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在线论坛 \ 装配式建筑 \ 行业政策 \ 部分省市装配式建筑发展现存在问题

部分省市装配式建筑发展现存在问题

发布于:2023-08-24 16:20:24 来自:装配式建筑/行业政策 [复制转发]

一、住建部

1.发展水平参差不齐。

近年来,重点推进地区和鼓励推进地区之间在产业规 模、技术能力、人才储备等方面的差距逐渐拉大。同时,各地执行的标准水平差异较大,导致项目水平参差不齐。经初步评估地方装配式建筑认定标准,北京在非砌筑内隔墙应用比例方面要求略高于国家标准;天津、广东、山东、江苏、江西、海南、宁夏、新疆等地因地制宜增加了新技术加分项,突出了标准化设计、BIM、绿色施工和当地建设领域新技术的应用。部分地区为了追求较高的装配式建筑发展占比而降低了裝配率的要求,较低的装配率在-定程度上制约了技术发展和效率发挥。  

2. 标准化程度不高。

目前,各地区各企业反映最为强烈的问题还是标准化程 度不高导致造价成本下不来,综合效率和效益优势发挥不明显。在设计方面,多数工程仍按传统方式设计,再进行二次拆分与深化设计,尺寸随意、种类繁多;导致在生产环节预制构件和部品常用尺寸不能定型,只能定制化生产,生产线利用率低、模具摊销大;也造成了施工环节安装效率提不上去,综合成本下不来。经钢结构企业测算,如果钢构件的尺寸能够固化,通过钢厂直接批量化生产型钢,将直接节约钢结构成本15-20%左右。另外,还存在预制构件生产环节监管缺失、现场装配不精细、质量常见问题时有发生等问题。  

3. 队伍能力建设不足。

装配式建筑相对于传统建设方式,对全产业链队伍都提 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科研、设计、生产、施工等行业主体应用工业化理念和技术指导项目建设,目前传统人才队伍转型的速度还不够快。据不完全统计,2021 年全国具有装配式建筑设计经验的设计单位占全部设计单位的比例为12. 9%,相应的装配式建筑施工单位占比为9.2%。以装配式建筑发展较好的浙江省为例,该省具有装配式建筑设计经验的设计单位约为166家,占比仅为22.5%,具有装配式建筑施工经验的施工单位约为1378家,占比仅为10.1%。从全口径建设行业从业人员看,经过培训的技能工人占所有实名制工人的比例仅为1.8%,人才队伍储备及能力不足严重影响了装配式建筑的持续健康发展。  

4. 产业链协同不充分。

装配式建筑是一个系统工程,其设计、生产、施工等产 业链环节相互渗透、相互影响,适宜采用EPC工程总承包方式进行有效整合。统计数据显示,2021年全国新开工装配式建筑项目约为15000个,其中BPC工程总承包模式项目1750个,占比仅为11.6%。除了应用EPC工程总承包的装配式建筑项目数量较少以外,已经应用的项目管理水平也参差不齐,部分项目仅在投标时组成了联合体,在实际实施过程中仍然缺少协同工作。产业链的不协同也造成了成本的增加和效率的降低。  


二、上海市

1、发展不均衡现象有待进一步改善

一是部分开发企业建造理念有待更新,对装配式建筑了解尚不够深入甚至存在一定的抵触情绪;二是装配式设计水平参差不齐,部分设计人员存在重构件拆分和深化详图设计,轻技术统筹规划和方案设计,重预制混凝土构件应用,轻装配式部品部件、围护体系及内装工业化应用的现象;三是构件生产水平不一,部分生产企业自动化流水线生产比例较低,不利于项目整体建造效率提升。产业链各个环节的能力建设将成为下一阶段装配式建筑发展的重点工作。  

2、监管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大

作为一种新型建造方式,装配式建筑对工程建设组织和监管方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别是在预制构件生产、施工等方面。在取消预制构件生产企业市场准入的背景下,上海及周边地区区域联动和跨区域构件质量监督模式有待改进,驻场监理制度有待进一步落实。施工方面,项目隐蔽工程施工无法做到全方位监管,一定程度上依赖于施工企业自身管控水平。对于套筒灌浆连接、预制构件连接拼缝处等关键工序或关键位置,部分项目的施工精度和细节把控水平还有待提升。  

