操作十分便捷,但耗损钢材量较大,经济性不佳,仅在少量重点工程中应用;木桩使用频次较低,仅用于部分加固或临时工程中。
(4)制作工艺划分,包含钢筋混凝土预制桩、灌注桩,前者主要是在工厂或现场完成预制,利用锤子进行击打、振动沉入等方式,促使其最终沉入地下;后者又称为现浇桩,可直接在设计桩地基完成成孔,在孔内放置相应的钢筋笼,最终灌注混凝土形成桩,其与预制桩相较,可节省钢材使用量,持力层起伏平整性不佳时,长度可按照现场实际状况设计。
2 建筑结构设计中的桩基设计要点
2.1 桩选型和间距选择设计
桩型选取作为桩基设计核心内容之一,实际选取桩型过程中,应综合性考量建筑物特征、地形、地质条件、施工环境及各类桩施工工艺特征及难度,制桩材料供应条件,整体造价及施工周期等系统性分析,并做好技术、经济方案选择,最终筛选经济合理、适宜的桩型及成桩工艺。桩基选型过程中,其选定基准不同,最终选型不尽相同。
(1)依照地质条件确定桩型
针对硬土层、岩层埋设深度较浅地质状况,建议优先选取灌注桩;淤泥地质条件不建议选取灌注桩,防止后续出现缩颈等质量缺陷,为保证桩身质量和成型可靠性,建议选取预制桩;冲孔灌注桩针对粘土、粉土、砂土等地质中适用性较佳。
(2)以载荷类型确定桩型
载荷特征主要是指载荷动静态、固定载荷实际大小、竖向载荷偏心距等特征。上述因素均对桩水平、竖向承载力造成影响,应根据载荷实际大小,选取科学的单桩承载力。若承载过大会加大桩长、桩径,不利于项目造价经济性,单桩承载力过校,增加桩实际数量,难以发挥地基自身价值。
(3)按照施工条件确定桩型
1)针对静压预制桩而言,其施工周期短,不会产生噪声污染,适用于市区内施工。单其针对粉砂层埋藏厚度较大,其桩端难以获取良好的持力层,整体经济性不佳。
2)打入式预制桩,主要包含两种类型,即预制方桩、预应力管桩,前者自身强度较大,施工速度快,但钢筋使用量耗损较大,成本较高;后者穿透力较强,承载力较高,经济性优良。
3)灌注桩施工机械简单,施工无振动、无噪声,在实际项目中使用频繁。
4)桩间距作为桩基设计核心参数之一,桩间距确定与桩承载力发挥密切相关,决定桩基施工难易程度。选取桩间距之前,应明确桩基为摩擦桩或是端承桩,摩擦桩对桩侧土体造成严重影响,若设计间距过小,桩间土会随桩发生沉降,所以为增强桩基承载力,建议适当将桩间距增加;端承桩自身承载力源于桩端,对周围土体造成较小,可忽略不计,所以可选取较小的间距。桩间距确定过程中,应综合性考量成桩过程中,会产生挤土效应,软土挤土效应大的桩基,若其间距设计过小,后续施工桩对之前施工桩造成干扰,如倾斜、上移等,其最小中心距应满足相关要求,一般需超过3.5d。
2.2 桩长和桩径选择
(1)桩长选择
与桩端持力层选择和进入持力层深度密切相关,桩端持力层作为影响桩基承载力核心因素,约束桩端阻力、侧阻力发挥,所以应选取硬度较大的持力层。同时,应保证桩端进入持力层实际深度,进而发挥自身承载力,桩端进入持力层具有临界值,其达到特定深度之后,阻力符合规定,将该深度称为临界深度。若桩端进入持力层深度较小,导致桩端剪切破坏,桩端阻力减少。临界深度大小取决于土性质,不同土临界深度存在较大差异性,砂与碎石类性为3~10?d,粉土、粘性土为2~6?d。明确桩端进入持力层深度时,应考量持力层厚度和卧层状况,若其下方存在软弱卧层,应严格以等代实体基础计算其实际强度及形变。桩长选择与桩基础设计经济性密切相关,保证建筑结构可靠性基础因素。
(2)桩径选择
桩径选择取决于承载力大小、地质条件及桩长度等,针对摩擦型桩而言,桩径较小长度越长,最终承载力效率较高;端承桩桩径确定,应从经济方面予以考量。从设计、施工角度考量,土质状况存在差异性,桩径大小不尽相同,利用端部岩层时,建议选取直径较大桩。地质条件具有一定复杂性,应明确不良地质对成桩产生的不利影响,最终确定桩身直径。
2.3 单桩竖向承载力
桩基初期设计过程中,单桩竖向承载力核心参考基准为承载力与地基土物理指标相关性,最终估算单桩竖向承载力。然而,桩估算数值与实际值差异性较大,根据相关规程应开展试验桩进行验证,以此为基础进行调整。施工图设计过程中,会选取静载荷试验产生桩承载力等参数确定,该方式适用于设计要求较高,且地质条件十分的复杂桩基设计中。由于部分桩基设计时间紧,会以地质报告数据为基础,开展单桩承载力测试,以其作为基础开展设计施工,科学性难以保证。根据调研实践数据表明,选取高应变动测法测试,可大幅度降低承载力误差,同时此种方式经济性优良,测试数量较多。因此,桩基础设计过程中,应依照试桩实际承载力开展设计,保证设计科学性及合理性,实现建筑结构可靠性。