3、产业链协同现状有待进一步改进

在装配式建筑设计领域,设计环节和施工环节相对割裂、设计环节与产业链脱节问题仍未彻底解决,存在前期方案环节对装配式建筑特点考虑不周、对装配式建筑的标准化程度重视不足的现象,导致后期预制构件拆分困难、预制构件重复率低、模具与预制构件成本过高等问题,建造和管理成本显著增加。部分预制构件生产企业在生产环节依然存在混凝土振捣不密实、堆放不规范、预埋件定位不准确的现象,甚至出现构件破损、局部裂缝、精度不足等问题。  

4、人才结构性短缺有待进一步突破

装配式建筑施工增加了专业构件吊装、套筒灌浆、装配模板拆装等工作需求,从业人员的工种要求也随之发生了变化。但由于本市现有设计、施工、监理等从业人员相关技能知识和实践经验不足,导致装配式建筑领域人才紧缺。同时,装配式建筑人才培育机制尚未健全,各类培训系统性较弱,特别是全日制专业培育相对匮乏,高等院校、专职学校尚缺乏相关专业课设置,导致装配式建筑发展后备人才不足。人才短缺已成为制约装配式建筑高质量发展的主要瓶颈。  



三、山东省

1.政策机制不够健全。

新型建筑工业化全产业链发展政策体系不够完善,在土地出让、项目立项、规划审批、施工许可、竣工验收等环节,还未形成环环相扣、严格把关的全过程监管机制,一些约束性推广政策落实不够到位。市场主导的发展机制尚未形成,促进新型建筑工业化全产业链发展的市场化配套政策还不完善。

2.产业水平有待提高。

企业多而不强,大部分经营管理方式粗放,自动化、数字化、智能化发展滞后。科技创新资源整合不够,技术产品引进多、独创少。产业链“碎片化”问题较为突出,上中下游企业关联性、协同性不强,供应链、价值链一体化水平不高。工程总承包模式发展较慢,建筑信息模型(BIM)等新一代信息技术集成应用不多,设计、生产、施工、运维等环节尚未有效打通。

3.技术标准仍不完善。

竖向承重预制构件工程应用较少,部件连接可靠性、部品接口标准化等关键节点构造技术研究不够系统,集成管线设备、模块内装部品等建筑工业化配套技术产品发展相对滞后,装配化装修推广力度有待加强。建筑模数与部品部件协调、标准化户型等标准规范欠缺,已有标准执行不到位,不少建筑工程标准化设计水平不高,构件规格尺寸多、通用化程度低。

4.人才短缺问题突出。

高端人才引育不够,缺少能够起到引领和带动作用的领军人才。研发、设计、监理、造价、质检、安检、施工、材料等全产业链技术管理人员知识更新滞后,工人队伍结构不合理,一线劳务人员老龄化加剧,高技能实用型产业工人严重短缺,相对应的新型建筑工业化技能培训、技能鉴定、用工管理等制度尚未建立。

5.质量监管亟需加强。

适应标准化设计、工厂化生产、装配化施工的装配式建筑质量监管机制尚未有效建立。预制构件现场吊装、节点施工等环节质量监管不够到位,“错漏碰缺”、工程返工现象仍然存在。预制构件生产、运输环节质量监管不到位,缺乏有效的质量管控机制和统一的质量检验标准,生产过程中相关资料记录不完整、预制构件运输存放安排规划不合理等问题普遍存在。


四、海南省


1.  参建各方能力仍需尽快提升。

目前海南省装配式建筑仍处于起步发展阶段,参建各方虽然已经提高了认知,但是能力提升仍然跟不上发展速度。一是建设单位统筹策划能力亟需提升,虽然目前在规划设计阶段设置了实施方案审查环节,但建设单位未能真正从政策理解、项目需求、技术体系、厂家选择、施工组织等方面进行统筹。二是设计单位已经开始重视结构专业的培训与提高,但是建筑和设备专业参与度相对不高,导致项目从设计源头上尚未真正贯彻建筑工业化理念,其中优势未能凸显。三是部分生产企业缺乏生产管理经验,生产效率不高、服务体系不健全,影响了项目的建造进度和企业的自身发展。四是部分施工单位对于新的建造方式适应慢,人工费和措施费不降反增,将装配式建造优势变成了劣势。五是参建各方的全流程协同尚未实现,尤其是基于 BIM 信息化技术在全生命周期的协同管理与应用能力不足,无法通过信息化手段带动管理水平的提升,将装配式建筑的优势最大化发挥出来。

2.  适宜产品研发仍需加快速度。

海南省装配式建筑发展起步已四年有余,发展初期为打开局面推广以水平预制构件为主的技术体系,目前逐步向竖向构件和装配式内装修拓展,技术路径十分契合海南省的实际情况。预制构件生产企业也如雨后春笋般纷纷落地海南,产业形势一片向好。但是落地存量需求得多,开发适宜技术产品体系和配套生产能力的较少。国内其他装配式建筑技术体系如双面叠合剪力墙体系、模壳剪力墙体系、集成钢筋双面免模墙体系等,虽然在省内进行了宣贯和推广,但是仅在部分项目做了示范,尚未形成规模生产能力。政府推动力强,市场主观能动性弱,观望的企业多,提前布局、展开研发投入的少,导致市场可能会存在时间差,一段时间产能空缺,一段时间又集中建设,形成波动。

3.  产业配套各方人才仍然不足。

一是高端人才引进不够。海南省虽然分类设置了装配式建筑专家库,但是仍然缺乏在装配式建筑领域贡献卓越、能够起到引领和带动作用的领军人才。二是既懂技术和管理,又善经营的复合型人才缺乏。装配式建筑产业的发展需要企业转变传统项目管理思维,培养熟悉设计、开发、生产、施工全过程的管理型人才。三是专业技术人才缺乏。产业结构升级对建筑领域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从研发、设计、项目管理、监理、造价、质检、安检、施工、材料等全产业链的人员都需要升级。四是专业的劳务人员缺乏,工厂的产业工人多为外地引进,流动性大,且易受疫情影响。现场施工人员老龄化严重,接受度不高,无法有效适应装配式建造施工新模式。五是现场施工中仍存在部分传统建筑业工人,未形成规模化、专业化的建筑产业化工人队伍,相对应的装配式建筑应用培训、工业化用工管理制度仍需完善。

4.  质量监管广度深度仍需加强。

一是目前海南省大部分设计院、施工单位已有部分人员熟悉、了解装配式建筑,但仍有部分人员未经过系统性深入学习,业务能力不高、经验不足,“错漏碰缺”“凑装配率”和工程返工现象仍然存在。二是部分预制构件生产企业在生产环节管理不精细,存在堆放不规范、预埋件定位不准确的现象,导致出现构件运输破损、局部裂缝、精度不足等问题。三是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和检验检测要求,虽然海南省明确要求加强对预制构件生产环节的检查和抽测,加强对工程生产环节涉及的原材料、构配件和成品的监理检查力度和监督检查力度,但现实中执行缺乏依据,尤其是预制构件生产环节由市场监管部门进行监管后,工作要求和相关标准暂未明确。


五、安徽省



1.市场化项目发展不足。

已应用的装配式建筑项目类型主要为公租房、棚户区改造等政府保障工程,装配式商品住宅、装配式公共建筑等项目偏少,另外部分市县对装配式建筑推广力度不足,均导致市场化项目推动乏力。

2.人才保障能力有待提高。

装配式项目管理人才匮乏,适应装配式工程总承包、全过程咨询的人才更是严重不足, 行业管理水平不高。一线工人职业化、专业化、技能化水平不高,技能考核鉴定机制不完善,产业队伍综合素质不高。专业人才供给与行业发展需求不够匹配,全行业人才培养体系亟待升级。