2.4 桩水平承载力验算
对桩基水平承载力进行验算,能保证其具有良好抗震性能。我国相关规范中明确要求,桩基应开展抗震验算范围,桩基水平承载力验算桩身、桩基水平承载力。桩身水平承载力,一般属于大直径灌注桩均可满足相关要求,预制桩应严格依照相关规范确定数值。影响桩基水平承载力因素较多,如桩身截面尺寸、混凝土强度、承台侧面图土、有无地下室等,若土质为淤泥应对其及时处理,同时应保证回填土质量满足要求,保证桩基水平承载力达标。
2.5 桩偏差处理和控制
桩基设计施工过程中,要以桩偏差处理控制作为核心工作,尤其针对条形桩和承台桩控制,减少桩基设计存在的隐患。桩顶标高超出初期设计数值,应进行劈桩,尤其是预应力管桩等空心桩建设,桩顶存在桩帽开展劈桩经济性、开展难度较大;桩顶标高不足初期设计数值,应进行补桩。该过程中应严控回降量,要求设计人员设计中综合性考量施工存在误差,一般保证其偏差处于2?mm为宜。
3 完善桩基础设计主要策略及建议
3.1 科学应用数学函数有限元法
有限元法科学合理划分集合内元素,并将其作为基础计算相关函数和近似方程,其吻合不同桩基设计要求,同时可短时间内更便捷地获取桩体几个拓扑信息,在桩基承载力计算方面发挥重要价值。与传统桩体强度计算方法相较,有限元计算方法可直观反映现场施工条件,原有计算方法中未考量桩基和土体间作用下,简化计算流程,此类计算方法最终结果精准性难以保证。因此,选取有限元设计方式,可充分考量桩基与土体形成的作用下,更接近实际状况,应用专业软件构建模型,获取完整、可靠度较高的数据,不断调整优化桩体性能。
3.2 提高桩土符合计算精准性
桩基设计过程中不仅需考量单根桩体承载力,而且应综合性考量其构成整体是否满足建筑要求,应用有限元法可掌握单根桩性能参数。为保证建筑结构整体性,需综合性考量桩体群落承载力,保证桩基可承受较大载荷,将其形变控制在合理范围内。因此,桩体群落分析中可选取复合计算模式,基于有限元单根桩体,选取连续性计算方式保证桩土复合质量。计算过程中桩基自身沉降实际成效难以满足承载力需求,核心原因在于设计中桩基施工和承载力关系未明确,所以保证沉降量得以控制,需将桩基础轴线桩土布置为性质相同材料,对群桩载沉降展开进行分析。
4 项目设计案例分析
某多层建筑框架柱界面为400×800?mm,承载上部建筑结构实际载荷,其初期传输载荷设计值为轴力、弯矩以及剪力,数值分别为2800?kN·m、420?kN·m、50?kN·m。对建筑结构施工现场进行勘察,其地基土层分别为人工填土、粘土、淤泥质粘土、厚粉土,实际厚度分别为0.8m、1.5?m、9.0?m、6?m。结合初期勘察资料获知,地基表层填土和1.5?m后的粘土以下为软黏土,其整体厚度高大9?m,对其进行分析表明,柱载荷作用下自然地基无法满足相关要求,选取桩基础,结合地质条件将粉土层作为持力层。该项目勘察深度范围内并无较佳持力层,最终选取摩擦型桩,选择钢筋混凝土预制桩,桩承台埋设地下深度为1.2?m,桩进入持力层内2d,伸入承台100?mm,桩长度为10.9?m。单桩实际承载力根据相关规程计算,最终获取数值为679?kN,桩基竖向承载力设计数值确认,由于其数量超过3根非端承桩复合桩基,应综合性良好桩群效应,最终取数值为339.5kN。由于承台下方存在一定的淤泥粘土,所以不考量承台效应,由于桩数量、间距等处于未知,应将其明确之后方可验算承载力设计值是否满足相关要求。先未考量承台实际质量,初步明确桩数量,最终建议其数量取8,结合相关设计规程,摩擦型桩中心矩与桩身直径之比应超过3:1,以及考量需越过软土,最终桩距取350?mm。
5 结束语
桩基础设计合理性及科学性,关乎建筑结构稳定性及可靠性,需对其加以关注。桩基础设计过程中,应掌握设计各要点,并严格依照相关要求做好取值及试验,综合性考量现场地质条件,保证设计与后续施工吻合性,确保桩基设计合理性及可靠性,为建筑施工安全性及质量保证予以支撑。
全部回复(0 )
只看楼主 我来说两句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