3.部品部件标准化程度不够。

装配式建筑统一模数系统不完善,标准化预制构件目录不健全,构件质量验收标准还存在缺失,构件材料的认证、淘汰制度不完善,严重影响和制约了构件企业产能释放。


六、浙江省


1.行业标准不够完善,导致生产成本较高  
主要表现在标准化设计和部品模数协调的工作标准不完善,有关建筑工业化的标准体系混乱,国标、行标、地标以及团体标准针对性不够,体系不统一,相互之间不协调,甚至出现相互矛盾的情况,有针对性地指导施工现场进行操作的标准偏少。按照现行施工程序,在前端方案报规阶段,没有考虑预制构件标准化的问题,加上一些开发商对非标准件的要求很多,导致部品生产企业只能进行个性化加工,模具开发的成本较高,造成生产企业成本水涨船高。而各地的验收标准各异,给企业带来了极大的困惑。
2.项目施工成本高企,一些企业望而却步  
虽然浙江全面推行装配式建筑有了良好开端,但各地推广程度和施工经验参差不齐,一些先行企业在探索中学习和应用装配式建造技术,装配式建造的规模化远未形成,使施工成本上升。有企业反映,一项工程甚至出现人工费增加8%、塔吊租赁费翻三倍、塔吊司机工资翻倍的情况,施工企业没有收益,因此对建筑工业化望而却步,加之建设方不够重视和支持,施工企业更难有作为。从整体看,装配式建筑的市场接受度还不够高,特别是在住宅领域,其施工效率、品质保障、节能环保等优势在现行的市场机制下不能得到充分体现,影响了这一新型建造方式的普及。
3.专业岗位人才短缺,难以提高产品质量  
调研中大家普遍反映,在设计、施工、生产、安装等环节都存在人才短缺的现象,尤其缺乏高素质和高技能的产业工人。而装配式建筑相关岗位工种尚未列入国家技能工种范围,这些岗位工种的技能标准、培训规范、教学大纲等均为空白,直接影响了装配式建筑工人队伍的培养,因此相关操作人员持证上岗尚待时日。从调研情况看,大多数从事装配式建筑的工人没有经过系统专业培训,现场施工人员专业知识明显缺乏,屡犯低级错误,这也大大制约了建筑工业化的健康发展。
4.基地建设一哄而上,市场监管缺乏力度  
PC构件生产企业属于工业企业,技术和安全方面由技术监督部门管理,但其成品又属于工业半成品,最终用于建设项目,成品质量又由建设主管部门监管,目前有些地方采取的过渡措施是项目监理驻厂、规范构件合格证等,难以做到一体化全过程监管。基于装配式建筑的政策热度,一些地区混凝土专业企业快速发展,在缺乏专业技术和人员、不具备成熟的技术实力和生产能力的情况下,照样在简陋的场地生产PC构件,俗称“露天场地盖个帽”,构件质量难以达标,埋下了质量隐患。这些小散企业未经规范提升,介入装配式建造领域,依靠低价占领市场。这种PC构件生产鱼龙混杂的现象背离了建筑工业化的本意,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
5.整体发展不够均衡,产业链条缺乏协同  
目前浙江装配式建筑主要为混凝土结构体系和钢结构体系两类,由于开发商和消费者对钢结构的了解不够及市场接受度不高等原因,钢结构体系除工业厂房及大跨度场馆建设外,在公共建筑特别是住宅建筑中应用较少。钢结构的装配式建筑在节能环保方面的长远优势得不到更好体现。目前业主看中的是装配式建筑带来的面积奖励,对其带来的设计、施工和部件生产的问题都不重视。反映在设计上,前期户型和建筑方案完全不考虑装配式建筑的特殊性,未对户型和立面进行相应优化,给后续预制构件的拆分、制造和施工都带来困难。更突出的矛盾反映在设计、制作、运输、施工、监管各环节缺乏协同,妨碍了建筑工业化的整体发展。


七、天津市滨海新区

1. 市场化发育程度不高

目前滨海新区的装配式建筑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整个 滨海新区产业基地及示范工程较为缺乏,建设规模偏小,难以形成示范带动作用和规模效应,装配式建筑的优势未能充分显现。在成本导向的市场环境下,市场各方主体还未形成统一认识和行动自觉,需要加大政府引导和扶持力度。

2. 技术标准体系有待完善

现阶段,装配式建筑标准化和模数化程度较低,不利于 规模化发展及成本控制。装配式建筑技术体系仍以混凝土结构体系为主,对钢结构、钢-混组合结构等体系的开发应用和重视程度不足。一体化装修、机电装配化施工等其它装配式技术体系推广应用少,针对装配式建筑的防震减灾的研究和应用较少,缺乏对应的产品规范与标准,不利于整个产业链的协同发展。

3. 信息化水平有待提升

装配式建筑构件的设计、生产和施工等各个环节的管理 仍主要采用传统管理方式进行管理,信息化水平不高。各利益相关方未使用同一信息化平台,没有实现信息共享,信息不对称的情况较为严重。在构件设计过程中,还存在着设计与生产不匹配的情况,施工过程中也存在着施工单位难以控制工程质量和进度的问题,施工单位采用信息化手段采集、留存隐蔽工程施工质量信息还有所欠缺,总体信息技术利用水平较低,不能满足装配式建筑施工技术对信息化管理的要求。

4. 专业人才尚需培育

装配式建筑是建筑、结构、机电和内装一体化建造的建 筑,涉及设计、生产、装配等多个环节,对从业人员综合素质要求较高。滨海新区装配式建筑专业型人才相对缺乏,设计单位设计能力不足,难以将目前主推的信息技术融入到设计中,施工单位工人装配化施工水平较低,需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建立长效培养机制,加快培养进程,满足产业发展需求。



八、济南市


1.传统建筑业积极性不高

传统建设方式早已形成固有的产业供应链和管理模式,而装配式建筑是对建筑工程建造方式的重大变革,打破了原有的建造和运营方式,形成了新的产业链条及利益分配机制,部分固守原有生产方式的企业存在抵制情绪,积极性不高。

2.标准化及协同设计有待提高。

我市装配式建筑标准化和 模数化程度不高,制约了工业化、信息化和规模化发展。设计与生产、施工脱节,各专业缺少协同,未统筹考虑后期的管线、设备安装和装修,没有发挥出装配式建筑质量优良、工期缩短、成本降低的优势。

3.全产业链发展有待完善。

装配式建筑产业链长,涉及了装配式建筑的研发、设计、生产、运输、安装等,我市已有产业主要是技术研发、设计咨询、构件生产、装备制造、物流运输、施工安装等,装配式整体厨卫、工业化装修、高端设备产业相对薄弱。行业发展不均衡,产业配套不完善,骨干企业带动上下游发展的力度不大。

4.市场环境有待改善。

装配式建筑发展前期由于缺少优质 优价、质优者胜的市场竞争机制,企业之间单纯以价格竞争为主,出现了设计、生产、施工等各环节质量参差不齐等问题,没有形成完善的质量保障体系,建筑行业诚信机制尚不健全。

5.人才培养有待加强。

随着装配式建筑产业规模的日益扩大、新技术的不断应用,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强烈。我市装配式建筑企业的专业技术人员和产业工人虽已具备了相当规模,但仍有较大缺口,缺少高水平技师队伍。


九、南宁市


1.市场规模小优势难以体现。  
近年南宁市建筑业迅猛发展,2020年建筑业总产值达2237亿元,但广西装配式建筑的项目规模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2020年装配式建筑仅占新建建筑面积的4.47%,远落后于全国20.5%的平均水平。南宁市2017年~2020年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面积的4.47%~13.05%,而且部分项目还属于钢结构厂房和加油站,全区的装配式部品部件市场未能形成规模,成本未能通过规模效应进行摊销,导致装配式建筑优势尚未得到体现,较于传统建筑有60~120元/平方米的造价增量。我区目前已出台的提前预售、容积率补偿等扶持政策亦未能弥补装配式建筑增量成本,且由于缺乏有经验的管理人员和工人等多方面原因,装配式建筑速度快、质量好等优势尚未体现出来,因此建设单位缺乏主动采用装配式建造方式的动力。建筑行业产业链供应链短板明显,上下游产业链没有打通。“人机料法环测”六大生产要素市场没有形成规模效应、聚集效应,建筑企业主体责任落实不到位,管理方法有待创新,建筑工人流动性大、素质不高,工程机械市场发展缓慢,设备存放场地零散且租金昂贵,设备利用率和行业集中度低,设备维保市场服务严重脱节,建筑材料市场鱼龙混杂,工程质量检测重视不足,检测结果缺少大数据支撑及公信力,这些问题最终以工程质量问题表现出来。  
2.产业发展不均衡。  
发展以装配式建筑为代表的新型建筑工业化的市场需求不足,装配式建筑发展不平衡。一是产业基地分布不平衡。二是产能和需求量不平衡,出台的装配式建筑政策落实不到位。现有的生产基地年实际产量仅达到设计产能的10%左右,出现严重的生存危机。三是基地与项目的关系不平衡,未能协调处理好装配式建筑项目落地与产业基地建设之间的关系,徘徊于先建产业基地还是先确定试点项目,导致产业基地建设进度缓慢。  
3.适宜技术体系有待完善。  
南宁装配式建筑不断探索完善适宜技术体系。目前的装配式建筑以预制楼梯板、预制楼板、预制内外墙板“三板”体系应用为主,还未能发挥一体化设计、装配化施工带来的效率提升。混凝土竖向承重体系、装配化装修等技术实践应用较少,对材料性能、连接技术和结构体系的基础研究不足,混凝土竖向构件连接质量检测、叠合板楼承板轻量化等技术仍然有待提高,影响了质量与效率的提升。同时,南宁市建材工业基础较薄弱,部分部品部件缺乏本地化供应,也对装配式建筑体系的成熟应用产生一定障碍。  
4.企业核心竞争力不足。  
从资质等级来看,2020年,南宁市在库共有特级资质建筑业企业共8家,一级资质建筑业企业共106家,二级资质建筑业企业共180家,三级资质建筑业企业共203家,分别占全部企业数的22.94%、36.22%和40.84%,三级资质的建筑业企业数量较多。从施工能力来看,全市三级建筑业企业完成产值合计159.13亿元,仅占全部总产值7.11%。其中,完成产值低于一千万的企业52家,完成产值低于一百万的企业18家,7家企业完成产值均为0。从新签合同来看,全市三级企业新签合同额合计139.23亿元,占全市新签合同额比重为5.31%,其中多达30家企业新签合同额为0。资质等级是建筑企业在抢占建筑市场,工程招投标中重要的先决条件。这些低资质企业在市场中缺乏竞争力,面临停业注销的压力,生存现状艰难,不利于全市建筑业健康发展。  
5.专业技术队伍力量薄弱。  
新型建筑工业化人才队伍结构不合理,本土高尖端人才储备流失严重,广西籍外地院校回流率低,本土著名院校如广西大学土木工程系学生留邕率低,保留人才激励政策不足,复合型科技领军人才缺乏,人才总量和素质还不能满足行业发展要求。截止到2020年末,南宁市建筑业企业从业人数共44.04万人,同比增长6.64%。其中,工程技术人员共5.14万人,同比增长12.56%,占全部从业人员比重仅为11.68%,现场施工人员共23.45万人,同比增长17.87%,占全部从业人员比重为53.25%。现场施工人员普遍学历较低,技术水平不高,而高级管理、技术复合型人才、新型建筑工业化应用工程师(即熟练掌握建筑信息模型(BIM)应用技术、装配式建筑设计、装配式建筑施工、预制构件制造、工业化装修)、技能型产业工人短缺,建筑队伍整体素质偏低,影响企业承揽工程能力,不利于企业健康发展。  
6.产业协同能力有待提高。  
目前在设计阶段,由于缺乏装配式建筑设计思维,设计标准化程度较低,模块化设计应用较少,一体化集成设计水平较低。同时在实施阶段由于企业经验不足,管理能力和产业协同能力偏弱,设计与施工协同衔接不周全,造成设计与生产、施工的脱节,难以体现出装配式建造方式的应用价值。通过数字化设计手段推进建筑、结构、设备管线、装修等多专业一体化集成设计,提高建筑整体性,避免二次拆分设计,确保设计深度符合生产和施工要求,发挥新型建筑工业化系统集成综合优势。缺乏精益化施工,缺乏全过程组织管理和技术优化集成。建筑全装修推进难,提高装修品质和降低运维成本效果不明显。  
7.产业环境有待进一步优化  
以装配式建筑为代表的新型建筑工业化宣传范围不够广,宣传内容针对性不强,社会公众对装配式建筑的认知尚浅,尚未形成各方共同关注、支持新型建筑工业化发展的良好社会氛围。行业主管的各级负责同志对发展新型建筑工业化的意义认识不足,重视程度不够,分工责任不明确,缺乏督察和考核机制,缺乏新型建筑工业化系统评价,未建立评价结果应用机制,未形成工作合力,导致政策落实不到位。此外,缺乏有效的监管手段,大量产品质量难以把控的游牧式小作坊生产的构件冲击市场,对新型建筑工业化全面推广造成了不利影响。     

全部回复(0 )

只看楼主 我来说两句抢沙发
这个家伙什么也没有留下。。。

行业政策

返回版块

2911 条内容 · 53 人订阅

猜你喜欢

阅读下一篇

住建部:各地大力推动装配式建筑发展总结

01   纳入立法保障 明确将装配式建筑有关要求纳入相关条例,为发展装配式建筑构建立法保障。如河北、山西、安徽、福建、湖南、宁夏、广东深圳在本地绿色建筑发展条例中明确装配式建筑发展要求,其中河北、福建要求绿色建筑专项规划中明确装配式建筑应用比例;山西要求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支持新型建筑工业化全产业链协同发展,推广装配式建筑;安徽要求公共机构办公建筑和政府投资的其他公共建筑应当优先应用装配式建造等新型建筑工业化技术;湖南要求建筑面积3000平方米以上的政府投资或者以政府投资为主的公共建筑,以及其他建筑面积2万平方米以上的公共建筑,应当采用装配式建筑方式或者其他绿色建造方式;宁夏要求政府投资的新建建筑应当优先采用装配方式建造;深圳提出在建设用地规划条件中明确绿色建筑等级、装配式等新型建筑工业化建造方式的要求。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